個人資料
博文
(2007-07-02 19:34:05)
北宋西夏戰爭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屬黨項政權首領李元昊脫宋自立,自稱皇帝,去宋封號,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宋仁宗明道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寫信通知宋政府,希望他們承認這一事實。可是宋朝大多數官員主張立刻出兵討伐西夏,興師問罪。於是宋仁宗於當年六月下詔削去元昊官爵,並懸賞捉拿。[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7-07-02 19:28:45)
秦與河東、吳越非中國 〈三國誌〉裏諸葛亮要聯合東吳以抗“中國”,看來諸葛亮也不是中國人了。(“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麵而事之!—〈三國誌,諸葛亮傳〉)
  
  孫策臨死時也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三國誌》卷46《孫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明末降將為何對付自己人時無比“勇猛”?
  “左夢庚手下軍隊敗後,減員不少,但仍舊有二十萬之眾。如此一隻大軍,竟然不戰而降。五月十三日,民族敗類左夢庚在九江附近向清將阿濟格投降。”;
  “降清的許定國老匹夫摩拳擦掌。。。。”,“揚州軍民可歌可泣,江北的明朝軍隊卻十足怯懦如羊。高傑部下李本深、李成棟等人,還有廣昌伯劉良佐,東平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誰是元凶老舍自殺前一天到底發生了什麽?(圖)[康生](1898一1975)山東諸城(今屬膠南)人。1924年進上海大學讀書。192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地下工作。五卅運動時,參加罷工委員會的工作,不久任上海總工會幹事。1926年任上海大學特支書記。同年冬至1928年,先後任中共上海滬中、閘北、康生//:‘我昨天剛剛出院,身體不成嘍,老愛鬧病。康生同誌捎話讓我來參加運動,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公車上書":康梁編造的曆史神話AHistoricalMythmadeupbyKangYouwei
所有的中國近代通史著作,幾乎都有康有為於1895年5月2日發動"公車上書"的記載.雖曾有人提出異議,卻未引起重視.事實上,康有為雖起草了上皇帝的萬言書,但各省舉人並未在萬言書上簽名,更未至都察院。
康有為
康有為祖父康讚修是道光年間的舉人,1882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沒有考取。
1888年,康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鐵證如山:川島芳子沒死的十大證據
川島芳子(1907年5月24日─1948年3月25日),是清朝末年肅親王善耆的第14位女兒,原名愛新覺羅顯紓,字東珍,她所處的時代,中國處在半殖民地時代,不僅列強幹涉中國內政,還有清朝的海外留學生借助日本和洋人的力量進行不斷“革命”,其中,日本對最支持中國的革命,經費,彈藥,人員訓練,甚至直接參與,參見相關的解密文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07-07-01 21:30:09)
1883-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英國利用自己的力量和影響,曾數度插足調停,扮演了重要的曆史角色。駐英、法、俄三國公使曾紀澤是中國對法交涉的主要外交代表,同時也是英國調停的主要當事者和見證人。探討曾紀澤對英國調停的態度和相關外交活動,對於認識英國調停的動因、結局及對中法戰爭的影響,當有所裨益。

中法關於越南問題的交涉及由此引致的衝突和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7-07-01 21:24:19)
1,在琉球國苦苦哀求清王朝不要徹底放棄它們時,李鴻章於1877年為什麽突然贈送日本政府十萬粒子彈?見翦伯讚主編,834頁,"
2,在訪問大英帝國時,為何要向紅地毯上吐痰,這是不是國恥?
李鴻章與中日甲午戰爭:
  1
  中國與朝鮮唇齒相依,親如一家,宗藩關係已經有數百年之久。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逐漸走上軍國主義道路,舉國上下以“大陸政策”為國策,千方[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李鴻章近代賣國罪責綜合歸納篇
唐突爵
李鴻章係洋務派以北洋為地盤,辦理新政,特別注重北洋水師,購買大批外國艦炮,實力超出南洋水師.但是他托辭"含忍議款,徐圖自強."對外采取投降主義,很蠱惑了一部分人
英法俄及其美國扶植日本瓜分中國的領土及主權,頑固派要先戰後和,李鴻章要和而不戰.以為"中國兵輪開辦未久,斷難驟敵西洋".以這類心態放任自流,交織成瓜分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轉貼。人海戰術+義和團--的戰術不靈了:砥平裏之戰表明的實質
毛**軍事思想的一個核心,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
解放戰爭中,解放軍隻要集中5-10倍優勢兵力,紅旗一揮,衝鋒號一響,漫山遍野地解放軍人海戰術一衝,國民黨軍隊就淹沒在人海之中了。我D政治宣傳確實厲害,欺騙愚民士兵為他送命,人命不值錢,倒下一批又上來一批,不是人,而是沒有生命的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