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別隻喊賣國,而說不出任何東西來!回帖如果隻是XXX是賣國賊,或XXX愛國雲雲,都請不要這樣灌水了
如果說可以單純的把曆史問題歸結一些根本原因,如製度問題,那很多曆史問題都不需要研究了,甚至曆史學就可以取消了。不禁要問,曆史真的這麽簡單?製度決定一切?那些人物真的是我們心裏所想的那樣,那些人物真是我們心中的所固有的形象?
四月到五月,論壇討論甲午和李鴻章的帖子分外熱火,由於眾人各執一詞,導致大家劍拔弩張,在此就若幹問題做一點考證,並把最近論壇上比較繁雜的資料做了整理。僅代表我個人觀點。
一,李鴻章對日態度。
李鴻章的對日態度可以分三個階段:聯日,防日,反日。
1,聯日階段(1870-1872)
日本本和中國沒有外交關係,於1870年日本特使柳原前光來中國,謀求與清朝建立外交關係並簽定通商條約,當時國內都認為倭寇沒有資格談外交,況且,當時中日已經開始貿易通商,沒必要再單獨簽定通商條約。
日本特使柳原前光前私下找到李鴻章表示:日本與中國同為西方列強侵略下,世界矛盾是黃種人和白種人的矛盾,日本願意與清朝建立外交關係,簽定條約,共同對付西方殖民者。同時日本還向總理衙門施壓——如果中國不同日本建立外交關係,日本就要請列強了。
李鴻章考慮到:如果能與日本結盟,不失為一件好事,再著如果中國不答應,日本將會請求列強幫助,在列強的壓力下,中國還是會於日本簽約,到時候日本就倒向列強了。
1971年9月23日,李鴻章代表總理衙門與日本展開談判,簽定了《天津修好條約》和《通商條約》。談判中,李鴻章拒絕了日本希望效仿美國“利益均沾”的要求,並規定日本貨物不能進入中國內地,日本貨物不能享受最惠國待遇。這是中日19世紀第一個條約,也是19世紀中國第一個平等條約。
2,防日階段(1872-1894)
中日條約剛簽定3個月不到發生了“琉球島事件”。1872年,日本單方麵冊封琉球國王,宣稱琉球是日本的藩屬,但琉球並沒有承認和日本的關係。
1873年柳原前光再次來中國就琉球島事件進行談判,後談判未果,日本正式出兵台灣。自此李鴻章開始了防日階段。
麵對日本咄咄逼人之勢,李鴻章立刻調遣一萬淮軍入台,做好戰鬥準備,同時請其好友沈葆楨去台灣督辦台灣防務。激戰後,中日簽定《北京專約》
1882年,李鴻章母喪回家丁憂期間,朝鮮發生壬午兵變。兵變士兵逼走朝鮮國王,殺害了日本使館,中日同時作出反應,李鴻章派出的淮軍搶先與日本進入朝鮮,恢複了朝鮮國王的王位。丁憂結束的李鴻章回京,感覺到日本的狼子野心,隨即於朝鮮簽定條約,取得了駐軍權在內的數項特權,希望能把朝鮮牢牢的控製在自己的手裏。
1884年,在日本政府的暗中支持下,朝鮮親日派發動“甲申政變”,國王被趕出平壤。接到李鴻章“臨機專斷’權的袁世凱三天之內打敗政變者,收複平壤,恢複了國王王位。
3,反日階段(1894-1900)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對日態度由防到反,甲午後,李鴻章又開始尋求聯俄反日的外交渠道,《中俄密約》後文詳說。
附:琉球問題。
1871年11月27日,發生了“琉球島事件”。66名到清朝朝貢的琉球人,因為風暴,漂流到台灣,台灣高山族以為是外敵入侵,打死了54人,後交由閩粵總督將辛存琉球人送回琉球。
1872年,日本請琉球儲君來日本參加,日本天皇親政大典,並當眾宣布冊封琉球儲君為琉球國王,琉球為日本藩屬,但遭琉球政府拒絕,琉球政府宣稱琉球是清朝的藩屬。
1873年柳原前光再次來中國就琉球島事件進行談判,聲稱琉球是日本藩屬,日本要為琉球主持公道。當時李鴻章正忙於中俄新疆問題的談判,而沒有時間顧及,與日方參與談判的是毫無外交經驗的總理衙門的大臣。中方大臣稱琉球為“化外之民”,台灣是“生藩”,琉球島事件是大清國的“化外之民”被自己的“生藩”之民誤傷,所以琉球島事件是中國內政。中方“化外之民”指的是未經教化之民,“生藩”是未經 開化的藩屬。
而日本外交官員,抓主“化外之民”的歧義性,在全世界宣稱中國政府否認其對琉球的主權,並於1873年迅速出兵台灣,要為琉球人“報仇”。李鴻章得知後也迅速作出反應,派淮軍一萬,並請沈葆楨去台灣督辦台灣防務。
1874年,日軍侵略遭到失敗,又開始與清政府談判。此時,中俄談判正在最關鍵的時候,李鴻章無暇顧及,隻得再交總理衙門官員辦理。同時李鴻章給了談判底限,日本無力在先,且兵敗,和約應在不賠款不割地的平等條件下進行。日本政府企圖勒索200萬兩白銀,並請英國大使威妥瑪進行外交斡旋,總理衙門的談判官員,害怕牽扯英國進來,私自同意賠償日本50萬兩,簽定了《北京專約》,後報於李鴻章,李鴻章隻能默認。
“琉球島事件”這本是內政的事,轉變為外交事件的根本原因是日本侵略野心,客觀上清朝的外交人員的無能,隻會打官腔,而不注重外交辭令的嚴謹性,最終給了日本人以可乘之機。
1875年,日軍進入朝鮮,琉球國王向清政府求援,李鴻章也給清庭上疏,指出放棄琉球“遺禍後世,後患無窮”。但是,整個1870年代清政府都身陷與俄國的新疆問題中,對於琉球問題隻能由李鴻章借助列強斡旋來解決。日本於1878年廢除琉球國王,置衝繩縣。中方一直未同意日本單方麵占領琉球的行為,一直進行外交磋商,後到甲午戰敗,清政府對琉球更無發言權,之後不了了之。
綜觀整個琉球時間,李鴻章參既沒有參與那卑劣的外交行動,也沒有簽定外交條款,李鴻章何來賣琉球之說?在琉球事件中,中堂做的最有影響的事,是調一萬淮軍入台防衛
二,甲午戰爭中的若幹細節問題。
1,海軍問題:
A,艦隊實力
聯合艦隊排水量共計39491噸,大部分軍艦服役都在1890年以後。一遊編隊航速18.5節,本隊也有15節以上
北洋艦隊排水量共計35139噸,1890年以後新建的隻一艘“廣丙”,艦型混亂,速率不一,老艦“超勇”、“揚威”服役近15年,鍋爐老化速率隻有壞?節。
加上北洋艦艇並非同一時間參戰,在海戰戰場上北洋艦隊和聯合艦隊在噸位上一直保持7000-9000噸的差距!
B,火炮實力:
火炮總數
209(中) 273(日)
300mm以上口徑重炮 8 3
200mm以上口徑火炮 16 8
150mm以上口徑火炮 21 22
150mm左右口徑火炮 23 88
120mm以下口速射炮 141 151
北洋艦隊整隊10分鍾最多可發射120以上炮彈274發
聯合艦隊一遊10分鍾可以發射120以上炮彈880發,本隊更達到1640發(沒有計算三景的3門320炮)
雖然這些是純理論的計算,但在實戰中,日艦火力上達到3-5倍與北洋的優勢是很容易的!
C,炮彈問題:
北洋海軍用於海戰打擊艦艇最有效的榴彈(北洋稱開花彈)嚴重不足,北洋由於多年沒有購入國外的炮彈,隨艦購入的炮彈也消耗殆盡了。而中國自製炮彈多不合格,管理也混亂(克虜伯有彈無藥,阿姆斯特郎有藥無彈)。海戰中使用的炮彈,大都是早期從國外購買的,有的甚至是買軍艦時帶回來的,後來限於經費原因和戶部的《停購外洋槍炮折》,幾乎沒有補充。剩下的數量已很有限了,而且因為年代太舊,炮彈的質量也成了問題。
日軍海軍使用的炮彈,為1891年日本海軍工程師下瀨雅允以苦味酸作為主要成分試製出了著名的下瀨火藥為裝填的新式炮彈。裝填了下瀨火藥的炮彈具有一係列驚人的特性,這種炮彈的靈敏度極高,即使命中細小的繩索都一樣會發生爆炸,而且爆炸後不僅會產生破片和衝擊波,還會伴隨有“能夠點燃鋼鐵”的大火,這種火藥燃起的火龍會像汽油一樣流動肆虐,即使在海水中也能持續燃燒一段時間。曾遭受火災的至少有“超勇”、“揚威”、“定遠”、“鎮遠”、“經遠”、“來遠”、“致遠”等7艘,連“定鎮”這樣的堅甲巨艦也數度受困與火災,而“來遠”更幾乎完全燒毀!
D,天津機器局和庫存炮彈問題:
天津機器局確實屬於北方洋務企業,但其有深層次背景,1870年代後,中國各地方漢族官僚開始大辦洋務,慈喜等滿族統治者怕全部洋務工業都落入漢人手中,遂命滿族大臣崇厚主管天津機器局,並規定天津機器局為北方最重要洋務軍工局,不準別的企業競爭,主要是規定全國最大的艦隊——北洋海軍隻準使用天津機器局的產品。李鴻章雖為北洋大臣也無法插手。
這崇厚本是一無能之輩(後文還要說到他),隻得委任英國幫辦密妥士管理,這英國幫辦除了搞錢什麽都不做,直到1880年代末清政府也看不下去了,才命李鴻章接管,但仍不完全信任他,在機器局內安置了很多滿族官員。此時距離甲午海戰已不遠,但天津機器局卻無法生產出合格軍工產品,缺要擔負最大之海軍需要。後南洋海軍支援北洋的“廣丙”鋼脅鋼殼魚雷快船,雖同為舊炮,但更換了江南製造局造120mm速射炮,甲午海戰表現不俗。
北洋艦隊中裝備數量最多的是天津機器局生產的炮彈,津局主要生產穿甲彈(即實心彈,北洋多用作訓練彈,和現代意義的穿甲彈是兩回事)。後來也生產小開花彈(即短彈)因為技術不過關,造出來的炮彈質量問題太多,而且產量不高,廢品率不少。並無法為炮徑特殊的“平遠”提供特種炮彈,“平遠”參戰時隻有區區35發實心炮彈(戰鬥中消耗10發),這門僅次與“定鎮”主炮的260毫米巨炮因為炮彈問題幾乎沒有發揮威力。
而戰後查出的北洋庫房存儲彈藥則是完全不符合口徑,所以是準備退貨的報廢品,並非某些人傳言的李鴻章或某人賣國,有炮彈不用。
E,燃料問題:
裝上北洋海軍戰艦的並不是塊狀燃燒值高的優質煤炭,而全是如同散沙的劣質碎煤。這種劣質碎煤散碎而且雜質多,燃燒值小煤煙卻非常之大。北洋海軍的煤炭,主要由唐山開平煤礦供應,但是久而久之,煤礦總辦唐廷樞對於本就給價不高,而且還經常欠款的海軍供貨,失去了興趣,改而將優質煤炭高價出售給商人牟利,而用劣勢的碎煤應付海軍。豐島海戰後的7月30日,丁汝昌曾激憤地致書煤礦總辦張翼“煤屑散碎,煙重灰多,難壯氣力,兼礙鍋爐……專留此種塞責海軍乎?”稱此後如果再運送這樣的煤炭給海軍,將全數退回,並稟報李鴻章。然而開平煤礦對此了不在意,雖然經過多次交涉,仍然以碎煤充數,甚至還稱海軍如果需要塊煤,可以自己從碎煤裏篩選揀用。直到9月12日,丁汝昌仍在與礦務局交涉,“邇來續運之煤仍多散碎,實非真正‘五槽’(開平煤礦出產的優質煤名稱)。……俟後若仍依舊塞責,定以原船裝回,次 始得分明,屆時幸勿責置交誼於不問也”.而日本軍艦燒的卻是優質煤炭。
這無疑使北洋和聯合艦隊的航速差距更懸殊!
F,素質比較
北洋和聯合艦隊軍官素質都較高,大部分有留洋背景。所有軍官都可以用流利的英語和西洋顧問對話,這在今天的海軍也是很難見到的。但是可以看到,日本艦隊已沒有外國顧問,而北洋各艦卻還有不少洋員協助。雖然有中國留些洋員以備失敗推諉責任的原因,但北洋沒有離開外國顧問是確鑿的。
士兵的素質,成軍以久的北洋明顯超出新組建的日本海軍。日本海軍以速射炮為主,北洋海軍火炮屬於舊式的架退炮,射速理論上應該有很大差距。但實際戰鬥中,北洋艦隊的火炮麵臨著炮手大量減員,不斷而來的破片和火災幹擾,以及火炮本身被打壞、彈藥不足等諸多不利因素,而其實際射擊效率竟然大大超過日本艦隊的火炮,不得不說是與北洋海軍官兵平時的訓練程度以及戰時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分不開的。
G,關於甲午戰敗後李鴻章上繳近銀兩的問題
我一直都說李鴻章因為沒有錢,才沒能力為北洋艦隊購置炮彈和更換新式火炮。這裏有人拿出資料——戰後上繳的近三百萬兩白銀是怎麽會事?
這就要看這片文章
中國海軍史研究會的一為研究員寫的http://i.6to23.com/jiawuhun/jiawu3-14.htm
《清廷1894-1895年間購艦活動始末》
其結論:
縱觀清廷1894-1895年間的購艦活動,雖聲勢頗為浩大,足跡遍及歐洲、南美、然收效甚微,僅購入魚雷獵艦2艘、魚雷艇4艘,但就是這批艦,或因工期延宕,或因政府查扣,竟無一艘能回國參戰!如能多購幾艘軍艦回國參戰,雖不能說甲午戰爭的結果必能反轉,但絕對不啻於對清廷、對北洋艦隊的一劑強心針。
所以說清朝1894-1895年間,通過外交部門,北洋官員,攜帶巨款,跑遍了半個地球,也沒買到可用之船,其中包括日本一遊“吉野”號。
戰後,中堂沒貪汙這筆錢,而是做了一個《前籌海軍巨款分儲各處情況疏》的報告,向政府說明那筆錢那裏去了!這筆錢就是後人一直詬病的,李鴻章有近三百萬兩白銀卻不買軍艦的原因。
H,方伯謙問題
對於方伯謙很多人罵他貪身怕死之人,可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海軍史學家門通過研究有了全新的認識,這裏我僅引用兩篇當事人親筆所紀之文
http://www.1history.cn/viewthread.php?tid=142752&extra=page%3D1
我個人評價方伯謙,有臨陣脫逃的嫌疑,但不能否認,艦隊司令有意給他下套的可能。
a,最可疑的是牙山,艦隊司令丁汝昌扣了李鴻章的電文,把原來北洋大隊接應方伯謙護航艦隊的命令取消了,導致方伯謙以一船敵日寇三艦。
b,黃海海戰一結束結束,艦船狀況良好的艦艇不止方伯謙的“濟遠”號,但丁汝昌明令方伯謙一船前去救助擱淺艦艇,導致“濟遠”險些被日艦擊沉。
c,方伯謙黃海海戰逃脫問題,隻能眾人各執一詞,“濟遠”號戰鬥中炮塔確實受損嚴重,但其擅自脫離戰鬥,也給了丁汝昌立斬他的借口。
d,丁汝昌未等直隸總督府調查方伯謙罪行的專員到旅順,就直接處死了方伯謙,也有殺人滅口的嫌疑。
I,丁汝昌問題
北洋艦隊司令丁汝昌雖出身騎兵將領,但其在海軍十五年,也算潛心研究海軍軍務,前麵所分析北洋艦隊的人員素質,就和艦隊司令本人有關係,強將手下無弱兵。
大東溝海戰,我北洋艦隊的預定“雙橫隊陣”,可以說是丁汝昌戰前充分研究了日本海軍的特點,和我北洋海軍的特點,製定而成的。此陣型揚我北洋鐵甲艦之優勢,避我北洋弱穿小船之短。同時又使我軍在戰役第一階段,割裂日艦隊戰列線,使我艦隊處於優勢地位。可惜因為艦艇老化,編隊問,燃料等多方麵問題,導致陣型最終未變化完成。
李鴻章認為日本“快船速炮,與之海上爭鋒,勝負不可知”,而應采取“作猛虎在山之勢,倭尚畏我鐵艦,不敢輕與爭鋒”這“猛虎在山之勢”不是為了威脅日本海軍而做,而是危險日本不能輕易運送陸軍入朝。
戰爭爆發後,清朝和日本都通過海船運送陸軍入朝作戰。李鴻章為振士氣,下達給北洋出戰電報達十數次之多,先後命令北洋巡遊仁川外海,巡遊漢江口等地,“尋覓倭寇與之一戰”。如1894年11月日艦隊曾逼近旅順軍港,丁避戰威海不出。李鴻章電報嗬斥丁:“寇船在門庭,汝豈能避處威海,坐視潰裂?”12月中堂又電告丁汝昌:“倭兵輪在龍須島渡兵上岸。…………應速帶現有兵船急赴龍須島、成山一帶巡探,如日船少,則驅逐之,否則聽其由後路包抄,則威海危矣,而兵船無駐足之地,弟之奈何?”又如1895年1月李鴻章連發數電命丁:“我海艦雖少,而鐵甲堅利,則為彼所無,與其坐守待敵,莫若乘機出擊,斷其歸路”,“此時救急利勝,舍斷其濟、炮台夾擊,更無別法,決無株守待攻之理!”
可丁汝昌知道以現有技術裝備在海上根本不具備打敗倭寇的能力,一直龜縮在港內。加上後來軍機處的“船不可出京畿外海”的命令,丁汝昌更不去主動尋找日本艦隊決戰了,而是隻為清軍入朝護航而已。
可為什麽李鴻章非要他來做這個水師提督?我的觀點和大家一樣,就是丁汝昌是李鴻章的人,李鴻章保舉丁汝昌為艦隊司令,就是為了更好的控製北洋水師。可為什麽他要這樣做?我有兩個原因:一,是李鴻章怕這支軍隊造反,李鴻章早年在淮軍,剿東撚時,因為京師危機被撤官,後他的部下就嚷嚷的要去造朝廷的反,要不是李鴻章的一個同僚阻難怕真的爆發。後李鴻章總結,淮軍雖為他組建,但將領都桀驁不遜,很難駕禦,所以在北洋艦隊的司令任命上他吸取了過去帶兵的教訓,他就是怕有一天北洋咂了自己的腳。二,就是清庭翁同和一黨與李鴻章一黨的朋黨之爭。以翁同和為代表的一黨,打著清流之名,行保守之實,方方麵麵給洋務運動下套,凡是李鴻章的都要千方百計的攻擊、阻攔。北洋就是一例子,如若北洋司令不是李鴻章的人,那會不會聽李鴻章,很難說,用李鴻章自己的話叫:“我就是用人為親,難道要我用人為疏不成?要讓所有的部下都不聽我的不成?”
J,關於甲午海戰中的其他問題
a,‘甲板晾衣,火炮灰塵’的問題。
北洋海軍士兵1886年訪問日本,這‘甲板晾衣,炮有灰塵’的傳言就是從這年傳出來的,後以訛傳訛,越傳越神。原版:日本海軍尉官東鄉平八郎(有點神奇吧?曆史人物的曆史遭遇)參觀“定遠”艦,“觀其有水兵在甲板晾衣,更有甚者在主炮架上晾衣,其火炮多未擦拭,炮管內多灰塵,此水師一戰可勝之。”這裏有幾個問題了,一當年有沒有日本軍官參觀“定遠”?答案是沒有,因為原定的參觀因為水兵事件而取消。那東鄉平八郎是千裏眼?能在多少距離看到30厘米的炮管內有灰塵?再者,水兵晾衣的問題,這是19世紀海軍條件的必然,軍艦上沒有烘衣房,水兵當然要在甲板上晾衣服,別說中國,就算日本、英國、德國等水兵都是在甲板上晾衣服。更可笑的是“更有甚者在主炮架上晾衣”,有誰會傻到晾個衣服爬到三、四米高的主炮上晾衣服?難道空氣好?
b,炮彈摻沙問題
炮彈裏麵摻沙子的問題(這裏指彈頭),不光外國人沒錯,任何人都沒錯。可以研究一下克虜伯炮的炮彈,當時確確實實有摻沙子的炮彈,而且還很規範,摻多少都有規定。還有一種阿姆斯特郎式火炮的炮彈,這種炮彈裏麵需要添加一種特製的水泥來固定彈頭裝藥和引信。這種炮彈長距離運輸,或在海上顛簸,裏麵的特種水泥就會鬆散,樣子也像沙子。
我們的開花彈大多是當年購艦時一同購買的。當時德國和英國為了搶中國的軍艦定單,都拚命把最好的產品拿出來,脾斯麥還特地給漢堡的造船廠下過命令:“一定要在中國人麵前展示德國的工藝水平。”在雙方競爭的巴不得拿出最好的產品質量來拴住中國定單的時候,會做假嗎?
所以這兩個說法都是錯誤的或子虛烏有
2,陸軍問題
甲午戰爭中陸軍參戰部隊,前期以淮軍為主力,輔之以東北地方部隊和宋慶所部毅軍等部隊;後期則又從全國調集了以湘軍為主力的大量增援部隊。下麵從武器、兵力和士氣等方麵來分析下。
A,武器比較
淮軍是中國最早裝備近代化武器的軍隊,甲午戰爭前夕,部分部隊還裝備了更為先進的後膛連發槍,主要槍種有奧地利的曼利夏、德國的新毛瑟和中國江南製造局仿造的快利槍等。如趙懷業部即"皆係一色快槍"。在平壤戰役中,據日方記載清軍使用了七連發槍和十三連發槍。
在炮兵裝備上,淮軍主要有英國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魯森式和德國的克虜伯式後膛炮。如1871年至1873年,李鴻章就購置了德國克虜伯後膛四磅鋼炮141門,到1884年淮軍配備的後膛鋼炮已達370多門。1886年起,廣東又陸續撥解北洋鋼炮300多門。有一部分阿姆斯特郎和格魯森式鋼炮還是西方80年代末才發明的快炮(速射炮)。
由此可見,淮軍的裝備無論是質與量,都是堪稱一流的。
與淮軍相比,其他部隊的裝備均存在著大小不等的差距。東北練軍“開斯、毛瑟等槍無多,大半皆來福槍、快槍,餘則以刀矛充數”;湘軍則是"湘中風氣未開,所用洋槍屢修屢壞,實不足以資抵禦。”“湖南並無後膛槍,湖北亦甚少,僅有林明敦部數百枝,彈太少”。湘軍宿將 劉坤一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率軍北上,查“槍械未齊,子彈不足”,“有步隊而無炮隊”,“所轄下23營零3哨,僅有各種槍枝4600枝”。(每營 500人,23營就是一萬多人隻有各種槍枝4600枝)
日本登陸山東後,山東駐軍也參戰,山東巡撫李秉衡奏稱:“舊存軍械本屬無多,現經各營紛紛請領,幾無以應。且盡係舊式洋槍,難以及遠”。沿海部隊“後膛槍僅存千餘杆,又次之次者,無以製敵”。許多部隊隻好“率配以舊土槍及故前膛來福槍”。
反觀日軍方麵,當時其陸軍使用的主要是國產的青銅炮和村田式單發槍(隻有少量部隊裝備了村田式連發槍),性能上遠不如中國進口的西方新式連發槍和後膛鋼炮,其全軍擁有的野炮不過300門,數量更比清軍少得多。但日軍武器雖落後,但卻是製式的統一裝備,各部隊沒有大差別,火炮雖輕,但便於攜帶,適合進攻作戰。
B,兵力和士氣
甲午爆發後,李鴻章估計能直接參戰兵力為“分布直東奉三省海口把守炮台合計二萬人。”另“備畿輔遊擊策應之師”20營,即使滿編500人,也隻有一萬人。參戰兵力主要有,戰爭爆發時首批調集了的淮軍劉盛休、葉誌超等部近三萬人,後有東北煉軍萬餘,湘軍、山東煉軍等數萬。
日軍第一階段動員7個師團,近12.5萬人入朝,後又陸續動員包括近衛師團在內的5萬多人。
中日兩國士氣,可以在平壤戰役中可見一斑,清軍先於日軍進入平壤,後日軍圍攻平壤,清軍守軍為淮軍一萬人,雖裝備精良,但麵對日軍不要命的衝鋒,可以說不過多久士氣就垮了,隨著主將聶誌成陣亡後,平壤清軍隨即潰敗,這樣的士氣,就算拿破侖在世也無他法。
戰前,李鴻章反對開戰的主要原因就是兵力不足,加之“三十年未戰之兵,怎可敵那虎狼之師?”
總結:
可以說甲午戰爭時的北洋海軍在技術裝備上已經遠遠落後於日本海軍,我們僅有的優勢是人員訓練和素質,但決定海戰的主要因素是技術裝備,而不是人力因素。
陸軍則正好相反,清軍裝備遠遠領先於日軍,可惜隻有淮軍裝備較好,而日軍雖然裝備不行,卻以數量彌補劣勢,導致朝鮮清軍最終崩潰。
三,左宗棠西征對甲午戰爭的影響
要研究左宗棠西征對甲午戰爭的影響,就要搞清楚一件事,清朝1870年代到1880年代的軍費支出那裏去了?
1870年代,清政府爆發了西部塞防和東部海防的大討論,此時清政府剛經過太平天國,國力大衰,縱有海防塞防同舉之誌,也無力可為。但其卻要打腫臉充胖子,力圖兩項並舉。就注定了清政府支持一個,另一個先天不足,而這個先天不足的就是北洋海軍。
引用中國海軍史研究會的觀點:
“左宗棠是一位愛國者又是一個意誌剛強的人,不過他似乎更長於批判主義和自我宣傳。當被朝廷任命去鎮壓西北的回教叛亂時,他為此做出了極大的貢獻。1874年初,在花費近4000萬兩銀子(我個人感覺高了)鎮壓甘肅的叛亂之後,他想繼續推動他的西征以達到它邏輯上的結局——收複新疆。在左宗棠這位經驗豐富的職業陸軍軍人看來,中國曆代統治危機常出於邊患,新疆危機將是未來中華帝國的核心命題。同時,由於新疆是那位令人崇敬的統治者——乾隆皇帝——所征服領土的一部分,所以這一行動也頗合朝廷的心意。左宗棠因此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中國海軍史研究院的結論顯然不認為西征比海防更重要,而他們的結論則是這場爭論的根源在於李鴻章和左宗棠被任命負責“對立的”防禦事宜。這種爭論由於他們相互忽視對方承擔事宜的重要性而加劇。李鴻章沒有認識到新疆對蒙古和北中國安全的戰略上的重要性,左宗棠則忽視了海軍和海防事宜的最新進展,何況他仍不願意談論日本人的直接威脅。但是最重要的是,他們兩個互相對立僅僅是由於經費的嚴重短缺。
結論就是,在當年,“西征和海防大討論”時左李就是對立麵,中堂和左宗棠都存在片麵性,由於清政府的選擇,導致了1870年代中國西征勝利,而海防毫無起色,主要還是金費問題。
1,清政府於1875年中設立海防專款,按清政府海防條例規定,每年從各省厘金內扣出交給南北洋各200萬兩,可1880年代前從來沒有達到這個數。
“1876年初期,就是專款設立後半年多時,李鴻章僅接到約20萬兩銀子占預期數目的十分之一,而且大部分源於海關收入。”
“1876,清政府開始從各省厘金中劃撥專款為海防建設費用,在專款設立的頭一年間,隻有70萬兩銀子到位,僅占全部預算400萬兩的17.5%。”
“從1879年秋天開始,持續增加的壓力也使李鴻章將一部分專款用於對陝西、河南和直隸的賑災事宜上。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李不得不從專款中提出70萬兩銀子用於賑災。”
北洋大臣李鴻章,南洋大臣沈葆禎,他二人都是曾國藩的舊部,對於海軍都有一個夢想,就是“鐵甲艦夢想”,這“鐵甲艦”夢和今天的航母夢差不多,可當時的財力無法支撐南北洋同時購買鐵甲艦。為了能夠鐵甲艦夢,南洋大臣沈寶禎把前五年的海防款,悉數交給北洋大臣李鴻章,可就算南北洋大臣這樣齊心協力也沒能在1870年代搞出我們的海軍。沈寶禎這個南洋大臣是帶著“中華鐵甲艦”的夢想死去的。
2,而同時間上馬的“西征”計劃就開始瓜分海防款,其中湘係左宗棠派各省督撫以各種理由克扣,交於左宗棠用於西事不計其數。
自1876年8月起左宗棠被批準舉借一筆數額為500萬兩的外債。至於另外500萬兩,200萬兩先由戶部解送,而後由原本指定用於海防專款的海關收入“逐步”歸還;剩下的300萬兩從各省已經許諾向左承擔的款項提前解送。這樣左有理由感到高興,他尤其感謝“皇恩”允許他擁有了同時期海防專款的一半。後陸續撥款、借款總計近三千萬兩。
直到中法馬尾海戰,福建水師全軍覆沒,我中國不敗而敗後。西征結束,光緒皇帝下了“大力闊充海防”的旨意,從此1880年代後,海防費用才有保證,自此北洋海軍才得以購買鐵甲艦。1888年北洋成軍後,清庭再次以各種理由挪用海軍經費,可以說北洋水師的主題是1880年到1888年八年間打造而成的。
戰爭是靠錢的,尤其是海軍這種咂錢的軍種,中國近代海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中法戰爭,中日流球事件和甲午失敗都與左宗棠西征有深層次關係。
四,李鴻章和中法戰爭的問題
1,李鴻章對於中法戰爭的態度
1882年4月開始的中法之爭終於1885年5月,1884年4月為轉折點,1884年4月之前,中堂大人屬於主戰派,之後卻變成了主和派。之前他積極協調各方麵,定下了:“先以兵船壯聲勢,而後以和談解決,要做好戰和的兩手準備任命雲貴總督為前敵總指揮,兩廣負責糧彈,他自己劃撥淮軍先進槍炮給桂軍等等,還有其他大量的工作。之後他則是積極的去和談。直到戰爭結束為止。
為什麽同一個人會有這樣的變化?很簡單——中央皇權的更替是根本原因
1884年4月慈喜對軍機處和總理衙門進行大改組。以奕儇集團取代了奕忻集團,奕忻集團可以說是清末最有希望的改革集團,他們對外主張抵抗加學習,力圖自強,而奕儇集團則是完全的後黨,是極力避戰自保的一群。
在皇權交替的情況下,很明顯朝廷的主和派壓倒了主戰派,保守黨代替了改革黨。對於一個宦海沉浮這麽多年的李鴻章還會看不出來?他成功的就是做出了正確的的選擇,試想此時中堂站在主戰強硬派的立場上,唯一結果就是下台。李鴻章下台的直接結果,就是沒有後來的北洋海軍!中堂他是明白的,站在這個位置上,他對中國還是有幫助的,要是下去了,就空有報國之心了。
2,李鴻章的北洋艦隊為什麽不救援福建水師?
A,首先要了解到中法戰爭時的中法海軍實力
1884年的中國海軍有四支艦隊——北洋、南洋、福建、廣東
其中北洋隻有1300噸的巡洋艦超勇、揚威兩船和若幹蚊炮船。1885年10月——中法戰爭結束6個月後,定遠、鎮遠等六艘軍艦陸續回國(戰爭期間各國都是軍事封鎖)。南洋水師主力是數艘蚊炮船和數艘魚雷艇。廣東水師尚在籌建中。
馬尾海戰中的福建水師實力
揚武 木肋巡洋艦(噸) 1560
飛雲 木肋兵船 (噸) 1258
振威 木肋兵船 (噸) 572
濟安 木肋兵船 (噸) 1258
藝新 木肋兵船 (噸) 245
伏波 木肋兵船 (噸) 1258
福星 木肋兵船 (噸) 515
福勝 炮艦 (噸) 256
建勝 炮艦 (噸) 256
永保 運船 (噸) 1258
琛航 運船 (噸) 1258
總噸位9200噸
1884年法國遠東艦隊在亞洲的全部實力 紅色為參加馬尾海戰的艦艇其他都在執行包圍台灣任務中
阿塔朗特號(ATALANTA) Alma級鐵甲艦3828噸
巴雅號(BAYARD)巴雅級鐵甲艦5915噸
拉加利桑尼亞號(LA GALISSONNIERE)拉加利桑尼亞級鐵甲艦4645噸
凱旋號(TRIOMPHANTE)拉加利桑尼亞級鐵甲艦4645噸
勝利號(VICTORIEUSE)拉加利桑尼亞級鐵甲艦4645噸
窩爾達號(VOLTA)LIMIER級巡洋艦1300噸
阿米林號(HAMELIN)LIMIER級巡洋艦1300噸
德斯丹號(D'ESTAING)拉佩魯茲級巡洋艦2363噸
拉佩魯茲號(LAPEROUSE)拉佩魯茲級巡洋艦2363噸
尼埃利號(NIELLY)拉佩魯茲級巡洋艦2363噸
費勒斯號(VILLARS)費勒斯級巡洋艦2382噸
梭尼號(sane)梭尼級巡洋艦2017噸
杜沙佛號(DUCHAFFAULT)BOURAYNE級巡洋艦1330噸
凱聖號(KERSAINT)BOURAYNE級巡洋艦1330噸
偵察號(ECLAIREUR)RIGAULT DE GENOUILLY級巡洋艦1722噸
香伯蘭號(CHAMPLAN)INFERNET級巡洋艦2042噸
杜居土路因號(Duguay-Trouin)二等巡洋艦3479噸
都威爾號(TOURVILLE)一等巡洋艦5698噸
黎峨號(linois)黎峨級巡洋艦1191噸
雷諾堡號(CHATEAURENAULT)雷諾堡級巡洋艦1820噸
益士弼號(I'ASPIC):排水量471噸,火炮9門,乘員120人。
腹蛇號(VIPERE):排水量471噸,火炮9門,乘員120人。
野貓號(LYNX):排水量471噸,火炮9門,乘員120人。
魯汀號(LUTIN):140mm炮2門,100mm炮2門,機關炮2門。
法國遠東艦隊總噸位56962,5艘鐵甲艦、15艘巡洋艦、4艘炮艇。其中參加馬尾海戰的總噸位17000噸,3艘鐵甲艦、3艘巡洋艦、2艘炮艇
中法海軍的總噸位比是15000比56000,中國海軍和法國馬尾海戰分艦隊的噸位比是15000比17000。這隻是量的對比,中國海軍1884年僅有巡洋艦檔次的艦艇勉強達到6艘,而其他船隻基本都是炮艇和魚雷艇,而法國的遠東艦隊24艘艦艇中的鐵甲艦和巡洋艦達到20艘!
B,李鴻章的行動
有很多人問過,李鴻章為什麽不派北洋艦隊去支援福建水師?而曆史上則是李鴻章確實命令過:北洋水師僅有的兩艘巡洋艦“超勇”號、“揚威”號,會同南洋水師5艘性能最好的蚊炮船,共同南下增援福建水師,可惜後被法軍擊退。但時間卻是1885年初,而福建水師則於前一年在馬尾全軍覆沒。但為什麽會這樣?
原因還要從1884年說起,此年中在日本政府的暗中支持下,朝鮮親日派發動“甲申政變”,國王被趕出平壤。李鴻章一方麵下達命令給駐軍朝鮮的袁世凱以“臨機專斷’之權。同時又派北洋全體主力前全朝鮮。雖然日軍也往朝鮮派兵,但在李鴻章雷霆手段,水陸並進的情況下,加之袁世凱的才能,清軍收複平壤,恢複了朝鮮國王的王位。
也就是說在1884年的“甲申政變”妥善解決前,北洋水師不可能南下。在南北方同時爆發外國侵略的情況下,一個國家的實力又無法兩麵同時作戰,隻能作出取舍。因為朝鮮關係到大清國的京師安全,所以對日本的挑釁清朝以強硬的態度處理,對法之戰隻能聽之任之。
1885年初,作為完成對南洋大臣的承諾,李鴻章派出了北洋水師的主力為主的援軍,在被法軍擊退後,台灣被圍,形式危急。1885年3月老將馮子才收回鎮南關,清軍占據了陸戰主動權。在“陸勝海敗”的情況下,李鴻章利用形式和法國政府簽定了不割地不賠款的條約。
如若不簽條約,繼續打下去,會怎樣?在李鴻章調兵遣將下,很有可能收回越南,最不濟也能收回北部越南。但無海軍的清朝能解台灣之圍嗎?無法向台灣派援軍的情況下,台灣陷落隻是時間問題。
五,慈喜和甲午的關係
清廷挪用經費為慈喜修頤和園的具體數額由於種種原因已無法知曉,但大體還是可以估算出來的。
首先就是“昆明湖水師學堂”的創辦。1886年 奕儇從340萬的海軍經費中撥出67萬8千兩作為“昆明湖水師學堂”的開辦費,而水師學堂所培養的學生竟然是為了駕駛兩艘小拖船拖帶慈禧的禦船在昆明湖中遊玩。
其次從1886年起的3年中海軍340萬兩海軍開辦經費幾乎全部被挪用。而每年400萬的常年經費以“挪撥”等名義每年至少提取30萬兩用於修園子。
1885年戶部和海軍衙門以籌措海軍經費為名賣官鬻爵,美其名曰“海防報效捐”共籌措300萬兩最後也被挪用。
再有就是李鴻章以辦海軍名義讓各省督撫認交的款子,其中兩廣總督張之洞認籌100萬;兩江總督曾國荃認籌70萬;湖廣總督裕祿認籌40萬;四川總督劉秉璋認籌20萬;江西巡撫德馨認籌20萬;直隸總督李鴻章認籌20萬總計270萬兩陸續解往天津發存生息,所得息銀專供頤和園工程使用。
以上各筆款項總共不下2000萬。如購買“定遠”這樣的鐵甲艦可買11艘;如購買“來遠”這樣的巡洋艦可買24艘。難怪李鴻章後來也說:“如果海軍經費如數撥給,不過10年,北洋軍艦甲地球矣”。
六,翁同和甲午的關係
翁同和家族與李鴻章家族是世仇,雖位居廟堂之高,翁同和還是不遺餘力的打擊排擠李鴻章一黨。翁同和一派打著清流的名義行保守派之實,盲目排外,可以說翁同和是真正意義上的憤青。翁同和一接過閻敬銘的戶部尚書之職,立刻上了一道《停購外洋槍炮折》,停了北洋海軍的所有外購項目,自1888年開始北洋海軍的經費除了勉強維持運轉,其他全投進了頤和園的無底洞。
1894年,李鴻章上疏,欲請戶部撥150萬兩白銀購置先進的速射炮,另60萬兩白銀去外購炮彈,可翁同和卻以頤和園工程的理由搪塞。這也是我在前麵所說的1894年北洋無開花彈(榴彈)可用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七,關於李鴻章簽定《中俄秘約》的問題
我國盛傳李鴻章簽定《中俄秘約》時收受俄國三百萬的政治賄賂,俄國人為此並設立了銀行帳號“李鴻章基金”。其資料大致引自《沙皇東宮檔案》和《沙俄財政部檔案匯編》兩書。
我以前看過關於李鴻章的書多多少少都有這個事情,但很少是肯定的敘述,大多是“據說”而已。在這裏隻說兩點
1,李鴻章到底有沒有收過這個俄國的政治賄賂?
首先沒有正史的記載,那是不是被有意隱瞞了?
本人特地懇請戰場社區和中國拿破侖論壇的幾位斑竹(經常上俄羅斯辦的1812網,所以懂的俄文)幫我查了下俄羅斯國家圖書館的網站。據查:俄羅斯國家圖書館無《沙皇東宮檔案》、《沙俄財政部檔案匯編》二書!再搜遍國內網戰,台灣網戰,也未見《沙皇東宮檔案》和《沙俄財政部檔案匯編》二書。
如果國內盛傳的李鴻章訪俄簽定《中俄秘約》時,收受俄國財政大臣300萬盧布政治賄賂一事的資料,是出自這兩本俄羅斯書籍,為什麽中俄兩國的網站都沒這兩本書的內容,甚至目錄?
最可能的原因是,國內某些無聊人士或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士,故意捏造這兩本書,進而達到詆毀李鴻章或什麽不可告人的目的!
更有可笑的是俄國人賄賂的帳號,居然叫“李鴻章基金”,有人行賄這麽公開嗎?有人受賄這麽公開嗎?
2,李鴻章為什麽熱衷於與俄國結盟?
可以說,甲午戰敗後,“聯俄拒日”便成為大清國朝廷中的主流認識,其中以兩江總督劉坤一和張之洞最為代表。
劉坤一曾說過:威脅大清國的國家以日本為最,日本企圖占領東北的野心積蓄已久,而俄國因為與大清國東北接壤必最不願意。所以“我若乘此時與之深相結納,互為聲援,並稍予便宜,俄必樂從我”。 張之洞也做過類似言論。
張之洞也說過:(中國)正宜乘此力加聯絡(俄國),厚其交易,與之訂立密約。凡關係俄國之商務界務,酌與通融。如俄國用兵於東方,水師則助其煤糧,準其兵船入我塢修理;陸路則許其假道,供其資糧、車馬,一切視其所資於我者,量為協濟,而與之約定。若中國有事,則俄須助我以兵,水師尤要,並與議定如何酬報之法。
正是在這種滿朝高喊“聯俄拒日”的背景下,李鴻章開始餓訪問俄國的行程,和俄國簽定《中俄秘約》自然也在意料之中
以上資料選自
中國海軍曆史研究會
北洋水師論壇
甲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