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慵散論壇 » 複道書院 » 朱元璋後裔證實其祖先為穆斯林的九大證據(中英對照)

(2007-09-06 03:40:55) 下一個
 

慵散論壇 » 複道書院 » 朱元璋後裔證實其祖先為穆斯林的九大證據(中英對照)

朱元璋後裔證實其祖先為穆斯林的九大證據(中英對照)

明朝皇族是回族穆斯林

不少人質疑朱元璋或者他兒子朱棣的宗教屬性,有的人認為他們是色目人,是正宗的回族穆斯林,而不是“漢人”後來改信伊斯蘭教。

有一個來自台灣的中國穆斯林,他姓張,名字教約瑟夫(Yusuf)。 他認為朱元璋或他兒子朱棣是穆斯林,台灣還有其他學者為此專門寫了一本書。張先生說,他的祖先娶了明朝的公主,因此,他也算是朱元璋的後裔,也因此了解明朝皇族信仰穆斯林的秘密。

他還提供了令人震驚的證據來支持其觀點,這些證據有:

1。朱元璋小的時候,他的家人在饑荒中死亡,朱元璋用白布包裹屍體,而用白布包裹屍體正是穆斯林葬禮特征。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亡者須穿“克凡”(白布殮衣)後土葬。
注:海外著名史學家黎東方博士所著的細說中國曆史係列中《細說明朝》記載:“他是貧農家庭的安分守己的子弟,在他十七歲的一年,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年)旱災,蝗蟲與瘟疫先後降臨到他的家鄉,濠州鍾離縣(安徽鳳陽),父親朱世珍,母親陳氏,大哥朱興隆,在幾天內相繼去世,家裏的現款極少,買不起三口棺材,更買不起墳地,幸虧有鄰居劉家心好,準他和二哥朱興盛把父母和大哥三人的屍首用白布裹起,埋在劉家墳地的一個角落。”

2。朱元璋最親近的文臣武將主要是穆斯林組成,因此,明朝是穆斯林開創建立的。

注: 安徽地區有大量的色目人,民間有十回保一朱的說法,分指常遇春、胡大海、馮國勇、馮勝、丁德興、藍玉、沐英、華雲、李文忠等人。被朱棣篡位後梟首的兵部尚書鐵鉉就是色目人。在民間文學《大明英烈傳》中宣揚他們的武功業績,形容他們為“剛烈之回民”。

3。朱元璋宣布禁酒令,一次,朱元璋一個親信的兒子違反了這個條例而被處死。伊斯蘭信仰者是嚴厲禁酒的。


4。朱元璋的皇後是馬夫人,她也是穆斯林,她親自為朱元璋準備所有食物,即使朱元璋成為皇帝後,馬皇後依然堅持為朱元璋準備食品。

5。明朝皇族的顏色是綠色,而綠色正是伊斯蘭的象征。

6。朱元璋成為皇帝後,他命令在南京建立清真寺,並親自寫了詩詞《百字讚》來盛讚伊斯蘭和先知穆罕默德,這個至聖《百字讚》意義非常,被穆斯林認為是朱元璋的宣誓(syahada),是朱元璋對伊斯蘭信仰的見證。

朱元璋在西安及滇、閩、粵等地區也建立了清真寺。《百字讚》收錄於清代劉智著作《天方至聖實錄》內,全文如下:“乾坤初始,天籍注名,傳教大聖,降生西域,受授天經,三十部冊,普化眾生,億兆君師,萬聖領袖,協助天運,保庇國民,五時祈佑,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誌窮民,拯救患難,洞徹幽冥,超拔靈魂,脫離罪業,仁覆天下,道冠古今,降邪歸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貴聖人。”
明武宗朱厚照(1506─1521在位)有對各宗教的評論和《禦製尊真主事詩》。武宗評論各宗教日:“儒者之學雖可以開物成物,而不足以窮神知化。佛老之學,似類窮神知化而不能複命歸真。蓋諸教之道各執一偏,唯清真認主之教,深源於正理,此所以乘萬世與天壤久也。”《尊真主事詩》日:“一教玄玄諸教迷,其中奧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卻尊誰?”

按常理,朱元璋的“和尚”經曆應該讓他對佛教有特別的好感,但是明朝的法律卻嚴厲限製佛教:廢除大量的佛教寺院,每縣最多保留一座大觀寺;逼迫大量的僧尼還俗,並規定男40歲以下,女50歲以下不得出家。 同時,卻對當時勢力並不太強大的伊斯蘭教和回族卻采取懷柔政策,敕建了很多清真寺。

7。在明朝,很多穆斯林身居要職,一個明顯的證據是鄭和督統龐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目的地是位於阿拉伯的伊斯蘭聖地麥加(古代稱“天方”),在麥加代替明朝皇族朝聖,因為明朝皇族的穆斯林信仰是個秘密,不能讓非穆斯林信徒指導,因此皇帝無法親自去朝覲(haj )。
注:
(1)哈隻(英語:Hajji),是給予曾經前往阿拉伯天方朝聖者,也就是完成五善功:證信、禮拜、天課、齋戒和朝覲之回教徒的尊稱。哈隻一詞阿拉伯語原意為“巡禮人”、“朝聖者”。
(2) 鄭和七下南洋途中,在東南亞的傳播伊斯蘭教,東南亞本來是佛教為主的,但因為明朝而變成了今天的伊斯蘭教基地,在世界人口中信徒人數最多。試問:明朝花費了大量的錢財,如果沒有皇帝批準,鄭和敢在東南亞傳播伊斯蘭教麽?當鄭和遠航經過東南亞諸國時,每到一地都要與其隨從穆斯林馬歡、郭崇禮、哈三等舉行儀式並宣傳伊斯蘭教義,並建立華人穆斯林社會區以傳播伊斯蘭。隨著鄭和在東南亞對伊斯蘭的宣傳,使得東南亞地區,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伊斯蘭迅速地發展起來。 之後,鄭和七下南洋的資料被明朝自己銷毀。明朝為什麽自己銷毀?
(3) 《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44丈4尺,寬18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明史·兵誌》:“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但是,至今無人能複製可以實際航行的44丈“寶船”,其真實性受到質疑,木材強度有限,過大的船體無法保證水密性,難以做長時間的航行。

8。明朝和穆斯林國家有很好的外交關係。這是因為明朝是穆斯林建立的,明朝皇族是伊斯蘭回教信徒。


9。伊斯蘭日曆在明朝成為官方日曆。


除了上述九點外,明朝還有刻有伊斯蘭教教義經文的宮廷禦用瓷器散落於民間, 在CCTV的鑒寶節目裏出現過, 這件珍品得到國家文物專家的鑒定認可。

波斯旅行家賽義德·阿裏·阿克巴爾·哈塔伊於1500遊曆中國,於1516年在當時奧斯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用波斯語寫成《中國紀行》一書,作為禮物奉獻給土耳其素丹賽利姆一世。該書全麵介紹了當時中國社會各方麵的狀況。作者出於穆斯林的宗教感情,以較多的篇幅著重介紹了明朝王室與伊斯蘭教的關係,說:“宮廷內有皇帝專用的清真寺,有宣禮員,主麻日(星期五)皇帝到城外的清真寺做聚禮,以及穆斯林文臣武將對明朝開國的貢獻、皇帝對他們的重用等。說:“從皇帝的某些行為看,他已信奉伊斯蘭教了,然而由於害怕喪失權力,他不能對此公開宣布。這是因為他的國家風俗和法規所規定的……。”阿裏·阿克巴爾的描述是他親眼所見,與中國民間的傳說相吻合。

台灣馬明道參照該書及明正史、野史、史學家的評述、回民口碑傳說, 對明朝王室的族屬和宗教信仰進行了詳盡的研究考證, 於1973年寫出《明朝皇家信仰考初稿》一書。 確認朱元璋、馬皇後及其家族和親戚均為回回。 明太祖洪武帝姓朱,名元璋,字國瑞,原名興宗,生於安徽鳳陽縣,古稱濠州,其周圍各縣,如定遠、壽縣、懷遠、臨淮等為曆史上回回聚居區。父名朱世珍,母陳氏,生兄弟四人,元璋排行第四,長兄興隆,次兄興盛,三兄興祖,全家務農,地僅數畝,頗貧寒。鳳陽城為一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小城,西門直對東門,兩門之間為一長街,將風陽城分為南北兩部分,稱南城與北城,北城居民幾乎全部都是漢民;而南城居民全部為回民,其中絕大多數姓朱,有清真寺一所,位於南城中央偏西。朱元璋生於南城朱姓群內,按常理推,朱元璋應為回回。1935年,馬明道先生隨其兄馬宏道先生(1899一1968)到鳳陽考察訪問,當時所見所聞和當地回民父老所說與上述情況相符。

周有光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員,他說: 遼、金、元、明、清這五代的1000年,都是外族打進中原來加以統治的。 其中遼、金、元、清是外族,大家都是同意的, 明朝是不是外族呢? 現在新的考證說明太祖朱元璋不是漢族而是回族,這已經證明了。

白壽彝主要著作有《回族人物誌》、《中國通史》等,是著名曆史學家。在1946年出版的《中國伊斯蘭史綱要》一書中,有條腳注提到過“父老相傳,明太祖原是回回;建文帝的出走,係赴天方朝覲。又頗有人相信,武宗也信教(指伊斯蘭教)”(《民族宗教論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2頁)。

朱元璋的菜單: “參加第10屆明史學術討論會的台灣“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邱仲麟先生首次公開了他從明人筆記中發現的這張菜單。 “胡椒醋鮮蝦、燒鵝、_羊頭蹄、鵝肉巴子、鹹鼓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五味蒸麵筋、羊肉水晶角兒、絲鵝粉湯、三鮮湯、綠豆棋子麵、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豆湯、泡茶”。這是洪武十七年(1384年)6月某天,明太祖朱元璋的午餐菜譜。


附1:

Syahada

In the name of God the most Gracious and the most Merciful, Try to pronounce this:"Ash-ha-du-al La-illa-ha-ill-lal-llah, Wa-ash-ha-du-anna Mu-ham-madar Rasul-lal-llah"
Meaning:There is no other God except Allah and Muhammad is the mesenger of Allah

To be a muslim is easy, just pronounce this syahada after you have purified
yourself. Then learn and follow the five pillars of Islam.
1. Pronouncing the Syahada
2. Praying five times a day (Fajar, Zuhur, Asar, Maghrib and Isha)
3. Fasting in the month of Ramadan
4. Giving alms to the poor and needy (Zakat)
5. Performing pilgrimage to Mecca for those who are capable


附2:

Many people question the identity of the first Ming emperor, Zhu Yuanzhang or Hongwu Emperor. Some claim that he was a Muslim of Semitic (Semu) origin.

Yusuf Chang, a Chinese Muslim from Taiwan, was one of those who made this claim. He claimed that his ancestor had married a Ming princess and thus he was a descendant of Zhu Yuanzhang and knows the secrets of the Islamic religion of the Ming royal family.

He presented many startling evidences to support his claim. They are:

1. When Zhu Yuanzhang was young, his family perished in a famine and he buried them by wrapping them in white clothes. Wrapping the dead in white cloth is a Muslim custom.

2. Zhu Yuanzhang's closest associates were Muslims. Thus, the Ming dynasty was founded by Muslims.

3. Zhu Yuanzhang passed a strict law forbidding 'wine'. Once he had the son of his close associate killed for breaking the law. 'Wine' is strictly forbidden in Islam.

4. Empress Ma (Zhu's consort) was a Muslim. She had personally cook all the meals for Zhu, even after he had become the Emperor.

5. The royal colour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green, the colour which symbolizes Islam.

6. Zhu Yuanzhang ordered the building of a mosque in Nanjing after he ascended the throne and he personally wrote a poem praising Islam and the Prophet Muhammad. This poem is seen by Muslims as the 'syahada' the testimony of
Zhu's faith in Islam.

7. Many Muslims rose to high rank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One good example was Admiral Zheng He. Admiral Zheng He's fleet sailed to Mecca, Arabia and performed the 'haj'. Yusuf Chang claims that Zheng He was sent by the Ming emperor to perform the 'haj' on his behalf because the emperor was not able to do so as he wanted to keep his religion a secret among the non-Muslim masses. This practice is allowed in Islam.

8. The Ming dynasty established good ties with many Muslim countries. This is because the Ming dynasty is MUSLIM and the religion of the Ming royal family is ISLAM.

9 The Islamic Calendar was made the official calendar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附3:
The Hajj is the Pilgrimage to Mecca in Islam. Every able-bodied Muslim who can afford to do so is obliged to make the pilgrimage to Mecca at least once in his or her lifetime, additional trips being recommended.[/font]
2007-6-17 13:53 水灣寨
:name13
2007-6-17 16:27 查拉圖斯特拉
此問題我留意多年,看法基本接近文章觀點.就2\4\5\6\7條證據我曾與一個研究明清史的朋友討論過,不過他似乎並不認同我的看法.
2007-6-17 16:37 我愛你
我轉這篇文章主要是廣異聞,其實裏麵很多的推論是十分可笑的,如1、2、3之類的,都十分可笑。訓詁學的一個原則,一個詞義如果按常義也能解釋,按生僻義也能解釋,一般是不解釋成生僻義。所謂立論宜慎,試問:如果我們假設朱是回人,信回教,我們再來反證他是漢人,恐怕能找到更多的多證據。
2007-6-17 16:39 油葫蘆
朱的行事風格,回人味重
2007-6-17 17:03 我愛你
現在這種驚世駭俗的考證太多了,其實全是缺乏基本的常識,就像陳寅恪說:講白居易是胡人固然不錯,可有意義嗎?就像我完全可以考證出毛澤東的遠祖是胡人,理由一、穿胡服、二、用胡語(某些語言來自蒙古、日本或滿人)、三有少數民族血統等等,今上更不用說了,本身就姓胡:name8
2007-6-17 17:30 查拉圖斯特拉
[quote]原帖由 [i]我愛你[/i] 於 2007-6-17 16:37 發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7750&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我轉這篇文章主要是廣異聞,其實裏麵很多的推論是十分可笑的,如1、2、3之類的,都十分可笑。訓詁學的一個原則,一個詞義如果按常義也能解釋,按生僻義也能解釋,一般是不解釋成生僻義。所謂立論宜慎,試問:如 ... [/quote]


曆史論證與語言學論證稍有不同.
陳寅恪等先生判定魏晉隋唐那些人是胡族的證據往往更少.但大家並不懷疑其論斷的可信程度.
原因很簡單,譬如法官判案,隻要有一個鐵證證明張三殺人,你舉二十個張三曾經救人的例子也不能推翻張三犯罪的事實.

台灣學者的著作我們無法看到,其立說是否成理也無從判別.但文中提到的白壽彝\周有光等學者,並不是喜歡信口開河的人.他們的觀點至少可備一說.
2007-6-17 17:46 查拉圖斯特拉
[quote]原帖由 [i]我愛你[/i] 於 2007-6-17 17:03 發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7775&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現在這種驚世駭俗的考證太多了,其實全是缺乏基本的常識,就像陳寅恪說:講白居易是胡人固然不錯,可有意義嗎?就像我完全可以考證出毛澤東的遠祖是胡人,理由一、穿胡服、二、用胡語(某些語言來自蒙古、日本或 ... [/quote]

我於明清史雖然知道不多,但覺得此話題絕非驚世駭俗之論.
曆史研究必須輔以對人生和世事的洞察,方能由表及裏發掘真相.元明清幾代去今未遠,很多史實未書於竹帛,卻聞諸賈語村言.所以對民間傳說不可不重視.

再舉個例子:我曾看到一本<元代社會生活史>上有專章寫元人有將頭胎(無論男女)溺死的習俗,而元政府亦有禁止溺嬰的法令.而作者卻無一字言及元人溺嬰風俗何以形成(為何此俗宋無元有?既然政府禁止為何還要"違法"溺嬰?)______理由很簡單:溺嬰習俗與蒙古人的初夜權有關.關於初夜權史無明載而民間有傳聞.作者不可能不知道,之所以不寫,一方麵是為了顯示自己迂腐的"嚴謹",一方麵則是為了維護"民族團結".
2007-6-17 19:38 我愛你
[quote]原帖由 [i]查拉圖斯特拉[/i] 於 2007-6-17 17:46 發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7838&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我於明清史雖然知道不多,但覺得此話題絕非驚世駭俗之論.
曆史研究必須輔以對人生和世事的洞察,方能由表及裏發掘真相.元明清幾代去今未遠,很多史實未書於竹帛,卻聞諸賈語村言.所以對民間傳說不可不重視.

... [/quote]
裘錫圭有篇文章專門探討殺首子,這種事情曆史中還是多有記載!
2007-6-17 19:50 我愛你
殺首子解


裘錫圭


載《趣味考據》


池月山雲/知識小品/《趣味考據》

 

    《墨子》等書記古代南方有殺首子而食之的習俗。《墨子·節葬下》:

子墨子曰:……昔者越之東有核沐之國者,其長子生則解而食之,謂之宜弟。(《列子·湯問》略同)


同書《魯問》:

魯陽文君語墨子曰:楚之南有啖人之國者橋,其國之長子生則鮮(“解”之誤字)而食之,謂之宜弟,美則以遺其君,君喜則賞其父。


《後漢書·南蠻傳》說南蠻地區“其西有瞰人國,生首子輒解而食之,謂之宜弟,味旨則遺其君,君喜而賞其父……今烏滸人也”。“噉”、“啖”一字,噉人國就是《墨子》的啖人之國。漢以後的烏滸蠻未必就是《墨子》所說的啖人之國的後人,但是他們無疑也有殺首子而食之的習俗。

    《漢書·元後傳》記京兆尹王章對成帝之問說:

羌胡尚殺首子以蕩胸正世,況於天子而近已出之女也。


顏師古注:“蕩,洗滌也。言婦初來,所生之子或他姓。”可知漢代的羌胡也有殺首子的習俗。但據王章所言,其動機似與上述南方民族有異,殺後是否食之亦不可知。

    古書中又有易牙蒸首子而獻於齊桓公的記載。《韓非子·二柄》:

桓公好味,易牙蒸其首子而進之。


同書《十過》記管仲臨終時答桓公之言,也曾提到此事:

君之所未嚐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首子而進之。


同書《難一》和《管子·小稱》都有跟《十過》類似的記載,不具引。《韓非子》各本,“首子”多訛作“子首”。《二柄》篇顧廣圻校語說:“藏本、今本‘子首’作‘首子’。案:作‘首子’為是,《漢書·元後傳》有‘首子’可證。《十過》及《難一》同。”其說甚是。宋翔鳳《過庭錄》卷十三《易牙蒸其首子而進之》條,在《元後傳》外,更引《墨子》與《南蠻傳》,力辨作“子首”之非,說更詳盡。《管子·小稱》的“首子”,《群書治要》誤作“子首”,孫星衍、戴望反據以校《管子》,許維通已正其誤。①

    《淮南子·主術》說:

昔者齊桓公好味,而易牙烹其首子而餌之。


《韓非子》、《管子》都說蒸首子(“蒸”,《管子》作“烝”),《淮南子·精神》高誘注也說:“齊桓好味,易牙蒸其首子而進之。”《主術》“烹其首子”的“烹”字,也許是“蒸”字之誤。

楊樹達《易牙非齊人考》和許維通《管子校釋》(見《管子集校》),都引《墨子》所說的食首子之俗,來解釋上述易牙的行為。楊氏說:“……越東、楚南、西羌並有殺首子進君之俗(引者按:羌胡所殺首子是否進君實不可知),易牙蒸其首子,進於齊桓,為齊桓所好,正所謂‘美則以遺其君,君喜而賞其父’者也。竊疑易牙本夷戎之類,非中國之民,本其國俗以事齊桓,故進蒸子而不以為異。”②他指出古書中“易牙”或作“狄牙”,認為易牙當是狄人。③

古書中還有堯殺長子的傳說。《莊子·盜蹠》:

    盜蹠大怒曰:……堯不慈,舜不孝……

滿苟得曰:堯殺長子,舜流母弟……


《釋文》引崔注:“堯殺長子考監明。”這一傳說也應是以古代殺首子的習俗為背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見《管子集校》,《郭沫若全集·曆史編》第6冊第224頁。

②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中國科學院出版社,1954,第246頁。

③同上,第246~247頁。


有的學者認為“孟”字的構造也反映古代有殺首子而食之的習俗。夏淥《釋孟》說:“古代民俗存在過‘長子’、‘首子’被解而食之的陋習,文字中用皿盛子,表示被食的‘孟子’即‘長子’、‘首子’,‘孟’從而產生‘首’、‘始’、‘長’之意……”①此說值得注意。不過《說文》說“孟,長也。從子,皿聲”,把它看作一個純粹的形聲字。“孟”的字形究竟應該如何解釋,尚可進一步研究。

    從上文所述看,在古代中國的邊裔地區似乎相當普遍地存在過殺首子的習俗,而且首子被殺後往往被分食,並被獻給君主。估計在較早的時代,中原地區大概也存在過這種習俗。產生這種在現代人看來十分荒謬的習俗的原因,究竟是什麽呢?

    呂思勉《先秦史》把殺首子跟春秋時代邾、魯等國用俘虜為人牲看作相同的風俗。②首子跟俘虜的身份有天壤之別,呂氏的說法顯然把問題簡單化了。

    據前麵引過的王章的說法,羌胡殺首子是由於父親怕第一個兒子實際上是他人之子。此說得到了一些近代的學者的讚同,並被用來解釋其他殺首子的現象。章炳麟《檢論·序種姓上》認為羌胡殺首子,輆沐國解長子而食之,都是由於“婦初來也,疑挾他姓遺腹以至,故生子則棄長而畜稚”。楊樹達《易牙非齊人考》認為《元後傳》所謂“蕩胸正世”“為殺首子之真因”,《墨子》等書所謂“宜弟”“乃俗成後文飾之辭耳”。③馬長壽《中國四裔的幼子承繼權》把殺首子跟幼子承繼權聯係起來,看法跟章氏相近。④懷疑首子是他人之子,似乎不必把他殺死,更沒有必要殺而食之。所以我們認為,以這一原因來解釋曾經廣泛流行的殺首子的習俗,是不合理的。

    從民族學資料來看,被楊樹達否定的宜弟之說,倒是有道理的。為了證明這一點,需要從古代獻新的習俗說起。

    世界各地幾乎都流行過獻新之祭,即把田地上的第一批收獲和頭生仔畜等獻給鬼神。沙利·安什林《宗教的起源》對這種祭祀的意義作了如下解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夏淥:《評康殷文字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第322頁。

②呂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244—245頁。

③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中國科學院出版社,1954,第246頁。

④《文史雜誌》5卷9、10期合刊。


農業崇拜的祭祀似乎可以使人們安全地使用農、畜產品;祭祀的目的是維持畜群的生命並使在收獲之後變得光禿禿的、似乎因為植物精靈的遺棄而已經死去了的土地肥沃起來,這種祭祀通常是慶祝第一批收獲的典禮:拿畜群和收成的一部分來作為祭品,是為了保全其他所有的收獲。在把神所應得的一份獻給他之後,剩下的就可以放心大膽地拿來作為食物了……①


作者在這裏還提到第一批收獲含有作物等的“精靈”的問題,由於跟我們的討論沒有多大關係,就不引錄了。

    中國古代的“嚐”祭就是獻新之祭。《禮記·少儀》:“未嚐不食新。”鄭注:“嚐謂薦新物於寢廟。”《周禮·春官·肆師》:“嚐之日,涖卜來歲之芟。”鄭注:“嚐者,嚐新穀。”《禮記·月令》說,孟夏之月“農乃登麥,天子乃以彘嚐麥,先薦寢廟”,仲夏之月“農乃登黍,是月也,天子乃以雛嚐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孟秋之月“農乃登穀,天子嚐新,先薦寢廟”,仲秋之月“以犬嚐麻,先薦寢廟”,季秋之月“天子乃以犬嚐稻,先薦寢廟”,季冬之月“命漁師始漁,天子親往,乃嚐魚,先薦寢廟”。《逸周書·嚐麥》:“維四年孟夏,王初祈禱於宗廟,乃嚐麥於大祖。”與《月令》孟夏嚐麥相合。由於秋季是最大量的穀物成熟的季節,“嚐”後來成為秋祭之名。在古代,“未嚐不食新”是必須遵守的戒律。《史記·龜策列傳》褚少孫補,記宋元王博士衛平列舉桀、紂罪行之語,就有“逆亂四時,先百鬼嚐”一條。

    下麵舉一些世界其他地方曾經存在過的獻新祭的例子。

    “中美的馬耶人(Mayas)說農業的神名為巴南毋(Balam),是一個長頭的老人,初次收獲的東西應當先祭獻他,否則必降禍。其他民族信有農耕的神的甚多,而供獻初獲物的風俗也很常見。”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沙利·安件林著、楊永等譯:《宗教的起源》,三聯書店,1964,第103頁。

②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商務印書館,第125頁。


在殖民以前的北美易洛魁人中,稱為“我們的兄長”的戰神很受崇拜。易洛魁人“在森林裏或在打獵時,在水上和在任何危險的情況下,都要向他祈禱。用第一批得到的果實和野味獻祭他”①。

  “在北羅得西亞,坦噶尼喀湖西麵的Yombe人禁止吃第一批收獲物,直到酋長在Kalanga山頂他祖先的墳墓前獻上了一頭公牛,並在神龕前供上了盛在罐裏的新釀啤酒和用第一批收獲做的粥。然後,墳墓周圍土地上的草被仔細清除,公牛的血被灑在泥土上。在為收成感謝了祖先的靈魂,並請他接收第一批收獲的祭品之後,酋長回到村中。村子裏舉行宴會,吃被殺公牛的肉和那種酒和粥,接著就跳舞。”②由於血是給予生命的,人們往往認為有血的祭品比無血的更能起作用。Yombe人獻第一批收獲物時還要殺公牛,大概就出自這種考慮。③《月令》所說的嚐祭,除獻初獲的作物外,還要用彘、雛、犬等動物,可能由於同樣的原因。

    “在印度南部的印度人中,吃新米是一種家庭宴會,叫作邦哥爾。新米用新鍋煮,點火的時間是按印度天文家的推算,在太陽進入南回歸線那一天的中午。……新煮的米一部分獻給甘尼薩神像;然後每人吃一點。印度北部有些地方,新穀的節會叫做‘呐梵’(Navam),意即‘新穀’。新穀成熟時,所有者拿著吉兆物件到地裏去,摘五六根春播的大麥穗,摘一根秋播的小米(引者案:據原文似應譯為:“新穀成熟時,主人依據預兆,到地裏去,在春季作物中摘取五六個大麥穗,在秋季收獲中則摘取一個小米穗。”)帶回家,和上粗糖、黃油和凝乳。一部分以村神和祖先的名義扔在火裏;其餘的全家吃掉。”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蘇聯科學院米克魯霍-馬克萊民族學研究所編、史國綱譯:《美洲印第安人》,三聯書店,1960。第121頁。

    ②E.O.James《Sacrifice and Sacrament》,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62,第27頁。此書蒙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汪濤博士檢示,書此誌謝。

    ③同上。

④詹·喬·弗雷澤著、徐育新等譯:《金枝》,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第696—697頁。


“許多希臘城邦……長期不斷地把他們收獲的頭批大麥小麥運到埃萊夫西斯去,作為感恩祭品獻給得墨忒耳和珀耳塞福涅這兩個女神……特歐克裏圖斯說,在科勒島上,在飄著香氣的夏季,農民把頭批收獲送給得墨忒耳,因為是她使他們的穀場上堆滿大麥……”①在古代雅典還有法律規定,要雅典人“每年薦新於祖先”。②

在《聖經》裏也可以看到關於獻新祭的資料。“摩西立法確立了拿家畜和它們的頭生仔畜祭祀的製度(見《出埃及記》第13章第2、第15節與第34章第19、第20節)。……隨著農業的發展,就產生了在各個地方的神殿,後來是在耶路撒冷的神殿拿第一批收獲的果實來獻祭的做法(《利未記》第23章第10、11、12、14節)。”③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被獻的新物中甚至有頭生的子女。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和以色列人都有過以頭生子女作祭品的習俗。④《聖經》的《出埃及記》說:“要把所有頭生的分別出來供獻給我;凡是以色列子弟中間母親頭胎所生的無論是人或是牲畜,都應該歸我……你應該把凡是母親頭胎所生的都獻給雅赫威。你的牲畜中所有初生的公畜,也應該歸於雅赫威。你可以用羊羔來贖所有頭生的驢;若不代贖,就應該打斷它的頸項。你的子弟中的每一個頭生子你也可以贖。”⑤又說:“你要把你的第一批穀物和你第一次榨出的酒獻給我,不可遲延;你要把頭生的兒子獻給我;你的牛、羊也是如此……”⑥此外,如上帝要亞伯拉罕把他的第一個正妻撒拉所生的兒子以撒獻為祭品的故事,⑦耶弗他(或譯“耶弗大”)被迫把獨生女兒獻給上帝的故事,⑧也許都是以獻頭生子女的習俗為背景的。《出埃及記》等所說的贖取頭生子,應是後起的比較文明的方法(在亞伯拉罕獻以撒給上帝的故事裏,最後也是以一頭公羊代替以撒作祭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詹·喬·弗雷澤著、徐育新等譯:《金枝》,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第576頁。

②古朗士著、李玄伯譯:《希臘羅馬古代社會研究》,商務印書館,第181頁。

③沙利·安什林著、楊永等譯:《宗教的起源》,三聯書店,1964,第104~105頁。

④同上,第103頁。

⑤《出埃及記》第13章第2、12、13節,譯文據注③所引書64頁。雅赫威即耶和華,指上帝。

⑥《出埃及記》第22章第29、30節,譯文據注③所引書103頁。

⑦《聖經·創世記》第22章第2~10節。

⑧《聖經·士師記》第11章第30、39節。


我國古代殺首子的習俗,顯然也應該解釋為把頭生子女獻給鬼神。在古書的有關記載裏沒有提到殺首子的祭祀性質,是由於記載的人對這種習俗缺乏深入的了解。獻第一批收獲於鬼神,是為了能平安地保有、食用收獲的其他部分,並在來年繼續得到新的收獲。獻首子當然也是為了以後能得到新的孩子,並使他們能夠安全地成長。所以《墨子》說殺首子是為了“宜弟”,是很有道理的。羌胡殺首子,主要也應該是由於這一原因。

弗雷澤在《金枝》裏說:“在古代希臘,看來至少有一家很古的王室,其長子總是代替他們的父王作犧牲獻祭的。”①他以國王設法把自己的“致命的責任推給子孫”,作為以長子為祭祀犧牲的習俗產生的原因。②我們懷疑,他所說的那種希臘習俗,在最初產生的時候也是跟前麵所說的殺首子習俗同性質的。

    我國自古以來認為吃獻祭過的食物能得福,所以祭祀之後有“歸胙”、“歸福”之事,即把獻祭過的酒肉送給有關的人吃。我國獻新之祭中的祭品,在祭祀之後一般也應該是被吃掉的。在世界各地,“把嚐新聖餐和向神或精靈獻新穀同時舉行”的情況是相當常見的。③在這種情況下,嚐新聖餐的食物往往就是,或包括獻新祭中所獻的食物,如上麵舉過的Yombe人的例子。又如“在雅典,人們在布豐尼亞節,把第一批的收獲物放在宙斯·波裏昂的祭壇上;然後讓一些公牛到祭壇前來吃掉它們。人們從這些公牛中挑出一頭來宰掉,因為它吞食了穀物的靈魂”,這頭牛的肉就被分給在場的人吃掉。④

    我國古代有些地方殺首子後還要“食之”,這無疑具有獻新祭後的聖餐的性質,其目的應是求福、“宜弟”。對似乎非常不合情理的食首子的殘酷習俗來說,除此之外恐怕就很難找到合理的解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詹·喬·弗雷澤著、徐育新等譯:《金枝》,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第425頁。

②同上,第428頁。

    ③同上,第703頁。

④沙利·安什林著、楊永等譯:《宗教的起源》,三聯書店,1964,第l06頁。參看《金枝》第674~675頁。


在基督教的傳說裏,作為上帝的兒子、上帝的羔羊的耶穌基督,為了贖人們的罪而自願承擔死亡。這一傳說最初也許意味著基督為了免除人們獻出頭生子的痛苦而自願作為犧牲。所以基督教聖餐中分食象征基督血肉的酒和麵包,最初可能也是象征分食已獻神的首子的。

    在獻新祭和嚐新聖餐之類的儀式裏,君王(包括比較原始的社會裏的酋長、祭司一類人)往往起極為重要的作用。沙利·安什林指出,在非洲有的地方的這類儀式裏,“臣民們對土王的依賴,就像是對神的依賴一樣。中國的情況也是如此,在中國,天子拿最初的收獲物祭祀自己的祖先,並且比他的所有臣民更先嚐到這些食物”。①有時,君王由於被視為神,直接成為獻新的對象。“西非剛果王國有一位大祭司名叫奇托姆或奇托姆伯,黑人把他當作地上的神,天上的最高權力者。每年新穀登場,首先要向他奉獻,然後才敢食用,否則違反規律,就有災難降身。”②既然殺首子有獻新祭的性質,食被殺首子有嚐新聖餐的性質,我國古代有些地方殺首子後還要獻於君的現象,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易牙蒸首子獻於桓公,也許是把他當作神來對待。

    總之,殺首子而食之,是屬於獻新祭和嚐新聖餐範疇的一種現象。其性質跟一般的用人牲和食人的習俗不能同日而語。以父親怕第一胎是他人之子來解釋殺首子的習俗,也是錯誤的。

    最後,附帶對跟殺首子習俗有關的易牙和齊桓公作些討論。

前人多認為易牙就是見於《左傳·僖公十七年》的雍巫。《史記·齊世家》“公曰:易牙如何”句《正義》:“(易牙)即雍巫也。賈逵雲:雍巫,雍(引者案:通‘饔’)人,名巫,易牙也(《齊世家》下文‘雍巫’下《集解》也引賈逵語,但‘易牙也’作‘易牙字’)。”《左傳·僖公十七年》杜預注與賈逵說同。張佩綸《管子學》以易牙、雍巫、棠巫為一人,不可信;但認為“巫”非易牙之名,“雍巫即食醫之類,乃官名”,則頗有道理。③易牙如真是一個巫,他蒸首子而進於齊桓公,除了有習俗的背景外,可能還有別的宗教上的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沙利·安什林著、楊永等譯:《宗教的起源》,三聯書店,1964,第105頁。

②詹·喬·弗雷澤著、徐育新等譯:《金枝》,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第257頁。

③張說見《管子集校》,《郭沫若全集·曆史編》第6冊第222頁。


    據《管子·小稱》,桓公嬖臣還有堂巫,《齊世家》“雍巫”下《索隱》引《管子》作“棠巫”,《呂氏春秋·知接》則稱之為“常之巫”。“堂”、“棠”、“常”皆從“尚”聲,音近可通。《齊世家·索隱》認為雍巫和易牙未必是一人,雍巫和棠巫則可能是一人。沈欽韓《春秋左傳補注》說同。此說不可信。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有“齊棠公”,杜注:“棠公,齊棠邑大夫。”棠巫應即棠邑之巫。棠巫亦稱常之巫,與晉國梗陽邑之巫稱“梗陽之巫”同例。②《呂氏春秋·知接》記桓公之言,說“常之巫審於死生,能去苛病”,可見他也是相當神秘的一個人物。

桓公另一嬖臣豎刁(即《左傳》的“寺人貂”)是自宮的。《呂氏春秋·知接》記桓公之言,說“豎刁自宮以近寡人”。《管子·小稱》記管仲之言,說“豎刁自刑而為公治內”。古代高盧僧侶有自閹的習俗。③早期基督教視性交為罪惡,《新約聖經·馬太福音》19章12節提及“為天國的緣故自閹的”人。④豎刁的自宮很可能有宗教背景。說他自宮是為了“為公治內”,恐怕是簡單化了。易牙進首子本有習俗為背景,古書中卻僅歸因於桓公好味易牙求寵,情況與此相似。

據上所論,齊桓公似乎是一個很富於宗教氣息的國君。可惜由於缺乏資料,已經難以詳考了。


《中國文化》第9期,三聯書店1994年3月10日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參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1,第374頁。

②“梗陽之巫”見《左傳·襄公十八年》。

③沙利·安什林著、楊永等譯:《宗教的起源》,三聯書店,1964,第l53、161、174等頁。

④沙利·安什林著、楊永等譯:《宗教的起源》,三聯書店,1964,第174頁。
2007-6-17 20:23 查拉圖斯特拉
嗬嗬!好文章!
但是你不看看文章引用的材料都是什麽時候的.裘先生探討的是上古先民殺首子的習俗,引用的文獻幾乎都是先秦典籍.殺首子作為上古先民的宗教性習俗,在很多民族的早期曆史中廣泛存在.如果溺嬰現象發生在蒙古人的生活中,自然可以用裘先生的說法加以解釋,可是發生在社會生活擺脫神巫色彩,已高度人文化的宋元時期漢人身上,恐怕不能拿先秦的材料用人類學民俗學的方法加以解釋吧?
2007-6-17 20:26 我愛你
各民族的發展是不一致的,這恰恰證明當時蒙古族還處於社會演進的低級階段:name28並且部分漢人受到當時上層習俗的影響,不要忘了當時北方很多地方的先進文化已經被摧毀,文化在倒退
2007-6-17 20:31 查拉圖斯特拉
[quote]原帖由 [i]我愛你[/i] 於 2007-6-17 20:26 發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171&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各民族的發展是不一致的,這恰恰證明當時蒙古族還處於社會演進的低級階段:name28並且部分漢人受到當時上層習俗的影響,不要忘了當時北方很多地方的先進文化已經被摧毀,文化在倒退 [/quote]


漢人學蒙古人溺嬰?那人家蒙古人為什麽要立法禁止漢人溺嬰?難道溺嬰問題上也隻準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2007-6-17 20:37 我愛你
習俗的發展和演變本來就是不一致的。可以這麽認為以前是北方部分漢人受蒙古人的落後習俗影響,後來蒙古人特別是上層人的習俗逐漸在發生變化,而下層漢人還保留下來了。我舉個例子,滿人反對裹腳,但由於這種習俗逐漸由下層蔓延開,雖然上層屢次下禁令,也禁止不了。我是說習俗有時由於上下層之間交互影響是很複雜的
2007-6-17 20:46 查拉圖斯特拉
[quote]原帖由 [i]我愛你[/i] 於 2007-6-17 20:37 發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183&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習俗的發展和演變本來就是不一致的。可以這麽認為以前是北方部分漢人受蒙古人的落後習俗影響,後來蒙古人特別是上層人的習俗逐漸在發生變化,而下層漢人還保留下來了。我舉個例子,滿人反對裹腳,但由於這種習俗 ... [/quote]


溺嬰問題沒那麽複雜.就是因為初夜權.
而且,文獻記載溺嬰最多的不是什麽北方漢人,而是南宋首都附近的江南地區.
2007-6-17 20:50 我愛你
如果僅僅是溺嬰,那問題更複雜,有可能是撫養成本高、人頭稅重、社會還處於動蕩等等,隻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2007-6-17 20:53 查拉圖斯特拉
[quote]原帖由 我愛你
如果僅僅是溺嬰,那問題更複雜,有可能是撫養成本高、人頭稅重、社會還處於動蕩等等,隻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quote]

溺頭胎.前麵已經說了.
2007-6-18 07:50 我愛你
[quote]原帖由 [i]查拉圖斯特拉[/i] 於 2007-6-17 20:53 發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235&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溺頭胎.前麵已經說了. [/quote]
仍對初夜權之說表示懷疑,因為這種落後的帶有強迫性的習俗如果確實在文化程度高的地方推行過,那麽曆史上一定會有記載(何況蒙古人就算有初夜權的權力,他會因此大規模去強行占有屬於賤人的漢人,也表示懷疑),如果解釋成是一種落後習俗的殘存,就很好理解。比較:清蓄辮和纏足就明白了,前者是強行推廣,所以史不絕書;後者是一種習俗的蔓延,所以等到普及開開後,大家已經語焉不詳,莫知所自了。
2007-6-18 07:51 我愛你
再回過頭說朱是回人的說法,眾所周知,回教沒有朱姓,朱均該姓黑:name28
2007-6-18 08:12 我愛你
禁止溺嬰是因為造成人口的減少,影響了勞動力:name28
2007-6-18 09:05 油葫蘆
[quote]原帖由 [i]我愛你[/i] 於 2007-6-18 07:51 發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558&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再回過頭說朱是回人的說法,眾所周知,回教沒有朱姓,朱均該姓黑:name28 [/quote]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2007-6-18 11:36 水灣寨
[quote]原帖由 [i]我愛你[/i] 於 2007-6-18 07:51 發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558&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再回過頭說朱是回人的說法,眾所周知,回教沒有朱姓,朱均該姓黑:name28 [/quote]
是的,我們家鄉會改姓虎,不過念“mao"陰平!
2007-6-18 12:22 查拉圖斯特拉
[quote]原帖由 [i]我愛你[/i] 於 2007-6-18 07:51 發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558&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再回過頭說朱是回人的說法,眾所周知,回教沒有朱姓,朱均該姓黑:name28 [/quote]

回教沒有朱姓?就因為與豬諧音?這我倒是頭回聽說.有什麽根據嗎?
2007-6-18 12:34 查拉圖斯特拉
[quote]原帖由 [i]我愛你[/i] 於 2007-6-18 07:50 發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556&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仍對初夜權之說表示懷疑,因為這種落後的帶有強迫性的習俗如果確實在文化程度高的地方推行過,那麽曆史上一定會有記載(何況蒙古人就算有初夜權的權力,他會因此大規模去強行占有屬於賤人的漢人,也表示懷疑),如果解釋成是一種落後習俗的殘存,就很好理解。比較:清蓄辮和纏足就明白了,前者是強行推廣,所以史不絕書;後者是一種習俗的蔓延,所以等到普及開開後,大家已經語焉不詳,莫知所自了。 [/quote]

征服者對被征服者享有初夜權,這在世界曆史上屢見不鮮.
至於蒙古人行使初夜權,在被蒙古征服過的中亞和歐洲各族都有明確記載.為什麽唯獨漢籍沒有記載?這倒是個饒有趣味的問題.
2007-6-18 12:43 查拉圖斯特拉
[quote]原帖由 [i]我愛你[/i] 於 2007-6-18 07:51 發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558&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再回過頭說朱是回人的說法,眾所周知,回教沒有朱姓,朱均該姓黑:name28 [/quote]


再回過頭來說:白壽彝老先生本人就是穆斯林,如果回教無朱姓果真是"眾所周知"的,白老先生豈不是連常識都不具備?
我從小在回漢雜居的西北長大,早年同學朋友之中也有回族,怎麽就沒聽說過呢?
2007-6-18 12:50 查拉圖斯特拉
[quote]原帖由 [i]我愛你[/i] 於 2007-6-18 08:12 發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564&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禁止溺嬰是因為造成人口的減少,影響了勞動力:name28 [/quote]

蒙古人居然害怕漢族人口減少?天大的笑話!
元人入主中原統治穩定之後,仍然擔心殘存漢人人口太多對他們造成威脅,曾有動議屠盡漢人張\王\李\趙\劉五大姓,並在朝廷公開討論和在部分地區嚐試推行過,但終因害怕激起漢人全國性的反抗而未能全麵推行.此事史有明文.
2007-6-18 12:59 查拉圖斯特拉
朱姓回族在很多地方都有分布,比較集中的地帶當然也有,如安徽壽縣城內有大量回族人聚居,而且大部分姓朱,因此號稱‘朱半城’。明時中國人對豬的稱謂是:豕、豚,而非現在的豬,更不會是朱。
2007-6-18 13:00 查拉圖斯特拉
。"明初,皇帝賜姓有國姓、民姓之別,國姓是皇帝的朱姓"。(《回回姓氏考》)據《殊域周谘錄》載,明代哈密回回首領寫以虎仙"與侄婿克緣俱賜從朱姓,傳升錦衣衛指揮,隨駕南征。"明代大將沐英,"八歲時被朱元章收為義子,從朱姓"。(《回族人物誌》)後至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津"以人情天理度之,不晦爾名,使從爾姓",故又複姓沐。由此可見,朱元章賜 "國姓"並非個別。因此,出現安徽"壽州(今壽縣)城內有回人聚族而居,號'朱半城',其戶口之繁"(《回教民族說》)的現象也不足為奇。"山東有黑姓回回,其先世姓朱,後改為黑,因而在山東臨清縣回回朱黑兩家不分。"(《回回姓氏考》)朱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東、安徽、江浙一帶。
2007-6-21 14:28 我愛你
[quote]原帖由 [i]查拉圖斯特拉[/i] 於 2007-6-18 12:43 發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919&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再回過頭來說:白壽彝老先生本人就是穆斯林,如果回教無朱姓果真是"眾所周知"的,白老先生豈不是連常識都不具備?
我從小在回漢雜居的西北長大,早年同學朋友之中也有回族,怎麽就沒聽說過呢? [/quote]
就像不是所有的漢人都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曆史和文化一樣,回民不了解自己本民族曆史和文化的多的是,至於說白、周等人說朱是回民,更是不可取,因為讀你征引的個別論據就可以看出,兩人既沒有補充新的史料、又沒有深化原有論據,就憑他們說就行了?我們說《明史》的作者是非常嚴謹的學者,如果朱是穆斯林,《明史》的編纂在者不可能不知道,你同意嗎?你搞今文學搞的多了,有時就流於空疏了:name28
2007-6-21 14:47 我愛你
[quote]原帖由 [i]查拉圖斯特拉[/i] 於 2007-6-18 12:59 發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955&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朱姓回族在很多地方都有分布,比較集中的地帶當然也有,如安徽壽縣城內有大量回族人聚居,而且大部分姓朱,因此號稱‘朱半城’。明時中國人對豬的稱謂是:豕、豚,而非現在的豬,更不會是朱。 [/quote]
明時中國人對豬的稱謂是:豕、豚,而非現在的豬
忘了《西遊記》嗎?

明時中國人對豬的稱謂是:豕、豚
從語言的角度看,豕是早期的豬的稱呼,但後來成為書麵語,口語中被豬代替,至於豚那是小豬,類似的詞還有很多,由於豬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重要,因此古人對豬的稱呼也是區分很細的
2007-6-21 17:33 查拉圖斯特拉
[quote]原帖由 [i]我愛你[/i] 於 2007-6-21 14:47 發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13199&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明時中國人對豬的稱謂是:豕、豚,而非現在的豬
忘了《西遊記》嗎?

明時中國人對豬的稱謂是:豕、豚
從語言的角度看,豕是早期的豬的稱呼,但後來成為書麵語,口語中被豬代替,至於豚那是小豬,類似的詞還 ... [/quote]

哦,的確忽略了文白不同.
2007-6-25 17:37 天道
[quote]原帖由 [i]查拉圖斯特拉[/i] 於 2007-6-18 12:34 發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905&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征服者對被征服者享有初夜權,這在世界曆史上屢見不鮮.
至於蒙古人行使初夜權,在被蒙古征服過的中亞和歐洲各族都有明確記載.為什麽唯獨漢籍沒有記載?這倒是個饒有趣味的問題. [/quote]

當然有!但僅僅是流入中國色目人的一支自己幹過,後來徙居雲南。至於漢族範圍內,根本不可能有。理由很清楚——中國纏足之風大始於元,目的是隔絕婦女與外界的交流,假如真有初夜權這事兒,還搞這個幹嗎?
然後回答第一個,蒙古人行使初夜權在中亞、歐洲各族有明確記載我還沒注意,但蒙古族本身沒有初夜權的風俗,如果有,明顯是跟中亞、歐洲,尤其是歐洲學的。那麽在中國沒有施行也就可以理解了。
2007-6-25 17:53 天道
至於朱元璋是不是回族人,上麵的九條論據多是扯蛋。

1。朱元璋小的時候,他的家人在饑荒中死亡,朱元璋用白布包裹屍體,而用白布包裹屍體正是穆斯林葬禮特征。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亡者須穿“克凡”(白布殮衣)後土葬。

——穆斯林還要求塗油吧?朱重八死的時候怎麽葬的?用白布裹了嗎?

2。朱元璋最親近的文臣武將主要是穆斯林組成,因此,明朝是穆斯林開創建立的。

注: 安徽地區有大量的色目人,民間有十回保一朱的說法,分指常遇春、胡大海、馮國勇、馮勝、丁德興、藍玉、沐英、華雲、李文忠等人。被朱棣篡位後梟首的兵部尚書鐵鉉就是色目人。在民間文學《大明英烈傳》中宣揚他們的武功業績,形容他們為“剛烈之回民”。

——除了這幾個還有嗎?如果這也算論據,那麽更多的漢族大臣是不是更該成為朱元璋是漢人的鐵證呢?

3。朱元璋宣布禁酒令,一次,朱元璋一個親信的兒子違反了這個條例而被處死。伊斯蘭信仰者是嚴厲禁酒的。

——劉備也禁酒,劉備也是穆斯林吧?

4。朱元璋的皇後是馬夫人,她也是穆斯林,她親自為朱元璋準備所有食物,即使朱元璋成為皇帝後,馬皇後依然堅持為朱元璋準備食品。

——沒看懂,難道漢族老婆不給老公做飯?

5。明朝皇族的顏色是綠色,而綠色正是伊斯蘭的象征。

——這條很納悶。我一直以為明朝皇帝平時用的是明黃,軍旅用的黑、紅兩色。綠色?還皇族顏色……

6。朱元璋成為皇帝後,他命令在南京建立清真寺,並親自寫了詩詞《百字讚》來盛讚伊斯蘭和先知穆罕默德,這個至聖《百字讚》意義非常,被穆斯林認為是朱元璋的宣誓(syahada),是朱元璋對伊斯蘭信仰的見證。

——嗬嗬,穆斯林是不是可以當和尚?朱元璋在那個什麽廟裏立的碑寫得多明白,人家是和尚出身。

7。在明朝,很多穆斯林身居要職,一個明顯的證據是鄭和督統龐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目的地是位於阿拉伯的伊斯蘭聖地麥加(古代稱“天方”),在麥加代替明朝皇族朝聖,因為明朝皇族的穆斯林信仰是個秘密,不能讓非穆斯林信徒指導,因此皇帝無法親自去朝覲(haj )。

——這條還真是幽默。隨便找一張鄭和下西洋的圖看看。路線那個華麗啊,如果是去麥加,鄭和繞那麽多彎幹嘛?路癡啊?

8。明朝和穆斯林國家有很好的外交關係。這是因為明朝是穆斯林建立的,明朝皇族是伊斯蘭回教信徒。

明朝跟羅馬教廷還有很好的外交關係呢。

9。伊斯蘭日曆在明朝成為官方日曆。

回回曆。可惜年號還是中國傳統。照作者這種推論,清朝用湯若望的曆法,就能證明清朝是基督徒了吧。

無聊。
2007-6-25 17:56 天道
想找證據,那麽就找明代皇室過穆斯林節日,搞齋月的記載來。
明代諸帝信佛的、信道的成堆,就是沒聽說過有信伊斯蘭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