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清帝國在GDP比日本高9倍時是怎樣戰敗的
【左宗棠】pk【李鴻章】,一比嚇一跳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湖南湘陰人。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安徽合肥人。
【左宗棠】屢試不第,但繼續遍讀群書,鑽研兵法。典型的自學成材。
【李鴻章】二十四歲考中進士,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科班出身。
【左宗棠】參與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1862年從太常卿升任浙江巡撫。1862年組成中法混合軍和擴充中英混合軍與太平軍作戰,攻陷金華、紹興等地,並升任閩浙總督。1864年攻陷杭州,並因功受封一等恪靖伯。
【李鴻章】鹹豐三年(1853年)投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湘軍,與太平軍作戰,投曾營有詩:“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八千裏外覓封侯。定將捷足隨途驥,那有閑情逐水鷗! 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1860年,李鴻章編成淮軍。
【左宗棠】1866年在福州馬尾辦船廠,創辦求是堂藝局,培養海軍人才。同年任陝甘總督,其間創辦蘭州製造局。後創辦甘肅織呢總局,是中國第一個機器紡織廠。
【李鴻章】1870年任直隸總督,後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手握兵權,位高權重,有人說他“坐鎮北洋,遙執朝政”。籌辦北洋艦隊,創辦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輪船招商局、電報局、唐胥鐵路、開平礦務局等。
【左宗棠】1867年授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定“先撚後回”方略,次年平定撚軍。1875年5月奉命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1876年定“緩進急戰”方略,指揮劉錦棠、金順諸軍討伐阿古柏、白彥虎,次年收複除伊犁地區外的新疆全部領土,並為新疆建省開發等預作規劃。1885年9月病故於福州。
【李鴻章】1894年甲午戰爭,中國以陸海軍優勢兵力敗給日本,中國投入巨資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戰後又是割讓台灣、澎湖及遼東半島,又是賠償離譜的二萬萬兩白銀。次年又私簽訂自出賣中國東北的《中俄密約》,至少得到俄國300萬盧布(約合190萬美元)中的170.25萬盧布。
收複新疆與甲午戰爭
【左宗棠】左宗棠說,西北“自撤藩□,則我退寸而寇進尺”,意思是英、俄必將得寸進尺,步步滲透。丟失了新疆,這塊土地就會成為英國或者沙俄國的侵華大本營,中國中國西北再無重要的關卡可守衛,為了對付隨之而來的西方軍事壓力,中國西北邊防軍不但不能削減,反而不得不增加。此外,丟了新疆,國內民心盡喪,而列強的侵略野心會受到鼓勵。
【李鴻章】李鴻章主張放棄塞防,將“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他的意思是把新疆放棄,把這些錢用來建設他的北洋海軍,他還提出個理由,就是從乾隆年間平定新疆一百多年以來,清朝不但不能從新疆有所收益,還要每年給新疆數百萬兩餉銀,現在征討,又要竭盡天下的財力去贍養大軍西征,因此,最好是依從英國人提出的條件,允許阿古柏政權獨立,隻要阿古柏政權向清朝稱臣入貢就夠了。
此事發生在光緒元年(1875年),最後,光緒皇帝(1871--1908年)和攝政的西太後認同了左宗棠的觀點,任命他為欽差大臣,全權節製三軍,擇機出塞平叛新疆。光緒當時還是個5歲的小孩子,因此,是慈禧支持左宗棠收複新疆的。
這場爭論看出李鴻章是一個賣國賊。首先,放棄西北的國土給英俄,這是不可原諒的,其次,他要把放棄西北的錢用來建設他的北洋海軍,以增強他的個人實力,不要以為北洋海軍是清朝的,而是李鴻章的“私人軍隊”,他並不聽從清朝皇帝的調遣,而是消極避戰,戰爭打起來了,李鴻章的海軍連最好的開花彈都不帶,而是用訓練彈和日本打“假仗”,最後被敗給日本,之後更是簽訂離譜的賣國條約,注意,簽訂條約本身不一定是賣國,但是離譜的條約就是賣國無疑,真希望當時北洋海軍的指揮者是左宗棠,遺憾的是當時左宗棠不在人世了,真是“好人不長命,禍害活千年”。
為什麽說好人不長命,禍害貽千年?
按佛教的因果報應說,這不是胡扯嗎?但是,各類宗教都有掩飾其過錯的本事,比如,佛教信徒會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這是騙人的,沒有所謂的輪回報應一說,按“好人不長命,禍害貽千年”的邏輯,這個世界是什麽樣的?大家知道世界是叢林規則,依報應說,這個世界就有大量的動物滅絕。因此,這個說法不成立,30萬南京冤魂沒有惡報,李鴻章被很多學術界和媒體大肆誇讚。事實是,很多好人多災多難,英年早逝,而惡人確活的很好,因為好人要背負很多責任,比如家庭的責任和國家的重擔,如此憂心憂國,能不早死麽?壞蛋就不一樣了,他隻為了自己,什麽老婆國家,隻要為了自己的利益都可以出賣的,壞蛋沒有責任感,有也是偽裝的,所以他們活的長,別人罵他,他也沒有愧疚感的。
回到左宗棠收複新疆,因為故事還沒有完。左宗棠的戰略是先安定攻打新疆回族部落,“欲收伊犁,必先克烏魯木齊”。戰術是,“俄雖國大兵強,難與角力,然苟相安無事,固以度外置之。至理喻勢禁皆窮,自有不得已而用兵之日,如果整齊隊伍,嚴明紀律,精求槍炮,統以能將,豈必不能轉弱為強,至此勞師襲遠之寇乎?” ,意思是俄國雖然強大,中國又有勞師襲遠的弊端,但是,隻要軍隊紀律嚴明,將領出色,還是可以戰而勝之的。可見,當時中國和俄國的實力比的差別,而甲午戰爭的形式卻剛好相反,但是,左宗棠勝利了,而李鴻章慘敗。驚人的對比,驚人的結果。李鴻章的軍隊正是軍紀不整,將領無能或者怕死,才敗給了實力較弱的日本。
左宗棠嚴格執行其戰略戰術,先後收複烏魯木齊和吐魯番。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壞蛋又出場了,李鴻章鼓動慈禧,朝廷發出命令,“廷臣聚議,西征耗費巨款,今烏城、吐魯番既得,可以休兵。”,這是錯誤的,左宗棠立即給朝廷解釋,攝政的慈禧認同了左宗棠的說法,讓其繼續新疆收複戰,用了大約一年的時間,新疆收複,偉載,左宗棠,壯哉,左宗棠!要知道,左宗棠可是麵對有英國和俄國兩大勢力支持的叛亂分子,難度比甲午戰爭大多了,而且,左宗棠是勞師遠征,甲午戰爭是在自己家門口打的。
最後,說一下對左宗棠的矛盾評價,新疆各地的很多村鎮建立了左公祠,燒香禮拜。同時,不少回族人卻叫左宗棠為“左屠夫”。
這是為什麽?
因為陝甘回變是回族人發起的,當地的回族人引進了一個新教派,屬於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不同派別發生衝突,又把矛盾指向其他民族的人,據統計,殺了其他民族的人有上千萬,左宗棠帶領湘軍鎮壓這些叛亂,同時,對這些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回民也進行報複性的殺戮,因此,才有“左屠夫”的稱號。這不很公平,因為事件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回民發起的,還依賴英國和俄國搞獨立,左宗棠的湘軍該怎麽辦?任其殺戮和獨立麽?
非常遺憾的是,回族學者對此事大肆歪曲,包括大曆史學家白壽彝(1909─2000年),他是1929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學攻讀中國哲學史專業,畢業後一度協助顧頡剛先生的工作。他在1999年主編了《中國通史》,這本書影響非常大,評價奇高,“一部空前的巨著,是20世紀中國曆史學界的壓軸之作……它時間跨度最大,從遠古時代一直到1949年,內容最豐富、最全麵,幾乎無所不包,是真正的通史。”江澤民賀信中指出:“您在耄耋之年,仍筆耕不已,勤於研究,可謂老驥伏櫪,壯心未已。”
但是,就是這本《中國通史》,把陝甘回民叛亂描寫成抗擊清朝民族壓迫的正義戰爭,不提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回民首先對其他民族殺戮上千萬,不提其依賴英國和俄國搞獨立,這完全是顛倒黑白。他逝世後,其他回族學者繼續歪曲曆史,比如張承誌(1948年-),回族著名作家,他的著作有《騎手為什麽歌唱母親》、《北方的河》、《黑駿馬》、《心靈史》、《金牧場》等小說。
回族學者的負麵評價是不成立的,因此,左宗棠是中國真正的民族英雄,清朝的重臣胡林翼說,左氏橫覽九州,才智超群,必成大器。在19世紀70和80年代力排李鴻章等朝廷重臣昏庸之議,抬棺西行,收複新疆。清朝廷認為左宗棠是國家棟梁,諡號“文襄”,意思是襄讚國家。
【左宗棠】抗擊俄國和英國而收複新疆,被清朝人公認為民族英雄。
【李鴻章】因為甲午戰敗和私自受賄而簽訂賣國條約,被清朝人公認為賣國賊。
【左宗棠】作為民族英雄,從清朝到現在沒有改變。但現在,學術界和網上對他的研究很少。
【李鴻章】現在有不少人不再把他視做賣國賊,而是偉大的“外交家”,學術界和媒體對其翻案的文章熱鬧非常,單是《李鴻章傳》至少有四本之多。
附:
左宗棠的萬言奏章中的幾段白話譯文:
1、“新疆的麵積很大.占全國土地麵積的六分之一,非常重要。依我說,凡是祖國的領土,一寸土地也不能輕意讓給外國人,不要說這六分之一的廣大肥田沃土了。”
2、“有人說人家有洋槍洋飽,咱們打不過人家。我以為隻要整軍精武,嚴明紀律,精求槍炮,發揚敢打敢拚的傳統.必然可以轉弱為強.打敗這兩個勞師遠征的敵人。”
3、“新疆與西北各省,乃是華夏整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個人失去了四肢,他還能好好地生活麽?也許李少荃(鴻章)不要四肢還可以活著……”(李鴻章曾比喻新疆是四肢,喪失了於元氣無傷,而海防是心腹,喪失了會死。)
4、“李少荃說‘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間始歸版圖,。這種說法實在是數典忘祖!早在周、秦、漢、唐時代.已有西北,並有了隸屬關係。縱觀曆朝各代,每當國家衰亡時,總是最先丟失西北,為了保住東南,結果導致全民族的災難。因此,隻有保住西北,才可控製東南;光想保住東南,不但保不住東南,勢必最後連西北都失掉。”
5、“由於清高宗乾隆皇帝平定了西北叛亂,削平了準噶爾部,兼定了回部,並且開新疆,立軍府第一係列措施之後,才使關內一百多年來‘無烽燧之警’,老百性過著安穩日子。這麽巨大的功勳偉績,李少荃卻視而不見,不知是何居心?”
6、“新疆一百六十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到處是土肥泉甘,物產殷阜,絕不是李少荃所說的‘數千裏之曠地’。曆朝曆代,每當國家衰弱時刻,總會有一些目光短淺的人提出要放棄新疆這塊寶地。當年乾隆皇帝出兵時,也有人反對,說是得不償失,說什麽,取之雖不勞,而守之或太費’。那時龔自珍曾痛斥這些人是‘淺見愚識’,是一些‘下裏鄙生’,……”
-----------------------------------
1936年底中國陸軍220萬人,世界第一;日本陸軍25萬人,世界第八。半年以後,世界第一幾乎亡於世界第八。再往前翻。英法聯軍1860年進攻北京火燒圓明園時,英軍一萬八千,法軍七千二百。區區二萬五千人長驅直入一泱泱大國首都殺人放火,迫使其皇帝天不亮倉皇出逃,恐怕在世界戰爭史上也算一項記錄。 1900年,英、法、德、俄、美、日、奧、意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國家倒是不少,拚湊起來的兵力卻不足兩萬。雖然京畿一帶清軍不下十幾萬,義和團拳民兵更有五六十萬之眾,仍然無法阻止北京陷落和賠款四萬萬五千萬兩。 以二萬人索取四萬萬五千萬兩白銀,或許是世界戰爭史上又一項記錄。 18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占世界GDP的28.7%,大大高於英國GDP所占5.2%和日本GDP所占3.1%的份額。結果甲午一戰,中國慘敗。2005年中國GDP總量達22257億美元,隻有日本的一半。海軍力量目前日本排在第二位,中國第三。中國若不動核武的話,真能打贏嗎
中日經濟軍事實力有差別也就罷了,在老道看來,差距最大的隻怕在“認真”二字上,日本人什麽事都做得認認真真,日本產品的質量就是日本人認真地體現。可在中國大陸,較真的人常常被人看作“死性”,“二傻子”。在平民百姓裏也就罷了,可現在糟糕的是中國知識分子上層也開始“失真”。明顯的例子是最近丘成桐斥責北京大學作假騙取國家科研經費。就算邱教授說的不對,北大不回應,或者堂堂正正的回應也都不錯,糟糕的是北大居然改掉其網頁,以圖抹掉其作假的證據。但北大改了自己的網頁,卻改不了教育部的網頁,硬是讓人家糾出幾個假海龜教授來。北大號稱是中國第一大學。曆史上確有不少鐵骨錚錚的校長,如馬演初無論如何就不說假話。那時中國雖窮,但知識分子脊梁猶在。讓人覺得希望猶在。但現在中國第一高校校長帶頭造假,那可是糟糕之極。知識分子號稱是國家的脊梁,若脊梁是假的,那怎麽得了。做生意時造些假貨騙騙錢問題還不大,可打起仗來,那是實對實地硬碰,怎麽做得了假。看看當年大清帝國在GDP比日本高9倍時是怎樣戰敗的。
首先是慈禧太後不認真執行既定國策,原定用於海軍的軍費撥去建圓明園。結果上行下效,軍艦不認真保養,章程規定的船製與保養也形同虛設。結果戰時後果嚴重。致遠、靖遠二艦水密門橡皮年久破爛。一直末加整修,致使兩艦在海戰時中炮後速即沉沒。艦隊訓練中更是弄虛作假,欺上瞞下。每次演習打靶,總是"預量碼數,設置浮標,遵標行駛,碼數已知,放固易中",空給觀者以威力強大的假相,博得官爵利祿的實惠。最後發展到1894年大閱海軍時,定、鎮兩艘鐵甲艦主炮的戰時用彈僅存三枚(定遠一枚,鎮遠兩枚),隻有練習用彈"庫藏尚豐"。直至北洋艦隊覆滅,定、鎮二艦到底有幾枚主炮戰時用彈,人人諱莫如深。如此巨大的疏忽,北洋海軍大口徑火炮方麵的優勢立成烏有。不排除這種可能性:海戰中二艦之主炮在絕大部分時間內,一直在用練習彈與敵艦作戰。
造假風氣盛行的結果導致謊報軍情,嚴重加劇了對局勢的錯誤判斷。1895年2月,魚雷艇管帶王平駕艇帶頭出逃,至煙台後先謊稱丁汝昌令其率軍衝出,再謊稱威海已失。陸路援兵得訊,撤銷了對威海的增援。成為威海防衛戰失敗的直接原因。
小時讀書的時候,聽說“世界上最怕的就是認真二字,但各位看看現在的官兒們有多少較真的?科研本是追求真理的工作,結果也造起價來,據調查中國大陸60%博士論文涉抄襲造假,以至於Science Nature的雜誌評委拒審中國大陸來的論文。科研經濟軍事落後都沒關係,遲早可以趕上來,但若知識精英“失真”,那可就完了,假貨充斥的話,真的就立不起來。
----------
英國海戰史學家揭開甲午戰爭的真相
關於甲午戰爭,流傳著各種謊言,比如清朝給海軍的錢不夠,沒買新艦艇,沒有買最好的開好彈,清朝實力不如日本,等等。英國海戰史學家揭穿了這些謊言,他說:“大東溝海戰的結果是雙方對海戰理論無知的產物:假如日本多了解一些海戰理論,就根本不敢挑戰實力更強,擁有堅不可摧鐵甲艦的北洋艦隊;而假如北洋艦隊多了解一下海戰理論,又怎麽可能在擁有大艦巨炮的情況下仍然以0:5的懸殊“比分”慘敗呢?”。下麵我就來看看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吧。
梁啟超稱,自馬江敗後,“群臣競奏請練海軍,備款3000萬……頤和園工程大起,舉所籌之款,盡數以充土木之用”,見《飲冰室合集·文集》第二冊,第40頁,這個說法,與海軍經費籌集的一般規律相差太遠。海署除維持海軍及年撥100萬兩充東北練餉外,要在光緒十四至二十年中另外籌款2000萬兩或3000萬兩(即平均每年另籌300至400萬兩)是不可能的。梁啟超文章目的在於鼓動反對慈禧,言過其實,不能據作信史。 梁啟超製造了很多謊言,戊戌變法,康有為為了掩蓋“圍園殺後”的計謀,逃到日本後軟禁王照,並與梁啟超一同篡改譚嗣同的“獄中題壁”詩。關於中國近代史,基本就是在附會梁啟超的謊言。
從光緒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起,慈禧常駐頤和園,說明規模初具。可是工程仍在繼續,並開始籌備慈禧六十壽誕慶典,海軍衙門經費繼續挪用於園工。是年二月十六日奕匡片稱:“查頤和園自開工以來,每歲暫由海軍內騰挪30萬兩撥給工程處應用,複將各省督撫認籌海軍巨款260萬陸續解津發存生息,所得息銀專歸工用。……惟每年撥工之款原屬無多,各省認籌銀兩亦非一時所能解齊。欽工緊要,需款益急,思維至再,隻有騰挪新捐暫作權宜之計。所有工程用款即由新海防捐輸項下暫行挪墊,一俟津存生息集有成效,陸續提解臣衙門分別歸款”。八月二十五日,奕匡、福錕奏:“此次奉報出使經費197萬兩款內,已於本年四月間準總理衙門谘開奏準,暫行借撥頤和園工程銀100萬兩,由津生息項下按年盡數歸還”,見《洋務運動》(三)。
特別指出,挪用於頤和園工程的,是海軍衙門經費,而非北洋海防協餉,而且已經歸還。
就海軍經費方麵來講,清政府投入海軍的經費一點也不比當時日本投入的少!北洋水師從1861年籌建到1888年成軍27年間,清政府一共投入海軍經費一億兩白銀,每年合計300萬兩,占年度財政的4%──10%。日本政府從1868年到1894年3月26年間共向海軍撥款9億日元,折合成白銀才6000萬兩,每年合計白銀230萬兩,相當於同期清政府對海軍投入的60%!
丁汝昌戰前提出在主要艦船上配置速射炮,需銀六十萬兩。李鴻章聲稱無款。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戰敗,他才上奏前籌海軍巨款分儲各處情況:“匯豐銀行存銀一百零七萬兩千九百兩;德華銀行存銀四十四萬兩;怡和洋行存銀五十五萬九千六百兩 ;開平礦務局領存五十二萬七千五百兩;總計二百六十萬兩。”無款的海軍和藏款的李鴻章形成了多麽矛盾的對照。
直到大戰爆發前,無論從數量上看,還是從質量上看,北洋艦隊的裝備北洋艦隊都不比日本聯合艦隊差!北洋艦隊的裝甲數量和質量都超過了日本聯合艦隊。當時,北洋水師與聯合艦隊鐵甲艦方麵的數量比是6:1,中國遙遙領先;非鐵甲艦方麵,8:9,日本略勝一籌。定遠號、鎮遠號的護甲厚14寸,即使是經遠號、來遠號的護甲厚也達9.5寸。日本方麵,即使威力最大的“三景號”艦,也缺乏北洋艦隊這樣較大規模的裝甲防護。而北洋艦隊的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綜合了英國“英偉勒息白”號和德國“薩克森”號鐵甲艦的長處設計而成,各裝12英寸大炮4門,裝甲厚度達14寸,堪稱當時亞洲最令人生畏的鐵甲堡式鐵甲軍艦,在世界也處於領先水平。就火炮而言,無論大口徑火炮,還是小口徑火炮,北洋艦隊均占優勢。200毫米以上大口徑的火炮,北洋艦隊與聯合艦隊的比例是26:11,我方遙遙領先;小口徑火炮方麵,北洋艦隊與聯合艦隊的比例是92:50!隻有中口徑火炮方麵,日本稍稍領先,中日比例是209:141!就平均船速說,日艦每小時比我艦快1.44節,優勢似乎不像人們形容得那麽大。清朝政府正是基於這種力量對比,才毅然對日宣戰.
但問題是李鴻章根本不想打,要保船,戰爭中如果用了威力最大的開花彈,隻"定遠"、"鎮遠"二艦就可以消滅日本艦隊,甚至可以說,把中國和日本的艦隊全部滅掉,根本不必要再買什麽新艦艇。流行的觀點是清朝如何腐敗,如何不給錢買好彈藥,把罪名都加在慈僖頭上,現在把這些謊言都揭穿吧。
在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頻繁出現炮彈擊中日艦不炸的現象,而且彈藥不足。在豐島海戰中,濟遠艦用150毫米口徑火炮發射炮彈,擊中日艦速度最快的吉野號右舷,擊毀舢板數隻,穿透鋼甲,擊壞其發電機,墜入機艙的防護鋼板上,然後又轉入機艙裏。可是,由於炮彈的質量差,裏麵未裝炸藥,所以擊中而不爆炸,使吉野僥幸免於沉沒。在黃海海戰中,吉野號又中彈不少,但終未遭到毀滅性打擊。當時在鎮遠艦上協助作戰的美國人麥吉芬(Paul W. Bamford,1860-1897,美國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畢業)認為,吉野號能逃脫,是因為所中炮彈隻是穿甲彈,參見J.L. Rawlinson,China's Struggle for Naval Development 1839-1895,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pp.184.。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發射的炮彈有的彈藥中“實有泥沙”,有的引信中“僅實煤灰,故彈中敵船而不能裂”。
不僅艦炮發射的炮彈不炸,海岸炮台發射的炮彈也不爆炸。據日方記載,清軍旅順口炮台發射的炮彈,“雖其響轟轟,但我兵因之死傷者甚少,之所以如此,無他,海岸諸炮台發射敵之大口徑炮彈,其彈中大半填裝以大豆或土砂故也”,參見孫克複、關捷:《甲午中日陸戰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2頁。
這些現象表明,擊中不炸,不外乎兩種原因:一是發射的炮彈本身就是未裝炸藥的實心穿甲彈,隻能穿透船體裝甲,不可能爆炸;二是發射的穿甲爆破彈裝藥有問題,裝填煤灰、土沙之類。這樣的炮彈顯然不適宜於與擁有速射炮的日艦激戰,隻適於平時演習打靶之用。
據一位細心的觀察家統計,在定遠和鎮遠發射的197枚12英寸(305毫米)口徑炮彈中,半數是固體彈,不是爆破彈,參見J.L. Rawlinson,China's Struggle for Naval Development 1839-1895,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pp.184。戰至最後,定遠、鎮遠彈藥告竭,分別僅餘12英寸口徑鋼鐵彈3發、2發,參見戚其章:《甲午戰爭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6-139、343、152、164頁。
為什麽北洋海軍在戰爭爆發後,還把那麽多不適合實戰、隻適於演習用的實心穿甲彈和裝藥不合格的穿甲爆破彈裝載在軍艦上?為什麽不全部換上最具威力的開花彈?
1991年初,煙台海軍航空工程學院的蘇小東先生與海軍有關部門,在北京琉璃廠中國書店購得直隸候補道徐建寅的《上督辦軍務處查驗北洋海軍稟》,稟後附有《北洋海軍各員優劣單》、《北洋海軍各船大炮及存船各種彈子數目清折》、《北洋海軍存庫備用各種大炮彈子數目清折》,揭開了這個秘密。 參見:蘇小東:《甲午年徐建寅奉旨查驗北洋海軍考察》,見戚其章、王如繪主編《甲午戰爭與近代中國和世界──甲午戰爭10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6-527頁。
根據徐建寅的統計數字,參加過黃海大戰的定遠、鎮遠、靖遠、來遠、濟遠、廣丙7艦的存艦存庫炮彈,僅開花彈一項即達3431枚。其中,供305毫米口徑炮使用的炮彈有403枚,210毫米口徑炮彈952枚,150毫米口徑炮彈1237枚,120毫米口徑炮彈362枚,6英寸口徑炮彈477枚。黃海海戰後,又撥給北洋海軍360枚開花彈,其中305毫米口徑炮彈160枚,210、150毫米口徑炮彈各100枚。
顯然,在3431枚開花彈中,有3071枚早在黃海海戰前就已撥給北洋海軍。“至於這批開花彈為什麽沒有用於黃海海戰,惟一的解釋就是它們當時根本不在艦上,而是一直被存放在旅順、威海基地的彈藥庫裏。由此可見,造成北洋海軍在黃海海戰中彈藥不足的責任不在機器局,也不在軍械局,而在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身上。”在中日雙方開戰後,丁汝昌執行李鴻章“保船製敵”的方針,消極避戰,“仍心存僥幸,出海護航時竟然連彈藥都沒有帶足,致使北洋海軍在彈藥不足的情況下與日本艦隊進行了一場長達5個小時的海上會戰,結果極大地影響了戰鬥力的發揮,也加重了損失的程度”。
此外,北洋海軍各主力艦都設有魚雷管3-4具,但是,在黃海海戰中,並沒有對日艦實施魚雷攻擊。丁汝昌在匯報戰況時,也隻字未題已方發射魚雷,而隻說日艦對經遠和致遠發動魚雷攻擊。看起來,正象大批開花彈不在艦上一樣,購艦時就配備好的大批魚雷在戰爭爆發後也一直躺在基地的倉庫裏。
至於彈藥中裝填沙土、煤灰和大豆之類,影響炮彈爆炸,原因在於天津軍械局的辦事員被日軍收買,充當了日軍的間諜,故意破壞。 李鴻章和他的親屬們在日本間諜被抓住了,卻釋放了他們。聯想到豐島海戰,方伯謙逃跑時先打白旗再掛日旗,方的日本旗是哪裏來的?是否戰前就受了日本的收買?
總之,英國人的評論是正確的,英國海戰史學家評價:“大東溝海戰的結果是雙方對海戰理論無知的產物:假如日本多了解一些海戰理論,就根本不敢挑戰實力更強,擁有堅不可摧鐵甲艦的北洋艦隊;而假如北洋艦隊多了解一下海戰理論,又怎麽可能在擁有大艦巨炮的情況下仍然以0:5的懸殊“比分”慘敗呢?”
導致戰敗的原因是太平天國運動,其以基督教名義開始的邪教組織,對中國造成了慘重破壞,文物毀壞無數,人口死亡上億,也同時削弱了清朝對地方的控製,軍隊各自為戰,也就是私兵。當然,也不全是這樣,比如左宗堂就是愛國者,他收複了新疆,還有趙爾豐擴大了西藏的版圖。但遺憾的是李鴻章即不是左宗堂,也不是趙爾豐,李鴻章始終是為了自己而不是國家,他的海軍沒了,但他的陸軍卻大致保存下來了,他的實力還在,後來,在八國聯軍入侵時,他憑借這些實力差點當了中國的第一任總統,遺憾的是光緒和慈僖命大沒死,他的美夢破滅了。
但是,一個李鴻章倒下去了,千百個李鴻章站起來了。袁世凱成功讓清朝和平退位,更多的“李鴻章”為了自己的利益開始戰鬥,這就是波瀾壯闊的民國時代,日本入侵了,繼續內鬥,隻有百團大戰時除外。民國50年的結果,從清朝晚期可以製造萬噸輪船,到50年代的一窮二白。中國和日本的差距不斷擴大。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百年後的今天,人們依舊在製造甲午的謊言,在散布謊言.
-----------
太平天國將中國推向深淵(圖文)
過去我們隻知道太平天國是農民起義,但沒人告訴我們它給中國人帶來了多大的災難。據《中國人口史》統計的南方七省人口死亡數字:
江蘇戰前4471萬人,死亡1679萬,比例37.5%。浙江戰前3027萬人,死亡1630萬,比例53.8%。安徽戰前3738.6萬人,死亡17
00萬,比例45.5%。福建戰前1621萬人,死亡449萬,比例27.7%。江西戰前2428萬,死亡1172萬,比例48.3%。湖北戰前2218.7萬人,死亡500萬,比例22.5%。湖南戰前2180.9萬人人,死亡200萬,比例9.2%。以上7省戰前19687.3萬人,死亡7330萬,比例37.2%。如加上廣東、山東、陝西等省死亡人口更多。
清朝末年,除以上七省死亡7330萬,西部回民戰爭引起的雲南、陝西、甘肅和新疆死亡多達2200萬。光緒大災造成的陝西、山西、河南、直隸、山東五省人口死亡2290萬。以上合計死亡人口11840萬。如果加上未統計省份,總數不會少於1.2億人。戰前的1851年中國人口總數為4.36億,死亡人口占戰前人口的24.7%。
大屠殺。常州6天死亡5萬人。蘇州城被屠十之二三,自殺十之二三,然後是瘟疫流行,人口去半。蘇州府戰前有人口654.3萬,戰後僅餘229萬,損失425萬。
浙江杭州府,一次受屠14萬人。賊圍城三月,糧盡,民餓死者約六七十萬人。城破後又遇屠殺和瘟疫。魚池積屍,兩岸皆平。據中國人口史統計,杭州府戰前有人口372萬人,戰後僅餘72萬,人口損失80.6%。富春江以南地區人口損失率約為60%,江北的幸存者隻有5%。江南地區從宋朝開始,一直是中國最富裕的地方,但太平天國起義後,整個江南全麵破敗。隻剩一座南京城作為天京。
戴逸研究,太平天國起義前20年的 1830年(起義發生在1851年)前,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29%,是世界上經濟最強大的國家,西歐五國的GDP總和占29%,與中國持平。太平天國40年後的1900年,中國的GDP隻占世界的6%。這一數據能看出,太平天國讓中國從一個經濟大國變成極貧弱的國家。今天,我們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仍然達不到太平天國前。
太平天國有動搖清朝的作用,但是以死亡1.2億人,讓中國經濟全麵崩潰為代價的。此後,列強更視中國軟弱可欺。
太平天國後直接導致清軍事改製,地方軍開始取代中央軍。非但如此,太平天國對中國富饒的南方大麵積的摧毀,中國在太平天國前,GDP 名列前茅,而太平天國之後,中國在世界GDP 領先的地位才開始下降,並被西方超過。太平天國對中國的政治和經濟打擊是無法估量的。太平天國讓中國經濟崩潰,政治無法統一,軍事上各自為戰。甲午戰爭是太平天國後三十多年了,“地方軍閥割據”非但沒有減輕,反而更嚴重,當時的海軍和陸軍,各派互相見死不救,各派都試圖“保護自己的實力”。
而日本,盡管日本維新皇軍和幕軍打了一陣子,但最後,日本國家小,建立的體製是比清朝更專製的“軍國主義”,有點類似當年的“解放軍”,步調完全一致。我想,這就是為什麽清朝失敗的根源。
簡單說,甲午戰爭,清朝敗給日本,是因為中國人的窩裏鬥。
同樣的,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滅亡,也是因為窩裏鬥。太平天國初期的六年中,太平軍死亡約四千,但在1856年,韋昌輝殺楊秀清及親信6千餘人,之後,相互屠殺,共死亡兩萬人。接下來,石達開來天京懲罰韋昌輝,太平天國互相殘殺十幾萬人。
實力大減,四分五裂的太平天國,隻剩下滅亡一途, 1864年曾國藩率湘軍攻入“天京”後,進行大屠殺,南京最多有百萬人,到1889年,光緒登基時,南京也還不到50萬! 曾國藩這個儒教名人,因此有了“曾剃頭”的外號。現在,曾國藩大有被平反之勢。
中國人的窩裏鬥沒有停止在太平天國和清朝。
民國期間繼續內鬥,以至於外蒙丟失,實在可惜可恨,要知道,當時的俄國不再是鐵板一塊,俄國在進行“革命換代”,外蒙因此沒有俄國的靠山,而向當時的民國求援。如果當時孫文不搞二次革命,三次革命,民國當時團結一致,不但可以保住外蒙,甚至可以收複部分在俄國的領土。
中國人為什麽這麽愛內鬥,柏楊先生認為是儒教惹的禍,我非常讚同。
找不到太平天國有什麽革命氣息。農民造反,除洪仁玕等少數不能決定大局的人之外,對新的文明毫無所知,革什麽命?
這個時期正是中國最需要安定的環境去進行改革、發展經濟的時候,卻發生了十幾年的戰亂。主戰場是經濟最發達的江浙和長江流域。左宗棠在行軍中看到"浙中光景已是草昧以前世界。"(《致李鴻章》同治二年四月初十)1875年,戰爭結束12年了,郭嵩燾仍向皇帝報告:"江浙財賦之邦,經亂已十餘年,而土田之開墾無多,或七八成,或僅及五六成。皖南積屍填塞山穀,至今未盡收掩,田卒汙萊不能辟,人民離散不能歸(郭嵩燾:《條議海防事宜》)破壞如此之大,恢複艱難,改革更談不上。
洪秀全有邪教的味道
洪秀全並不是向西方學習的先進的中國人。他信基督教,如果僅作為個人的一種信仰或精神寄托,那就同任何正常的宗教信仰一樣,是應該尊重的個人選擇。可是,洪秀全對基督教本身沒有做過認真的研究,沒有領會它的精華,學了點皮毛,便將這個皮毛跟中國傳統的民間迷信以及落後的中世紀思想結合起來,改變為非驢非馬的一個宗教。最近,有人撰文指出洪秀全、太平軍那一套有邪教的味道;我認為不無道理。認真看一看洪秀全現存的十幾萬字的文章和歌謠,整體上我看不出有什麽先進"。
西方的真理,人們一般理解為自由、民主、科學以及人權這些觀念,洪秀全在所謂「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一點也沒有注意到,而且對這些觀念是堅決排斥的。他的《天父詩》說得清清楚楚;隻有人錯無天錯,隻有臣錯無主錯"。婦女"硬頸不聽教","起眼看丈夫","講話極大聲","有喙不應聲","麵情不歡喜","眼左望右望"都"該打"!(104、39頁,廣東人民出版社)中世紀「三綱」那一套,完全保留下來。你看他像不像學習西方的先進人物?
「正統派」的太平天國研究者,拿著洪秀全對洪仁玕《資政新篇》的表態說,你看,他對洪仁玕學習西方,主張發展資本主義那一套主張都是肯定的。洪秀全確實在《資政新編》上加了好些"此策是也"的批語,表明他最少在表麵上有接受這類思想的雅量。這應該肯定。
但不是說要聽其言,觀其行嗎?他光說不練。實際上,他根本沒有實行過洪仁玕的主張。這不能都推到環境不許可。例如,勸他"自今以後,可斷則斷,不宜斷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議定再獻……或更立一無情麵之諫議在側,以輔聖聰不逮。"這一類建議不過對專製略有牽製,與民主、自由尚距十萬八千裏,且是曆史上開明專製君主奉行已久的東西,他也置若罔聞。同時,洪仁玕參與朝政的時間很短,到後來根本不起作用。
太平天國真正實行的,是跟《資政新篇》完全相反的東西。洪秀全自己製定的「天朝田畝製度」是一個反動綱領,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逆曆史潮流而動。經濟上它主張絕對平均主義,個人不能有任何私有財產,收入完全要歸入"聖庫";一無可取。政治製度層麵,它要實行完全軍事化的中世紀專製主義。在底層,老百姓的勞動、經濟收入、教育、思想信仰及其他日常生活和種種糾紛,一律聽從官員的嚴格監管、專斷和安排。清政府的官員很少,帝力不及之處,人民仍有較大活動空間。按太平天國那一套,把人緊緊箍住,可不得了。發點牢騷,被人聽到打小報告,立即斬首的記錄屢見不鮮。至於中上層的政治建構,名字上有點古怪,實質與曆代專製王朝沒什麽差別。這些都是很荒唐的東西。
洪秀全這個人文化程度很低,知識麵很窄。他宣揚自己上天見到上帝,到了天上,人家用轎子抬他,"兩旁無數嬌娥美女迎接,主目不邪視",上帝教他"兩腳要八字排開"!這些胡說八道表明一個農村青年的最大想像力,不過如此。他文化程度不高,秀才考不上,作為一個有野心的人另找出路,但又沒有什麽才能,所以他的思維跟曆代的那些草莽英雄沒有什麽大的差別。另外,他心胸特別狹窄,很多疑,那些跟他一塊起事的人,一個一個被他消滅。
假如洪秀全真有一點曆史上那些開國君主的氣魄,太平天國或許不會有那麽悲慘的結局。曆代草莽英雄,有一些人胸懷寬廣,講義氣,很有氣魄。比如劉邦,後來也屠殺功臣,但在造反的時候,還是能夠團結各種各樣的人物。洪秀全遠遠還沒有達到成功的境地,就已經開始屠殺功臣了。前期的太平軍,全部工作是楊秀清在主持。楊是很能幹的人,但有野心,洪秀全妒忌他,結果引發了天京互相殘殺的悲劇。屠殺功臣,洪秀全的罪惡是非常大的,整個太平軍的事業都斷送在他手上了。
羅爾綱對太平天國幾乎全盤肯定,有點走火入魔了。他把洪秀全作為一個革命領袖加以吹捧,是與四九年以後當時很多知識分子一樣,力圖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去考慮問題。但是,不少號稱馬克思信徒的人,往往沒有認真去讀馬克思的書,片麵地認為凡是革命、凡是農民戰爭就應該肯定。當然,對一個老曆史學家,不應苛求。
史學界對洪秀全的肯定評價,似乎也不完全是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比如羅爾綱,他對太平天國的研究應該早在20世紀的二十年代末就開始了,那時,他應該還沒有接受馬克思的理論 與辛亥革命前後反清的革命情意結有所關連 對太平天國的肯定,是不是當時革命黨思潮的一個反映辛亥革命前後,有一種思潮,認為對反清反滿的社會運動,都應該肯定。孫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前,就請人寫太平天國史。這是民族方麵的考慮,是漢人反滿。另一方麵,也從革命這個角度來考慮,兩個方麵都有。而到了四九年以後,就更厲害了。反滿的一麵,不強調了,但是革命的一麵,階級的一麵,份量大大加重了。
把一個社會運動貼上革命的標簽之後,就忽視了對它消極麵的研究,甚至把一些很負麵的東西,也當作是很正麵的東西?如果把學術研究意識形態化以後,在研究時你隻要找到一兩句話,再盡量誇大,得出的結論往往很可笑。比如,洪秀全說「天地之間人為貴」。有人便說洪秀全有人的解放的啟蒙思想。其實,洪秀全的「人為貴」,是與「三綱」結合在一起的,根本不是從人的解放的角度來談人。何況這種思想儒家早就有了:"天地之性,人為貴",這是《孝經·聖治道第九》中的話。
洪秀全是一個基本上應該否定的人物。但是,他是不是有幾句話說得對的?這個可以慢慢想,慢慢考慮。而在基本方麵,這個人是沒有什麽可以肯定的東西。在洪秀全身上,找不到什麽可以作為後人典範的東西。無論政治理想,還是道德人格,都一無可取。有人還寫什麽論洪秀全哲學思想之類的文章。一個既愚昧又野心勃勃的鄉下八股佬,哪裏有什麽哲學思想?屎裏覓道!
馬克思開始時對太平天國是有所肯定的,但是後來,當他了解更多情況後,他把太平天國形容為東中國魔鬼的表現,是一種很腐朽很反動的一種勢力。
"馬克思學派對太平天國的否定,最早和最徹底的來自馬克思本人。這場戰爭的初期,馬克思曾滿腔熱情地讚頌太平天國。他說:'可以大膽預言,中國革命將把火星拋到現代工業體係的即將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隨之而來的將是歐洲大陸的政治革命。'(《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1853年)
隨著時間推移,這位大思想家極其悲憤地作出新的論斷:'除了改朝換代以外,他們沒有給自己提出任何任務。……他們給予民眾的驚惶比給予老統治者們的驚惶還要厲害。他們的全部使命,好像僅僅是用醜惡萬狀的破壞來與停滯腐朽對立,這種破壞沒有一點建設工作的苗頭。''顯然,太平軍就是中國人的幻想所描繪的那個魔鬼的in Persona(化身)。但是,隻有在中國才能有這類魔鬼。這類魔鬼是停滯的社會生活的產物。'(《中國記事》1862年)
也就是說,在馬老大爺看來,清廷與太平天國不過是腐朽與醜惡的對立,兩者並無本質的區別;他原認為是"革命"的太平天國之戰,不過是屢見不鮮的改朝換代的新嚐試;這種局麵是當時中國社會生活停滯,未有新的社會生產力和新的社會力量的必然產物。"(《曾國藩·馬克思·毛澤東》,收入拙著《路標與靈魂的拷問》廣東人民出版社)馬克思的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因為到後期,太平天國的所作所為,已經清楚顯示跟清帝國是沒有什麽差別了。實行專製主義。一般老百姓,不論男女,不可以正常結合,但是洪秀全以及他身邊那些文武官員卻可以擁有幾十個乃至更多女人。在太平天國的製度下,是按地位高低來分配老婆數目的。洪秀全到後來根本不理朝政,荒淫無度,中國曆史上最昏庸的皇帝也不過如此而已!
革命的也好,不革命的也好,都要很客觀地研究它。到現在,還有人說中國近代史要以「三大革命」為綱,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麽想的?義和團叫革命?根本不是嘛,排外,見到洋鬼子就殺,甚至中國人學一點外國的東西,進過洋學堂,都殺。鐵路拆掉,電線剪掉,那個叫革命嗎?我怎麽也想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