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脈中國經濟
高盛梁紅/文
目前稱中國經濟增長高峰期已過還為時過早。1-2月的統計數據顯示,固定資產投資毫無放緩跡象,私人消費可能進一步增長,電力短缺也不會影響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因此,通脹壓力不會減小。而由於政府必須考慮如何在抑製投資過熱的同時保持經濟增長,政策性硬著陸的風險並不大。
經濟仍處於高增長期,市場存[
閱讀全文]

在QDII或者資本項目開放的預期下,隻要A股價格不是單方麵向H股並軌,而是A股和H股共同向中間靠攏,那麽大盤藍籌公司仍然存在較大的上升空間,中小盤股則永遠無法逃脫價格大幅下跌的悲慘命運。
作者 徐剛 世界是相對的。愛因斯坦以其精妙絕倫的相對論拓展了牛頓的經典物理學。20世紀的經濟學,一個重大的成就是創立了一般均衡理論,它也是建立在相對定價的[
閱讀全文]

中國房地產業超過60%的融資依賴於商業銀行係統,比較而言,“房地產投資信托(REIT)”這種美國流行的房地產商業模式的投融資渠道就豐富和通暢得多。對於當前信貸緊縮宏觀環境下急於尋找出路的中國房地產企業來說,分析和解剖REIT,不僅具有資金鏈上的借鑒意義,更為重要的是,美國成熟的房地產市場投資經驗或許可以為我們在單一以開發為主的房地產經營模式之外提[
閱讀全文]

管理層收購(ManagementBuy-outs,MBO)自上世紀70~80年代起流行於歐美國家,其主要動因是希望有效降低企業代理成本、優化公司治理結構。90年代初期,MBO市場在國外極盛而衰。但作為我國國企產權多元化改革的一種探索方式,MBO自90年代末在國內出現以來,就以其致富的速度之快、點石成金的魔力之大而受到廣泛的關注和異議。也正基於此,國內MBO的操作者們多是在“沉默中潛[
閱讀全文]
香港的經濟經過1997年之後的多年衰退和通貨緊縮,終於在去年隨著美元的貶值和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而重新複蘇。但這種回升究竟能否持續呢?張寧/文 香港的繁榮與衰退關鍵在於貨幣政策的選擇與定位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與商業中心,具有良好的法律環境、基礎設施、人力資源,又背靠中國內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香港經濟由[
閱讀全文]
謝國忠/文 當美聯儲將利率減至1%以對抗通貨緊縮的時候,它催生了全球的房地產泡沫。這個泡沫導致了美國消費的強勁增長和對中國的大規模投資。2000—2003年,美國的個人消費增加了1萬億美元,4.1萬億美元的房地產增值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房地產的消費需求,也推動了美國企業的利潤提升並使股市複蘇。
在中國,投資和出口驅動著經濟增長,出口賺回的[
閱讀全文]

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前景毋庸置疑,但隨著政府關於土地、信貸各種政策規定的出台以及市場化的推進,具有相對壟斷優勢的土地資源爭奪激烈,房地產商資金壓力巨大,高額的拍賣保證金和嚴格的付款要求迫使房地產企業由過去熱衷的“關係競爭”迅速進入到“資本競爭”的新階段,資本能力這個要素變得異常重要。
1998-2003年間,23家房地產上市公司在經營活動獲得4[
閱讀全文]

固定匯率機製影響調控效果
高盛/文
2005年,中國經濟仍將保持強勁而穩定的增長。推動這一增長的兩大主要力量是:國內市場強勁的需求和逐漸超過投資的個人消費。但是,要保證宏觀調控政策有效而不過度,中國迫切需要從行政指令性的調控向市場化調節轉變。這一轉變若推遲,2005、2006年的經濟增幅和通脹回調的風險將增大。
明年經濟保持[
閱讀全文]
人民幣盯美元政策導致了大量國際熱錢流入中國,但如果宏觀調控持續下去,相信今年底國際熱錢便可能接近於零,為人民幣政策的調整排除一大障礙。出口產業利潤降低也使人民幣匯率的調整更見必要。今後18個月是調整人民幣政策的好機會。陶冬/文 人民幣盯美元的政策,在曆史上無論對中國還是對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穩定與繁榮,都起到過積極的作用。不過近來它[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