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經查閱資料,梁思成先生二十世紀初曾在該校留學,並在其名著《中國雕塑史》中評價過這尊羅漢像:“其貌皆似真容,其衣褶亦甚寫實。……或容態雍容,……或蹙眉作懇切狀,要之皆各有個性,不徒為空泛虛緲之神像。其妙肖可與羅馬造像比。皆由對於平時神情精細觀察造成之肖像也。不唯容貌也,即其身體之結構,衣服之披垂,莫不以寫實為主;其第三量之觀察至精微,故成忠實表現,不亞於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最精作品也”。
梁思成老師的評論引起了我對這尊羅漢像的極大興趣,於是追根尋源,挖出了一個埋藏久遠的故事:二十世紀初,德國漢學家和古董商人弗裏德裏希?帕金斯基 (Friedrich Perzynski)在中國北方尋寶,並將在中國期間的曲折經曆寫入了他在 1920 年出版的德文著作《Von Chinas Göttern: Reisen in China》(中文譯為《神佛在中國:中國行記》)。
帕金斯基在書中記載了易縣的遼三彩羅漢像的情況:早在1912年,北京的古董商向他兜售一尊遼三彩羅漢坐像;帕金斯基驚歎於造像的高超寫實魅力,對此讚歎不已,並謀求收購這批羅漢造像。據他了解到的情況,這些羅漢像出自河北省易縣(古稱易州)八佛窪山中的睒子洞;洞穴位於山腰,地形險峻,交通不易;它們屬於遼代 (907–1125) 的陶質三彩羅漢造像,為等身(真人大小)的雕塑,洞中原來共有 16尊羅漢像。令人遺憾的是當時北京的古董商們曾勾結村民將陶羅漢運至北京,意欲出售給對此感興趣的外國人。村民們在夜晚將羅漢像盜運下山過程中,至少打破了三尊無比寶貴的羅漢像。 帕金斯基曾在1912年11月間走訪了現場,並拍攝不少照片。此時八佛窪山洞裏的羅漢像已經被盜賣一空,現場狼藉不堪。當地縣衙在獲悉此事後也曾虛張聲勢,嚴令禁止當地居民向外國人出售任何文物,但事後證明上述舉措不過是擔心利益外流的故作姿態罷了。當地縣衙曾保存有兩尊羅漢,地方官虛與委蛇,一方麵聲稱要將羅漢像安置供奉於某一廟宇,另一方麵則巧妙暗示帕金斯基,造像可以善價而沽。帕金斯基於是在當地繼續進行他的古董生意,並將好幾尊遼三彩羅漢像轉賣到海外。

到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這些羅漢像中還有十二尊存世,其中四尊已經殘缺不齊: 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埃爾米塔日博物館(冬宮)藏有一尊,如今不允許近看亦不容允許拍照;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也收藏了一尊,但因破損而未展出;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據稱館藏有一尊,但該館自己的介紹資料中卻沒有提到這尊羅漢像;而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入藏了一尊,其頭部因破損而後補,與原先的像差距甚遠。除此之外,在世界各地還藏有八尊保存完好的羅漢像,其中一尊被一位日本私人收藏家珍藏。通過查詢有關資料,我對這批羅漢像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乎在過去三年裏,我曾將六尊易縣羅漢像“收入眼中“ (當然不是“收入囊中”),除了賓州大學那一尊,首先當然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兩尊:



我曾觀看了陳丹青老師的視頻節目《局部》裏的第二季第四集,他認為塑造羅漢像的遼代天才匠人,半自覺地偏離了佛教藝術神化形象的規範,沒有把羅漢臉塑造成虛無縹緲的神像,反倒像是以廟裏兩位有名有姓的和尚為原型創作。兩尊羅漢像的麵容結構準確生動,神態裏既有宗教的深沉感與自在感,還有那種篤定掌握真理的自信,甚至帶著不容辯駁的信仰的傲慢。這種充滿真實情緒的刻畫,讓造像多了濃厚的人間氣息,其藝術水準可以比肩西方頂尖雕塑,稱其神態直追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大雕刻家多納泰羅的作品。 陳老師還特別點明大都會博物館的這兩尊是整套羅漢像中的極品。
美國堪薩斯城的納爾遜博物館,也藏有一尊易縣羅漢像,我還和它“合影”留念:

法國巴黎的吉美國立亞洲藝術館是歐洲收藏亞洲藝術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涵蓋中國、日本、印度、東南亞、中亞、伊朗等地區的藝術品。那裏也珍藏一尊:

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博物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也珍藏一尊:

另據報道我國湖南博物院也藏有一尊遼代羅漢,以後回國一定去參觀。
中外學者們都認為這些羅漢像是中國古代寫實主義造像的典範:它們的人體比例恰當,結構精準,體態自然,肌肉、骨骼結構、衣褶都處理得十分細致; 每一尊的臉部細節神態多樣,有的平和,有的沉思,有的眉頭緊皺,顯示出不同的個性。這批羅漢像在中國佛教雕塑史上具有極高價值,在繼承唐代風格的同時,又獨樹一幟,即使是傳統佛像造像中異常大的耳朵,也因為高度寫實的麵部襯托,更顯氣韻生動、神容畢真,如同進入了“一時端坐,但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的至高無上的禪定境界。
?
讓人疑惑的是這些羅漢像為什麽會被安置在深山洞窟裏,而不是被供奉在寺廟裏? 有學者的研究顯示,在佛教傳統中,高僧或羅漢往往選擇山林和石洞進行禪修與閉關,五台山和天台山等地都有將僧侶修行與洞窟聯係起來的傳統。易縣的睒子洞位置偏僻、光照弱、環境封閉,非常適合象征“苦修”和“遠離塵囂”的佛教語境:這叫做“清淨境”——越遠離世俗越接近佛境。這些羅漢們要麽抱膝沉思,要麽側身而坐,皺眉,扶膝俯身,平坐入定,這更像是這些修行者各自進入不同的禪境。 有學者還推測了當時這些羅漢像被安置山洞內的位置。

可惜清末民初政權衰弱,地方盜鑿猖獗,洞穴不在寺院體係內,無僧人管理,地方政府不清楚其價值,結果這批罕見的遼代三彩羅漢幾乎全被盜運海外。此後這批羅漢像以堪比羅馬造像和意大利文藝複興頂尖雕塑的藝術水準震撼西方藝術界,其將東方禪意與寫實技巧結合的風格,為西方雕塑家提供了全新的創作參照,同時也將中國的藝術和文化傳統傳播到了西方。
注:部分照片取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