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Girl1

BeijingGirl1 名博

創新時代電車溫柔, 中美拚補貼

BeijingGirl1 (2025-11-22 08:05:07) 評論 (16)
自然界有豔陽明月,也有風霜雨雪。人類每一次重要的技術創新,也都攪動風雲,伴隨著動蕩,甚至戰爭和流血。 因為技術帶來的變革會使生產力的結構隨之改變, 舊的利益集團受威脅 ,社會衝突加劇。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18世紀時,英國因為兩百多年的全球殖民和圈地,掠奪和積累了大量財富。蒸汽機的出現為紡織、煤炭等領域提供了高效率的動力驅動和運輸工具。 蒸汽機車在1810年代發明出來。 但是在發展汽車方麵,就遇到了利益集團的抵製。

英國在蒸汽機車之前就發明了蒸汽汽車,載人的平均時速超過8英裏。但馬車和鐵路運輸業強烈抵製汽車。利益集團有自己的遊說團體,地方政府以及議會中保守派議員也支持嚴格限製蒸汽車輛。 1865年英國有了《機車與公路法案》, 也稱《紅旗法案》。

法案規定一輛汽車至少要有三人“駕駛” - 司機和司爐在車裏,一名“紅旗手”走在車前的路上,提示行人和其它車輛。 汽車的速度在市區內要低於每小時2英裏,鄉村道路要低於每小時4英裏 - 當然了,要不紅旗手累死了。



《紅旗法案》保護了馬車和鐵路業的市場地位,但嚴重阻礙了汽車創新和發展。 直到1896年,其它國家如美國開始了大規模汽車的製造,法案中的多項限製才得到廢除。 英國汽車的發展被極大延緩。

美國比英國發展汽車的先天條件優越,是個汽車大國。經曆了1890-1910的蒸汽、汽油、電動三者混戰,當時美國有超過1800家汽車製造公司;之後的20年福特開啟了流水線作業的先河,95%的汽車製造商倒閉;1930年之後的大蕭條,又一次引發倒閉潮;美國汽車業進入了GM、Ford、Chrysler 三大巨頭壟斷時代。 美國為了保護自己的汽車產業,也曾經用加稅等手段抑製日本車的衝擊。

2010年世界開啟了電車時代。 美國油車的製造商開始對電車業不感冒。 各種遊說政府,說環境對氣候的影響是莫須有。 美國會兩黨拉鋸戰。川普的新政也不支持氣候變化論,拜登政府對綠色能源產業和電車給予了政府補貼;川普上台已經終止了一部分,現在對電車的補貼還在,目前有說到9月30號之後會被全麵終止。 同時禁止中國電動車進口,這對美國是最有效的國家“補貼”。

中國電動車因物美價廉在世界上受到追捧。 其電池製作技術也領先世界。在美銷售的特斯拉還有相當部分使用中國電池。中國發展電車是戰略布局,也是無奈之舉。因為要遏製環境汙染加上貧油,所以大力發展綠色能源。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一舉成為發電大國,有了完整的再生能源產業鏈,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中國國家政策支持鐵路和公路的運輸電力化,對購買電車者也有補貼,因此國內的汽車市場競爭激烈,也引發了不少問題, 還有一些新的問題可能正在路上。 比如有網友提到中國重型電動卡車的創新和發展。 這種電動重卡在特斯拉的Cyber卡車麵前就像一個龐然大物, 其電池重量可達油卡滿箱的 6 - 10倍。





特斯拉的電卡電池重量是720kg; 而電動重卡的電池重量是3 - 5噸! 前幾年紐約已有停車場禁止電車入場, 或者加收停車費。 因為電車的電池比油車的滿箱重了好幾百公斤。 電車多了,一些老的停車場承重不夠, 或者會影響使用壽命。

中國道路和橋梁的設計標準【*】是按卡車最大允許總重 49 噸或重型電卡 55 噸來設計的,油電重卡都要在這個限製內運營。 電池重量會減少裝貨量, 如果違法超載就可能超過橋梁設計承重, 讓人擔心。

同時, 加油站和高速休息站和其它的地方,也要有為卡車準備的充電樁。 也許,中國的基建又要興起新的一輪了, 道路和橋梁的檢測和維修也要加強了。曾經有人說中國的基建已經“吃盡幾代人的紅利“。 怎麽會呢。 科技的發展,不斷有創新出現,基建也需要更新換代呢。 

【*】公路分一級、二級;橋梁設計荷載等。公路的承重設計主要體現在速度限製和對重卡車車軸數的限製上。橋梁則有更高的承載要求, 需要摸擬運輸流量,一般是公路的倍數。中國交通部已經對電動重卡的最大重量做出了相關決定,如果想用更重的電池, 就要減少裝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