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記》裏寫到昆蟲在本能的支配下,走著流程,做毫無意義的事情。比如,食物已經被人拿走了,他們還是會按照設定好的程序——清掃空穴,密封洞口,它明明看到了那裏什麽都沒有,卻依然兢兢業業按部就班。真讓人為他們著急。
會不會有另一個物種也在看著人類,為之著急?
我們自以為擁有獨立意誌,卻日複一日,世世代代地重複著某些固定的行為模式——忙碌,爭鬥,焦慮,攀比…明明有思考能力,卻仍被寫入基因裏的“程序”——恐懼、從眾與欲望驅動,對於小事毫不馬虎,而對於人生大事,比如人生道路,伴侶,孩子等,馬虎得很,好比做題,小題還認真對待,遇到需要深度思考的大題,或抄或賭或逃避,全看運氣。——你不用對號入座,我在說我自己。
不要說另一個物種,我們之間,不也常常看彼此著急嗎?
有人抱怨她的同事“沒有半點財務規劃”;而她在同事的眼中,也許是那個“不會享受人生、隻會精打細算”的怪人。
其實隻是,每個人的程序設置不同,盲點 不同,執念不同,而已。 而這個程序設置,就來自於家庭,時代,周遭的群體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仿佛後天的“本能”。
在讀書最能改變命運的年代,有人憑知識翻身,於是深信“唯有這條路才安全”,並希望孩子也複刻同樣的軌跡;有人在該結婚的年紀遇到了對的人,於是便覺得“所有人都應該如此”;對確定性有執念的父母,從小就教育孩子走最擁擠的確定的“成功”…
能夠打破家庭,時代,環境賦予的固化思維的人,少之又少。能夠向內審視、拆解並重構自我的人——那難得近乎殘酷。 若非經曆一次人生低穀,幾乎沒有人能自發的這樣做吧? 而且,重構的自我,是不是又有了另一層的盲點和執念呢? 我們以為自己掙脫的程序,是不是另一種程序呢?
就算真的做到了思想的自由, 如果不能知行合一,那還不如完全無知吧,至少可以得到天真的幸福。
好吧,今天又寫了一堆“廢話” :先是抱怨了無知,最後卻 “不如無知“吧。發了又刪掉了,覺得都是廢話,也沒有寫透,提出了問題,但是並有給出答案。 菲兒說文章上了頭版,卻看不到, 這就又發出來, 或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本能的無知
邵豐慧 (2025-11-22 06:56:52) 評論 (14)《昆蟲記》裏寫到昆蟲在本能的支配下,走著流程,做毫無意義的事情。比如,食物已經被人拿走了,他們還是會按照設定好的程序——清掃空穴,密封洞口,它明明看到了那裏什麽都沒有,卻依然兢兢業業按部就班。真讓人為他們著急。
會不會有另一個物種也在看著人類,為之著急?
我們自以為擁有獨立意誌,卻日複一日,世世代代地重複著某些固定的行為模式——忙碌,爭鬥,焦慮,攀比…明明有思考能力,卻仍被寫入基因裏的“程序”——恐懼、從眾與欲望驅動,對於小事毫不馬虎,而對於人生大事,比如人生道路,伴侶,孩子等,馬虎得很,好比做題,小題還認真對待,遇到需要深度思考的大題,或抄或賭或逃避,全看運氣。——你不用對號入座,我在說我自己。
不要說另一個物種,我們之間,不也常常看彼此著急嗎?
有人抱怨她的同事“沒有半點財務規劃”;而她在同事的眼中,也許是那個“不會享受人生、隻會精打細算”的怪人。
其實隻是,每個人的程序設置不同,盲點 不同,執念不同,而已。 而這個程序設置,就來自於家庭,時代,周遭的群體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仿佛後天的“本能”。
在讀書最能改變命運的年代,有人憑知識翻身,於是深信“唯有這條路才安全”,並希望孩子也複刻同樣的軌跡;有人在該結婚的年紀遇到了對的人,於是便覺得“所有人都應該如此”;對確定性有執念的父母,從小就教育孩子走最擁擠的確定的“成功”…
能夠打破家庭,時代,環境賦予的固化思維的人,少之又少。能夠向內審視、拆解並重構自我的人——那難得近乎殘酷。 若非經曆一次人生低穀,幾乎沒有人能自發的這樣做吧? 而且,重構的自我,是不是又有了另一層的盲點和執念呢? 我們以為自己掙脫的程序,是不是另一種程序呢?
就算真的做到了思想的自由, 如果不能知行合一,那還不如完全無知吧,至少可以得到天真的幸福。
好吧,今天又寫了一堆“廢話” :先是抱怨了無知,最後卻 “不如無知“吧。發了又刪掉了,覺得都是廢話,也沒有寫透,提出了問題,但是並有給出答案。 菲兒說文章上了頭版,卻看不到, 這就又發出來, 或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