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美好源於夢想

一切美好源於夢想 名博

回國劄記:北京印象

一切美好源於夢想 (2025-11-20 19:20:07) 評論 (0)

上次來北京,已經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這次我還是帶著幾分舊地重遊興奮,對“首都“二字懷著一種近乎敬畏的心情,畢竟北京是一國之都。十五年過去,世界變了,中國變了,我也變了。如今再度踏上北京的土地,有點像久別重逢的老朋友,既熟悉又陌生。

這次回國,是經香港轉機回來的,北京是我停留的第一站,共待了四天。飛機降落在首都機場的那一刻,窗外的陽光正透過雲層,打在跑道上,亮得刺眼。出關的手續井然有序,機場的現代化程度比我記憶中的要先進許多。沿著醒目的指示牌走到機場快線的乘車處,我在入口處購買了“Beijing Pass”。去中國前,上網查詢得知“Beijing Pass”是專門為外籍來華人士設計的多用途交通文旅卡,可以乘地鐵、公交、出租車,還能在景區、公園、商店裏刷卡消費。心想這十五年的變化真不是一點點。如今一張小小的卡片,就能解決出行、購票、購物的煩惱。據說,它還能在全國三百多個城市使用,北京三十多個知名景點也能直接刷卡入園,方便得令人驚訝。

坐上機場快線駛入市區的那一刻,窗外的景色漸漸從開闊的郊外變成密集的高樓。北京已是晚秋,街頭巷尾有不少銀杏樹,樹葉隨風搖曳,灑滿一地,心裏一陣感歎:這座城市的節奏,從未慢過。

我的酒店定在王府井,離地鐵 8 號線的入口不遠。下地鐵後拖著行李走進酒店大堂,服務員笑容可掬地告訴我:“女士,因為您在我們酒店住四天,您今天很幸運,我們幫您免費升級到套房。”推開房門的一刹那,我有些驚喜——套房足有一千多尺,寬敞得不像是鬧市中心的酒店。客廳、書房、臥室、衣帽間,還有兩套衛浴設施,一應俱全。窗外能看到大街的霓虹,夜色下人流如織,城市的呼吸就在窗外。入住後見天色仍早,又坐地鐵前往景山公園及故宮附近遊覽,本想趁天黑前去景山公園及銅鑼鼓巷走走逛逛,但遊人實在太多,人山人海,想前進一步都困難,去逛逛的興趣全然消失,於是在附近找了一家小餐館,點了碗陝西粉條及肉夾膜,然後返回酒店休息。

第二天,天氣不佳,下雨。早上去了中國美術館,免費入場,但需要預約時間,展廳寬敞明亮,陳列著中國近現代藝術家的作品。原以為作為中國國家級美術館,應該有不少展品,除了近百幅國畫、隻看到幾幅中國著名畫家如吳冠中、張大千、徐悲鴻的畫作,讓我覺得中國畫家的後人似乎不原意與大家分享先人的作品,讓世人欣賞,而是更趨向於私人收藏。不像西方人,更願意捐出私人收藏品,讓世人看到及欣賞。

這次訪問北京,我特地預訂了全球第一家米其林三星的素食餐廳——京兆尹。這家餐廳藏在雍和宮對麵的一條老胡同裏,“京兆尹”原本是古代京城最高長官的官職名,所以乍一聽還真有點像“北京市長”。餐廳取這個名字,是想表達“掌味京城”的寓意。創始人來自台灣,最早在台北開了第一家店,以京味點心聞名,後來將品牌帶到了北京。隻是如今,台北的那家老店已不複存在,頗令人惋惜!

我約的時間是下午兩點,餐廳位於胡同深處,環境幽靜,推門而入便是幽香撲鼻。菜式精致得像藝術品:前菜、滋養羹湯、熱菜、主食、甜點……每一道菜都兼顧色香味形。那是一種“輕盈的奢華”,讓人舌尖和心情都變得柔軟。京兆尹或許是全世界第一個拿下米其林三星的素食餐廳,但它的魅力遠不止“星級”。它在意的不隻是味道,而是一種生活的姿態——安靜、細膩、尊重自然。那種慢下來的節奏,像是城市裏久違的奢侈。

第三天,我去了頤和園、香山、及圓明園。頤和園的昆明湖在陽光下波光粼粼,長廊依舊,蘇堤柳綠,十七孔橋橫跨湖麵,橋洞間閃著金光。隻是遊人太多,拍張沒有“人頭”的照片幾乎不可能。

圓明園則多了幾分滄桑。斷壁殘垣依然佇立,秋風吹過,野草搖曳。走在遺址間,我心中有些沉重。曆史的傷口雖已結痂,卻仍在提醒著人們曾經的輝煌與破碎。

去北京那時,正是深秋,對香山的紅葉早有所聞,原以為滿山的楓葉層層疊疊,從淺黃到深紅,像燃燒的火焰。然而並非如此,隻是偶爾看到一兩株紅楓及數棵銀杏,山路上遊客眾多,擠得人幾乎邁不開步。幾棵好看的楓樹和銀杏樹下,都擠滿人了拍照及拍視頻的人群,總體來看,香山有些過渡吹捧,實地秋色完全不能與北美的秋色相比。

夜幕降臨,我在國家大劇院欣賞了一場音樂會。這是由指揮家錢駿平執棒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國家大劇院合唱團、北京愛樂合唱團,攜手歌唱家吳碧霞、黃訓國,以200餘人的超大編製帶來的國家大劇院委約之作、交響合唱版《炎黃風情》的世界首演,由著名作曲家鮑元愷創作,24首采擷自民間的歌曲譜入交響樂及合唱的語匯。從爽朗明快的《太陽出來喜洋洋》,到從容輕靈的《小河淌水》,從童趣爛漫的《丟丟銅》,到流暢熱烈的《對花》,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裏,音符如斑斕多彩的畫筆,縱情揮灑著神州大地的人文情思……三十餘年過去,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探索仍未止步。19段作品,每首的音樂風格、創作技法、作品編製各不相同,聲樂部分覆蓋獨唱、混聲合唱、無伴奏合唱、童聲合唱等形式;樂隊部分既有類似爵士樂的5人配置,也有全編製交響樂團配合完整的鑼鼓打擊樂團;吳碧霞、黃訓國的演唱同樣精彩,特別是在《小河淌水》《看秧歌》等選段中,吳碧霞如入雲端的美妙高音與混聲合唱形成鮮明流暢的對話,每每博得熱烈喝彩。19首正曲結束後,音樂家們兩次返場加演,一首《茉莉花》從河北唱到江蘇,歌詞相似,風格迥異,層層遞進的管弦樂更是鋪墊出由鄉土到殿堂的輝煌上揚。最後一曲《孳孳》唱響“孳孳不已,生生不息”的宏願,擲地有聲的餘韻中,鮑元愷登上舞台向觀眾致意,中國作曲家筆耕不輟、用幾十載時光豐盈“炎黃風情”的赤子之心,被經久不息的掌聲緊緊包圍。

銀色穹頂下,音樂從四麵流淌而出,仿佛連空氣都在震動。那一刻,我才真切感受到北京這座城市的多麵:既古老又現代,既喧囂又深沉,北京市民有福氣,文化生活與曆史一樣豐富多彩。

第四天早上,我去了天壇公園。那一片古老的建築群依舊莊嚴而靜謐,紅牆碧瓦,鬆柏蒼翠。站在祈年殿前,看著那一圈圈青色琉璃瓦閃著光,我忽然有種穿越的錯覺。隻是,如今的天壇已不複往日的空曠。每一步幾乎都得在人群中挪動。遊客舉著自拍杆拍照、導遊高舉小旗在前帶隊,熱鬧得有些喧囂。

進入公園前需要提前預約,我才知道北京現在幾乎所有景點都要線上預約。如果沒有中國手機號,確實不太方便。

下午去前門及前門大柵欄打卡,遊覽,讓我驚詫的是進入前門地段也要出示身份證件。晚上坐地鐵去國貿逛街及吃晚飯。國貿大廈內名牌商品、餐廳林立,但遊人不多。或許是如今網上購物越來越盛行,實體店都有些沒落了。

四天在北京的遊覽總體感覺良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越來越好,數條地鐵線路覆蓋整個北京城,搭乘方便。可以感受的到,與十五年前比,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當然,北京的現實也並非全是詩意。每到一處景點,都是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地鐵更是“永遠滿員”的狀態,不論是上下班高峰,還是午後時段,車廂裏總是擠得水泄不通。門一開,乘客蜂擁而入,往往還沒等下車的人出來,上車的人就已經擠進去了。

天安門附近的管製尤為嚴格。許多道路設有欄杆,行人隻能繞行。進入天安門廣場也要提前預約並接受安檢。周圍一裏多的區域都禁止靠近。雖然安全感十足,但遊覽體驗確實被削弱了。

盡管如此,我依舊被這座城市深深吸引。北京的節奏是快的,但它的底色卻是厚重的。無論是地鐵裏的人潮,還是胡同裏慢悠悠的電動車,無論是高樓間的霓虹,還是老城牆上的青苔,都是這座城市的呼吸。

夜深時回到酒店,泡上一壺茶,透過窗戶望向遠處燈火通明的街道,車流像一條閃光的河。我忽然覺得,北京就像一個巨大的生命體,它在呼吸、在奔跑,也在回望。

十五年前的北京,帶給我的是震撼;十五年後的北京,帶給我的是複雜的感慨。它更便利、更現代、更開放,也更擁擠、更忙碌、更現實。無論如何,北京始終是那個值得一來再來的城市--在那裏,你能同時觸摸到中國的過去與未來的脈動。

北京天壇





北京前門





北京國家大劇院





頤和園





圓明園





北京王府井半島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