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你可以買到一輛價格大幅折扣的“二手”電動汽車,而實際上這些車從未被使用過。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完成銷售目標,中國的汽車製造商會將汽車賣給經銷商,即使實際上並沒有客戶購買,仍然會將這些車登記為“已售出”。經銷商隻能被迫將官方登記的已售車輛作為“二手車”出售,而且往往價格很低。這種做法已經非常普遍,以至於中共正在試圖製止它。今年早些時候,《人民日報》曾抱怨這種虛增銷量的策略“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並批評一些公司“數據崇拜”。
這個在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出現的嚴重問題,可能會讓許多美國人感到驚訝。中國電動汽車已經成為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勢不可擋崛起的象征。許多觀察人士指出電動汽車日益普及證明了中國正在贏得主導新技術的競賽。但在中國,這些電動汽車代表著截然不同的東西:北京對市場的幹預對中國乃至世界構成的深遠威脅。
由於過度投資、政府幹預和巨額虧損,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似乎注定要崩潰。電動汽車企業正陷入一場殘酷的生存之戰。中國汽車製造商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5月份警告稱,中國汽車產業可能陷入一場金融危機;它“隻是尚未爆發”而已。
為了繞過政府對負麵經濟消息的審查,市場分析師選擇了一個看似溫和的詞來描述中國汽車產業的螺旋性的下行:內卷,這個詞帶有自我崩潰的含義。
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走向勢必會影響整個全球汽車市場。中國崛起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國,凸顯了其對美國、歐洲和其他發達經濟體中最先進的產業構成的嚴峻挑戰。鑒於汽車產業在全球經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其中涉及的就業、供應鏈和技術,其重要性不容小覷。
然而,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波動也暴露出中國國家主導型經濟模式的弊端。中國政府投入巨資扶持電動汽車產業,希望在向電池驅動汽車轉型過程中超越外國競爭對手。據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估計,2009年至2023年間,中國政府向電動汽車產業提供了超過2300億美元的財政援助。這一戰略取得了成功:如果沒有如此巨大的國家支持,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的發展速度遠不可能到達現在的狀況。相比之下,美國共和黨近期提出的稅改法案幾乎取消了美國所有針對電動汽車的聯邦補貼款項。
問題在於,中國的電動汽車項目鼓勵了對該行業的過度投資。總部位於加州的電動汽車行業谘詢公司Dunne Insights的首席執行官Michael Dunne統計,目前有46家中國國內外汽車製造商在中國生產電動汽車,即使對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而言,這個數量也遠遠超過了其承受能力。
鄧恩告訴我,中國的電動汽車行業正在整合;目前,11家中國公司主導著中國汽車市場。但該行業或許應該進一步縮減規模。資本密集型的汽車業務依賴規模經濟,這也是世界上隻有少數大型汽車製造商的原因。
然而,中國的汽車行業仍處於起步階段,足以吸引包括大型電子公司在內的新參與者。小米是一家產品涵蓋智能手機到電飯煲等各種產品的公司,去年才推出了其首款電動汽車車型。為了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吸引消費者,中國的電動汽車公司一直在大幅降價,導致利潤微薄。
在大多數經濟體中,市場會通過淘汰弱勢企業來解決這種混亂局麵。但中國領導人不相信市場能夠實現其國家目標,因此他們經常進行幹預。在中國,國家對汽車製造商的支持或所有權延長了陷入困境的企業的壽命。地方政府也不願失去他們帶來的就業機會,因此官員們會扶持那些不盈利的企業。溫州市最近幫助一家名為威馬汽車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安排了融資,使其當地工廠重新運轉起來。合肥市在2020年拯救了電動汽車初創公司蔚來汽車,但這家上市公司仍在持續虧損,今年上半年就虧損高達16億美元。
中國電動汽車的困境正是這些幹預措施的直接後果,這些幹預措施造成了不可持續的汽車過剩。但中國領導人並沒有解決這些市場問題,而是在打擊他們所謂的“無序競爭”,例如激烈的電動汽車價格戰和零裏程“二手車”的銷售。
北京有其自身的理由避免那些能使其電動汽車產業更具可行性的經濟改革。通過保持工廠運轉,即使是虧損經營,政府也能支撐一個因消費疲軟和房地產市場低迷而受困的經濟。更重要的是,電動汽車製造商是北京擴大中國全球影響力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政府主導的電動汽車計劃,從本質上來說,帶有掠奪性。通過補貼這些企業,中國試圖排擠美國、歐洲和其他地區更成熟的汽車製造商。北京的經濟規劃者為了實現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產業的夢想,甚至願意犧牲盈利能力這樣看似無關緊要的東西。Dunne告訴我,中國“為了在全球產業和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在國內維持著大量的低效運轉”。
然而,即使是中國政府也可能無法無限期地扶持其汽車製造商。研究公司榮鼎集團估計,中國決策者每年花費相當於中央政府財政收入3%的資金來補貼汽車銷售。榮鼎集團高級分析師Gregor Sebastian告訴我,目前的這個水平可能難以持續,尤其是在中國政府還希望發展半導體和人工智能的情況下。他建議中國決策者“逐步放慢速度,但要確保該行業不會崩潰”。
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的成就也麵臨威脅。去年,拜登政府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了100%的關稅,川普總統維持了這一政策,實際上將這些汽車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歐盟、加拿大、土耳其和墨西哥也提高了對中國汽車的關稅。進入關鍵國際市場受限,可能會使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在沒有政府援助的情況下更難生存。
國際汽車行業正演變成一場意誌的較量:一方是決心主導該行業的中國領導人,另一方是希望阻止他們的全球政策製定者。
這場較量並非全是壞事。通過壓低汽車價格,中國的政策或許能惠及全球消費者。但鑒於其巨額補貼和低價策略迫使世界各國政府動用關稅去幹預市場,中國的國家主導型經濟模式仍然代價高昂。中國扭曲的電動汽車市場如今威脅著行業就業,因為任何一家汽車公司都難以盈利。最終,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或許能超越競爭對手,但仍可能成為一場金融災難。
(這是我的原始翻譯。
原文英語作者:Michael Schuman)
我其他的博文:
批駁《意淫的文革幽靈》
反駁《網絡之外的中國,真實需要被尊重》
反駁《網絡之外的中國: 人間煙火最動人》
中國是一個正在衰落的大國,這才是問題的所在
《長津湖》帶來的聯想
從9兵團的檢討看長津湖戰役
文學城發生了奇跡後,奇葩的新舉動
文學城發生了奇跡
中國電動汽車市場正在崩潰
仙掌月明 (2025-11-20 05:48:46) 評論 (1)
在中國,你可以買到一輛價格大幅折扣的“二手”電動汽車,而實際上這些車從未被使用過。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完成銷售目標,中國的汽車製造商會將汽車賣給經銷商,即使實際上並沒有客戶購買,仍然會將這些車登記為“已售出”。經銷商隻能被迫將官方登記的已售車輛作為“二手車”出售,而且往往價格很低。這種做法已經非常普遍,以至於中共正在試圖製止它。今年早些時候,《人民日報》曾抱怨這種虛增銷量的策略“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並批評一些公司“數據崇拜”。
這個在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出現的嚴重問題,可能會讓許多美國人感到驚訝。中國電動汽車已經成為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勢不可擋崛起的象征。許多觀察人士指出電動汽車日益普及證明了中國正在贏得主導新技術的競賽。但在中國,這些電動汽車代表著截然不同的東西:北京對市場的幹預對中國乃至世界構成的深遠威脅。
由於過度投資、政府幹預和巨額虧損,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似乎注定要崩潰。電動汽車企業正陷入一場殘酷的生存之戰。中國汽車製造商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5月份警告稱,中國汽車產業可能陷入一場金融危機;它“隻是尚未爆發”而已。
為了繞過政府對負麵經濟消息的審查,市場分析師選擇了一個看似溫和的詞來描述中國汽車產業的螺旋性的下行:內卷,這個詞帶有自我崩潰的含義。
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走向勢必會影響整個全球汽車市場。中國崛起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國,凸顯了其對美國、歐洲和其他發達經濟體中最先進的產業構成的嚴峻挑戰。鑒於汽車產業在全球經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其中涉及的就業、供應鏈和技術,其重要性不容小覷。
然而,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波動也暴露出中國國家主導型經濟模式的弊端。中國政府投入巨資扶持電動汽車產業,希望在向電池驅動汽車轉型過程中超越外國競爭對手。據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估計,2009年至2023年間,中國政府向電動汽車產業提供了超過2300億美元的財政援助。這一戰略取得了成功:如果沒有如此巨大的國家支持,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的發展速度遠不可能到達現在的狀況。相比之下,美國共和黨近期提出的稅改法案幾乎取消了美國所有針對電動汽車的聯邦補貼款項。
問題在於,中國的電動汽車項目鼓勵了對該行業的過度投資。總部位於加州的電動汽車行業谘詢公司Dunne Insights的首席執行官Michael Dunne統計,目前有46家中國國內外汽車製造商在中國生產電動汽車,即使對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而言,這個數量也遠遠超過了其承受能力。
鄧恩告訴我,中國的電動汽車行業正在整合;目前,11家中國公司主導著中國汽車市場。但該行業或許應該進一步縮減規模。資本密集型的汽車業務依賴規模經濟,這也是世界上隻有少數大型汽車製造商的原因。
然而,中國的汽車行業仍處於起步階段,足以吸引包括大型電子公司在內的新參與者。小米是一家產品涵蓋智能手機到電飯煲等各種產品的公司,去年才推出了其首款電動汽車車型。為了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吸引消費者,中國的電動汽車公司一直在大幅降價,導致利潤微薄。
在大多數經濟體中,市場會通過淘汰弱勢企業來解決這種混亂局麵。但中國領導人不相信市場能夠實現其國家目標,因此他們經常進行幹預。在中國,國家對汽車製造商的支持或所有權延長了陷入困境的企業的壽命。地方政府也不願失去他們帶來的就業機會,因此官員們會扶持那些不盈利的企業。溫州市最近幫助一家名為威馬汽車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安排了融資,使其當地工廠重新運轉起來。合肥市在2020年拯救了電動汽車初創公司蔚來汽車,但這家上市公司仍在持續虧損,今年上半年就虧損高達16億美元。
中國電動汽車的困境正是這些幹預措施的直接後果,這些幹預措施造成了不可持續的汽車過剩。但中國領導人並沒有解決這些市場問題,而是在打擊他們所謂的“無序競爭”,例如激烈的電動汽車價格戰和零裏程“二手車”的銷售。
北京有其自身的理由避免那些能使其電動汽車產業更具可行性的經濟改革。通過保持工廠運轉,即使是虧損經營,政府也能支撐一個因消費疲軟和房地產市場低迷而受困的經濟。更重要的是,電動汽車製造商是北京擴大中國全球影響力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政府主導的電動汽車計劃,從本質上來說,帶有掠奪性。通過補貼這些企業,中國試圖排擠美國、歐洲和其他地區更成熟的汽車製造商。北京的經濟規劃者為了實現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產業的夢想,甚至願意犧牲盈利能力這樣看似無關緊要的東西。Dunne告訴我,中國“為了在全球產業和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在國內維持著大量的低效運轉”。
然而,即使是中國政府也可能無法無限期地扶持其汽車製造商。研究公司榮鼎集團估計,中國決策者每年花費相當於中央政府財政收入3%的資金來補貼汽車銷售。榮鼎集團高級分析師Gregor Sebastian告訴我,目前的這個水平可能難以持續,尤其是在中國政府還希望發展半導體和人工智能的情況下。他建議中國決策者“逐步放慢速度,但要確保該行業不會崩潰”。
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的成就也麵臨威脅。去年,拜登政府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了100%的關稅,川普總統維持了這一政策,實際上將這些汽車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歐盟、加拿大、土耳其和墨西哥也提高了對中國汽車的關稅。進入關鍵國際市場受限,可能會使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在沒有政府援助的情況下更難生存。
國際汽車行業正演變成一場意誌的較量:一方是決心主導該行業的中國領導人,另一方是希望阻止他們的全球政策製定者。
這場較量並非全是壞事。通過壓低汽車價格,中國的政策或許能惠及全球消費者。但鑒於其巨額補貼和低價策略迫使世界各國政府動用關稅去幹預市場,中國的國家主導型經濟模式仍然代價高昂。中國扭曲的電動汽車市場如今威脅著行業就業,因為任何一家汽車公司都難以盈利。最終,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或許能超越競爭對手,但仍可能成為一場金融災難。
(這是我的原始翻譯。
原文英語作者:Michael Schuman)
我其他的博文:
批駁《意淫的文革幽靈》
反駁《網絡之外的中國,真實需要被尊重》
反駁《網絡之外的中國: 人間煙火最動人》
中國是一個正在衰落的大國,這才是問題的所在
《長津湖》帶來的聯想
從9兵團的檢討看長津湖戰役
文學城發生了奇跡後,奇葩的新舉動
文學城發生了奇跡
這個在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出現的嚴重問題,可能會讓許多美國人感到驚訝。中國電動汽車已經成為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勢不可擋崛起的象征。許多觀察人士指出電動汽車日益普及證明了中國正在贏得主導新技術的競賽。但在中國,這些電動汽車代表著截然不同的東西:北京對市場的幹預對中國乃至世界構成的深遠威脅。
由於過度投資、政府幹預和巨額虧損,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似乎注定要崩潰。電動汽車企業正陷入一場殘酷的生存之戰。中國汽車製造商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5月份警告稱,中國汽車產業可能陷入一場金融危機;它“隻是尚未爆發”而已。
為了繞過政府對負麵經濟消息的審查,市場分析師選擇了一個看似溫和的詞來描述中國汽車產業的螺旋性的下行:內卷,這個詞帶有自我崩潰的含義。
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走向勢必會影響整個全球汽車市場。中國崛起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國,凸顯了其對美國、歐洲和其他發達經濟體中最先進的產業構成的嚴峻挑戰。鑒於汽車產業在全球經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其中涉及的就業、供應鏈和技術,其重要性不容小覷。
然而,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波動也暴露出中國國家主導型經濟模式的弊端。中國政府投入巨資扶持電動汽車產業,希望在向電池驅動汽車轉型過程中超越外國競爭對手。據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估計,2009年至2023年間,中國政府向電動汽車產業提供了超過2300億美元的財政援助。這一戰略取得了成功:如果沒有如此巨大的國家支持,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的發展速度遠不可能到達現在的狀況。相比之下,美國共和黨近期提出的稅改法案幾乎取消了美國所有針對電動汽車的聯邦補貼款項。
問題在於,中國的電動汽車項目鼓勵了對該行業的過度投資。總部位於加州的電動汽車行業谘詢公司Dunne Insights的首席執行官Michael Dunne統計,目前有46家中國國內外汽車製造商在中國生產電動汽車,即使對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而言,這個數量也遠遠超過了其承受能力。
鄧恩告訴我,中國的電動汽車行業正在整合;目前,11家中國公司主導著中國汽車市場。但該行業或許應該進一步縮減規模。資本密集型的汽車業務依賴規模經濟,這也是世界上隻有少數大型汽車製造商的原因。
然而,中國的汽車行業仍處於起步階段,足以吸引包括大型電子公司在內的新參與者。小米是一家產品涵蓋智能手機到電飯煲等各種產品的公司,去年才推出了其首款電動汽車車型。為了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吸引消費者,中國的電動汽車公司一直在大幅降價,導致利潤微薄。
在大多數經濟體中,市場會通過淘汰弱勢企業來解決這種混亂局麵。但中國領導人不相信市場能夠實現其國家目標,因此他們經常進行幹預。在中國,國家對汽車製造商的支持或所有權延長了陷入困境的企業的壽命。地方政府也不願失去他們帶來的就業機會,因此官員們會扶持那些不盈利的企業。溫州市最近幫助一家名為威馬汽車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安排了融資,使其當地工廠重新運轉起來。合肥市在2020年拯救了電動汽車初創公司蔚來汽車,但這家上市公司仍在持續虧損,今年上半年就虧損高達16億美元。
中國電動汽車的困境正是這些幹預措施的直接後果,這些幹預措施造成了不可持續的汽車過剩。但中國領導人並沒有解決這些市場問題,而是在打擊他們所謂的“無序競爭”,例如激烈的電動汽車價格戰和零裏程“二手車”的銷售。
北京有其自身的理由避免那些能使其電動汽車產業更具可行性的經濟改革。通過保持工廠運轉,即使是虧損經營,政府也能支撐一個因消費疲軟和房地產市場低迷而受困的經濟。更重要的是,電動汽車製造商是北京擴大中國全球影響力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政府主導的電動汽車計劃,從本質上來說,帶有掠奪性。通過補貼這些企業,中國試圖排擠美國、歐洲和其他地區更成熟的汽車製造商。北京的經濟規劃者為了實現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產業的夢想,甚至願意犧牲盈利能力這樣看似無關緊要的東西。Dunne告訴我,中國“為了在全球產業和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在國內維持著大量的低效運轉”。
然而,即使是中國政府也可能無法無限期地扶持其汽車製造商。研究公司榮鼎集團估計,中國決策者每年花費相當於中央政府財政收入3%的資金來補貼汽車銷售。榮鼎集團高級分析師Gregor Sebastian告訴我,目前的這個水平可能難以持續,尤其是在中國政府還希望發展半導體和人工智能的情況下。他建議中國決策者“逐步放慢速度,但要確保該行業不會崩潰”。
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的成就也麵臨威脅。去年,拜登政府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了100%的關稅,川普總統維持了這一政策,實際上將這些汽車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歐盟、加拿大、土耳其和墨西哥也提高了對中國汽車的關稅。進入關鍵國際市場受限,可能會使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在沒有政府援助的情況下更難生存。
國際汽車行業正演變成一場意誌的較量:一方是決心主導該行業的中國領導人,另一方是希望阻止他們的全球政策製定者。
這場較量並非全是壞事。通過壓低汽車價格,中國的政策或許能惠及全球消費者。但鑒於其巨額補貼和低價策略迫使世界各國政府動用關稅去幹預市場,中國的國家主導型經濟模式仍然代價高昂。中國扭曲的電動汽車市場如今威脅著行業就業,因為任何一家汽車公司都難以盈利。最終,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或許能超越競爭對手,但仍可能成為一場金融災難。
(這是我的原始翻譯。
原文英語作者:Michael Schuman)
我其他的博文:
批駁《意淫的文革幽靈》
反駁《網絡之外的中國,真實需要被尊重》
反駁《網絡之外的中國: 人間煙火最動人》
中國是一個正在衰落的大國,這才是問題的所在
《長津湖》帶來的聯想
從9兵團的檢討看長津湖戰役
文學城發生了奇跡後,奇葩的新舉動
文學城發生了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