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iling-LA美國

huiling-LA美國 名博

母親的人品和遺產

huiling-LA美國 (2025-11-22 06:54:19) 評論 (1)

2025年6月19日是我的媽媽杜愛珍辭世20周年忌日,從年初開始我就想寫點紀念文字,但每次靜坐凝思,總是徒勞落空, 這實在不像我的習慣,通常我都是反複打腹稿幾天後,就能從指端湧出幾千字(我用食指在手機筆記本上寫),這回卻難產了好幾回。因為母親不是我一個人的,她是愈半世紀全福清小城人民心中的「醫術最高明做人最好的的醫生」, 我怕拙筆寫不出她的本真。

媽媽生於1915年,幼年時跟著當婦產科醫生的母親林受恩碾轉屏南縣、古田縣來到福清縣,上完教會小學、又從教會毓貞女中畢業後,到福州華南女子文理學院( 後併入福建師大)念醫預科,之後考上廣州嶺南大學醫學院,1940年6月畢業, 被授予醫學士學位。母親去世後我保存著她的遺物,近日我翻出來仔細端詳:在那張文革抄家時被撕去了蔣介石頭像的發黃文憑中飽含歲月痕跡,兩寸照片中清秀文靜戴著圓鏡片眼鏡,穿著中式高領花衣(估計是旗袍)的青年女醫生正目光灼灼地凝視著我,我呆坐良久, 我所了解的母親的人生軌跡和經曆像來自大海的驚濤駭浪,一陣陣湧來,帶起圈圈漣漪,繼而又如一眼清泉,涓涓滴滴流淌至跟前……

母親於25歲時畢業於美國教會於1900年創辦的廣州嶺南醫學院,就是廣州中山醫學院的前身,該醫學院的質量和名氣在當時的中國醫學教育界堪稱“華南一哥”。她畢業後的頭七八年在廣州的萬國紅十字會醫院受訓和工作,擔任內科醫師。1947年因必須協助處理其母在福清的「恩濟助產所」業務而從廣州辭職。於同年被聘為福清惠樂生醫院的內科主治醫師,後來於1951年,醫院由閩候專署接管,改稱為閩侯專區醫院,1956年醫院劃歸福清縣管理,再次更名為福清醫院;福清縣於90年12月撤縣改市,又成了福清市醫院,院名一改再改,母親卻不曾挪窩,一直在福清市醫院工作了四十多年,從內科主治、主任醫師到醫務處主任,最後任副院長,八十年代末退休後還在專家門診看病,直到近80歲才完全退休。

母親在福清市懸壺濟世四十多年,門診看病達十數萬,搶救危重病人不計其數,內科病房裏的危重患者幾乎都由她親自診斷治療,她參加和指導救治了那些年幾乎所有住院的內科臨終重病患者,不愧是福清市幾代人口口相傳的名醫,堪稱福清人民的生命守護神!按照現在的說法是“口碑爆棚了”。

我十幾歲就離家去古田山區上山下鄉,後來又轉去閩北,然後在廈門上學後1975年初到省城協和醫院工作,1988年赴美洋插隊,越走越遠,母親在世時我回國探望陪伴她幾次,自從2005年6月她辭世後,回國次數少了,且多數都是旅遊,回故鄉越來越少且短期。使我驚訝的是,每次見到故鄉人,都會有人對我講:"我知道你是杜醫生的女兒,你媽媽真好,給我治病過。"

或者講“ 哎呀,杜醫生救了我老爸的命!"

更多人講“我全家人都找杜醫生看病過!”

“她真是一代名醫!”

或者有人向不認識我的人介紹:“這是杜醫生的女兒….. ",

其他人就恍然大悟:"杜醫生呀,早就認識她了,你是她女兒呀!幸會幸會!"

在故鄉的記憶裏,我的名字已經淡去,我被叫作——“杜醫生的女兒”。那是一種刻在土地上的榮耀,又是何等的幸福!因為媽媽在人們的心中,就是醫神,就是聖女!

因為她不但醫術精湛,而且心地善良,待人仁厚,不分貴賤貧富,對所有的病人一視同仁,尤其對生了重病的生活貧困的老人窮人更是送去溫暖和關懷,不管是高官富商還是無業遊民,隻要找她看病,都盡自己所能,為他們細心診治,病治好了很多人也成了朋友。母親微笑行醫,是她的天性,也是她的人生修煉。

小城裏的送羊奶工、趕馬車的、醬油廠工人、洗衣工友、賣菜大媽……都因被媽媽治愈而成了朋友,當時也沒電話,他們常按門鈴出入家門自如,他們的家人和朋友也成了媽媽的病人和朋友。媽媽當時因工作關係每周六天都住在醫院裏,24小時當二線班待命,隨時準備搶救危重病人。隻有星期天休息回家,對找上門來的這些老病人和朋友她卻不厭其煩,雖然她的寶貴的休閑時間被占用, 但她從來沒有一絲厭煩神色。對於重病者馬上促其送醫院,輕病的也細心問診並囑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治療。對不期而至上門尋區醫問藥者始終和顏悅色,甘之如飴,毫無怨言。孔子在《論語》中提到"色難",指子女侍奉父母時保持和顏悅色的態度最難做到!而當醫生對病人永遠麵帶微笑不厭其煩又何嚐容易,隻有真正心地善良、憐憫眾生苦難,象特蕾沙修女那樣級別的聖女才做得到吧?而我媽媽杜愛珍正是這樣以微笑和溫暖行醫一輩子。

我近日整理波士頓老屋的塵封舊物,翻出媽媽在1992年3月初寫給我的信,當時我剛入職哈佛醫學院附屬醫院超聲診斷科向她報喜,她在信中欣喜祝賀並諄諄教導“ 做醫生主要是要耐心細心,態度溫和,會體貼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

這封信如她所有的來信一樣用娟秀的繁體字寫得密密麻麻的,這幾句話應該是未加修飾信手寫就,很自然流淌出來的心聲,卻準確道出她行醫幾十年的深切體會和肺腑之語,也是留給我的珍貴遺產,此後我在美國醫院工作27年,時時記住並遵循她的教導去善待病人,先後有三位病人寫信或打電話向科室領導表揚我的敬業與貼心,要求表彰我並給我加薪升職!

母親作為一個良醫,懸壺濟世近五十年,隨手寫給女兒的信中反映出的行醫信念與準則與全世界從醫者的戒律《希潑克拉底誓言》 中關於尊重善待病人之言高度吻合,使我每每想到,都感歎欽佩不已。

其實我從來沒見過媽媽在醫院裏如何診治搶救病人,但在我上山下鄉前夕,媽媽被派往山區一都鎮保健院工作一段,我曾跟去陪伴兩周,那裏群山環繞,溪水蜿蜒,晨霧中一排排低矮的瓦房格外分明。山鄉們貧窮而淳撲。我親眼目睹她如何全心投入到工作中,不但救治病人還培訓醫護人員,與當地醫護人員和病人都結下深厚友誼。

人們對她這城市來的醫生非常敬重又信賴。乃至她回城上班後,仍有山民進城上門尋她。山裏人怕醫院那種冷清和陌生,他們更相信那位從城市來、不歧視他們的“杜醫生”。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個星期天,媽媽正在桃園裏家裏午睡,突然保姆依嫂慌慌張張地敲門喚她起來,原來是一都老鄉拉著板車來到家門口,板車上躺著一個垂危的產婦,她兩天兩夜生不下孩子,痛得呼天搶地,但後來聲音嘶啞再發不出聲音,隻是淚流不止半昏迷了。家人見保健院無法處理,就叫上兩個壯小夥和丈夫輪流一路拉著板車狂奔到縣城,打聽到我媽星期天在家就直接上門把孕婦放在家門口。但媽媽不是婦產科專家,見情況緊急,她來不及跟家屬解釋,馬上領著他們奔向醫院婦產科,火速找來婦產科專家搶救母嬰做剖腹產手術,自己也守著產婦協助處理內科狀況如穩定心跳呼吸血壓等;隨著嬰兒的響亮啼哭,產婦寧靜安然,家人破啼為笑。那瞬間,陽光透過醫院的玻璃窗照在母親已被汗水潤濕的背上,那是柔光與生命交織的光輝,媽媽幾乎累壞,臉上卻綻放出笑容……

母親就是這樣以她精湛的醫術、仁慈的情懷蠃得了小城人的敬重和愛戴。她那“微笑行醫”的姿態,就是刻在她骨子裏的慈悲。

記得小時候還沒有超市,偶爾跟她上街去農貿市場買菜,不斷被熟人—多是康複的老病號攔下,或是道謝或是問醫,買個菜得花近兩小時,但因為四鄉聚在小城裏的小販很多也是她老病人,她買的菜卻比依嫂質量好的多,肉是精肉不肥,魚的眼睛還瞪著你瞧,螃蟹是活的、青菜水靈靈,水果甜又香,而且都是足斤多兩…. 有的商販還不收錢,但媽媽從不貪小利,總是比市價稍付多些。人心都是相通的,哪個有良知的小販會對救死扶傷的醫師施以小人的欠斤少兩以次充好的齷齪之舉呢?所以媽媽偶爾在周末采購買來的新鮮價廉物美的菜總是讓保姆依嫂自愧不如又津津樂道了好幾日。

小城的人們也有情有義,我們經常開門會發現有幾棵白菜、幾粒地瓜、幾條香蕉……那是郊區農人自種進城賣的,放下一些在救命恩人良醫的門口,不留姓名信息,真感動煞人。所以我的老發小至今見了我還說:"你身體真好不顯老,全仗從小你媽給你吃的好東西!"

媽媽在小城的名氣大還由於每年的征兵體檢都是媽媽擔任主檢,連續三十多年,兵員的體檢表上有她的簽名蓋章就確定各項體檢合格通過。所以從福清參軍當兵的每一個人的健康檔案裏都有她的簽名蓋章。估計最近落馬的福清藉上將林向陽的體檢表上也有媽媽的大名吧!他參軍上軍校時的八十年代初,媽媽還是主檢醫生呢!

當年沒有先進的醫療檢測設備如心髒多普勒彩超、B超、CT、核磁共振掃描儀等,體檢全靠聽診器、血壓計和醫生一對耳一雙眼和兩隻手,很多有爭議的如心髒雜音、高血壓、肝脾髒腫大與否,都要媽媽親自複查判斷;因此在招兵季她忙得不可開交,連續幾周不回家。神奇的是,幾十年來經她複核甄別診斷後送去的兵員成千上萬名,沒有一名被部隊退兵的。因此媽媽還得到國防部的一張獎狀,我收拾她的遺物時見過,可惜再也找不到了,否則可以貼出來得瑟一下。

很有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送母親遺體火化的火葬場裏,那天等待的時間很長,與在市裏答謝親友的宴席時間有衝突。焦慮之中有人建議找場長通融加急處理。我找到場長辦公室,剛說了逝者名字,場長馬上站了起來:"是杜醫生呀! 她是我恩人啊,當年的參軍體檢血壓高,連檢三天都不通過,最後到你媽媽處複檢,她讓我在檢查室休息個把小時後,她穿便衣再測就正常了,原來我是見了白大衣醫生護士就緊張血壓升高!後來我順利當兵,退伍了來這工作! 沒想到在這遇見恩人了! 行!我馬上讓工人再開一爐給杜醫生……”

那一刻,我的淚水蓄滿眼眶。

令人驚歎又傷感,還有莫名的欣慰,母親生命之火熄滅了,最後一程居然還會收到對她感恩戴德的告白!

同樣讓我感動並銘記的是母親的去世訃告由福清市醫院張貼在醫院門口和市中心各處,“杜愛珍醫生是本院副院長,她是福清市醫療衛生事業的奠基人,為福清人民救死護傷兢兢業業工作凡五十年……”無數市民駐足哀悼!

出殯那天,天空陰沉沉的,整座小城似乎都在為老人家的遠行而哀傷!我和先生捧著母親巨幅遺照,坐在殯儀館派來的車裏前排,車廂裏放著裝著母親遺體的冰棺,送行的隊伍很長,親朋好友、醫院同事、老病人、老鄰居都來了,大家胸佩白花,手紮黑紗,帶淚悲寂肅穆行走:隊伍穿過市區時不斷有不認識的市民加入。送別隊伍前頭有對中年夫婦合力抬著巨大鮮花花圈很引人矚目,原來當時火葬場有禁令,因為環保隻能租用塑料花圈,鮮花圈不能上山。我定睛一看,認出是院救護車司機,心裏頓時明白了,因為母親去世後他來家悼念時告訴我:二十多年前他結婚時醫院不分配婚房給他,吵鬧上訴都無果,母親知道後主動把宿舍讓給他,自己搬回桃園裏早晚通勤,中午在醫生辦公室打盹,這樣一直過了一年多,司機才分配到了宿舍。這件事我卻從未聽母親提起過,司機從此對母親感激敬佩無比。當時母親年事已高,每天步行來回好幾裏路,如此克已為人助人為樂,的確不易。

母親是她那一代女醫生中的佼佼者,她與"萬嬰之母”林巧稚大夫一樣,用一生踐行醫者仁心,終生未嫁,把生命奉獻給醫學和病患者!她學問廣博,心懷仁德,是那一代女醫生的驕傲,也是無數小城人的福氣。而善良、善意、良知、微笑,就是她留給人世最寶貴的遺產!

我有幸成為她的女兒,從小生長在李鐵梅一樣的三代無血親但有真愛的家庭裏,自小受母親栽陪關愛,何等的幸運幸福!

媽媽是個卓越的好醫生,更是一個超級好母親好外婆!

我從小到大,她給我安排了力所能及的最好的生活條件與成長環境,在我早年生命的各個階段都因她而順利圓滿。她為我擇校進入小城最好的實驗小學,我考上一中後,她又給我訂了報刊雜誌買了許多書籍,鼓勵我好好學習立下遠大抱負;文革爆發後她自己身陷囹圄卻教育我遠離是非,在家當逍遙派多讀書;後來我被上山下鄉巨流裹挾著奔赴山區,媽媽當時關在“牛棚”無法送我,但鼓勵我去好好鍛練;她重獲自由後第一時間就給我匯款、寄營養品、買禦寒的棉大衣和風雪帽等物品,還每周寫信輸送精神食糧;下鄉後年餘最關鍵的一步決策是她當機立斷做出的:當她了解到當地農民向我求婚被拒,擔心十幾歲的我處境艱難,馬上請求在閩北山區公社當秘書的堂侄兒把我轉點到那兒當知青!從此我人生低穀開始有了回升,繼續勞動兩年多後命運有了轉折,我考上了醫校;畢業後母親出手找人幫助我分配到了省城大醫院工作。

我青少年時期的生活腳步跌跌撞撞,每一步都有媽媽的扶持和庇佑。當我意氣風發開始了自己的人生之路,母親因工作繁忙,對醫療事業的奉獻和生活上的操持,卻漸漸衰老疾病纏身。其中之一腰腿疼痛的痼疾卻是因我而致,是我一生的愧疚!

那是我轉到閩北插隊勞動後發現當地冬天非常寒濕,冬天出工冷得雙腿打顫繼而麻木!而我隻有兩條衛生褲套上不夠暖和,上次探家把毛褲忘家了。剛好鄰隊插友回福州探親,我就寫信讓母親把毛褲給他捎來。母親特意請假一天,背著一包毛褲和吃食,拿著地址去福州找那插兄。誰知他家住郊區,母親下車後又挨村挨戶走了兩個多小時還沒找到,那時也沒家庭電話,烈日當空,可憐母親累的腰痛背疼腿抽筋也沒找到那插兄,最後才頓悟放棄尋找,上郵局寄出! 我一直懊惱當時那樣無腦讓母親吃苦了,一條毛褲為什麽要托人帶?大約當年觀念寄包裹又貴又不直達吧?可是因此讓媽媽落下病根卻是萬複不劫的罪過了。

我結婚成家後三年才生了女兒,母親寶貝得不行,主動幫忙請了保姆,把我接回家做月子。她當時還在上班無法親力親為照顧我們母女,於是主動為我付保姆費直到女兒三歲半入幼兒園。當年烏山幼兒園是全福州頭牌,月費35元,當時我先生已經帶薪到上海念研究生,我一人月工資不到百元無法負擔,又是母親主動包攬了孫女兒的兩年多幼兒園費用。後來先生和我先後赴美,女兒不願離開烏山幼兒園,母親辭了醫院返聘,到福州養育陪伴我女兒一年多,直至把她送上飛機到美國與我們團聚。

女兒對老人家的慈愛永銘心間,經常向我們提起兒時趣事,尤其是母親對她的寵愛,對她有求必應到溺愛無原則的地步:四五歲的女兒有陣子喜歡吃臍橙,雖然很貴但母親買了一大袋任她吃,直到有天發現孩子臉色有點發黃才製止!母親責怪自己身為醫生應該對攝入食物有限製量,但到了滿足心頭肉的孫女兒,什麽原則都忘記了!

隔代親的影響深遠,女兒剛到美國時偶爾不服管教,會睹氣要求“送我回'福清奶奶'家!"。她不叫外婆一直叫奶奶, 小小年紀的她就會講:"為什麽叫她做外麵的婆?這外字多難聽!” 為了區別,她就自作主張把正牌奶奶叫做"福州奶奶”。她長大後回國幾次,每次都要先去看“福清奶奶”,用自己打工的錢買禮物給老人家,和她擠睡一鋪說不完的話,弄得我很忌妒。得知女兒考上哈佛大學老人家無比喜悅,執意要把她畢生積蓄的一半二萬五人民幣贈送給女兒。她去世時女兒正值大三考試季,我們去奔喪沒有告訴她,她可把我們怨恨了好久。這之後三次回國,次日一定先去“福清奶奶”陵園祭奠,買上一大棒最貴最美的鮮花,要求自己一個人在墓前跟老人家說話,出來時雙眼紅腫滿臉淚痕,看得我們都傷心欲絕!母親對孫女兒的愛,值得了!

我最近在波士頓老屋理出一大疊母親的來信,一邊讀一邊流淚。女兒從紐約飛來協助斷舍離,告訴我們這些信件最珍貴一定要保留。信中很大篇幅是對我們尤其是孫女兒的掛念和愛護,她很想來美國跟我們共同生活一段,想再陪伴孫女兒成長。當時我們寄了邀請信、財務擔保書和一應資料,還請本城elderman 市議員寫了信。母親興衝衝兩次到廣州美領館簽證卻都被拒簽,理由是“移民傾向”,母親訴說自己從小學到大學都是美國教會學校畢業的,很想親睹美國;並且她太想念女兒一家人尤其是孫女兒……但簽證官隻是麵無表情地回答:“讓你女兒回國看你!” 多麽冷酷無情又毫無同理心!母親因此抱憾餘生,未能到美國與我們團聚!我也因此怨恨那位美領館官員讓我痛失在美國盡孝回哺的機會!

懷念母親就似乎又聞到她親手做的幹煎鮮魚的香味,媽媽不僅是名醫,也很有生活情趣。她喜歡聽音樂,喜歡清潔整理房子,還喜歡下廚做飯,最拿手的是煎魚。出國前每次我回福清家,她就從農貿市場上花高價買來最珍貴的黃花魚、馬膠魚或鯧魚,很耐心地煎成二麵微黃、外酥裏嫩,然後用大口罐裝了中段好塊,讓我帶去福州,而她自己留下的是魚頭尾!當年物質遺乏,我卻經常能吃到媽媽精心烹煮的鮮美高檔蛋白質。每次她到福州都會帶來煎魚,鹵蛋、紅燒肉、雞蛋等給我補充營養。有時也托司機帶來,他找不到我時就放開嗓子在醫院大叫我的名字:"請趕快下來你媽送吃的來了!” 弄得全院皆知。近日與老同事相聚還有人記得這一幕,也有幾個同宿舍室友說也吃過媽媽送來的美食……

有人總結了每個人的死亡都有三次:

第一次是他斷氣時,從生物學上他死了。

第二次是他下葬時,人們來參加他的葬禮,懷念他的一生,在社會上他死了。

第三次是最後一個記得他的人,把他忘記了,那時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而母親——

永遠不會迎來第三次死亡。

在無數被她治愈的生命裏,

在這座小城的街道巷弄裏,

在親人心中,

在我和先生及女兒的記憶裏——

她始終活著。

她留給人世的,不是錢財,而是一筆更珍貴的遺產:

善良、善意、良知、慈心、微笑、醫者仁心……

母親逝世至今整整20年過去了,我卻依然在記憶的吉光片羽裏撿拾她的影子,斷斷續續兩個多月把它們寫成文字,

以寄托我對她的深切的思念和感恩。母親的人品影響了我的一生,成為她留在人世間的遺產!我期待她的光芒繼續照耀後來者,也溫暖自己的餘生!

媽媽!我們時時思念您,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您沒有遠去,媽媽,您安息吧!這人世間的溫良與光亮,因您而更純淨。而我們,會帶著您賜予的善與愛,繼續走好自己的路。

—— 謹以此文,獻給我永遠的母親!

2025年11月於洛杉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