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回國旅行,我走訪了兩個城市:曆史厚重的北京,以及第一次踏足的現代都市--深圳。相比於北京的古老、沉穩與深邃,深圳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它年輕、快速、生機勃勃,像一張幹淨的白紙,讓人看到了無限的未來。
為了更好地體驗這座城市,我將酒店訂在了深業上城。這裏位置極佳,站在酒店高層,整個深圳中心城區幾乎一覽無餘。連綿的高樓、貫通南北的幹道、夜色中閃爍的燈帶,組成了一幅活力四射的城市畫卷。深業上城旁邊就是筆架山和蓮花山兩個城市公園,綠意在鋼筋水泥之間舒展開,讓人一抬眼就能看到自然的呼吸。
因為沒有太多固定行程,大多數時間我都選擇或者打車在市區穿行,或者乘坐地鐵。或在出租車裏,或在街邊漫步,對深圳最深的印象是“拔地而起”。一幢又一幢摩天大樓沿著主幹道不斷延伸,現代化的商業體、餐廳、咖啡店鱗次櫛比,讓人幾乎忘記這裏在幾十年前還是一片小漁村。
車流穿梭、人潮奔走、建築快速向上生長,整個城市仿佛永遠處在運動之中。確實,街上和地鐵裏隨處可見背著電腦、匆匆趕路的年輕白領,大街上人來人往,滿眼都是年輕麵孔,餐廳裏坐滿了加班後聚餐的小團隊,這種年輕力量的匯聚,塑造了深圳獨特的城市氣質——開放、包容、進取、不停步。深圳沒有深厚曆史,也沒有複雜的傳統,它就像一張幹淨的大白紙,白紙更容易畫出絢麗的圖案。
為了更了解深圳,我查了下它這幾十年的發展數據——結果讓人震撼:
·人口:從1980年前後的 33萬,漲到現在接近 1800萬
· GDP:四十多年增長了 一萬倍
· 人均GDP:從 835元 變成 20.57萬元人民幣。
也就是說,深圳用了四十多年時間,完成了別人幾百年都不一定能做到的跨越。世界上發展快的城市不少,但像深圳這麽快、這麽劇烈的,它的改變確實值得被稱為奇跡。深圳的崛起並不是偶然,它至少有三股力量共同推動:
·靠著香港
雖然當年隻是一條安靜的小漁村,但深圳有個旁人搶不走的優勢:緊挨著香港。改革開放初期,深圳從香港吸收了資金、管理經驗、開放理念乃至國際視野。這種影響不是簡單的經濟輸入,而是改變整個城市思維方式的“重塑”,深圳從一開始就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
·經濟特區:經濟特區的設立,在製度上允許深圳大膽嚐試,使深圳得以在土地、產業、人才政策等方麵領先全國一步。這一層層政策疊加,猶如為深圳築起了厚實且寬闊的地基。於是,企業來了,投資來了,年輕人也蜂擁而至,城市自然活過來了
·鄧小平南巡講話:
鄧小平1992年的南巡談話,是深圳發展史上不可忽視的關鍵節點。當時改革出現搖擺,不知道未來怎麽走。鄧小平的那句 “發展才是硬道理”,重新點燃了深圳的動力,也讓全國的改革再次堅定方向。南巡之後,深圳的步伐不是加快,而是狂飆。無論是投資規模、城市建設速度,還是產業升級,都在那幾年被徹底點燃。
因此,在評價深圳時,我們不得不承認: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深圳。
今天的深圳已不隻是中國發展的樣板,更成為全球矚目的科技之都,也被譽為中國的“矽穀”。華為、騰訊、比亞迪、中興通信、平安科技等重量級企業匯聚於此,把深圳推上了“中國創新高地”的位置。這些企業不光大,而且“強”,在各自行業裏都是全國甚至全球的領頭羊。通信、互聯網、自動駕駛、新能源車、金融科技、無人機……這些聽起來極具“未來感”的產業,深圳都有。
走在街上,不難遇到背著電腦包的工程師;咖啡館裏,也常能聽到年輕人討論工作,這座城市不僅提供機會,更提供一種創新的氛圍。與北京、上海不同,深圳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旅遊城市。在街上幾乎看不到大批旅行團,更多是來自各地打拚的年輕人。周末餐廳、酒吧、咖啡館裏滿是人,這是一座為年輕人而建的城市,節奏緊張卻充滿機會
我在深圳還去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商業區域:
·東門老街:一個保留著昔日深圳的影子的地方。街區充滿煙火氣,商品價格與三四線城市相似。擁擠的小店、叫賣聲、串串香的味道,讓人感到一種曆久彌新的生活味道。這裏或許不是遊客的首選,卻是讓人理解“老深圳”的窗口。
·萬象城:消費能力驚人的高端商業中心
另一邊的萬象城則完全不同。高端品牌店隨處可見,我甚至看到一家並非國際大牌的店裏,一件毛衣標價 6500元。原以為高端商圈會比較清閑,沒想到人流密集得令人吃驚。在LV店門口排隊的人,足足排出了店外一二十米。這是一座人均GDP超過20萬元的城市,消費能力確實是實打實的。漫步其中,我感受到深圳的某些麵向,已經和香港、乃至西方大城市非常接近:商業繁華、時尚感強、生活方式國際化。
深圳給我的另一個驚喜是它的綠化水平。在市中心竟有多座大規模公園,與城市融為一體。我先後去了筆架山公園和蓮花山公園,那裏有湖、有花、有步道、有兒童樂園,還有不少居民在跑步、打球、健身、跳舞。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這些綠地就像呼吸口,也讓深圳顯得更宜居、更人性化。特別是站在蓮花山頂眺望市區,層層疊疊的高樓背後,是大片的綠意,給人一種寬闊而舒心的感覺。難怪許多人說,深圳不是“鋼鐵森林”,而是“綠色都市”。
雖然在深圳隻停留了兩天,而且走馬觀花,但它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生機勃勃,卻不過度喧囂;
它現代化程度極高,卻又保留著自然的綠意;
它不像傳統城市那樣背負太多曆史,卻因此擁有了更多向未來伸展的空間。深圳的故事還在繼續,它的速度也許會放緩,但它的創新精神、開放姿態和年輕力量,依然將引領著這座城市不斷向前。如果說北京讓我看到中國的曆史,那麽深圳則讓我看到中國的未來。而未來,在這座年輕的城市裏,依然閃光。

深圳撥地而起的高樓大廈


深圳東門老街

深圳夜景

筆架山公園綠意盎然


蓮花山公園一角

回國劄記:深圳印象
一切美好源於夢想 (2025-11-24 04:57:39) 評論 (6)這次回國旅行,我走訪了兩個城市:曆史厚重的北京,以及第一次踏足的現代都市--深圳。相比於北京的古老、沉穩與深邃,深圳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它年輕、快速、生機勃勃,像一張幹淨的白紙,讓人看到了無限的未來。
為了更好地體驗這座城市,我將酒店訂在了深業上城。這裏位置極佳,站在酒店高層,整個深圳中心城區幾乎一覽無餘。連綿的高樓、貫通南北的幹道、夜色中閃爍的燈帶,組成了一幅活力四射的城市畫卷。深業上城旁邊就是筆架山和蓮花山兩個城市公園,綠意在鋼筋水泥之間舒展開,讓人一抬眼就能看到自然的呼吸。
因為沒有太多固定行程,大多數時間我都選擇或者打車在市區穿行,或者乘坐地鐵。或在出租車裏,或在街邊漫步,對深圳最深的印象是“拔地而起”。一幢又一幢摩天大樓沿著主幹道不斷延伸,現代化的商業體、餐廳、咖啡店鱗次櫛比,讓人幾乎忘記這裏在幾十年前還是一片小漁村。
車流穿梭、人潮奔走、建築快速向上生長,整個城市仿佛永遠處在運動之中。確實,街上和地鐵裏隨處可見背著電腦、匆匆趕路的年輕白領,大街上人來人往,滿眼都是年輕麵孔,餐廳裏坐滿了加班後聚餐的小團隊,這種年輕力量的匯聚,塑造了深圳獨特的城市氣質——開放、包容、進取、不停步。深圳沒有深厚曆史,也沒有複雜的傳統,它就像一張幹淨的大白紙,白紙更容易畫出絢麗的圖案。
為了更了解深圳,我查了下它這幾十年的發展數據——結果讓人震撼:
·人口:從1980年前後的 33萬,漲到現在接近 1800萬
· GDP:四十多年增長了 一萬倍
· 人均GDP:從 835元 變成 20.57萬元人民幣。
也就是說,深圳用了四十多年時間,完成了別人幾百年都不一定能做到的跨越。世界上發展快的城市不少,但像深圳這麽快、這麽劇烈的,它的改變確實值得被稱為奇跡。深圳的崛起並不是偶然,它至少有三股力量共同推動:
·靠著香港
雖然當年隻是一條安靜的小漁村,但深圳有個旁人搶不走的優勢:緊挨著香港。改革開放初期,深圳從香港吸收了資金、管理經驗、開放理念乃至國際視野。這種影響不是簡單的經濟輸入,而是改變整個城市思維方式的“重塑”,深圳從一開始就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
·經濟特區:經濟特區的設立,在製度上允許深圳大膽嚐試,使深圳得以在土地、產業、人才政策等方麵領先全國一步。這一層層政策疊加,猶如為深圳築起了厚實且寬闊的地基。於是,企業來了,投資來了,年輕人也蜂擁而至,城市自然活過來了
·鄧小平南巡講話:
鄧小平1992年的南巡談話,是深圳發展史上不可忽視的關鍵節點。當時改革出現搖擺,不知道未來怎麽走。鄧小平的那句 “發展才是硬道理”,重新點燃了深圳的動力,也讓全國的改革再次堅定方向。南巡之後,深圳的步伐不是加快,而是狂飆。無論是投資規模、城市建設速度,還是產業升級,都在那幾年被徹底點燃。
因此,在評價深圳時,我們不得不承認: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深圳。
今天的深圳已不隻是中國發展的樣板,更成為全球矚目的科技之都,也被譽為中國的“矽穀”。華為、騰訊、比亞迪、中興通信、平安科技等重量級企業匯聚於此,把深圳推上了“中國創新高地”的位置。這些企業不光大,而且“強”,在各自行業裏都是全國甚至全球的領頭羊。通信、互聯網、自動駕駛、新能源車、金融科技、無人機……這些聽起來極具“未來感”的產業,深圳都有。
走在街上,不難遇到背著電腦包的工程師;咖啡館裏,也常能聽到年輕人討論工作,這座城市不僅提供機會,更提供一種創新的氛圍。與北京、上海不同,深圳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旅遊城市。在街上幾乎看不到大批旅行團,更多是來自各地打拚的年輕人。周末餐廳、酒吧、咖啡館裏滿是人,這是一座為年輕人而建的城市,節奏緊張卻充滿機會
我在深圳還去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商業區域:
·東門老街:一個保留著昔日深圳的影子的地方。街區充滿煙火氣,商品價格與三四線城市相似。擁擠的小店、叫賣聲、串串香的味道,讓人感到一種曆久彌新的生活味道。這裏或許不是遊客的首選,卻是讓人理解“老深圳”的窗口。
·萬象城:消費能力驚人的高端商業中心
另一邊的萬象城則完全不同。高端品牌店隨處可見,我甚至看到一家並非國際大牌的店裏,一件毛衣標價 6500元。原以為高端商圈會比較清閑,沒想到人流密集得令人吃驚。在LV店門口排隊的人,足足排出了店外一二十米。這是一座人均GDP超過20萬元的城市,消費能力確實是實打實的。漫步其中,我感受到深圳的某些麵向,已經和香港、乃至西方大城市非常接近:商業繁華、時尚感強、生活方式國際化。
深圳給我的另一個驚喜是它的綠化水平。在市中心竟有多座大規模公園,與城市融為一體。我先後去了筆架山公園和蓮花山公園,那裏有湖、有花、有步道、有兒童樂園,還有不少居民在跑步、打球、健身、跳舞。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這些綠地就像呼吸口,也讓深圳顯得更宜居、更人性化。特別是站在蓮花山頂眺望市區,層層疊疊的高樓背後,是大片的綠意,給人一種寬闊而舒心的感覺。難怪許多人說,深圳不是“鋼鐵森林”,而是“綠色都市”。
雖然在深圳隻停留了兩天,而且走馬觀花,但它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生機勃勃,卻不過度喧囂;
它現代化程度極高,卻又保留著自然的綠意;
它不像傳統城市那樣背負太多曆史,卻因此擁有了更多向未來伸展的空間。深圳的故事還在繼續,它的速度也許會放緩,但它的創新精神、開放姿態和年輕力量,依然將引領著這座城市不斷向前。如果說北京讓我看到中國的曆史,那麽深圳則讓我看到中國的未來。而未來,在這座年輕的城市裏,依然閃光。

深圳撥地而起的高樓大廈


深圳東門老街

深圳夜景

筆架山公園綠意盎然


蓮花山公園一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