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回國(5)同業不同命

Tina_芬蘭 (2025-11-24 07:00:02) 評論 (4)

這次回國去了很多家實體書店和書局,本人非專業人士,隻是根據我所看到的現象,將書店行業的生存狀態分為四個層級說說,它們分別是富貴之家,殷實之家,小康之家和貧困之家。

新華書店 (富貴之家)



首先,處於食物鏈頂端的必須是新華書店。新華書店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天選之子,其地理位置多在市中心的繁華地段,他們無需擔心房租,空調,照明等一應繁雜瑣事,自有政府及相關部門承擔,這大大減少了書店的經營成本。

作為國有企業,新華書店享受國家稅收補貼。這一補貼每年都為新華書店減少了15%的增值稅負擔。除此之外,新華書店還享受國家的優惠政策,各省市都專門劃分資金補貼作為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扶持書店的發展。

新華書店是全中國唯一有資格發售教科書的書店。全國中小學的教學用書都是由新華書店統一發放到學校,再由學校發給學生。新華書店享有教科書獨家銷售權,這也為書店帶來了可觀的利潤。

新華書店也是國家唯一指定的官方書籍發售處,如XX文選、學習XX精神或講話等諸如此類的書籍,都屬於強製性購買書籍,且隻有新華書店才有權銷售,麵對的客戶都是政府、企事業單位。這是書店的另一筆可觀利潤。

新華書店還可以將店內空餘的櫃台出租給一些公司,用於學習用品、電子辭典、文創產品的銷售,也能賺取一定的租金。

最後一點是我同業內資深人士聊天才知道的。原來全國所有的出版社,隻要出了新書,第一時間都會送往新華書店,可以說新華書店擁有全中國所有的新書和好書。但這些好書都被存放在庫房裏,書店從不拿出來展示,更不拿出來銷售,因為僅目前這種經營模式已足夠讓他們活得富足安逸了,他們沒必要去售賣庫裏的藏書及珍品。

總之,新華書店是天生的皇族,他們無需跟任何一家同業競爭,靠著體製的壟斷優勢就能躺贏,是名副其實的大富大貴之家。

中國書店 (殷實之家)



其次,略遜於新華書店的是中國書店。

新中國成立之時,全國的古舊書業處於蕭條階段。經鄭振鐸、齊燕銘等知名人士倡議,1952年11月4日,一家由北京100多家舊書攤、書店合並而成的古舊書店,即中國書店宣告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家國有的古舊書店,也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古舊書實體店。



北京一共有6家中國書店,分別是中國書店中關村店,新街口店,地安門店,前門店,琉璃廠店和燈市口店。借回國之際,我去了這全部6家書店。

中國書店也是體製內書店,所以地理位置同樣相當優越,這6家門店全部都在北京城內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也無需為房租,人工費等瑣事煩憂。他們不像新華書店那樣享有某類書籍的獨家銷售權或壟斷權,他們的優勢在於有一定的自主經營權,可以自行定價收購古舊書刊、碑帖拓片等,還可以通過直播賣書,靈活性較大。

這6家門店給我印象最不好的是前門店,前門店位於前門大街這樣的黃金地段,位置實在不能再好了,來北京旅遊的人基本上都會來這裏逛逛,他們的店麵有兩層,一層麵積極大,沒有擺放任何舊書,他們隻賣那些文創、伴手禮之類的遊客產品,真正留給古舊書籍的空間在二層,但店麵遠不如樓下寬敞,我去的時候都沒人光顧,因為很少人知道還有二層,而且圖書的品質也非常平庸。

其實一家店的好壞,從員工的工作狀態就能判斷出來,隻要工作人員一直在玩手機,店內圖書的品質往往也差,經營得也不怎麽樣。那些經營得虎虎生風的店,工作人員都忙碌得很,彼此間交流的也是業務方麵的事。

我印象最好的有2家門店,一家是新街口店,另一家是燈市口店。這兩家的經理和資深店員,都特別懂舊書的價值,拿到送來的舊書,一掌眼便能估價,並精準計算出價值與利潤,靠的是幾十年浸泡在舊書行內練就的經驗與眼力,真心令人佩服。

新街口店店麵不大,有限的店麵卻有著豐富的藏書,他們的經理年輕能幹,非常專業,常常聽他跟員工說這個怎麽做,那個怎麽擺,什麽收起來,明天怎麽安排等等,員工也時不時表達自己的想法,整個工作氛圍特別和諧舒暢。

燈市口店非常寬敞,除了工作氣氛同樣很好之外,在我看來他們是最會經營的門店,他們把圖書分成若幹區域,進門處是文創周邊和新書銷售區,通道和大廳連接處是閱讀區,這裏的閱讀區你無需消費可以隨便入座。進入大廳後就是主題圖書區,這裏有更新換代後的小人書,紅學專區等。大廳最東側是古籍區,但價格親民,看上去沒有很唬人。大廳北側是低價打折區,最低1元起,讓你充分享受淘書的樂趣。

















中國書店善於利用書籍的稀缺性來做營銷。譬如,讀者想找一本出版年限久遠一點的書,網上購書平台甚至圖書館都不一定能檢索到,但中國書店往往可以找到,我在各家門店都看到過很多60、70年前出版的書。而且有些舊書在線下買比線上更便宜,我自己在不同的門店前前後後淘了10多本書,最便宜的才人民幣2塊錢,最貴的也才10塊錢。當然也有貴的,價格的高低要看具體的出版時間,內容,作者,印次等。我覺得相比常規書店,中國書店是一個更能製造驚喜的地方。

在新街口店,我聽到經理對前來問詢舊書收購的顧客說,凡是1949年以前的書盡管送來,他們無條件全收,如果顧客家裏書多搬運不便,他們也可以上門收購,而且收購價會給得比較高。1949年以後的書,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些如鄒韜奮文集,魯迅文集等也可以有很好的收購價。我看到一本很薄的書定價120元人民幣,我以為我看錯了,詢問店員,這本80年代出版的書,時間並不久遠,為什麽定價這麽高?店員說因為這本書全國隻印了5萬冊,屬於稀缺書,所以定價高。





在燈市口店,我親眼見一對老夫婦送去一捆書,說他們家老人去世了,這些書他們不舍得扔掉,也不想賣給收廢品的,賣給書店的話還有人能看下去,書也能繼續傳承下去。店裏的資深工作人員一掌眼就心裏有數了,他馬上告訴老夫婦,這些書都可以收,價格是1000元人民幣,讓他們去櫃台領取現金(以現金形式支付是行內的規矩,懂的都懂)。老夫妻離開後,所有店員都興奮地圍在一起議論,他們經理說這些書收得太值了,光一套民國前的教材明天直播就能拍個好價,更別說其他的字畫了。

總之,中國書店也許比不上新華書店那般得天獨厚,但也不用為房租,人事等瑣事發愁,還能搞點副業賺些活錢。他們利用體製優勢節流,同時善用現代經營手段開源,總的來說小日子過得很滋潤,是家有餘糧的殷實之家。

還有一類書店就比較有意思了。他們首先是自主經營的獨立書店,沒有任何背景和靠山,但他們是獨立書店中的另類,它們叫主題書店或專業書店,也就是說他們隻在某個領域深耕發展,隻賣特定領域的書籍。我去了兩家這樣的書店,分別是人文考古書店和戲外書店,其中人文考古書店是我認為的小康之家。

人文考古書店(小康之家)

人文考古書店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家以考古文博為主題的獨立書店。書店的讀者以曆史及考古專業的大學生、研究機構、博物館的學者為主,也有一些文博愛好者。

書店門口掛著一幅字“考古文章源自田野,琳琅滿架隻待識者”,這家“識者”不多的書店,裏裏外外都透著安靜,內部沒有任何裝修,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簡樸。



店內沒有咖啡,甜品,文創這類千篇一律的副業標配。書店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選書上,他們盡力將所有考古文博的書都搜集來,讓書店成為一個考古文博的資料庫。在同行紛紛關店、轉行的今天,這家僅專注於考古類書籍的書店挺過了十幾年。

這家書店最顯著的特點是顧客與書店的粘性非常高,不少考古界的大腕學者、文史專家都曾來此淘書,隻因書店不僅選書水平很高,而且覆蓋麵廣,別處找不到的書,在這裏都能找有。因此隻要有想要的書,他們會第一時間聯係書店問詢。







書店每年的營業額有數百萬元,除了實體店、網店的銷售外,絕大部分收益來自各個博物館、研究所、高校等這些機構客戶,其中國外訂單約占書店年銷售額的5%,美國、日本、德國、奧地利等國的一批考古學者都是這家書店的回頭客。所以可別小看這家門可羅雀的書店,它背後的消費群體可是考古界、文博界的中堅力量,而這類讀者的專業性與忠誠度是其他書店無法比擬的。

我在店裏看到很多大紙箱,店員說那都是國內外的機構客戶訂的書。





雖然書店每年有五六百萬的營業額,但利潤卻隻有幾十萬,而店主還會將盈餘用來再進新書。每進一批新書,工作人員都會製作電子版書訊和書單發給顧客。

店家非常有遠見卓識,他們對書店的夢想是將來書店能分擔公共圖書館的職能,雖然北京不乏大型圖書館,但不能完全滿足讀者的需求,新書的收錄也沒那麽快,很多考古文獻書籍也不一定收得全,他們希望書店能部分分擔城市的公共職能,這也是他們堅持多年開放實體書店的原因。

這種主題書店,因其專業性極強,即便是現在風生水起的電商也無法成為其競爭對手,可以說在業內是獨樹一幟的存在,他們一旦找到目標客戶群,就一定能存活下來。總之,人文考古書店家底厚,客戶穩定多金,盡管手頭餘糧有限,有時甚至不太寬裕,但自顧溫飽是毫無問題的,是典型的小康之家。

豆瓣書店(貧困之家)

豆瓣書店也是一家不賣咖啡、沒有餐食、不辦講座的獨立書店。店主認為搞這些副業其實是書店在以另一種方式死亡,買咖啡的人無非是占一張桌子,而這張桌子的翻台率是極低的,可是書籍並沒有流動,書籍必須被有緣人買走,新書才能上架,循環往複。隻有書籍流動起來,書店的存在才有意義。靠一杯咖啡坐一天,一本書都賣不掉,這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書店了,這是咖啡館。

店主是夫妻擋,沒有人員成本,甚至很多人願意免費提供場所讓書店經營下去,但書店仍然難以為繼。



店主懂書,愛書,店內圖書品味不俗,19年來積累了大量文青讀者。





和書店女主人聊了很多,了解到書店無法生存,被迫出局的根本原因是進書價格居高不下。書店連出版社的圖書批發價都拿不到,他們隻能拿到高於圖書零售價的價格。我去的時候店裏正在清倉打折,我看上一本7成新的書,正6折在賣,我馬上做了網上比價,發現同樣的書,即便書店打了6折,我仍然可以在網上找到更便宜的,而且是全新的書。這樣一來,實體書店的原價書誰還會問津呢?

其實出版社自身也是舉步維艱,在電商和實體店之間,他們隻能選擇電商,因為電商的銷售額遠高於實體店,尤其當大流量網紅為電商賣書時,銷售額更是可觀,而選擇就意味著要讓利於對方,在自身利潤都極其微薄的情況下,如豆瓣這樣的獨立書店隻能被出版社放棄。

豆瓣書店也嚐試過申請像政府發給新華書店那樣的經濟補貼,得到的回複是他們連申請的資格都沒有。這些年來,來談合作的企業和書店也很多,但都被他們一一拒絕了,對方常常要求豆瓣做出某些讓步和妥協,但這些讓步和妥協恰恰是他們最想堅持的那部分。所以一直以來他們都是獨自支撐,直到後來實在沒錢繼續了。







我個人認為,像豆瓣這樣小作坊式的獨立書店,被淘汰出局是必然的,無論多麽惋惜,多麽不舍。他們不具有考古書店無可取代的專業性,也不具有中國書店的稀缺性,甚至在規模、選品等各方麵都比不過同為獨立書店的萬聖書園,盡管萬聖書園也在苦苦支撐。雖然豆瓣的圖書品質不俗,但讀者在網上也可以找到同樣的書,而且更便宜,那人家為什麽要買你的呢?僅靠情懷是無法支撐書店一直走下去的。

這類書店收入低於產出,難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又無法依賴政府補貼維持生計,長期處於經濟壓力之中,無力改變現狀,這是貧困之家的寫照,最後隻能遺憾出局。

為什麽同是拉車的馬,有的膘肥體壯,有的卻瘦骨嶙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