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初的奠基:曆史比傳說更真實
展牆上,一行古老的銘文是這場穿越的鑰匙。古籍中那句“太保墉燕”,聽起來像遙遠的傳說:
· 太保:西周開國元勳召公奭,位極人臣。
· 墉:築城。
· 燕:後來的燕國。
直譯便是“太保召公在燕地建城”。然而,召公本人是否親至?這始終是個謎。曆史在此一度失語,直到考古學家的手鏟,讓黃土開口說話。
二、考古給出的答案:真正奠基的人,是“克”
1980年代,琉璃河遺址。1193號大墓中,克罍(léi)、克盉(hé) 破土而出。其上銘文如曆史的判決書,清晰無比:“令克侯於燕”—— 周王命令“克”赴燕地就封。
真相大白:
1. 位高權重的召公並未親臨這片荒莽的北土。
2. 燕國真正的、第一位開基者,是他的長子“克”。
“太保墉燕”是家族的榮光,但真正站在琉璃河岸邊,迎著凜冽北風,指揮築起第一版夯土的,是那個叫克的年輕人。他從傳說中走出,有了名字與故事。
三、琉璃河:北京最早的“都城起點”
這裏,被確認為西周燕國第一座都城。層層夯土,厚達數米,勾勒出城市最初的輪廓;青銅禮器,見證著禮樂文明在此紮根。這不是聚落,是都城。北京作為“都城”的曆史,第一頁就在這裏寫下。
四、中都時代的回望:每一代人都在接力
時光流轉至金朝(1153年),中都(北京)大興土木。工匠們發現,琉璃河的土質最為堅實。於是,一場跨越三千年的接力悄然發生:金中都的城牆,融入了古燕都的夯土。北京,從來不是一朝一代的憑空創造。它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接力賽,後人的手,總是搭在前人的根基之上。
五、三千年後的我們:時間從不遙遠
展廳裏,我看見,一個中學生指著“克罍”的銘文問:“老師,‘克’成功了嗎?”老師沒有直接回答,隻是微笑著指向外麵。那一刻,所有人都懂了。外麵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北京城,就是最好的答案。“那‘克’是我們的老朋友嗎?”學生天真的繼續問,讓三千年時光瞬間坍縮,我們都笑了,心中泛起溫暖的漣漪。
六、最樸素的感恩:感謝那些為我們鋪路的人
在這個感恩節,琉璃河的黃土讓我對“感恩”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們感謝當下,更應感謝時間深處那些無名的鋪路人:
· 感謝召公的深謀遠略;
· 感謝克,在荒原上打下城市的第一根樁基。想象那個深秋,他也許曾望著這片陌生的土地,不知三千年後會有怎樣的回響;
· 感謝無名的工匠,將汗水夯入城牆;
· 感謝金中都的建設者,懂得沿用古老的土壤。
他們的名字大多已被風化,但他們奠基的土地,卻托舉著我們今日的繁華。琉璃河的黃土沉默了三千年,而北京城不夜的燈火,便是它最綿長的回音。我們今天鋪下的每一段路,都疊在古燕都的地基上。這一切,讓我深刻體會到:感恩,不隻是對當下,更是對曆史深處那些無名鋪路人的敬意。
子彈頭是首都博物館的標誌性建築






堇鼎



全部照片均為原創
資料來自首都博文館
我的博文:《借衣服的空性,塑造當下的自己》
感恩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