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和關閉似乎是矛盾的,但卻是今日中國的現實。不過放開僅是對境外人士而言,而對大陸的民眾,則是明顯的關閉趨勢。站在旅行者角度,後者不是本文描述的重點。
超國民待遇?
中國在疫情後不久,對大多數國家實行了單方麵的免簽證政策。這個政策在世界上,不是件新鮮事;但對幾個極權國家來說,完全是個沒有“對等尊嚴”,對威權不敬的屈辱措施。比如小金,就不會幹這個事。在毛時代,更是個不敢想象的景象。
中共建政以後,從未施行過這樣的,對西方的門戶大開。疫情前,僅對日本等個別國家采用了這一單向政策,背後的動機和原因不明。疫情後,麵對許多國家的大規模抵製,來華人士劇減,不得已對大多數西方國家實行了單方麵的免簽證,應該是一個無可奈何的政策。而且期限越來越長,目前長達30天,實在是個破例的大舉措。
但仍是臨時的簽證放開,拍腦袋的決定,並非是類似西方的法定免簽證政策,需要國會的批準。
我的後習近平時代的大陸行,得益於放開的國門。但行前仍有糾結,因為過去那些故意設置的人為障礙,如拒用現金和強迫身份與數據注冊等綁定措施,已經給我留下了強烈的負麵印象。
許多國人,不能理解境外人士為何不欣賞他們的電子“方便”。這其實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不在此展開。
我的落地目標是四川。這是第一次到訪西南,既有期待,也有疑惑。我的在地老友見麵後第一句話就是:你怎麽敢回國啊? 我正在納悶,他又接著說,他的許多中學,大學同學,都已表示不會回來的,而且聯係越來越少了。
事實上,祖國要領導世界的口號和一些與地球對著幹的雄心,已經產生了長久的負麵作用。在經濟下滑,樓市下挫和外貿萎靡等的環境下,“外賓”又成了各地要吸引的香餑餑,這是免簽證政策出台的根本原因。
與我的期待相反,現在的海外客方便程度已經大大改善,比疫情前後放鬆了不少。
首先是海外手機信號的改善。過去美國手機網絡,在大陸自動轉為中國電信,不用翻牆,可以訪問任何海外網站,但信號弱,常常還需要用WiFI上網和VPN護航。如今信號增強了,許多地方已經是5G,已經不需要鏈接當地的WiFI了,再加上VPN,確保了個人信息的隱秘性。
疫情前後,海關,地鐵和許多敏感地區,常有警察突擊檢查手機和查驗身份。本博也曾多次揭露過,並留照存證。但迄今為止,這類現象似乎已經消失,未有所聞。
現金的流行及使用情況明顯好轉。雖然電子支付仍然普遍,幾乎所有商家都備有現金找零,未出現過任何麻煩,也未聽過商家抱怨。這是當局必須與國際軌跡的又一無奈的選擇或“改進”。
疫情前,各大城市地鐵站,都可以用現金買票和充值。後來現金機器被強行拆除,全部換成實名電子支付。大慨除了深圳(考慮香港民眾的反彈),海外客沒有綁定身份的手機,信用卡和手機號,無法買票和充值。
乘坐交通工具,困難重重,自然嚇跑了不少海外客。
如今,地鐵站內可至少發現一部新裝的現金買票機器,人工窗口也可幫忙。機場買票也沒有問題。有些網站,如TRIP,可直接用當地貨幣信用卡和電郵,訂購大陸的飛機,火車票和酒店住宿,但收少許手續費。
成都的某地鐵站,仍貼有中文的宣傳標語,大意是歡迎全人類都用支付寶買票。
可見,政策製定者欲統一江湖和地球的野心,僅是暫時受挫而已。
疫情前後,進入各大景區,機場禁區或學校等要害部門,均需要身份證刷卡,以及預約安排等。有時還需要當地電話和支付賬戶等的個人信息,手續繁瑣,麻煩多多。
現在對“外賓”已經網開一麵,可使用現金,人工通道,常常不需預約也無名額限製。過了年齡,一律免費入場。
這些改進措施是全國性的,似為官方的統一指示與行動。
但仍有漏洞,因為官方總是企圖讓自己的軟件係統,如人民幣的夢想一樣,統領世界。比如世界上許多國家,追隨美國,用穀歌,油管和臉書等,這是自由和市場的選擇。自由行,比較常用的是Uber 和Lyft;但在大陸,必須用“滴滴打車”等,都是學抄美國的東西,海外遊客用起來還是不方便的。
我的朋友搶答:其實對海外遊的中國客更不方便。我的反應是:本來就沒考慮過你們,最好別出門了。
顯而易見,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大陸,“外賓”又有了事實上超國民待遇的地位。這還要感謝香港同胞的有聲和近來的無聲抗爭,不追隨大陸的“電子”時代,讓有統帥意誌的猴急政策被迫爛尾。
許多國內有地位的人士,見此不平,自然不爽,尤其是在自己外出受限的環境下。
政治可決定一切嗎?
事實上,我已經不需要地陪,可以自由行了,但打車除外;此外,幾乎處處受歡迎也是實情。交談深入的時候,我會告之,本人來自加州。
在地鐵上,看到一年輕人身穿帶有美國國旗的黑夾克,而更多的人則表現含蓄。
現在全世界最流行的帽徽是LA,或者是NY。仔細觀察了中國,也同樣緊追潮流,甚至更火。這兩個美國標誌被有創意的人,縫在帽子上,衣服前後,還有挎包上,顏色圖樣豐富多彩。見到一長者,更把LA和NY縫在一起。它給出的含意可能是,我喜歡美國,你能咋樣?
這些天正逢官方反日,反高市早苗,罵聲不斷。因她11月7日聲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我的地陪朋友詢問我的態度。
回答是川普說敢打台灣,就轟炸北京,他們為何不跳腳?朋友答:真的?他們裝沒聽見。推薦他看我去年4月的文章《習近平一盤神秘大棋成就了大日本複活》, 想想他們聲稱的“日本軍國主義”是怎麽複活的?
其實官方怕日本,更怕美國。我告訴朋友,一場大戲排給你們看的,明天就可能謝幕了。
四川人,尤其是年輕人對宣傳的態度,可從許多方麵表現出來。
在經濟下滑壓力下,民眾收入減少,許多餐飲業倒閉了。四川的物價大慨僅是深圳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美國的品牌連鎖店,如星巴克,麥當勞及肯特雞等在價格競爭中,已處於不利的位置。但在鬧市街頭,車站和機場等地,顧客仍然多過本地的餐飲業。
清晨我在等火車,坐在三間咖啡店附近。國產的品牌處於更好的位置,門前上方掛滿了國旗,可是大多數乘客卻繞過它,進入更裏麵的星巴克或肯特雞。後兩家幾戶坐滿了人。
我測試了它們三家的咖啡,並未發現大的差異,但國產的便宜多了。





天府之國的風景線
說句心裏話:四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果然是天府之國,地傑人靈。除了上述為自由行改進的措施,民眾普遍熱情,樸實,待客之道真誠。
在成都地鐵,多次受到車站執勤年輕女子的幫助。她們不光長得漂亮,更是服務主動,親切和周到。
但我的四川導遊在旅遊車上道破了天機:你們說的四川女子對外態度是實情,但在家裏,可沒那麽豁達。她們常說的口頭禪是:做不做?老子數到三!
我在想,男人都這麽慫,那川軍又是怎麽回事?
原先有點奇怪,發現許多台灣人喜歡四川。是次在蜀,亦見到許多台灣客。在電梯上,還看到年輕女子著川劇戲袍逛大街。依我之見,大陸各地最類似台灣目前的風土人情,即可能在四川了。有人解釋,這與民國政府的大後方曆史有關。
但為何不是滬寧和沿海諸省呢?
開放政策,吸引的多還是華裔人士,我並未看到幾個說英語的歐美人士。
成都遠遠超過我的想象,人口已突破兩千萬,地鐵線路近20條了。過去5年,沿海城市丟失了大量人口,而成都近5年增長了5百多萬。
天府廣場,春熙路等地均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郊外空置和停建的爛尾樓,依然不少。有些餐館打出了價格回到十年前的標語,招攬食客。
或許我還需要到四川各地看看,避免陷入走馬看花的境地。
四川人不欺生,我早有所聞。母親一家,抗戰期間,逃難到重慶和江北豐都等地。從小耳熏目染的就是“回鍋肉”風情。那個時期,我們的先人被稱為“下江人”。但川人有包容和開放的傳統,這是實情。
他們當年是在重慶的朝天門上岸的。可如今的朝天門早已舊貌換新顏,冷鳳細雨吹打著臉龐,我在碼頭頓足良久,努力幻想著80年前的景象:他們在勝利後,在這裏乘美軍登陸艇,永遠地離開了。。。
在成都博物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裏,我看到了展出的美軍“飛虎隊”遺物。
這次乘著暫時開放的間隙,我替先人們完成了他(她)們回歸故裏的遺願。
四川的文化,吃是重要的環節。可惜不善於吃辣,我僅品嚐了部分菜肴,但對老媽兔頭或老媽蹄花等無處不在的品牌,大惑不解。
但這又何妨?最難理解的是“三星堆”文化,過去叫它“廣漢文化”,現在稱之為“巴蜀文化”。橫豎怎麽看,都與當今的四川人無關。不過,這是下周繼續參觀的內容,也是我來川的另一個目的,容後再聊。
感恩節快樂!






後習近平時代的大陸行(2):開放和關閉的國門
三希堂客 (2025-11-27 10:51:44) 評論 (4)開放和關閉似乎是矛盾的,但卻是今日中國的現實。不過放開僅是對境外人士而言,而對大陸的民眾,則是明顯的關閉趨勢。站在旅行者角度,後者不是本文描述的重點。
超國民待遇?
中國在疫情後不久,對大多數國家實行了單方麵的免簽證政策。這個政策在世界上,不是件新鮮事;但對幾個極權國家來說,完全是個沒有“對等尊嚴”,對威權不敬的屈辱措施。比如小金,就不會幹這個事。在毛時代,更是個不敢想象的景象。
中共建政以後,從未施行過這樣的,對西方的門戶大開。疫情前,僅對日本等個別國家采用了這一單向政策,背後的動機和原因不明。疫情後,麵對許多國家的大規模抵製,來華人士劇減,不得已對大多數西方國家實行了單方麵的免簽證,應該是一個無可奈何的政策。而且期限越來越長,目前長達30天,實在是個破例的大舉措。
但仍是臨時的簽證放開,拍腦袋的決定,並非是類似西方的法定免簽證政策,需要國會的批準。
我的後習近平時代的大陸行,得益於放開的國門。但行前仍有糾結,因為過去那些故意設置的人為障礙,如拒用現金和強迫身份與數據注冊等綁定措施,已經給我留下了強烈的負麵印象。
許多國人,不能理解境外人士為何不欣賞他們的電子“方便”。這其實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不在此展開。
我的落地目標是四川。這是第一次到訪西南,既有期待,也有疑惑。我的在地老友見麵後第一句話就是:你怎麽敢回國啊? 我正在納悶,他又接著說,他的許多中學,大學同學,都已表示不會回來的,而且聯係越來越少了。
事實上,祖國要領導世界的口號和一些與地球對著幹的雄心,已經產生了長久的負麵作用。在經濟下滑,樓市下挫和外貿萎靡等的環境下,“外賓”又成了各地要吸引的香餑餑,這是免簽證政策出台的根本原因。
與我的期待相反,現在的海外客方便程度已經大大改善,比疫情前後放鬆了不少。
首先是海外手機信號的改善。過去美國手機網絡,在大陸自動轉為中國電信,不用翻牆,可以訪問任何海外網站,但信號弱,常常還需要用WiFI上網和VPN護航。如今信號增強了,許多地方已經是5G,已經不需要鏈接當地的WiFI了,再加上VPN,確保了個人信息的隱秘性。
疫情前後,海關,地鐵和許多敏感地區,常有警察突擊檢查手機和查驗身份。本博也曾多次揭露過,並留照存證。但迄今為止,這類現象似乎已經消失,未有所聞。
現金的流行及使用情況明顯好轉。雖然電子支付仍然普遍,幾乎所有商家都備有現金找零,未出現過任何麻煩,也未聽過商家抱怨。這是當局必須與國際軌跡的又一無奈的選擇或“改進”。
疫情前,各大城市地鐵站,都可以用現金買票和充值。後來現金機器被強行拆除,全部換成實名電子支付。大慨除了深圳(考慮香港民眾的反彈),海外客沒有綁定身份的手機,信用卡和手機號,無法買票和充值。
乘坐交通工具,困難重重,自然嚇跑了不少海外客。
如今,地鐵站內可至少發現一部新裝的現金買票機器,人工窗口也可幫忙。機場買票也沒有問題。有些網站,如TRIP,可直接用當地貨幣信用卡和電郵,訂購大陸的飛機,火車票和酒店住宿,但收少許手續費。
成都的某地鐵站,仍貼有中文的宣傳標語,大意是歡迎全人類都用支付寶買票。
可見,政策製定者欲統一江湖和地球的野心,僅是暫時受挫而已。
疫情前後,進入各大景區,機場禁區或學校等要害部門,均需要身份證刷卡,以及預約安排等。有時還需要當地電話和支付賬戶等的個人信息,手續繁瑣,麻煩多多。
現在對“外賓”已經網開一麵,可使用現金,人工通道,常常不需預約也無名額限製。過了年齡,一律免費入場。
這些改進措施是全國性的,似為官方的統一指示與行動。
但仍有漏洞,因為官方總是企圖讓自己的軟件係統,如人民幣的夢想一樣,統領世界。比如世界上許多國家,追隨美國,用穀歌,油管和臉書等,這是自由和市場的選擇。自由行,比較常用的是Uber 和Lyft;但在大陸,必須用“滴滴打車”等,都是學抄美國的東西,海外遊客用起來還是不方便的。
我的朋友搶答:其實對海外遊的中國客更不方便。我的反應是:本來就沒考慮過你們,最好別出門了。
顯而易見,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大陸,“外賓”又有了事實上超國民待遇的地位。這還要感謝香港同胞的有聲和近來的無聲抗爭,不追隨大陸的“電子”時代,讓有統帥意誌的猴急政策被迫爛尾。
許多國內有地位的人士,見此不平,自然不爽,尤其是在自己外出受限的環境下。
政治可決定一切嗎?
事實上,我已經不需要地陪,可以自由行了,但打車除外;此外,幾乎處處受歡迎也是實情。交談深入的時候,我會告之,本人來自加州。
在地鐵上,看到一年輕人身穿帶有美國國旗的黑夾克,而更多的人則表現含蓄。
現在全世界最流行的帽徽是LA,或者是NY。仔細觀察了中國,也同樣緊追潮流,甚至更火。這兩個美國標誌被有創意的人,縫在帽子上,衣服前後,還有挎包上,顏色圖樣豐富多彩。見到一長者,更把LA和NY縫在一起。它給出的含意可能是,我喜歡美國,你能咋樣?
這些天正逢官方反日,反高市早苗,罵聲不斷。因她11月7日聲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我的地陪朋友詢問我的態度。
回答是川普說敢打台灣,就轟炸北京,他們為何不跳腳?朋友答:真的?他們裝沒聽見。推薦他看我去年4月的文章《習近平一盤神秘大棋成就了大日本複活》, 想想他們聲稱的“日本軍國主義”是怎麽複活的?
其實官方怕日本,更怕美國。我告訴朋友,一場大戲排給你們看的,明天就可能謝幕了。
四川人,尤其是年輕人對宣傳的態度,可從許多方麵表現出來。
在經濟下滑壓力下,民眾收入減少,許多餐飲業倒閉了。四川的物價大慨僅是深圳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美國的品牌連鎖店,如星巴克,麥當勞及肯特雞等在價格競爭中,已處於不利的位置。但在鬧市街頭,車站和機場等地,顧客仍然多過本地的餐飲業。
清晨我在等火車,坐在三間咖啡店附近。國產的品牌處於更好的位置,門前上方掛滿了國旗,可是大多數乘客卻繞過它,進入更裏麵的星巴克或肯特雞。後兩家幾戶坐滿了人。
我測試了它們三家的咖啡,並未發現大的差異,但國產的便宜多了。





天府之國的風景線
說句心裏話:四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果然是天府之國,地傑人靈。除了上述為自由行改進的措施,民眾普遍熱情,樸實,待客之道真誠。
在成都地鐵,多次受到車站執勤年輕女子的幫助。她們不光長得漂亮,更是服務主動,親切和周到。
但我的四川導遊在旅遊車上道破了天機:你們說的四川女子對外態度是實情,但在家裏,可沒那麽豁達。她們常說的口頭禪是:做不做?老子數到三!
我在想,男人都這麽慫,那川軍又是怎麽回事?
原先有點奇怪,發現許多台灣人喜歡四川。是次在蜀,亦見到許多台灣客。在電梯上,還看到年輕女子著川劇戲袍逛大街。依我之見,大陸各地最類似台灣目前的風土人情,即可能在四川了。有人解釋,這與民國政府的大後方曆史有關。
但為何不是滬寧和沿海諸省呢?
開放政策,吸引的多還是華裔人士,我並未看到幾個說英語的歐美人士。
成都遠遠超過我的想象,人口已突破兩千萬,地鐵線路近20條了。過去5年,沿海城市丟失了大量人口,而成都近5年增長了5百多萬。
天府廣場,春熙路等地均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郊外空置和停建的爛尾樓,依然不少。有些餐館打出了價格回到十年前的標語,招攬食客。
或許我還需要到四川各地看看,避免陷入走馬看花的境地。
四川人不欺生,我早有所聞。母親一家,抗戰期間,逃難到重慶和江北豐都等地。從小耳熏目染的就是“回鍋肉”風情。那個時期,我們的先人被稱為“下江人”。但川人有包容和開放的傳統,這是實情。
他們當年是在重慶的朝天門上岸的。可如今的朝天門早已舊貌換新顏,冷鳳細雨吹打著臉龐,我在碼頭頓足良久,努力幻想著80年前的景象:他們在勝利後,在這裏乘美軍登陸艇,永遠地離開了。。。
在成都博物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裏,我看到了展出的美軍“飛虎隊”遺物。
這次乘著暫時開放的間隙,我替先人們完成了他(她)們回歸故裏的遺願。
四川的文化,吃是重要的環節。可惜不善於吃辣,我僅品嚐了部分菜肴,但對老媽兔頭或老媽蹄花等無處不在的品牌,大惑不解。
但這又何妨?最難理解的是“三星堆”文化,過去叫它“廣漢文化”,現在稱之為“巴蜀文化”。橫豎怎麽看,都與當今的四川人無關。不過,這是下周繼續參觀的內容,也是我來川的另一個目的,容後再聊。
感恩節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