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99.9%都是在詐騙的底層邏輯
加密貨幣又崩了。
這不是第一次,也絕不會是最後一次。
11月21日,比特幣帶頭,整個幣圈一片狼藉。比特幣自己跌了超過7%,價格砸到了四月份以來的新低,八萬六千美元出頭。其他的幣,什麽以太坊、索爾幣、狗狗幣,也都跟著跌了七八個點。
光是過去一天,因為炒合約爆倉的人,就超過了25萬。
他們總共虧掉了接近70億人民幣。這些數字背後,是一個個家庭的積蓄化成了煙。
如果你今年年初買了比特幣,拿到現在,不僅沒賺,反而還虧了。這可能是比特幣自2022年以來,第一次年度收跌。
看著這些綠油油的數字(幣圈跌用綠色),你是什麽感覺?是麻木,是憤怒,還是又一次告訴自己“這就是幣圈的常態”?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麽這個圈子,總是這樣?
為什麽暴漲暴跌像家常便飯?為什麽一個個曾經風光無限的大佬、項目,最後都成了一地雞毛?
說到底,這個圈子裏,99.9%的活動,底層邏輯都不是創新,而是詐騙。或者說,是一種被這個圈子合理化了的高級詐騙。
▌為什麽說這是“合理化”的詐騙?
先講個舊聞。曾經在創投圈和幣圈都混得風生水起的薛蠻子,有一次被人戳脊梁骨,說他打著投資的幌子,老讓創業者請他花天酒地,甚至還找好幾個小妹。
你猜他怎麽回應的?他理直氣壯地說:哪個正經創業的人能他媽一直白給別人花錢,這人不是傻X麽?
這話聽起來無懈可擊,對吧?他巧妙地偷換了一個概念:他把“創業者為了爭取投資而付出的合理成本”,扭曲成了“持續不斷的單方麵當冤大頭”。然後用自己的邏輯,證明了對方是傻X。
幣圈裏絕大部分項目,玩的都是這個路數。
他們打著“去中心化”、“重塑金融未來”、“代碼即法律”這些高大上的旗號,幹的事情卻非常原始:把傳統金融裏那些保護普通投資者的規則,全部打碎。
在股市,你公司要上市,得披露財報,得有監管機構審核,雖然也有黑幕,但至少有個基本的框架和底線。
在幣圈,所有這些都沒了。發個幣,幾乎沒有門檻。白皮書可以花錢請人寫,代碼可以抄襲,甚至項目可以完全不存在。
他們把這套玩法,包裝成一種“共識”。什麽共識呢?
“幣圈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的共識,“願者上鉤”的共識,甚至是《讓子彈飛》裏那句經典的“拉攏豪紳,交稅捐款;得錢之後,豪紳的錢如數奉還,百姓的錢三七分成”的共識。
在這個遊戲裏,莊家、交易所、早期投資人(也就是那些“豪紳”),他們是一夥的。
他們的目標,就是吸引“韭菜”進場。他們的錢,隻是走個過場,最後要麽原樣退回,要麽賺得盆滿缽滿。而我們投進去的錢,就成了那被分掉的七成。
這本質上,不就是詐騙嗎?但在幣圈,這被美其名曰“商業模式”、“市場行為”。
他們把人類金融史上積累了一百多年的肮髒和齷齪,全都用“去中心化”這塊遮羞布給合理化了。讓你覺得,虧錢是正常的,被收割是必然的,有人跳樓才能有人天堂。
▌技術術語,是最好的迷魂藥
你之所以會覺得這東西“高級”,看不懂但又覺得厲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發明和堆砌了無數讓人頭暈目眩的技術術語。
什麽ABI、狀態通道、Plasma鏈、zk-STARKs、分片鏈、MEV、BLS簽名聚合……這一串名詞甩出來,十個有九個半普通人會懵。
這就對了。他們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就像過去街頭賣狗皮膏藥的,總要念一段你聽不懂的咒語,顯得他的藥有神秘力量。
幣圈的這些術語,就是新時代的“咒語”。它給你製造了一種認知壁壘,讓你不好意思深入問,怕顯得自己無知。
於是,你放棄了深究其底層邏輯,轉而簡單地相信,“這麽牛逼的技術,肯定能賺錢”。
當你把判斷依據,從“這東西到底有沒有用”,變成“這東西聽起來牛不牛逼”時,你就已經半隻腳踩進了陷阱裏。
▌理想主義的旗幟,和生意人的算盤
平心而論,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誕生之初,是帶著一點理想主義色彩的。它想為那些在傳統金融體係裏拿不到錢的好項目,開辟一條新的融資渠道。
初衷是:發幣是為了做項目,做項目是為了創造價值,創造價值的同時順便掙錢。
這個邏輯很完美,也很脆弱。因為它很快就在人性的貪婪麵前敗下陣來。
對於絕大多數後來湧入的“生意人”來說,他們一眼就看穿了本質:前麵那些步驟太麻煩了,我直接跳到最後一步不行嗎?
於是,公式就簡化成了:發幣 for 掙錢。
還有什麽比這個來錢更快?寫個白皮書,找幾個名人站台,上線交易所,媒體造勢,拉高幣價,然後……然後就是經典的“砸盤”走人。
苦哈哈地做項目?伺候用戶?解決實際問題?別開玩笑了,那多慢啊。
所以你會看到,這個圈子裏,最活躍、聲音最大的,往往不是那些埋頭搞技術的極客,而是各種大V、網紅、甚至前總統(比如川普家族)都下場發幣。連幣安這樣的巨頭內部,都爆出高管腐敗的醜聞。
這個環境,就是一個逆向淘汰的環境。老老實實做事的,可能因為幣價不漲被罵成狗;而明目張膽割韭菜的,卻被奉為“大神”、“梭哈領袖”。
在這裏,賺錢的速度,基本和你不要臉的程度,以及做人的底線成反比。
下次你再聽到有人激動地跟你說“這就是幣圈的力量!”,你在心裏把它翻譯成“這就是不要臉的力量”,瞬間就通透多了。
▌尾聲
回到最初薛蠻子那句話。
他騙的,就是那些自以為精明,絕對不會當“一直白花錢的傻X”的人。高端的騙局,往往用的就是這種最低級的邏輯,讓你覺得自己絕對不會犯那種低級錯誤,於是放鬆了警惕。
幣圈也一樣。它用一堆複雜的概念和一夜暴富的神話,包裝著一個最簡單的核心遊戲:零和博弈,甚至負和博弈(因為交易所、項目方要抽水)。
這個遊戲本身不創造任何社會價值。所有的贏家,他們的盈利都來自於輸家的虧損。
它不像你開一家公司,生產了商品,滿足了社會需求,你賺的錢是社會對你貢獻的獎勵。在幣圈的投機遊戲裏,你賺的每一分錢,都是另一個“韭菜”割掉的肉。
這也就是為什麽,我說這裏99.9%都是詐騙。因為它的核心驅動力,已經不是創造價值,而是財富轉移。
而絕大多數包裝和話術,都是為了讓你心甘情願地、甚至興高采烈地成為被轉移的那一方。
我寫這些,不是想一杆子打翻一船人。我相信這個領域依然有極少數的人在默默耕耘,試圖做出真正改變世界的東西。但他們就像沙漠裏的金子,太稀少,被太多的黃沙掩埋。
我更多的是為那些爆倉的25萬人感到悲哀。他們中的大多數,可能隻是想讓家人生活得更好一點,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想抓住一根稻草。
如果你看到了這裏,說明你是一個願意思考的人。請保護好你口袋裏的那點血汗錢。
在這個叢林裏,活下去,比什麽都重要。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看清了一些東西,少虧了哪怕一分錢,那它就有了價值。
作者: 難得君
徹底崩了,全部暴跌
sandstone2 (2025-11-27 06:37:50) 評論 (1)▌幣圈99.9%都是在詐騙的底層邏輯
加密貨幣又崩了。
這不是第一次,也絕不會是最後一次。
11月21日,比特幣帶頭,整個幣圈一片狼藉。比特幣自己跌了超過7%,價格砸到了四月份以來的新低,八萬六千美元出頭。其他的幣,什麽以太坊、索爾幣、狗狗幣,也都跟著跌了七八個點。
光是過去一天,因為炒合約爆倉的人,就超過了25萬。
他們總共虧掉了接近70億人民幣。這些數字背後,是一個個家庭的積蓄化成了煙。
如果你今年年初買了比特幣,拿到現在,不僅沒賺,反而還虧了。這可能是比特幣自2022年以來,第一次年度收跌。
看著這些綠油油的數字(幣圈跌用綠色),你是什麽感覺?是麻木,是憤怒,還是又一次告訴自己“這就是幣圈的常態”?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麽這個圈子,總是這樣?
為什麽暴漲暴跌像家常便飯?為什麽一個個曾經風光無限的大佬、項目,最後都成了一地雞毛?
說到底,這個圈子裏,99.9%的活動,底層邏輯都不是創新,而是詐騙。或者說,是一種被這個圈子合理化了的高級詐騙。
▌為什麽說這是“合理化”的詐騙?
先講個舊聞。曾經在創投圈和幣圈都混得風生水起的薛蠻子,有一次被人戳脊梁骨,說他打著投資的幌子,老讓創業者請他花天酒地,甚至還找好幾個小妹。
你猜他怎麽回應的?他理直氣壯地說:哪個正經創業的人能他媽一直白給別人花錢,這人不是傻X麽?
這話聽起來無懈可擊,對吧?他巧妙地偷換了一個概念:他把“創業者為了爭取投資而付出的合理成本”,扭曲成了“持續不斷的單方麵當冤大頭”。然後用自己的邏輯,證明了對方是傻X。
幣圈裏絕大部分項目,玩的都是這個路數。
他們打著“去中心化”、“重塑金融未來”、“代碼即法律”這些高大上的旗號,幹的事情卻非常原始:把傳統金融裏那些保護普通投資者的規則,全部打碎。
在股市,你公司要上市,得披露財報,得有監管機構審核,雖然也有黑幕,但至少有個基本的框架和底線。
在幣圈,所有這些都沒了。發個幣,幾乎沒有門檻。白皮書可以花錢請人寫,代碼可以抄襲,甚至項目可以完全不存在。
他們把這套玩法,包裝成一種“共識”。什麽共識呢?
“幣圈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的共識,“願者上鉤”的共識,甚至是《讓子彈飛》裏那句經典的“拉攏豪紳,交稅捐款;得錢之後,豪紳的錢如數奉還,百姓的錢三七分成”的共識。
在這個遊戲裏,莊家、交易所、早期投資人(也就是那些“豪紳”),他們是一夥的。
他們的目標,就是吸引“韭菜”進場。他們的錢,隻是走個過場,最後要麽原樣退回,要麽賺得盆滿缽滿。而我們投進去的錢,就成了那被分掉的七成。
這本質上,不就是詐騙嗎?但在幣圈,這被美其名曰“商業模式”、“市場行為”。
他們把人類金融史上積累了一百多年的肮髒和齷齪,全都用“去中心化”這塊遮羞布給合理化了。讓你覺得,虧錢是正常的,被收割是必然的,有人跳樓才能有人天堂。
▌技術術語,是最好的迷魂藥
你之所以會覺得這東西“高級”,看不懂但又覺得厲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發明和堆砌了無數讓人頭暈目眩的技術術語。
什麽ABI、狀態通道、Plasma鏈、zk-STARKs、分片鏈、MEV、BLS簽名聚合……這一串名詞甩出來,十個有九個半普通人會懵。
這就對了。他們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就像過去街頭賣狗皮膏藥的,總要念一段你聽不懂的咒語,顯得他的藥有神秘力量。
幣圈的這些術語,就是新時代的“咒語”。它給你製造了一種認知壁壘,讓你不好意思深入問,怕顯得自己無知。
於是,你放棄了深究其底層邏輯,轉而簡單地相信,“這麽牛逼的技術,肯定能賺錢”。
當你把判斷依據,從“這東西到底有沒有用”,變成“這東西聽起來牛不牛逼”時,你就已經半隻腳踩進了陷阱裏。
▌理想主義的旗幟,和生意人的算盤
平心而論,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誕生之初,是帶著一點理想主義色彩的。它想為那些在傳統金融體係裏拿不到錢的好項目,開辟一條新的融資渠道。
初衷是:發幣是為了做項目,做項目是為了創造價值,創造價值的同時順便掙錢。
這個邏輯很完美,也很脆弱。因為它很快就在人性的貪婪麵前敗下陣來。
對於絕大多數後來湧入的“生意人”來說,他們一眼就看穿了本質:前麵那些步驟太麻煩了,我直接跳到最後一步不行嗎?
於是,公式就簡化成了:發幣 for 掙錢。
還有什麽比這個來錢更快?寫個白皮書,找幾個名人站台,上線交易所,媒體造勢,拉高幣價,然後……然後就是經典的“砸盤”走人。
苦哈哈地做項目?伺候用戶?解決實際問題?別開玩笑了,那多慢啊。
所以你會看到,這個圈子裏,最活躍、聲音最大的,往往不是那些埋頭搞技術的極客,而是各種大V、網紅、甚至前總統(比如川普家族)都下場發幣。連幣安這樣的巨頭內部,都爆出高管腐敗的醜聞。
這個環境,就是一個逆向淘汰的環境。老老實實做事的,可能因為幣價不漲被罵成狗;而明目張膽割韭菜的,卻被奉為“大神”、“梭哈領袖”。
在這裏,賺錢的速度,基本和你不要臉的程度,以及做人的底線成反比。
下次你再聽到有人激動地跟你說“這就是幣圈的力量!”,你在心裏把它翻譯成“這就是不要臉的力量”,瞬間就通透多了。
▌尾聲
回到最初薛蠻子那句話。
他騙的,就是那些自以為精明,絕對不會當“一直白花錢的傻X”的人。高端的騙局,往往用的就是這種最低級的邏輯,讓你覺得自己絕對不會犯那種低級錯誤,於是放鬆了警惕。
幣圈也一樣。它用一堆複雜的概念和一夜暴富的神話,包裝著一個最簡單的核心遊戲:零和博弈,甚至負和博弈(因為交易所、項目方要抽水)。
這個遊戲本身不創造任何社會價值。所有的贏家,他們的盈利都來自於輸家的虧損。
它不像你開一家公司,生產了商品,滿足了社會需求,你賺的錢是社會對你貢獻的獎勵。在幣圈的投機遊戲裏,你賺的每一分錢,都是另一個“韭菜”割掉的肉。
這也就是為什麽,我說這裏99.9%都是詐騙。因為它的核心驅動力,已經不是創造價值,而是財富轉移。
而絕大多數包裝和話術,都是為了讓你心甘情願地、甚至興高采烈地成為被轉移的那一方。
我寫這些,不是想一杆子打翻一船人。我相信這個領域依然有極少數的人在默默耕耘,試圖做出真正改變世界的東西。但他們就像沙漠裏的金子,太稀少,被太多的黃沙掩埋。
我更多的是為那些爆倉的25萬人感到悲哀。他們中的大多數,可能隻是想讓家人生活得更好一點,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想抓住一根稻草。
如果你看到了這裏,說明你是一個願意思考的人。請保護好你口袋裏的那點血汗錢。
在這個叢林裏,活下去,比什麽都重要。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看清了一些東西,少虧了哪怕一分錢,那它就有了價值。
作者: 難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