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光亮——視障醫學博士李雁雁的傳奇人生

大地之晨 (2025-11-02 03:54:07) 評論 (0)
他七歲那年,父親車禍死亡。

母親目不識丁,靠政府給的撫恤金為他人幫工來維持一家生計。

他與哥哥兄弟兩人,聰明好學,從小喜愛閱讀,學習成績一向很好。

國家恢複高考,他哥哥考上一家外地的師範院校,但舍不下孤苦的母親和年幼的弟弟,放棄了深造的機會,進入一家汽修廠當了學徒。

17歲時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湖南大學。

在大學,他如魚得水,一頭紮進知識的海洋,盡情遊。

大三時,他發現眼睛視力越來越不好,去醫院一查,診斷為青光眼。

暑假時,他通過同學關係,來到北京協和醫院治療。

手術以後,完全失明,徹底成了一個盲人

他大哭一場。

他托護士幫他寫了一封信,給遠在家鄉的哥哥,讓他十天後在家鄉的火車站接他。

十天後他回到了安徽老家,母親、哥哥與他抱頭痛哭。

聞訊而來的鄉親們噓唏不止,說:“年紀輕輕成了瞎子,太可惜了。”

將近一個月,他夜夜失眠。

有一天,媽媽做好了飯,喊他吃飯,他摸索著來到桌邊,將筷子向地上一扔,哭喊著:“眼睛都看不見了,還吃什麽飯?!”

······

附近鄰居家的小孩,給他帶來了歡樂。

在為鄰居小孩的功課輔導中他感到了充實。

有一天,他通過收音機得到一個消息,

美國一個學校在中國的分校通過廣播為中國盲人免費上英語課。

為了打發時間,也為了充實自己,他報了名。

然而寄來的報名資料必須用盲文填寫,而且這也是能否錄取的一次測試。

臨時找教材,遠水不解近渴,他隻好與哥哥兩個人摸索,三天的摸索、嚐試、學習,他無師自通,掌握了盲文,並順利錄取。

在以後的八年中,他蝸居在安徽池州的鄉下,通過收音機、盲文教材,自學了英文、日文,打發了漫長、寂寞的時光。

一晃,他快三十歲。

不能一直讓媽媽、哥哥養著,何況哥哥已結婚,總歸要有個一技之長,來養活自己。

他暗暗要求自己。

機會來了。

他通過一家國外盲文雜誌得知,日本東京一家盲人職業學校在中國招生,隻要被錄取,學校提供全額獎學金。

他報了名。

過了四個月,學校通知他到上海麵試。

來麵試的是校長本人,校長與助手在一家星級酒店對他的日語及獨立生活能力進行了測試,並全程進行了錄像。

兩個月後,他接到了錄取通知書,隨信還有一張從上海飛往東京的機票。

臨走前一夜,白發蒼蒼的母親坐在他的床頭,默默流淚,久久不說話,後來,拉著他的手,說:“雁兒,真的要去日本嗎?這麽遠,你眼睛又看不見,以後誰來照顧你啊?”

他說:“媽,沒事的,你放心。”

媽媽說:“到了那邊感覺不好就回來,媽會照顧你的。”

他“嗯”了一聲。

在上海虹橋機場,他與哥哥灑淚而別。

1995年2月,

他來到日本東京,進入東京都八王子盲校。

開始幾天,學校派了一個老師,對他進行“定向行走訓練”,教他怎樣搭乘地鐵去學校、車站、機場,以及如何換乘,如何去附近的商店買東西等等。

兩個月後,他正式進入該校的職業培訓科,開始為期三年的學習。

他學的專業主要是針灸、指壓、按摩等手技療法及理療法。

日本的指壓技術借鑒了中國按摩療法中的“按法”,日本人將其係統化,自成一家。

八王子盲校為公立學校,當年學生90多人,教職工也有90多人。全校隻有他這麽一個中國人,大家對他都非常好。

壓力來自學習。

班裏隻有他一個人使用盲文學習,其他人要麽用錄音帶,要麽用大字版教材。更要命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要用到數量極多的醫用日語,而這些專業詞匯跟我們中文的醫用詞匯一樣,有專屬於自己的名稱和讀音。同樣一個字,用在兩個領域,讀法就截然不同。

班主任建議他選修一年語言後再進入專業學習,否則跟不上。他想了想,還是堅持跟班學習。

學校看他態度堅決,為他請了一個義務日語輔導老師。每周二下午放學後,為他輔導日語。

與此同時,每天一早一晚,他堅持收聽日本NHK電視台的中文講座。

當時,風靡世界的卡通片《哆拉A夢》正在日本如火如荼播映。

每天晚上,同學們都在觀看時,他就用心聽,熱情的同學們為他講解。後來,老師與同學將此卡通片盡可能的拿來給他聽。在有趣的故事的回味與笑聲中,他的日語水平有了飛快的進步。

他對難說難記的專業詞匯集中火力進行了猛攻,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終於,學習上的難題解決了,無論是課堂聽講,還是記筆記、寫作業,都不再有任何困難。

1998年3月,他順利從盲校畢業,先後通過全日本統一的針灸、指壓、按摩執照考試及理療師專業入學考試。

當初,他隻是為了學一門手藝,但越學習越愛上了這個專業。通過學習,他了解到目前所學到的隻是這個專業的冰山一角。

而這個行業的源頭,在世界一流的醫學院校——美國帕默整脊大學。

他決定去美國攻讀整脊專業醫學博士學位。

許多人勸他留在日本好好發展,沒有必要去美國吃苦。

但是他毅然前往。

1999年6月,他通過托福考試,來到美國。

攻讀博士學位之前,他花了三年時間,補修了生理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生物學、解剖學等幾十門課程,修完了所有的學分,拿到了博士生的入場券。

2002年10月4日,他參加了美國帕默整脊大學博士生入學典禮。全場四十多名攻讀博士的同學中,隻有他一個盲人。

在帕默,他每學期需要修滿33-35個學分,總共七十多門課程,包括基礎醫學、細胞組織學、胚胎學等等。

作為這個百年老校第一個盲人學生,他沒有要求學校特別照顧,隻是請求學校為他的電腦安裝一套語音軟件,以及考試用點字翻譯軟件把試卷翻譯成盲文。

他開始了每天隻睡四個小時的生活。

他曾經有過連續學習四天三夜不睡覺的經曆,那一次,他自己說,很神奇,腦子沒有混亂,身體也沒有垮掉,整個人被各種新知填充得滿滿的,心卻輕盈得想飛。

上課時,他會把整堂課進行錄音,之後除了聽那些錄音鞏固知識點外,他還會請老師和同學進行口授輔導,讓他們手把手地幫助他摸圖並進行講解,回到家後自己再反複摸比,熟記在心。

別人需要一小時搞定的問題,他通常需要一整天。

他自己說,真正的精英並不是天才,而是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他對這個專業是熱愛的,但也有灰心喪氣的時候。解剖學中6700個拗口的專業術語曾經逼得他要瘋掉,最後總算平穩過關。

畢業那年,在他宿舍裏,學習資料堆積如山,光課程的錄音帶有700多盒,光碟200多張,盲文筆記有7000多頁。

2006年3月,他順利通過全部考試,獲得全美脊髓神經矯正專業醫師執照及物理療法師執照。

2006年12月,他取得美國帕默整脊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2007年1月,他返回祖國。

離家12年,今天他終於又回到了家鄉。

見到12年未曾謀麵的老母親,他泣不成聲,而飽經風霜的媽媽早已欲哭無淚。

他說,我回來了,以後哪兒都不去了,開個診所,娶個老婆,永遠陪伴自己親愛的媽媽。

他——就是全國自強模範、全國首位盲人醫學博士李雁雁。

心中隻要有陽光,生命就一定有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