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奇特的民族心理學現象——全世界都不如中國,沒一個國家中國喜歡。仿佛中國人生活在一個完美的真空中,外麵的世界都是地獄,隻有自己這一畝三分地,是人類文明的唯一遺產。
幾千年來,中國人習慣了把世界分成“華夏”和“蠻夷”。這個古老的心理結構,就像一麵古董鏡子,雖然破舊,卻總能映出自我陶醉的笑容。古時候我們這麽想,是因為我們確實強大;可如今這麽想,就有點像是穿著龍袍的精神病人。
“中國製造”,確實讓國人有了驕傲資本。可當“製造”變成“代工”,當“科技強國”需要靠進口芯片維持,當“文化自信”要靠封殺外國電影和屏蔽外網來保護——那種自信,就開始有點像紙糊的盔甲,戳一下就露餡。
於是,“天下中心”的幻覺和現實的落差,成了精神失衡的根源。既然現實不能證明中國最強,那就隻好通過“貶低別人”來獲得優越感。——美國的民主是假民主,日本的秩序是假秩序,歐洲的人權是假人權,但中國的貧富差距是真的差距,官員的腐敗是真的腐敗。
當然,這種全民式“孤獨自信”並非憑空產生。它是經過精心調製的思想雞湯。國內的宣傳係統就像一台大型過濾機,把世界所有“不符合主旋律”的信息,都篩掉。外國的科技進步?屏蔽。外國的福利製度?模糊。外國的教育體係?少報。外國人幸福的笑容?那更是違禁畫麵。
於是,中國人對世界的理解,幾乎全靠《新聞聯播》的鏡頭:美國亂、法國罷工、日本泡沫、印度拉屎、韓國崩潰。每天一刷新聞,仿佛世界末日已經開始,而中國是唯一的方舟。這種信息環境下成長的民眾,當然就會形成奇怪的思維邏輯:“外國有什麽好?”

要是有人敢誇外國一句“人家製度好”,評論區立刻沸騰:“你怎麽不滾去美國?”——仿佛誇別人就等於叛國,欣賞外部世界成了思想犯罪。
說白了,中國人的“反外”情緒,底子是自卑。如果真有底氣,誰會怕別人好?但宣傳告訴人們:“外麵的世界充滿敵意,隻有中國才安全。”久而久之,人們就學會了在“安全”裏築牆,在“閉塞”中取暖。這種狀態,就像一個長期不出門的居家男:他不知道外麵的餐館更好吃,路更平坦,空氣更幹淨,他隻是固執地相信:“外麵髒,外麵亂,還是家裏好。”
於是我們看到一種詭異的景象——老百姓罵美國罵得最狠,孩子卻排隊申請美國簽證;罵日本罵得最響,出國旅遊最愛去的還是東京;痛恨韓國娛樂圈,手機裏卻全是韓劇和韓星。這種“精神分裂式”愛恨交織,簡直可以寫進心理學教材:嘴上喊著“打倒美國”,手上卻死死攥著蘋果手機;嘴上說“外國人沒素質”,餐廳裏大聲嚷嚷過馬路也不用斑馬線。
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辱華”事件,眯眯眼,外國臉,都被當成“辱華”,各路營銷號隨之蜂擁而上:“國人憤怒了!”、“中國人不答應!”、“強烈抗議!”輿論憤怒被當成流量引擎,一波波點擊、一波波轉發,製造出一場場“民族高潮”。最終,所有人都在憤怒裏釋放快感,而國家的真正問題——教育、醫療、住房、言論自由——全都被藏進“外部敵意”的陰影裏。
諷刺的是,這種全民自信的表象背後,是深深的孤獨。因為一個不信任世界的民族,也很難被世界信任。當一個社會隻能通過嘲笑別人來證明自己,就已經陷入了精神上的閉環。今天的中國,不缺強國口號,不缺民族情緒,缺的是看世界的平常心。
結果就是——我們既不真懂外國,也不敢真愛中國。我們愛的是那個“想象中的中國”,一個在宣傳片裏高大、完美、永遠正確的幻影。而那個現實中的中國——有貪官、有貧困、有教育焦慮、有醫療悲劇——卻被壓在口號下麵,見不得光。
真正的自信,不是關起門來喊口號,而是敢於正視差距,敢於學習別人的好。一個民族如果連誇別人都不敢,那說明它其實已經害怕。因為隻有怕輸的人,才會不準別人贏。世界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美國有問題,日本有陰暗,印度有貧窮,歐洲有衰老——但他們也有製度的堅韌、社會的透明、對個體尊嚴的保護。中國,若想被世界尊重,靠的不是罵別人壞,而是自己變好。
世界並沒有那麽壞,隻是宣傳太會演。別人沒有天天想著你,倒是你天天看著別人。全世界都不如中國?也許隻是因為,我們的世界,已經被電視剪得太小。而那份“孤獨的自信”,正是最諷刺的國民畫像——既不敢麵對世界的真實,又不肯麵對自己的平庸。於是,隻能在虛自我陶醉中高喊:“我們很強,世界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