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英語學習是否可以廢除之前,我們必須直麵一個全球化時代最基本的事實:英語已經成為國際交流與國際學術的主要通用語。放眼世界,九成以上的自然科學論文以英文發表;在自然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的研究成果中,英語占比高達九成以上。全球頂尖期刊、國際會議、跨國合作項目幾乎全部以英語為工作語言。非英語國家若缺乏英語能力,其科研成果往往難以被國際引用,話語權也難以進入核心舞台。
中國若想在科技創新和學術發展上真正躋身第一梯隊,英語是繞不過去的,更是進入國際體係的入場券。若輕率地廢除英語,等同於主動退出全球競爭。
近年來,中國大陸社會上隱隱出現一種“淡化英語”的趨勢。先是基礎教育將小學英語從必修課中剔除;隨後禁止校外補課,包括英語補課;一些大城市的路牌英文標識也一度被撤除,用拚音替代。最近,這些被塗抹的英文標識又重新恢複,讓人不免感慨做了無用功,大概也意識到當初的決策並不妥當。
校外補課之爭表麵上是“減負”,但隻要高考製度一天不變,補習需求就不會消失。尤其語言學習有其黃金期,如果不在孩童階段投入,將來學習成本隻會更高。推遲英語啟蒙,看似減負,實則延誤一代人的語言能力。
學校英語當然更不可能廢除。隻要高考的指揮棒仍在,英語作為必考科目就不會退出舞台。
社會人士同樣不能“廢除英語”。對於任何想拓展人生邊界、走出國門的人而言,廢除英語無異於自廢武功。語言是工具,是能力,是行走世界的武器。多一門外語,就多一分競爭力;而英語恰恰是最實用、最廣泛、最能連通世界的一門語言。
所謂“廢除英語學習”的主張,背後或許存在某些政治性的意圖,類似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全盤蘇化”——禁學英語、改學俄語。政治上的機會主義或許可以理解,但學習上的機會主義必須警惕。語言能力不是意識形態的附庸,而是現實世界的通行證;搖擺不定的語言政策,最終受損的隻有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