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億美元比特幣被盜案的真相

洞庭東山人 (2025-11-17 22:34:53) 評論 (0)
150億美元比特幣被盜案的真相

作者:徐令予

2020 年 12 月 29 日,著名的 LuBian 礦池發生了一起震驚加密貨幣行業的重大黑客攻擊事件。攻擊者在短時間內成功轉走了12萬枚比特幣。按當時的幣價計算,這批比特幣價值約 35 億美元,以今日價格衡量,其價值接近 150 億美元!後來多方調查表明,這批巨額比特幣的控製權屬於柬埔寨太子集團主席陳誌,因此這一事件也被稱為“太子集團礦池被盜案”。

近日,中國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在其官方公眾號發布了題為《LuBian 礦池遭黑客攻擊被竊取巨額比特幣事件技術溯源分析報告》的文章,對事件可能的技術原因進行了較為係統的分析。該報告的發布,使這起塵封多年的案例再次成為公眾和技術社區關注的焦點,也引發了有關比特幣安全性以及係統入侵方式的進一步討論。

然而,圍繞這起事件的各類解讀中,既有嚴肅的技術分析,也有媒體的誇大渲染,更有一些未經證實的推斷。為了幫助讀者更準確地理解事件背後的機製、可能的技術成因,以及其中的一些誤解,我們從比特幣的私鑰作用說起,對數字貨幣係統的安全機製與實際風險進行一次通俗而全麵的梳理。

一、比特幣私鑰與控製權:為什麽誰擁有私鑰,誰就擁有比特幣?

比特幣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密碼或賬戶體係,也沒有銀行或中心化機構驗證身份。比特幣體係中,唯一決定你是否能夠動用某筆資金的,就是 私鑰(Private Key)。

私鑰是一串 256 位的隨機數字。任何持有這串數字的人,都可以生成有效的加密簽名,把對應地址中的比特幣全部轉走。比特幣網絡並不審查操作者的身份,隻驗證簽名是否有效。

因此:

  • 擁有私鑰=實際擁有比特幣  
  • 私鑰丟失=比特幣永遠無法找回  
  • 私鑰泄露=資產會在瞬間被別人轉走  
理解這一點,是理解比特幣安全性的基礎。

二、冷錢包和托管錢包:完全不同的安全機製

雖然所有的私鑰都是一串數字,但它們的存儲方式會決定安全等級。最常見的是 冷錢包(自托管) 與 托管錢包(平台代管)。

1. 冷錢包:私鑰完全離線、自托管

冷錢包的私鑰從不連接互聯網,私鑰存放在硬件錢包、紙錢包、或永不聯網的電腦中。

由於私鑰不暴露於網絡攻擊麵,這就像:把金條鎖在家裏的保險櫃裏,鑰匙握在自己手裏。優點是安全性最高,缺點是如果管理不善丟失私鑰,損失不可逆。

2. 托管錢包:平台代管私鑰(交易所、礦池)

托管錢包中:私鑰由平台服務器管理,用戶實際上不持有自己的私鑰,用戶資產的安全依賴平台的安全性  

這更像:把金條存放在銀行金庫,但鑰匙由銀行保管。一旦平台被攻破,所有用戶資產可能瞬間失竊。幾乎所有大型盜幣事件都發生在托管模式。

三、兩類攻擊方式:數學破解與係統入侵

比特幣資產要麽被破解,要麽被竊取,兩者之間有本質的不同。

1.數學破解的原理:試圖從公開的比特幣地址,反推生成它的私鑰。如果私鑰是標準的 256 位隨機數,那麽窮舉它就需要進行

 2^256 ≈ 1.16 × 10^77 次嚐試,這遠超目前可提供的算力資源,因此幾乎不可能。

什麽時候數學破解才“可能”發生?隻有在以下極端情況存在時:

  • 私鑰的隨機數生成器出現重大缺陷
  • 256 位中隻有少量位是真正隨機的
  • 大部分位數是固定、可預測或可從模式中推斷
  • 例如隻剩下 32 位隨機需要靠窮舉
當隨機性嚴重不足時,攻擊者可以把嚐試降為2^32(約 42.9 億次)使用現代 GPU 集群在幾小時內可以完成。這種安全漏洞源自糟糕的技術實施,而不是密碼學本身。

2. 係統入侵:現實世界中最常見的攻擊方式

絕大多數盜幣事件都屬於係統入侵,例如:

  • 服務器被攻破  
  • 私鑰文件被竊取  
  • HD 主種子被獲取  
  • 管理員賬號泄露  
  • 密鑰或敏感數據被日誌、備份泄露  
一旦私鑰泄露:攻擊者無需破解,隻需“使用”私鑰即可轉走資產。這就像:黑客潛入金庫,把鑰匙拿走,不需要用暴力打開保險箱。這是現實世界中攻擊者最常采用的方式。

四、媒體推測與事實並不一致:弱隨機數漏洞是否確鑿存在?

在太子集團礦池比特幣被盜事件的相關報道中,有部分技術性文章提出十分詳盡的推測:礦池的私鑰生成器可能使用了與 Libbitcoin Explorer 事件中曾出現的與 “MilkSad” 漏洞類似的偽隨機數算法,例如以 Mersenne Twister (MT19937-32) 作為隨機數生成器,並且僅使用 32 位種子。若情況屬實,私鑰有效熵將隻有 32 位,攻擊者隻需窮舉 0 至 2³²−1 的所有可能種子、生成對應私鑰,再驗證其公鑰哈希是否匹配即可。這類報道進一步指出,超過 5,000 個地址受到影響,因此漏洞可能具有係統性,源於礦池係統的底層代碼的複用。

這些內容從技術角度看非常詳盡,然而必須強調:目前並無公開證據表明 LuBian 礦池確實使用了 MT19937 或等效的弱隨機數生成方式。

沒有人獲得礦池的源代碼,也沒有可驗證的審計報告能夠確認這些推斷。所謂“使用 MT19937”、“32 位熵”、“複現 MilkSad 漏洞”皆屬於針對鏈上行為的推理性描述,而非基於實際代碼的事實陳述。

更重要的是,鏈上呈現的行為,例如多個地址在短時間內被迅速清空,這不僅符合“弱隨機數導致多地址私鑰被暴力破解”的表現,也同樣符合“係統被攻破、批量私鑰或 HD 主種子被一次性竊取”的模式。在中心化礦池或交易係統中,如果主種子(HD master seed)或私鑰庫(key store)被入侵者成功獲取,那麽攻擊者能夠瞬間控製所有衍生地址,其鏈上表現與弱隨機數導致的破解幾乎無法區分。

因此,這類技術報道雖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較高的理論解釋,但它們並不能證明弱隨機數問題真實存在。對缺乏源代碼的外部事件進行技術複原本身帶有不確定性,而偏向使用已有漏洞模型(如 MilkSad)是常見的“框架套用”方式,也容易讓讀者誤以為分析所描述的是“已被證實的事實”。然而在安全領域裏:

技術推測 ≠ 事實證據;鏈上現象 ≠ 漏洞成因。

在缺乏內部資料、源代碼或係統日誌的情況下,弱隨機數漏洞隻能被視為一種“可能解釋”,而非確定結論。反之,係統入侵、運維權限泄露、服務器後門或主密鑰管理不當等原因,則在曆史案例中更為常見,也更符合大規模資產在短時間內被完全轉移的特征。

綜合行業經驗、曆史案例與攻擊模式來看,最合理的技術解釋應該是

  • 礦池服務器遭入侵  
  • 私鑰庫或 HD 主種子被一次性竊取  
  • 資產被短時間內集中轉移  
五、比特幣係統本身沒有問題:風險始終來自“最弱的環節”

在審視本次礦池比特幣失竊事件時,有一個常被忽視卻至關重要的事實:比特幣的底層係統並沒有出現任何結構性安全漏洞。公鑰密碼學仍然穩固,ECDSA 橢圓曲線算法沒有被破解,標準的私鑰生成機製在數學上依然安全。無論此次事件的具體原因是服務器遭入侵、密鑰管理不當,還是某一模塊的隨機數實現存在缺陷,這些都屬於技術實施層麵的缺陷,而非比特幣協議本身的安全問題。

如同所有現代的信息係統一樣,比特幣生態的安全性並不是由某個單一組件決定,而是由一整條相互依賴的安全鏈共同維係。隨機數生成器的質量、軟件代碼的實現細節、服務器的配置與維護、硬件環境的安全性、密鑰的存儲方式、權限體係的管理、開發和運維人員的安全意識等,都是這條鏈上的薄弱環節。鏈條的整體強度永遠取決於其中最薄弱的環節,而不是最堅固的部分。

曆史反複證明,引發災難的往往不是複雜高深的密碼學被破解,而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技術細節錯誤,例如弱隨機數、明文存儲密鑰、服務器補丁沒有及時更新、管理員玩忽職守,或者開發者在日誌中意外暴露敏感數據。真正的危險通常來自這些最低級的疏忽,但卻常常被人們忽視。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媒體和某些“專家”往往熱衷於渲染所謂的“公鑰密碼學危機”或“量子計算機即將摧毀密碼體係”。這種缺乏技術依據的敘事不僅容易誤導公眾,使他們誤以為問題源自某種不可抵擋的數學崩塌,還會無形中掩蓋真正需要警惕的風險,那些最普通、最基礎、最容易被忽略但又最致命的安全漏洞。

因此,本次事件更應當被視為對係統安全管理的再次警示:信息係統的安全從來不是由某個獨立技術決定,而是取決於整套機製是否組織嚴密、各個環節是否穩固可靠、人員是否遵循規範。比特幣的密碼學基礎依然穩固,而風險來自實施與管理層的失職,這才是該事件給予整個行業最值得深思的啟示。

徐令予 作於南加州(2025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