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學城  
        » 博客  
        » 西部之旅終結篇: 見到了鹽湖城的海鷗
      
 
      
      西部之旅終結篇: 見到了鹽湖城的海鷗 
      
      
        2025-11-02 05:24:29 
      
      
      
        
          
          
          
          
            
            留不住歲月,就記錄下歲月裏的日子 
給自己,也給願與我分享的人 
(歡迎來訪,轉載請告知)
           
          
         
        
        
       
      
              
                              回鹽湖城的路,先穿過一段國家森林,又是曲曲彎彎的山間公路。路修得很好,風景也極美,仿佛仍在國家公園之中遊走。  
河水上飄著一層晨霧,不知是蒸汽還是白雲。我們循著霧開了好一會兒,如入仙境。  
再往前,山勢漸緩,眼前忽然開闊成一片大草原。遠處青山環繞,近處牛、馬、羊星羅棋布——這裏果然是牛仔的故鄉。  
一路上看到飛機上介紹過的灌溉設備,幾乎家家農田都有。正是有了這些龐大的灌溉臂,莊稼才能在這片幹旱的土地上茁壯生長。  
再次踏入猶他州,象是與分別幾日的老友重逢。  
來時是夜晚,沒有看到鹽湖城的全貌。此番白晝而來,城市的輪廓清晰可見——這是一座帶著工業氣息的老城。郊區依舊可見重工業廠房,煙囪裏緩緩冒著白煙。令人意外的是,其中一家工廠就建在離州議會大廈不遠的山坡下。  
如今看來,這些工廠確實影響了市容與環境,但可以想見在當年,它們曾是現代化的象征,是這座城市的心髒與自豪。  
在猶他州的議會大廈裏轉了轉,隨便進隨便出,就象到鄰居家串門。正趕上議會在開會,有一位政客模樣一身西服的中年男子開門走出來,看到我們,友善地微笑打招呼。  
議會大廈正廳入口處,佇立著一座布裏格姆·楊(Brigham Young)的雕像。這位摩門教的第二任領袖,被人們尊稱為“美國西部的摩西”,是猶他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布裏格姆·楊於1801年出生,在1847年帶領上千名摩門教徒穿越險峻的落基山脈,來到如今的鹽湖城地區,在這片荒蕪之地上建立了家園。他不僅是宗教領袖,也是政治家和建設者。1850年猶他領地成立後,他成為首任總督,並推動了城市規劃、灌溉係統和教育事業的建設,創辦了著名的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LG跟兒子分享了這張照片。兒子說喜歡布裏格姆 的發型,建議老爸可以效仿。在家裏不怎麽交流的父子在網上還時不時互相幽默一把。  
大廈內的壁畫是整座建築中最具藝術與曆史價值的部分之一。圓頂大廳(Rotunda)是壁畫最集中的地方。穹頂四周繪有大型環形壁畫,描繪早期拓荒者穿越落基山脈、摩門教徒抵達鹽湖穀、以及印第安人與定居者的互動場景。這些畫作色調溫暖、構圖宏偉,突出了光線與遠景的對比,象征信仰指引下的希望與重生。  
在主樓的長廊與議會廳入口處,也分布著多幅主題壁畫,內容涵蓋自然景觀、鐵路建設、礦業開發等主題,展示了猶他作為“西部門戶”的發展曆程。每一幅畫都以現實主義風格描繪,人物表情生動,細節豐富。  
陽光依舊明媚醉人,隻穿一件長袖衫便覺暖洋洋的。我們沿著議會大廈前的小徑朝市區走。秋意濃濃,樹葉呈現出不同的色彩。  
在市中心逛了一圈,摩門教的影響無處不在——教堂、辦公樓、紀念碑……都顯得莊嚴而富麗。教會的經濟實力可見一斑,甚至比州政府的大樓還更顯氣派。  
這是摩門教的世界總部大樓,大樓入口的牆上是世界地圖的浮雕。摩門教在全球如今擁有數百萬教友,並且在不斷增長。   
來到鹽湖城的聖殿廣場(Temple Square), 鹽湖城市中心地標區域。聖殿仍在翻修中,腳手架與吊車勾勒出現代與信仰的並存。它是摩門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LDS Church)最具象征性的地標之一。聖殿自 2020 年起進行大規模的抗震加固與翻修工程,目前仍處在施工狀態。  
聖殿前是一個圓形的反射池(Reflecting Pool),水麵如鏡,能倒映出聖殿的尖塔。  
這是維基百科上展示的聖殿本來的模樣。天花板是用44根砂岩柱石支撐的拱形木板,大禮拜堂裏有8000個座位,站席可以容納12000人。   
聖殿廣場對麵,是摩門教的會議中心。它外觀簡潔,卻氣勢恢宏,像一座現代化的“聖殿”。陽光照在花崗岩牆麵上,泛著溫暖的銀光。據說屋頂上有花園,能俯瞰整個城市與遠處的群山。  
我們還有幸參觀了摩門大禮拜堂(Mormon Tabernacle),幾位年輕的少數族裔的摩門義工熱情地邀請我們入內。這是鹽湖城最著名的建築之一,以其宏偉的管風琴(Tabernacle Organ)和卓越的音響效果聞名於世。  
這座建築建於1867年,以當時極具創新的拱頂結構設計而著稱,據說即使在沒有擴音設備的年代,站在台上輕聲說話,坐在後排的人也能聽見。中央那座巨大的金色管風琴,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管風琴之一,也是摩門大教堂合唱團(Tabernacle Choir at Temple Square)的演出場地。  
 
大禮拜堂的外景也是借維基百科的,當時功課做的不足,忘了拍照。寫博的益處是整理文字和照片的過程中又能學習到遊覽過程中被忽略的知識。  
 
順便說一下,聖殿廣場的RESTROOM也是我至今為止見到的最豪華的公共廁所建築,洗手間內豪華現代不說,還專門建了大廳,擺了高檔的沙發供遊人休息,是真正意義上的RESTROOM。  
在聖殿廣場的一角,我終於看到了我們在中學課本上學過的那座“海鷗紀念碑”!海鷗的故事不知為何在我小小的腦海裏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它是吸引我專程來拜訪鹽湖城的原因。  
據說當年這裏曾爆發一場漫長的蝗災,眼看莊稼顆粒無收,農民束手無策。就在此時,大批海鷗從天而降,將蝗蟲吃得幹幹淨淨,救了這片土地。為了紀念這些“天賜的恩鳥”,摩門教徒修建了這座紀念碑。  
紀念碑沒有我想象的宏大,但足以看出建碑者的真誠。碑文刻著:ERECTED IN GRATEFUL REMEMBRANCE OF THE MERCY OF GOD TO THE MORMON PIONEERS (為紀念上帝對摩門先驅者的慈悲而立)。  
 
我們到訪時,碑下正有一群人低聲禱告,想必是信徒在舉行紀念儀式。  
 
站在紀念碑前,我有一種奇異的平靜。鹽湖城的海鷗,為我這一路的山川、草原、湖水與牛馬羊,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傍晚,我們找到一家新開的中餐館,名叫Tasty Garden。飯菜清爽可口,比在傑克遜吃到的還更地道。我們打包帶回酒店,LG正好配上他在大提頓買的特產啤酒,一頓簡單的晚餐,卻有旅途收尾的滿足。  
這趟旅程算是圓滿。老天眷顧,除了初到的兩天有雨、氣溫略涼,其餘日子皆是晴朗溫暖。十月末還能遇到這樣的好天氣,心中滿是感恩。  
假期結束,夏令時也隨之結束。下周又要重新投入工作。願這幾篇關於黃石、大提頓與鹽湖城的遊記能為未曾去過的朋友留下些許參考。  
                   
        
        
        
        
        
                
        
        
        
        
        
                                
                        
          天涼好秋  發表評論於
          2025-11-03 11:57:10 
        
        
          回複 '水沫' 的評論 : 謝謝水沫暖心的留言。我不太愛寫回憶文,所以趁假期結束前記錄下來,不夠完美,但將來回首應是段美好的回憶。
        
                
          水沫  發表評論於
          2025-11-03 06:05:34 
        
        
          恭喜好秋旅途圓滿,這個美麗細膩的遊記是歲月美好的記載~
        
                
          天涼好秋  發表評論於
          2025-11-02 15:29:43 
        
        
          回複 '火眼金睛' 的評論 : 第一天就去大鹽湖了,10月25日那篇寫了。
        
                
          ★火眼金睛☆  發表評論於
          2025-11-02 15:09:37 
        
        
          說了半天沒去鹽湖啊,不過不去也罷,岸邊很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