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2025春末夏初的中歐行之九 --Hallstatt:湖光山色音流轉 昔日鹽都變美鎮”
在維也納的最後一天,是參觀美泉宮的重頭戲,晚上還有一場金色大廳的莫紮特音樂會,算作是告別這個音樂之都的高潮吧!
為此我們買了一天通用的交通日票,8歐,維也納市內交通的單程票是兩歐,所以如果超過4次坐車的話,買日票是劃算的,而且不用擔心30分鍾的期限。在WienMobil App上買票很方便,而且不用去找機器打卡開始計時。水星大哥還提醒我告知讀者,維也納的日票是以24小時計的,所以不會在午夜過期。
上次買的茜茜公主套票,就包括美泉宮的全程套餐,涵蓋40個房間,不僅有主要的國家大廳,還有許多名人的私人生活空間(如茜茜公主,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蕾莎)。我們是在官網上買的套票(https://www.sisimuseum-hofburg.at/en/tickets/tickets-prices#sisi-pass)。互聯網上有各式各樣的網站兜售美泉宮的參觀票,許多提供導遊,其實官網買票最靠譜,還自帶語音導遊(包括中文)很方便。
遊記寫到現在,這篇是最辛苦的。時間已經過去4個月,當時沒有記下來,現在回過頭來根據照片查資料,有點千頭萬緒的感覺。所幸在美泉宮的禮品店裏,買了本“美泉宮”的書,幫了很大的忙。
美泉宮全景
從哪兒開始呢?就從美泉宮的來曆說起吧 !(不喜曆史和博物館者勿進)
美泉宮這塊地方最老早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狩獵行宮,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二世(Maximilian II)在1569年買下,1612年,皇帝馬蒂亞斯(Matthias)在一次狩獵中口渴,發現一口清泉,便說出“Welch’ schöner Brunn!”(“多麽美麗的泉水!”)。“Schönbrunn”(美泉宮)因此得名。
17世紀末皇帝萊奧波德一世(Leopold I)下令在這塊地方建造一座在設計和規模上都效仿法國凡爾賽宮的宮殿,美泉宮始成規模。參觀時,你確實能感受到不管是內部房間的構造還是花園的設計,都和凡爾賽宮非常相似,體現了巴洛克式的和諧、對稱與壯麗。所以,它也被稱為“維也納的凡爾賽宮”。
但它也有洛可可的精致華麗。17世紀末土耳其入侵奧地利,美泉宮損毀嚴重,是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蕾莎將其改造和發展成了哈布斯堡王朝輝煌的夏宮,並賦予了它洛可可的華麗風格,超越了凡爾賽宮。1996年,當之無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這個皇帝那個女皇的,你肯定暈乎了吧,那麽在正式進入王宮前,我們還是先來捋一捋複雜的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公國,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的曆史和關係吧。
哈布斯堡家族和神聖羅馬帝國其實不是一回事。哈布斯堡家族是一個強大的歐洲貴族家族,從今天的瑞士一帶起家。但神聖羅馬帝國在中世紀的歐洲,則是一個政治實體,由許多公國、王國、公爵領地和自由市鎮組成,像個鬆散的邦聯,並由選舉產生它的統治者“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1273年哈布斯堡的魯道夫一世被選為羅馬德意誌國王,逐漸開始控製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位置。後來通過聯姻、繼承和戰爭,哈布斯堡家族不斷擴大勢力,控製了奧地利、波希米亞、匈牙利、西班牙、尼德蘭和美洲殖民地。有一句著名的民謠就是“讓別人打仗,你,幸運的奧地利,結婚去吧”。這麽說吧,從1438年到1806年帝國解散,哈布斯堡家族幾乎壟斷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職位。所以中世紀的歐洲,其實就是哈布斯堡的王朝。
1806年,拿破侖掀起的戰火席卷歐洲,在重重壓力下,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 (Franz II) (同時也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首領)宣布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代之以 奧地利帝國,一個由奧地利、波西米亞和匈牙利整合而成的新的獨立國家(成立於1804年),這個新國家高度集權,完全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與之前鬆散的神聖羅馬帝國完全不同。
而奧匈帝國則是到了1867年才成立。當時奧地利帝國麵臨著內部民族主義的挑戰,特別是匈牙利人要求獲得更多的自治權,所以奧匈帝國是哈布斯堡家族妥協後成立的一個二元君主製國家,即它由奧地利帝國(包括了波西米亞/捷克)和匈牙利王國兩個完全平等的君主國組成,它們有各自的議會和政府,但在外交、軍事和財政上是統一的,皇帝也隻有一個,所以奧匈帝國的皇後茜茜公主既是奧地利的皇後也是匈牙利的皇後。
再說回到奧地利王國/奧地利公國,它隻是一塊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或者說是神聖羅馬帝國鬆散的邦聯製度下的一個邦國,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帝國,雖然它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核心部分。比方說,美泉宮的一位重要的女主人瑪麗亞.特蕾莎(Maria Theresa),她是18世紀又有影響力,又深受人民愛戴的奧地利王國的女皇,但因為是女的,她當不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這個職位隻能由她的丈夫弗朗茨一世(Francis I)擔任,所以特蕾莎也被稱為“Empress”(皇後)。
這張哈布斯堡家族圖是我在美泉宮入口處拍的,我把上麵提到過的名字都框起來了。(因為當時還未想到要開博寫遊記,所以這張很好的哈布斯王朝家族圖沒拍全)。
在這張家族樹截圖的頂端,我用紅框框出來的就是茜茜公主(伊麗莎白皇後)和他的丈夫弗朗茨.約瑟夫一世(見下圖),他是第一位奧匈帝國的皇帝,也是在位時間超長(68年)的一位皇帝,一直到1916年11月才去世,親曆了19世紀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整個變遷。他是在美泉宮去世的。由於末代皇帝卡爾戰敗後從美泉宮退位,所以實際上,他也是最後一位擁有美泉宮的君主。
好啦,言歸正傳,我們現在就進宮遊一遊。
美泉宮正門,氣宇軒昂,確實有奧匈帝國的氣勢。
藝人擺拍裝成莫紮特塑像的樣子迎賓客,要不是看見了地上那個打賞罐,我還真被騙了。
美泉宮外麵,是著名的海神噴泉(Neptune Fountain),又叫許願池,古羅馬海神尼普頓(Neptune)手持三叉戟,騎在海馬上,象征哈布斯堡王朝對自然和海洋的掌控,這裏,既是花園的中心點,也是迎賓點。
美泉宮共有1441個房間,但對外開放的隻有40間。
先要穿過一個小禮拜堂。
我們的參觀就從位於西翼的茜茜公主的丈夫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的私人空間台球廳開始,台球,在19世紀的宮廷裏是非常流行的活動,約瑟夫一世也熱衷於這項體育活動。
中間鑲嵌在白金鑲邊護壁板中的畫作名叫《首次授予瑪麗亞.特蕾莎勳章》,創作於1758年,描述的是哈布斯堡王朝曆史上的這一重要事件。
接下來這間是接見廳,又叫桃木廳,富貴華麗,因1765年左右鋪設了昂貴的胡桃木鑲板而得名。它是在特蕾莎女皇的丈夫弗朗茨一世(Francis I)去世後,為與特蕾莎共同攝政的兒子弗朗茨二世(Francis II)布置的,用來接待大臣和臣民,就像是我們古代皇帝上朝的大廳,不同的是,這裏沒有龍椅:)。弗朗茨二世就是那位宣布解散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奧地利帝國的皇帝,他也是約瑟夫一世(茜茜公主丈夫)的爺爺。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茜茜公主丈夫弗朗茨.約瑟夫一世(Franz I)的辦公室了(兩個不同時代的皇帝中文都叫弗朗茨,我必須標出英文以示區別)。約瑟夫一世一生勤政,生活儉樸。辦公室唯一的奢侈品是茜茜公主的肖像,桌上,牆上,到處都是。他一生摯愛茜茜公主,隻求付出,不為回報,正是在他默默的寵愛保護下,茜茜公主得以擁有寶貴的自由,常年在外旅遊。這種犧牲的愛令人唏噓。
約瑟夫一世的臥室同樣簡樸,一張簡陋的鐵床,一隻祈禱凳,以及用來洗漱的大理石臉盆,見證了這位樸素節儉,平易近人的皇帝的生活。在茜茜公主遠離宮廷的日子裏,他過著軍旅一樣的生活,每天早晨4點就起床,用冷水洗漱後,就跪在祈禱凳上,開始他作為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的晨禱。1916年11月21日,這位86歲高齡的皇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動蕩中,在這張看起來分外簡樸的鐵床上安然辭世。
這間樓梯閣是茜茜公主的寫字間。美泉宮是她逃離維也納宮廷後常住的地方,在這裏她寫下了許多信件、日記,還有詩歌。這個房間曾有一個螺旋樓梯(現已不複存在),通向她一樓的私人房間。這位拒絕嚴格的宮廷生活,熱愛自由的皇後,可以隨時從這裏離開宮廷,而不會被守門和侍衛看到。正是她丈夫的保護和愛,使她獲得這樣特殊的自由。
梳妝室是茜茜公主居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為美容護理和身材鍛煉是她的固定日程。她有特殊的美容秘方和減脂餐,那頭漂亮的,幾乎長及腳踝的秀發,每天都要花好幾個小時來打理,她的美發師因此也成了她最親密的知己之一。寫到這裏,我怎麽腦海裏浮現出了菲兒的形象呢,哈哈,熱愛減肥餐和排毒的菲兒穿越了呢:)
言歸正傳,有關茜茜公主永恒美麗的神話其實是由她本人一手造就的。從42歲起,她就不再讓人給自己繪製肖像,在公共場合也會用扇子遮住自己的臉。用現代的話來說,茜茜公主可能有社恐症和憂鬱症。
這是茜茜公主和約瑟夫一世公用的臥室。這對夫婦隻在結婚的頭幾年共用寢室,後來茜茜公主就更喜歡住在她一樓的私人房間裏。牆上掛著的是兩人的肖像。年輕時的茜茜公主真是美麗,她也懂得利用自己的美貌讓自己過上想要的生活。相比之下,弗朗茨.約瑟夫則由於她不在身邊而變得越來越孤獨。1898年,茜茜公主被刺殺後,約瑟夫仍對她念念不忘。據說,在皇帝孤獨的日子裏陪伴他左右的是一位叫卡塔琳娜.施拉特(Katharina Schratt )的維也納著名女演員,促成這段情誼的竟是茜茜公主本人。試想,有哪一位妻子會給自己的丈夫牽線搭橋介紹紅顏知己呢?除非是不愛自己的丈夫。一輩子單方麵付出的約瑟夫一世愛得實在辛苦。(這應該是海風隨意吹博主所說的“好男人”了吧,也間接證明了“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理論,LOL)
這間皇後沙龍及盡奢華之風。1854年,在茜茜公主即將於約瑟夫成婚之際,皇帝為沙龍配備了新的家具。家具采用了新洛可可風格中標誌性的白金鑲邊。真絲錦緞搭配鍍金的家具、燭台和時鍾,時髦,時尚又奢華。但這些外在奢華又怎能鎖得住茜茜公主向往自由的心呢?
這間家庭餐室必須要介紹一下。它本來的名字叫瑪麗.安托瓦內特的房間,瑪麗.安托瓦內特就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後,在法國大革命中和夫君一起被送上斷頭台,時年37歲,她是奧地利王後瑪麗亞.特蕾莎最小的女兒,備受寵愛,享盡榮華富貴,但最後卻連有”歐洲最強女君主“之稱的瑪麗亞.特蕾莎也救不了自己的女兒。這間房間的牆上原本掛著一幅掛毯,繡著瑪麗.安托瓦內特和她的三個孩子,是拿破侖三世(Napoleons III)送給美泉宮的禮物,房間因此而得名。但在這間房間被改作家庭餐室後,掛毯就被這幅弗朗茨.約瑟夫皇帝年輕時的肖像所取代。這裏的晚宴隻限於皇室成員的小型聚餐,氣氛比正式的宮廷宴席更溫馨隨意。
這間黃色沙龍擺放了瑪麗亞.特蕾莎執政時期的原裝家具,曾被稱為“黃色火焰房間”,那豔黃沙發也確實會閃瞎眼!隻有在美泉宮的氣場下它們才不會讓人覺得豔俗。牆上掛著的多幅粉彩畫,是日內瓦畫家讓.艾蒂安.利奧塔爾(Jean-Etienne Liotard) 的作品,描繪的都是平民階層的兒童,深受瑪麗亞.特蕾莎的喜愛,被采買來裝飾房間。
陽台廳裏擺放的是瑪麗亞.特蕾莎和她的孩子們的肖像畫。。這位權傾一世的奧地利女皇一生共生了16個孩子,隻有十個存活下來。兒子們非皇即王,女兒們也通過聯姻嫁到歐洲各國王室,他們幾乎把整個歐洲王室都連成了一家。所以才有了那句著名的“讓別人打仗,你,幸運的奧地利,結婚去吧”的民間俗語!
這是我最喜歡的明鏡大廳,規模上是不及凡爾賽宮的鏡廳的,但是誰讓維也納是音樂之都呢?1762年10月13日,年僅6歲的莫紮特舉辦第一場音樂會,向特蕾莎皇後首次亮相,在這兒。蓬蓽都能生輝,更何況被點滿了蠟燭的枝形吊燈和牆燈以及水晶鏡的反光照得如同白晝的明鏡大廳呢?
這間小巧精致的圓形房子叫中國閣,稱得上是宮中最豪華的房間。18世紀的歐洲王室,偏愛中國和日本藝術,瑪麗亞.特蕾莎也不例外,她所收藏的來自東亞和歐洲的瓷器,多達300件。這間大廳的地上就擺放著中國康熙時代的青花瓷器。四周的白金鑲邊護壁板中鑲嵌著 繪有山水風景和風俗場景的中國漆板。
這是雍容華貴,權傾一世的特蕾莎女皇。
這幅巨幅畫作非常引人矚目,它是特蕾莎女皇1760年在王位繼承人兒子約瑟夫(Joseph)和法國波旁-帕爾馬家族的伊莎貝拉(Isabella)結婚之際委托大師做的畫,描繪了在維也納霍夫堡宮的這一喜慶場麵。這次聯姻當然也是一項政治舉措,旨在鞏固哈布斯堡王室與法國波旁王室之間的新聯盟。但是人算不如天算,30年後,這個聯盟隨著波旁王朝的倒台也分崩瓦解,特蕾莎女皇甚至無力救自己的女兒,路易十六的瑪麗.安托瓦內特皇後一命。
這間典雅的藍色係房間真的就叫“藍色閣”,或瓷器廳,是為了紀念瑪麗亞.特蕾莎女皇和她丈夫弗朗茨.斯蒂芬(Francis Stephan)幸福美滿的婚姻,也為記錄這位女君主對中國風的偏愛。瓷器廳裏無瓷器,倒是掛滿了以藍色水粉為主創作的中國主題畫作(213 幅),它們的作者竟然都是皇室成員自己,包括了弗朗茨一世和他的女兒、女婿和兒媳。。。看得出,這一家人之間感情深厚,和睦相愛,也其樂融融,用他們自己的畫作來裝飾這間紀念大廳寓意深刻。我也非常喜歡這淡雅的色彩。
接下來這間百萬廳,反差太強烈了,濃烈的色彩,飾金的旋渦形鑲嵌板,充滿異國情調的紫檀木,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這裏珍藏著印度莫臥兒王朝的微型拚貼畫,圖像精致逼真,有點像我們小時候看的連環畫,每一幅貼畫,都記述著一個民情風俗的故事吧! 在這間由百萬大洋堆砌成的房間 ,仿佛我的耳邊也飄過了古老的波斯音樂。
最後上一張全家福畫 -- 上麵畫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一世(Francis I),他的妻子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蕾莎,以及他們的11個孩子(另外5個都夭折了,但真正活到成年的隻有10個)。這是哈布斯堡王朝最繁榮的時代。特蕾莎女皇就是後來茜茜公主的丈夫約瑟夫一世的曾曾祖母。(照片有點反光,請原諒)。
40個房間參觀完了,倒是一點不枯燥,像讀完一本曆史書,我也和這些古人擦肩而過,動情之時,仿佛還和他們握了手,問了安。我想起一句話:“鐵打的地盤流水的兵”,用在這裏倒也合適。幾百年時間裏朝代輪轉變遷,古人的蹤跡何處尋,唯有這些古舊房間似乎仍存留著他們的氣息,講述著他們的故事。
此時,我敬仰的周時安大哥作詞的“生之追尋”這首歌在我腦海裏響起 -- “淌過曆史的長河,問滄海桑田,昔日英雄豪傑,今日卻又何在?走過人生的曠野,問大地星空,客旅浪跡天涯,何處又是歸宿?看世間都是名與利的行船,卻不見滿足的心靈歸帆。歎人生來也無所知,去也無奈何,恰似沙灘印痕浪滌不再,追尋,追尋,生之追尋。漫漫長路,何處尋平安?” 我們的人生若不尋著基督,和他一起走入永恒,我們最終,也將和這些古人一樣,走入曆史,成為虛空。(要問如何尋著神,請看我的這篇“A Thin Place”)
意猶未盡的我,在禮品店買了兩本書 --中文的《美泉宮》和英文的《維也納》。我對旅遊地的紀念品,大都無感,唯有書,每到一地必買,是收藏,也是念想,在家裏時時翻一翻,讀幾頁,就像品陳年的酒,回味無窮。
下一篇,我們去逛美泉宮的花園。
2025春末夏初的中歐行之十 --維也納:美泉宮裏會古人 朝代更迭何處安
娜佳85 (2025-10-08 19:52:52) 評論 (4)上篇: “2025春末夏初的中歐行之九 --Hallstatt:湖光山色音流轉 昔日鹽都變美鎮”
在維也納的最後一天,是參觀美泉宮的重頭戲,晚上還有一場金色大廳的莫紮特音樂會,算作是告別這個音樂之都的高潮吧!
為此我們買了一天通用的交通日票,8歐,維也納市內交通的單程票是兩歐,所以如果超過4次坐車的話,買日票是劃算的,而且不用擔心30分鍾的期限。在WienMobil App上買票很方便,而且不用去找機器打卡開始計時。水星大哥還提醒我告知讀者,維也納的日票是以24小時計的,所以不會在午夜過期。
上次買的茜茜公主套票,就包括美泉宮的全程套餐,涵蓋40個房間,不僅有主要的國家大廳,還有許多名人的私人生活空間(如茜茜公主,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蕾莎)。我們是在官網上買的套票(https://www.sisimuseum-hofburg.at/en/tickets/tickets-prices#sisi-pass)。互聯網上有各式各樣的網站兜售美泉宮的參觀票,許多提供導遊,其實官網買票最靠譜,還自帶語音導遊(包括中文)很方便。
遊記寫到現在,這篇是最辛苦的。時間已經過去4個月,當時沒有記下來,現在回過頭來根據照片查資料,有點千頭萬緒的感覺。所幸在美泉宮的禮品店裏,買了本“美泉宮”的書,幫了很大的忙。
美泉宮全景
從哪兒開始呢?就從美泉宮的來曆說起吧 !(不喜曆史和博物館者勿進)
美泉宮這塊地方最老早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狩獵行宮,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二世(Maximilian II)在1569年買下,1612年,皇帝馬蒂亞斯(Matthias)在一次狩獵中口渴,發現一口清泉,便說出“Welch’ schöner Brunn!”(“多麽美麗的泉水!”)。“Schönbrunn”(美泉宮)因此得名。
17世紀末皇帝萊奧波德一世(Leopold I)下令在這塊地方建造一座在設計和規模上都效仿法國凡爾賽宮的宮殿,美泉宮始成規模。參觀時,你確實能感受到不管是內部房間的構造還是花園的設計,都和凡爾賽宮非常相似,體現了巴洛克式的和諧、對稱與壯麗。所以,它也被稱為“維也納的凡爾賽宮”。
但它也有洛可可的精致華麗。17世紀末土耳其入侵奧地利,美泉宮損毀嚴重,是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蕾莎將其改造和發展成了哈布斯堡王朝輝煌的夏宮,並賦予了它洛可可的華麗風格,超越了凡爾賽宮。1996年,當之無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這個皇帝那個女皇的,你肯定暈乎了吧,那麽在正式進入王宮前,我們還是先來捋一捋複雜的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公國,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的曆史和關係吧。
哈布斯堡家族和神聖羅馬帝國其實不是一回事。哈布斯堡家族是一個強大的歐洲貴族家族,從今天的瑞士一帶起家。但神聖羅馬帝國在中世紀的歐洲,則是一個政治實體,由許多公國、王國、公爵領地和自由市鎮組成,像個鬆散的邦聯,並由選舉產生它的統治者“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1273年哈布斯堡的魯道夫一世被選為羅馬德意誌國王,逐漸開始控製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位置。後來通過聯姻、繼承和戰爭,哈布斯堡家族不斷擴大勢力,控製了奧地利、波希米亞、匈牙利、西班牙、尼德蘭和美洲殖民地。有一句著名的民謠就是“讓別人打仗,你,幸運的奧地利,結婚去吧”。這麽說吧,從1438年到1806年帝國解散,哈布斯堡家族幾乎壟斷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職位。所以中世紀的歐洲,其實就是哈布斯堡的王朝。
1806年,拿破侖掀起的戰火席卷歐洲,在重重壓力下,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 (Franz II) (同時也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首領)宣布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代之以 奧地利帝國,一個由奧地利、波西米亞和匈牙利整合而成的新的獨立國家(成立於1804年),這個新國家高度集權,完全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與之前鬆散的神聖羅馬帝國完全不同。
而奧匈帝國則是到了1867年才成立。當時奧地利帝國麵臨著內部民族主義的挑戰,特別是匈牙利人要求獲得更多的自治權,所以奧匈帝國是哈布斯堡家族妥協後成立的一個二元君主製國家,即它由奧地利帝國(包括了波西米亞/捷克)和匈牙利王國兩個完全平等的君主國組成,它們有各自的議會和政府,但在外交、軍事和財政上是統一的,皇帝也隻有一個,所以奧匈帝國的皇後茜茜公主既是奧地利的皇後也是匈牙利的皇後。
再說回到奧地利王國/奧地利公國,它隻是一塊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或者說是神聖羅馬帝國鬆散的邦聯製度下的一個邦國,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帝國,雖然它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核心部分。比方說,美泉宮的一位重要的女主人瑪麗亞.特蕾莎(Maria Theresa),她是18世紀又有影響力,又深受人民愛戴的奧地利王國的女皇,但因為是女的,她當不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這個職位隻能由她的丈夫弗朗茨一世(Francis I)擔任,所以特蕾莎也被稱為“Empress”(皇後)。
這張哈布斯堡家族圖是我在美泉宮入口處拍的,我把上麵提到過的名字都框起來了。(因為當時還未想到要開博寫遊記,所以這張很好的哈布斯王朝家族圖沒拍全)。
在這張家族樹截圖的頂端,我用紅框框出來的就是茜茜公主(伊麗莎白皇後)和他的丈夫弗朗茨.約瑟夫一世(見下圖),他是第一位奧匈帝國的皇帝,也是在位時間超長(68年)的一位皇帝,一直到1916年11月才去世,親曆了19世紀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整個變遷。他是在美泉宮去世的。由於末代皇帝卡爾戰敗後從美泉宮退位,所以實際上,他也是最後一位擁有美泉宮的君主。
好啦,言歸正傳,我們現在就進宮遊一遊。
美泉宮正門,氣宇軒昂,確實有奧匈帝國的氣勢。
藝人擺拍裝成莫紮特塑像的樣子迎賓客,要不是看見了地上那個打賞罐,我還真被騙了。
美泉宮外麵,是著名的海神噴泉(Neptune Fountain),又叫許願池,古羅馬海神尼普頓(Neptune)手持三叉戟,騎在海馬上,象征哈布斯堡王朝對自然和海洋的掌控,這裏,既是花園的中心點,也是迎賓點。
美泉宮共有1441個房間,但對外開放的隻有40間。
先要穿過一個小禮拜堂。
我們的參觀就從位於西翼的茜茜公主的丈夫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的私人空間台球廳開始,台球,在19世紀的宮廷裏是非常流行的活動,約瑟夫一世也熱衷於這項體育活動。
中間鑲嵌在白金鑲邊護壁板中的畫作名叫《首次授予瑪麗亞.特蕾莎勳章》,創作於1758年,描述的是哈布斯堡王朝曆史上的這一重要事件。
接下來這間是接見廳,又叫桃木廳,富貴華麗,因1765年左右鋪設了昂貴的胡桃木鑲板而得名。它是在特蕾莎女皇的丈夫弗朗茨一世(Francis I)去世後,為與特蕾莎共同攝政的兒子弗朗茨二世(Francis II)布置的,用來接待大臣和臣民,就像是我們古代皇帝上朝的大廳,不同的是,這裏沒有龍椅:)。弗朗茨二世就是那位宣布解散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奧地利帝國的皇帝,他也是約瑟夫一世(茜茜公主丈夫)的爺爺。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茜茜公主丈夫弗朗茨.約瑟夫一世(Franz I)的辦公室了(兩個不同時代的皇帝中文都叫弗朗茨,我必須標出英文以示區別)。約瑟夫一世一生勤政,生活儉樸。辦公室唯一的奢侈品是茜茜公主的肖像,桌上,牆上,到處都是。他一生摯愛茜茜公主,隻求付出,不為回報,正是在他默默的寵愛保護下,茜茜公主得以擁有寶貴的自由,常年在外旅遊。這種犧牲的愛令人唏噓。
約瑟夫一世的臥室同樣簡樸,一張簡陋的鐵床,一隻祈禱凳,以及用來洗漱的大理石臉盆,見證了這位樸素節儉,平易近人的皇帝的生活。在茜茜公主遠離宮廷的日子裏,他過著軍旅一樣的生活,每天早晨4點就起床,用冷水洗漱後,就跪在祈禱凳上,開始他作為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的晨禱。1916年11月21日,這位86歲高齡的皇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動蕩中,在這張看起來分外簡樸的鐵床上安然辭世。
這間樓梯閣是茜茜公主的寫字間。美泉宮是她逃離維也納宮廷後常住的地方,在這裏她寫下了許多信件、日記,還有詩歌。這個房間曾有一個螺旋樓梯(現已不複存在),通向她一樓的私人房間。這位拒絕嚴格的宮廷生活,熱愛自由的皇後,可以隨時從這裏離開宮廷,而不會被守門和侍衛看到。正是她丈夫的保護和愛,使她獲得這樣特殊的自由。
梳妝室是茜茜公主居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為美容護理和身材鍛煉是她的固定日程。她有特殊的美容秘方和減脂餐,那頭漂亮的,幾乎長及腳踝的秀發,每天都要花好幾個小時來打理,她的美發師因此也成了她最親密的知己之一。寫到這裏,我怎麽腦海裏浮現出了菲兒的形象呢,哈哈,熱愛減肥餐和排毒的菲兒穿越了呢:)
言歸正傳,有關茜茜公主永恒美麗的神話其實是由她本人一手造就的。從42歲起,她就不再讓人給自己繪製肖像,在公共場合也會用扇子遮住自己的臉。用現代的話來說,茜茜公主可能有社恐症和憂鬱症。
這是茜茜公主和約瑟夫一世公用的臥室。這對夫婦隻在結婚的頭幾年共用寢室,後來茜茜公主就更喜歡住在她一樓的私人房間裏。牆上掛著的是兩人的肖像。年輕時的茜茜公主真是美麗,她也懂得利用自己的美貌讓自己過上想要的生活。相比之下,弗朗茨.約瑟夫則由於她不在身邊而變得越來越孤獨。1898年,茜茜公主被刺殺後,約瑟夫仍對她念念不忘。據說,在皇帝孤獨的日子裏陪伴他左右的是一位叫卡塔琳娜.施拉特(Katharina Schratt )的維也納著名女演員,促成這段情誼的竟是茜茜公主本人。試想,有哪一位妻子會給自己的丈夫牽線搭橋介紹紅顏知己呢?除非是不愛自己的丈夫。一輩子單方麵付出的約瑟夫一世愛得實在辛苦。(這應該是海風隨意吹博主所說的“好男人”了吧,也間接證明了“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理論,LOL)
這間皇後沙龍及盡奢華之風。1854年,在茜茜公主即將於約瑟夫成婚之際,皇帝為沙龍配備了新的家具。家具采用了新洛可可風格中標誌性的白金鑲邊。真絲錦緞搭配鍍金的家具、燭台和時鍾,時髦,時尚又奢華。但這些外在奢華又怎能鎖得住茜茜公主向往自由的心呢?
這間家庭餐室必須要介紹一下。它本來的名字叫瑪麗.安托瓦內特的房間,瑪麗.安托瓦內特就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後,在法國大革命中和夫君一起被送上斷頭台,時年37歲,她是奧地利王後瑪麗亞.特蕾莎最小的女兒,備受寵愛,享盡榮華富貴,但最後卻連有”歐洲最強女君主“之稱的瑪麗亞.特蕾莎也救不了自己的女兒。這間房間的牆上原本掛著一幅掛毯,繡著瑪麗.安托瓦內特和她的三個孩子,是拿破侖三世(Napoleons III)送給美泉宮的禮物,房間因此而得名。但在這間房間被改作家庭餐室後,掛毯就被這幅弗朗茨.約瑟夫皇帝年輕時的肖像所取代。這裏的晚宴隻限於皇室成員的小型聚餐,氣氛比正式的宮廷宴席更溫馨隨意。
這間黃色沙龍擺放了瑪麗亞.特蕾莎執政時期的原裝家具,曾被稱為“黃色火焰房間”,那豔黃沙發也確實會閃瞎眼!隻有在美泉宮的氣場下它們才不會讓人覺得豔俗。牆上掛著的多幅粉彩畫,是日內瓦畫家讓.艾蒂安.利奧塔爾(Jean-Etienne Liotard) 的作品,描繪的都是平民階層的兒童,深受瑪麗亞.特蕾莎的喜愛,被采買來裝飾房間。
陽台廳裏擺放的是瑪麗亞.特蕾莎和她的孩子們的肖像畫。。這位權傾一世的奧地利女皇一生共生了16個孩子,隻有十個存活下來。兒子們非皇即王,女兒們也通過聯姻嫁到歐洲各國王室,他們幾乎把整個歐洲王室都連成了一家。所以才有了那句著名的“讓別人打仗,你,幸運的奧地利,結婚去吧”的民間俗語!
這是我最喜歡的明鏡大廳,規模上是不及凡爾賽宮的鏡廳的,但是誰讓維也納是音樂之都呢?1762年10月13日,年僅6歲的莫紮特舉辦第一場音樂會,向特蕾莎皇後首次亮相,在這兒。蓬蓽都能生輝,更何況被點滿了蠟燭的枝形吊燈和牆燈以及水晶鏡的反光照得如同白晝的明鏡大廳呢?
這間小巧精致的圓形房子叫中國閣,稱得上是宮中最豪華的房間。18世紀的歐洲王室,偏愛中國和日本藝術,瑪麗亞.特蕾莎也不例外,她所收藏的來自東亞和歐洲的瓷器,多達300件。這間大廳的地上就擺放著中國康熙時代的青花瓷器。四周的白金鑲邊護壁板中鑲嵌著 繪有山水風景和風俗場景的中國漆板。
這是雍容華貴,權傾一世的特蕾莎女皇。
這幅巨幅畫作非常引人矚目,它是特蕾莎女皇1760年在王位繼承人兒子約瑟夫(Joseph)和法國波旁-帕爾馬家族的伊莎貝拉(Isabella)結婚之際委托大師做的畫,描繪了在維也納霍夫堡宮的這一喜慶場麵。這次聯姻當然也是一項政治舉措,旨在鞏固哈布斯堡王室與法國波旁王室之間的新聯盟。但是人算不如天算,30年後,這個聯盟隨著波旁王朝的倒台也分崩瓦解,特蕾莎女皇甚至無力救自己的女兒,路易十六的瑪麗.安托瓦內特皇後一命。
這間典雅的藍色係房間真的就叫“藍色閣”,或瓷器廳,是為了紀念瑪麗亞.特蕾莎女皇和她丈夫弗朗茨.斯蒂芬(Francis Stephan)幸福美滿的婚姻,也為記錄這位女君主對中國風的偏愛。瓷器廳裏無瓷器,倒是掛滿了以藍色水粉為主創作的中國主題畫作(213 幅),它們的作者竟然都是皇室成員自己,包括了弗朗茨一世和他的女兒、女婿和兒媳。。。看得出,這一家人之間感情深厚,和睦相愛,也其樂融融,用他們自己的畫作來裝飾這間紀念大廳寓意深刻。我也非常喜歡這淡雅的色彩。
接下來這間百萬廳,反差太強烈了,濃烈的色彩,飾金的旋渦形鑲嵌板,充滿異國情調的紫檀木,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這裏珍藏著印度莫臥兒王朝的微型拚貼畫,圖像精致逼真,有點像我們小時候看的連環畫,每一幅貼畫,都記述著一個民情風俗的故事吧! 在這間由百萬大洋堆砌成的房間 ,仿佛我的耳邊也飄過了古老的波斯音樂。
最後上一張全家福畫 -- 上麵畫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一世(Francis I),他的妻子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蕾莎,以及他們的11個孩子(另外5個都夭折了,但真正活到成年的隻有10個)。這是哈布斯堡王朝最繁榮的時代。特蕾莎女皇就是後來茜茜公主的丈夫約瑟夫一世的曾曾祖母。(照片有點反光,請原諒)。
40個房間參觀完了,倒是一點不枯燥,像讀完一本曆史書,我也和這些古人擦肩而過,動情之時,仿佛還和他們握了手,問了安。我想起一句話:“鐵打的地盤流水的兵”,用在這裏倒也合適。幾百年時間裏朝代輪轉變遷,古人的蹤跡何處尋,唯有這些古舊房間似乎仍存留著他們的氣息,講述著他們的故事。
此時,我敬仰的周時安大哥作詞的“生之追尋”這首歌在我腦海裏響起 -- “淌過曆史的長河,問滄海桑田,昔日英雄豪傑,今日卻又何在?走過人生的曠野,問大地星空,客旅浪跡天涯,何處又是歸宿?看世間都是名與利的行船,卻不見滿足的心靈歸帆。歎人生來也無所知,去也無奈何,恰似沙灘印痕浪滌不再,追尋,追尋,生之追尋。漫漫長路,何處尋平安?” 我們的人生若不尋著基督,和他一起走入永恒,我們最終,也將和這些古人一樣,走入曆史,成為虛空。(要問如何尋著神,請看我的這篇“A Thin Place”)
意猶未盡的我,在禮品店買了兩本書 --中文的《美泉宮》和英文的《維也納》。我對旅遊地的紀念品,大都無感,唯有書,每到一地必買,是收藏,也是念想,在家裏時時翻一翻,讀幾頁,就像品陳年的酒,回味無窮。
下一篇,我們去逛美泉宮的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