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胡錫進隻是“幽默”了一下。但這不是幽默,而是庸俗;不是調侃,而是低級;不是時評,而是流量投喂下的犬儒式表演。
在任何一個正常的文明社會裏,政治家之間的互動都有基本的禮儀尺度。無論是握手、擁抱,還是肩膀上的輕拍,都是國際外交場合常見的禮節。它們代表的是友好與信任,是國家間關係的象征,而不是情色小說裏的“曖昧信號”。
然而胡錫進偏偏選擇用“摟著”“眼神”這些極具挑逗意味的字眼,配以“這這這……”的語氣詞,讓整段評論滑向下體思維。他不是在分析國際關係,而是在引導受眾往低級的方向想。他清楚這種暗示能引爆流量,也知道讀者會在評論區裏發出起哄的“哈哈哈”。於是,一場外交禮儀,被活生生寫成了小區八卦。
胡錫進曾是《環球時報》的總編輯,手握中國最具國際傳播力的媒體平台之一。按理說,他應當是懂外交、懂分寸、懂國際形象的人。如今退而不休的他,卻在微博上活成了一個典型的“自媒體段子手”:標題黨、情緒化、煽動性十足,完全不顧言論的公共影響力。
一個曾代表國家媒體形象的人,居然用“男女曖昧”去解讀外交場麵,這不僅是個人品格的坍塌,更是職業倫理的崩壞。在他那裏,新聞不再是事實的呈現,而是“笑料”的原料;時評不再是理性的分析,而是流量的生產線;女性政治家不再是公共人物,而是被消費的“笑點”。
這類人嘴上喊“愛國”,實則以侮辱他國政要為樂;嘴上說“新聞良知”,實則為點讚率而編排陰暗的故事。他的粉絲越多,言辭就越輕浮;他的點擊越高,道德的底線就越低。最終,他已不是在評論世界,而是在出賣自己曾經的尊嚴。
胡錫進的言論之所以能引發大量轉發,並非孤例,而是因為它迎合了中國網絡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種病態心理——以“男女關係”去汙蔑對方,以性暗示去貶低異己。這種思維幾乎滲透在社會的各個層麵:一個女官員升職了,總有人暗示她“靠關係”;一個女明星發言尖銳了,總有人攻擊她“沒人要”;一個女記者勇敢提問,總有人嘲諷她“博出名”;一旦有男女出現,就會被曲解成“曖昧”。
這是多麽深的文化陰影!它揭示出部分人心底的肮髒與怯懦——他們看不懂平等,就隻能用汙蔑去解釋成功;他們不懂尊重,就隻能以侮辱尋求優越感。胡錫進不過是這種心理的放大器,用媒體的擴音喇叭,把庸俗大眾的想象放大成公共輿論。而最悲哀的是:這種帶性別侮辱的“玩笑”,在網絡上最容易火。
低俗從來不缺聽眾,尤其當它披著“新聞”或“愛國”的外衣時,更能讓人心安理得地墮落。胡錫進早已不是那個寫社評的主編,而是一個在算法支配下的自媒體商人。他清楚什麽最能引流:衝突、曖昧、誇張、情緒。在這種邏輯下,“外交”太枯燥,“政策”太理性,隻有“性”才最有點擊率。於是他選擇把公共事件私人化,把政治新聞情色化,用暗示和歪解製造“看點”。
他並不在乎真相,隻在乎“轉評讚”。他也不在乎尊重,隻在乎流量收益。在他眼裏,輿論不是責任,而是生意;受眾不是公民,而是獵物。而這,正是當下許多中國自媒體的縮影——當點擊量成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語言便不再有邊界,道德也就不再有意義。
胡錫進的那條微博之所以令人反感,不僅因為它低俗,更因為它顯露出一種深層的文化自卑:麵對強勢的女性,他隻能用性來消解她的權威;麵對國際舞台,他隻能用“曖昧”去掩飾自己的自卑。他不敢正麵評論日美同盟的複雜關係,也不敢從戰略角度分析美日互動的背景——那太難了。他隻會抓住一張照片、一種表情,然後拋出一句“摟著”“眼神”,用猥瑣的方式博得廉價的關注。
這種思維,正是中國部分男性話語權者的典型——他們害怕平等,害怕女性的獨立,害怕世界的開放,於是把一切不理解的東西都歸結為“男女那點事”。在他們眼中,國際政治是寢室裏的八卦,外交禮儀是夜總會的姿勢。他們以為自己“看透了世界”,其實隻是被自己的齷齪想象困住了。
胡錫進的語言風格,被網友稱為“老胡體”:喜歡重複疊詞(這這這)、假裝驚訝(真是雷人)、加上口語感極強的點評,既顯得“接地氣”,又能製造輕鬆感。但這種寫法的實質,是對公共表達的稀釋,是理性話語的退化。他用俚語取代邏輯,用情緒取代理據,用調侃取代尊重。久而久之,讀者被訓練成隻能用情緒反應世界的一群人——不思考,隻起哄;不求真,隻求樂。
“老胡體”的流行,是國民話語退化的一個注腳。它讓人誤以為“低俗”就是“真性情”,“調侃”就是“敢言”,“嘴損”就是“獨立”。但真正的獨立,是敢說真話,而不是敢說髒話。真正的批評,是指向權力,而不是拿女性開涮。真正的幽默,是揭示荒誕,而不是製造侮辱。
有人或許會為胡錫進辯護:“不過一句玩笑而已,何必上綱上線?”錯。問題不在那幾個字,而在背後的思想。當一個社會的意見領袖都可以毫無顧忌地性化他人、調侃女性、曲解外交,那意味著什麽?意味著這個社會的公共討論已經不講邊界;意味著對女性的尊重已經成為笑料;意味著連政治都要靠情色暗示來維持熱度。
這種思想的低俗,比語言更可怕。它腐蝕的不隻是輿論生態,更是社會的價值體係。當胡錫進們不斷用“眼神”“摟著”這樣的詞語操弄輿論,人們就會漸漸失去判斷力,把低級趣味當作娛樂,把尊重當作虛偽。而一個失去尊重的社會,是不會有真正的文明的。
胡錫進的微博,不是一條玩笑,而是一麵鏡子。它照出了當下中國輿論的庸俗化、新聞人的墮落、以及大眾的道德疲軟。在那種環境中,理性被情緒淹沒,思考被段子取代,尊重被流量吞噬。我們可以諷刺川普,可以批評日本政策,可以反思美日同盟——但這些都應該基於事實與邏輯,而不是基於性暗示和低級揶揄。
一旦新聞評論淪為取樂工具,公共討論就隻剩下喧囂。胡錫進之流的可惡,不在於他們說了什麽“雷人”的話,而在於他們教壞了一代人——讓人們相信:要吸引注意,就要越界;要表達觀點,就得低俗;要“敢言”,就要侮辱。一個社會若連語言都不講尊重,那麽它的文明將永遠停留在胡錫進的微博裏:一張照片、一句揶揄、一堆笑聲——熱鬧而下流。真正讓人憤怒的,不是他侮辱了誰,而是他讓“侮辱”這件事變得如此自然、如此受歡迎。當一個社會連“惡俗”都能被點讚成“真性情”,我們就該明白:最該反思的,不隻是胡錫進,而是那個笑著點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