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級物理學大師楊振寧先生千古
2025年10月17日,物理學大師楊振寧先生與世長辭,享年103歲。驚悉噩耗,深感震動與悲痛。楊先生一生致力於揭示自然界最深層的對稱性與規律,其思想影響了整整一個世紀的理論物理發展,堪稱科學與理性精神的典範。
在大眾的印象中,楊振寧先生是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這當然已經是極高的榮譽。然而,許多人並不知道,楊先生的學識和貢獻遠遠超出了那塊諾貝爾獎本身。
事實上,這在諾貝爾獎的曆史上並非孤例。愛因斯坦的諾貝爾獎並不是因“相對論”,而是因“光電效應”;真正改變人類世界觀的相對論,並未得到當年的獎項承認。同樣,楊振寧先生獲獎的“宇稱不守恒”隻是他諸多思想成果之一。他更深遠、更根本的貢獻,是1954年與米爾斯共同創立的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即“楊–米爾斯理論”)。
這套理論把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統一在對稱性原則之下,奠定了後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數學與物理基礎。它的思想深度與影響力,被認為可與麥克斯韋的電磁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相提並論。正如楊先生自己所說:“楊–米爾斯理論將影響未來物理學二百年。”
(一)關於楊–米爾斯理論的曆史地位
1954年,楊振寧與米爾斯提出了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Yang–Mills theory),它將麥克斯韋電磁場的 U(1) 對稱性推廣為更一般的內稟對稱群,如 SU(2)。這一理論首次揭示:對稱性原則可以決定相互作用的形式。從思想深度上說,這與麥克斯韋統一電與磁的意義相當。其影響在當時未能完全顯現,但二十年後,格拉肖、溫伯格、薩拉姆等人正是在楊–米爾斯框架上構建了標準模型,使強、弱、電相互作用統一於同一理論體係。因此,楊–米爾斯理論不僅是粒子物理的核心結構,更是自然規律幾何化與對稱化的語言。
楊振寧本人也曾預見到其長遠意義,他說過:“楊–米爾斯理論將影響未來物理學二百年。” 相比之下,他認為自己提出的“宇稱不守恒”思想,雖然震撼當時,但屬於較短期的革命。這種對理論層級的自我判斷是深刻而冷靜的。
(二)關於規範勢 Aμ 的物理意義
在經典電動力學中,磁場 B = ∇ × A,矢勢 A 被視為數學方便引入的中間量;隻有 E 與 B 被認為是“可測的物理場”。然而,在量子理論中,規範勢進入了波函數的相位,而1959年提出的 Aharonov–Bohm 效應證明:即使在 E、B 均為零的區域,規範勢仍可影響粒子的相位幹涉圖樣——這表明 Aμ 具有獨立的物理意義。
楊–米爾斯理論進一步推廣了這一思想:在非阿貝爾對稱群下,規範勢不再是單純的“數學約定”,而是攜帶相互作用的基本場量,可量子化為實際的規範玻色子(光子、W、Z、膠子等)。這使“勢”成為真正的物理場——從描述工具上升為自然界的基本存在形式之一。
(三)如何理解“劃時代貢獻”
可以說,楊振寧的工作標誌著“對稱性原則”從數學美感轉化為物理實在,是繼狄拉克與諾特之後對理論結構最深刻的推進。如果麥克斯韋定義了“場”的物理性,愛因斯坦揭示了“時空”的相對性,那麽楊振寧則揭示了“對稱性”的物理性。
他的地位或許不在體係奠基者(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之列,但在二十世紀下半葉,他確實是將物理思想由經驗走向結構化原則的關鍵人物之一。
國人有排座次的嗜好,楊振寧先生在世界物理學界可以排到第幾名呢?這可能比解物理難題還要更累更討人厭。也許下麵這個表格能有助於我們認清世界級物理大師們究竟都做了哪些劃時代的巨大貢獻。

第一層次的牛頓、愛因斯坦與麥克斯韋,奠定了人類認識自然的根基,這一點從無爭議。至於第二與第三層的人物,雖在領域和貢獻上或有交叉、標準或有差異,但無疑皆為世界級的物理學大師。
他們的思想深度與學術影響,遠遠超越了多數諾貝爾獎得主。近年來,基礎理論物理的發展日益艱難,真正具有原創突破的理論幾近停滯。諾貝爾獎的評選有時似乎成為一種慣性,為“獎項而獎項”,其學術含金量與曆史分量亦不免令人感歎。正所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
我從未懷疑中國未來必將有人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但要再出現像楊振寧先生那樣以思想塑造時代、以原則改變物理學方向的頂級大師,卻唯有天意能知。
這也正是為什麽楊振寧先生的離世,讓整個華人社會深感悲痛與失落。
他不僅是一位科學巨匠,更是一個時代的象征。楊振寧先生是當代世界碩果僅存的劃時代理論物理大師。他的離去,不僅標誌著一位學術巨星的隕落,更象征著一個偉大思想時代的謝幕。自此,理論物理的天空失去了最明亮的星辰,那種以對稱性、邏輯與美感照亮宇宙的思想光芒,將從人間隱去。
或許,要經曆漫長的歲月,新的星星才會再次升起,去延續那份對真理的執著與熱愛。而在此之前,我們能做的,唯有仰望這十多位物理學大師曾照亮過的那片星空,靜靜地懷念,深深地致敬。
附錄:關於諾特(Emmy Noether)
埃米·諾特(Emmy Noether,1882–1935)是德國數學家,現代理論物理結構的思想奠基人之一。她提出的“諾特定理”揭示:每一個連續對稱性都對應一個守恒量,如時間平移對應能量守恒、空間平移對應動量守恒、旋轉對稱對應角動量守恒。這一原理使物理學從經驗定律提升為對稱性結構的理論體係,對狄拉克、楊振寧、費曼等人都有深遠影響。愛因斯坦稱她的成果是“現代物理最寶貴的數學禮物”。
徐令予 作於南加州 (2025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