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Girl1

BeijingGirl1 名博

星光不問歸途: 他繼續閃耀

BeijingGirl1 (2025-10-19 08:34:23) 評論 (52)
1980年代的一個夏天,北大校園。我的親戚參加了一場考試。考生們主要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物理係學生,在校成績優異,有誌赴美攻讀博士學位。 考試有數學、物理和英語。 考卷基本是英文。 親戚後來對我說,考場內的空氣幾乎凝固 — 每個人都知道,那不僅是一場考試,更是一場命運的敲門。

CUSPEA【1】, 中美聯合招收物理研究生考試。1979-1988年共舉行了十次,主要在在北大、清華、中科大、複旦、南開、蘭大等高校設立, 其他大學可以向舉辦考試的大學推薦學生參加。 我的親戚考取來了美國。 後來我曾經問過都考了什麽題目。 親戚說到有一道數學題是求四維球的體積。

我至今都不知道這道題應該怎麽解。四維球是個什麽怪物?還有半徑的概念嗎?三維空間+時間軸? 心中從此認定親戚這樣學物理的名校留美博士都是天人。 CUSPEA是物理泰鬥楊振寧先生一手創立的, 昨天,他駕鶴西去,享年103歲。



1979年中國的大學剛恢複招生兩年。 沒有學位製,科研設備簡陋,英語教材還有手抄本, 有的經濟學教授從沒見過信用卡。 可楊先生敏銳地看見:中國最不缺的是聰明的頭腦,最需要的是通向世界的門。於是,他設計了一條路 - CUSPEA。

他親自起草方案,奔走於中美兩國的大學和政府之間,搭建起那座通往未來的橋。十年間,915 名年輕人通過這場考試,飛越太平洋,從北京、上海、蘭州、長沙,走向普林斯頓、哈佛、耶魯、斯坦福。

CUSPEA 的成功也體現了楊振寧的遠見:他既看到了人才外流的風險,也看重人才流動的長期收益 — 事實證明,很多 CUSPEA 學者後來又回中國建設科研體係,成為中國科研複興的中堅力量。有人後來成為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有人回國建設大學和實驗室,也有人默默留在講台上教下一代。?

他們的生命軌跡不同,卻都延續著那份“向光而行”的精神。有人說,CUSPEA 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但更深的意義在於,它讓一個民族重新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科學可以通向尊嚴。

楊振寧的人生,可以用“跨度”來形容。跨越世紀、跨越中西、跨越戰爭與和平、跨越青年與垂暮。他與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弱宇稱不守恒”【2】,在宇稱守恒理論中發現了更深層的粒子物性, 因此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與米爾斯建立的“楊—米爾斯理論”(規範場論)【3】,加固了現代物理的根基。他以自己對物理的深刻理解和對世界科學趨勢的遠見,盡力阻止了中國建高能加速器的想法。

楊振寧不僅是科學家。他的人生軌跡也映照著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求學、漂泊、功成、思歸。他晚年放棄美國國籍,重歸中國公民身份,選擇在清華任教。他說:“我血液裏流著父親的血,也流著中國文化的血。”, 那是一種生根的自覺,也是一種回歸的溫柔。

9月30號我寫博文《花入金盆葉作塵》還想到他和翁帆。 翁帆還是姑娘時, 做過楊杜夫婦的陪同和導遊,之後一直和楊夫婦通信。她大學畢業後曾經和一位年歲相當的香港人結婚。2003年楊夫人杜致禮去世, 翁已離婚並寫信給楊表達了愛慕之情。楊翁2004年結婚時男82 女28,讓多少人唏噓。 楊比翁父大21歲!







楊翁的婚姻曾引起社會廣泛議論。質疑,諷刺,羨慕嫉妒恨。但時間是最公正的評判者 — 二十一年過去,楊翁的生活平靜而堅定。也許,人生到最後,真正重要的,不是外界如何看待,而是兩個人在漫長歲月中是否彼此相守和安然。

2016年我在北京,參加了一個微軟亞洲北京研究中心的學術飯局和座談會。楊翁是重要是被邀請人也在座。94歲的楊先生思維仍然十分敏捷清晰,格局和想法都不拘一格、高於常人,儼然時代發展的弄潮兒。 他稱呼翁“帆帆”,既有丈夫的寵愛,也有長輩的慈祥。

他們的婚姻讓人們看到,愛情不隻是青春的熾烈,也可以是晚年的理解、陪伴與安慰。當一位科學家走過漫長人生,經曆輝煌與孤獨,也許最珍貴的,是在餘生中仍有人陪他吃飯喝茶、行走中和他牽手撐傘、閑暇裏與他共享春花夕陽。





楊振寧的一生,證明了人可以偉大,也可以溫柔;可以探索宇宙的規律,也可以珍惜人間的情感。如今他走了,不僅意味著一個科學時代的落幕,更提醒我們:真正的“科學精神”,不僅在實驗室裏,也在如何麵對生命、麵對選擇的方式中。

楊先生用理性揭開了自然的秘密,用一生詮釋了人的複雜與溫度。 這樣的生命本身就很高,何需拔高。願他安息。 願那顆曾為世界發光的心,如今在星空中繼續閃耀。

  • 【1】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 【2】Weak parity vio­la­tion。
  • 【3】Yang–Mills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