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學城
» 博客
» 星光不問歸途: 他繼續閃耀
星光不問歸途: 他繼續閃耀
2025-10-19 08:34:23
1980年代的一個夏天,北大校園。我的親戚參加了一場考試。考生們主要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物理係學生,在校成績優異,有誌赴美攻讀博士學位。 考試有數學、物理和英語。 考卷基本是英文。 親戚後來對我說,考場內的空氣幾乎凝固 — 每個人都知道,那不僅是一場考試,更是一場命運的敲門。
CUSPEA【1】, 中美聯合招收物理研究生考試。1979-1988年共舉行了十次,主要在在北大、清華、中科大、複旦、南開、蘭大等高校設立, 其他大學可以向舉辦考試的大學推薦學生參加。 我的親戚考取來了美國。 後來我曾經問過都考了什麽題目。 親戚說到有一道數學題是求四維球的體積。
我至今都不知道這道題應該怎麽解。四維球是個什麽怪物?還有半徑的概念嗎?三維空間+時間軸? 心中從此認定親戚這樣學物理的名校留美博士都是天人。 CUSPEA是物理泰鬥楊振寧先生一手創立的, 昨天,他駕鶴西去,享年103歲。
1979年中國的大學剛恢複招生兩年。 沒有學位製,科研設備簡陋,英語教材還有手抄本, 有的經濟學教授從沒見過信用卡。 可楊先生敏銳地看見:中國最不缺的是聰明的頭腦,最需要的是通向世界的門。於是,他設計了一條路 - CUSPEA。
他親自起草方案,奔走於中美兩國的大學和政府之間,搭建起那座通往未來的橋。十年間,915 名年輕人通過這場考試,飛越太平洋,從北京、上海、蘭州、長沙,走向普林斯頓、哈佛、耶魯、斯坦福。
CUSPEA 的成功也體現了楊振寧的遠見:他既看到了人才外流的風險,也看重人才流動的長期收益 — 事實證明,很多 CUSPEA 學者後來又回中國建設科研體係,成為中國科研複興的中堅力量。有人後來成為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有人回國建設大學和實驗室,也有人默默留在講台上教下一代。?
他們的生命軌跡不同,卻都延續著那份“向光而行”的精神。有人說,CUSPEA 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但更深的意義在於,它讓一個民族重新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科學可以通向尊嚴。
楊振寧的人生,可以用“跨度”來形容。跨越世紀、跨越中西、跨越戰爭與和平、跨越青年與垂暮。他與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弱宇稱不守恒”【2】,在宇稱守恒理論中發現了更深層的粒子物性, 因此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與米爾斯建立的“楊—米爾斯理論”(規範場論)【3】,加固了現代物理的根基。他以自己對物理的深刻理解和對世界科學趨勢的遠見,盡力阻止了中國建高能加速器的想法。
楊振寧不僅是科學家。他的人生軌跡也映照著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求學、漂泊、功成、思歸。他晚年放棄美國國籍,重歸中國公民身份,選擇在清華任教。他說:“我血液裏流著父親的血,也流著中國文化的血。”, 那是一種生根的自覺,也是一種回歸的溫柔。
9月30號我寫博文《花入金盆葉作塵》 還想到他和翁帆。 翁帆還是姑娘時, 做過楊杜夫婦的陪同和導遊,之後一直和楊夫婦通信。她大學畢業後曾經和一位年歲相當的香港人結婚。2003年楊夫人杜致禮去世, 翁已離婚並寫信給楊表達了愛慕之情。楊翁2004年結婚時男82 女28,讓多少人唏噓。 楊比翁父大21歲!
楊翁的婚姻曾引起社會廣泛議論。質疑,諷刺,羨慕嫉妒恨。但時間是最公正的評判者 — 二十一年過去,楊翁的生活平靜而堅定。也許,人生到最後,真正重要的,不是外界如何看待,而是兩個人在漫長歲月中是否彼此相守和安然。
2016年我在北京,參加了一個微軟亞洲北京研究中心的學術飯局和座談會。楊翁是重要是被邀請人也在座。94歲的楊先生思維仍然十分敏捷清晰,格局和想法都不拘一格、高於常人,儼然時代發展的弄潮兒。 他稱呼翁“帆帆”,既有丈夫的寵愛,也有長輩的慈祥。
他們的婚姻讓人們看到,愛情不隻是青春的熾烈,也可以是晚年的理解、陪伴與安慰。當一位科學家走過漫長人生,經曆輝煌與孤獨,也許最珍貴的,是在餘生中仍有人陪他吃飯喝茶、行走中和他牽手撐傘、閑暇裏與他共享春花夕陽。
楊振寧的一生,證明了人可以偉大,也可以溫柔;可以探索宇宙的規律,也可以珍惜人間的情感。如今他走了,不僅意味著一個科學時代的落幕,更提醒我們:真正的“科學精神”,不僅在實驗室裏,也在如何麵對生命、麵對選擇的方式中。
楊先生用理性揭開了自然的秘密,用一生詮釋了人的複雜與溫度。 這樣的生命本身就很高,何需拔高。願他安息。 願那顆曾為世界發光的心,如今在星空中繼續閃耀。
【1】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2】Weak parity violation。
【3】Yang–Mills theory。
遠遠的霧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22:23:02
謝謝好文!更多的了解了楊振寧和他的偉大貢獻。過去因為他的婚姻,創中國記錄,所以對他印象不太好。記得在80年代,我所在大學當時隻聽說過李政道的獎學金,好像每年50個,忘了是哪個專業的了。反正不是物理就是生物。感覺培養了很多名人,但是大部分留在了美國。回國的還是少數。你的文章介紹了親戚所參加的楊振寧獎學金,並且與李政道的那個做了區分。有道理。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8:39:18
回複 '南瓜蘇' 的評論 : 你講的太好了。 個別人為了追求流量和給自己的生意打廣告,妄加猜測虛下定論。 關於婚姻,人們也不是當事人,冷暖自知的事,閑操心。 真不愧是作家, 嚴謹精準的語言。
==“有人說楊振寧雖是泰鬥,但私德有虧,如和李政道的糾葛,如和翁帆的婚姻。前者,人們不是當事人,不好妄加猜測虛下定論。後者,人們也不是當事人,冷暖自知的事,閑操心。”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8:34:39
AI說 - “早期中文網絡上(尤其是 2000 年前後)流傳的一些“留學回憶錄”或舊論壇帖,
有時把兩個項目混為一談。
後來新媒體、百科、公眾號直接轉載,沒有校驗,
於是“李政道發起 CUSPEA”就成了“看起來靠譜”的說法。 ” 。
AI說, “這確實是網絡上一個常見但頑固的誤傳。 這種混淆其實有很典型的傳播邏輯,”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8:32:45
GPYT說, “兩者是完全不同的體係,
甚至有些當年的考生自己也專門在訪談中強調:“我們考的是楊先生那一場,不是李先生那一場。””。 如果沒有我的親戚是CUSPEA 的留美博士這件事, 我沒準也會懵掉的。 但是親戚的親身經曆是不會錯的。 現在AI說得更加明確了。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8:30:25
GPT說, CUSPEA(P = Physics)= 楊振寧
CUSBEA(B = Biochemistry)= 李政道
網絡常把兩者混淆,是因為縮寫近似 + 人物關聯 + 信息轉載不實。
但是石溪分校和 APS 有關於此的檔案記載和資料。 楊振寧 是 CUSPEA的發起人。
Columbia University 及 NIH 檔案 也有關於李政道的 CUSBEA 的檔案, 發起人是李政道。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8:27:42
我先插播一下關於楊振寧發起和組織CUSPEA的是。 今天XYZ來胡攪蠻纏,這個ID 的觀點非常不客觀,是某位的追隨者、舔屁蟲。 另一位也很固執。 不過ChatGPT 總結的很好。 希望你們去看。 我這裏隻是給自己做一個記錄。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8:23:05
回複 '南瓜蘇' 的評論 : 謝謝小蘇臨帖。
南瓜蘇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5:47:11
我最受不了的是,那些惡意揣測翁帆的意圖,圖財,圖名,圖利,等等不一而足。又黑又邪。
喜歡你的大這篇,公正。問問你好京妞。
南瓜蘇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5:43:27
有人說楊振寧雖是泰鬥,但私德有虧,如和李政道的糾葛,如和翁帆的婚姻。前者,人們不是當事人,不好妄加猜測虛下定論。後者,人們也不是當事人,冷暖自知的事,閑操心。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5:04:12
回複 '初春時節' 的評論 : 陳佳洱我沒記錯的話, 是搞核物理出身的?所以可以很好地理解楊的意思。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4:59:43
能做到這一點, 絕對是非常睿智的。 :) @小樹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4:55:59
回複 '多倫多橄欖樹' 的評論 : 問好小樹。 “現在這世上的事,有什麽結果,我都不奇怪咯”, 這話說得極好。 :)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4:53:38
別把別人的禮貌當成軟弱可欺, 好麽? 李政道自己的文章說自己的功勞, 這能相信嗎? 我已經說過啦, 他可能參與了工作, 但大家不認為他是主要創始人和推進者。 當時參與的美國大學那麽多,都參與了CUSPEA 的工作啊。 @7H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4:47:58
回複 'SHWLY7H' 的評論 : 對不起。 這件事我已經說過了。請不要死纏爛打啦。
初春時節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3:54:11
----謝謝更正。 陳佳洱、許智宏都是科學家吧。 是啊, 開始說陳敏爾我很奇怪, 副國級的人都出來了。。 :) @BeijingGirls
是的,那時許智宏是當任校長,生物學家;陳佳洱是前任校長,物理學家。當時楊先生的報告主要是用漢語,但涉及到個別的物理學專用詞匯,為了找到準確的漢語表達,有時會遲疑,或者用了英語,這時陳佳洱會立即翻譯成標準的漢語表達。整場報告把二十世紀前半葉物理學大廈的建立過程講的有聲有色,聽眾如醉如癡,我這非物理專業者也聽的入了迷。期間楊和陳之間不時有些對話,充滿幽默和智慧。
致敬前輩們!
多倫多橄欖樹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3:12:54
現在這世上的事,有什麽結果,我都不奇怪咯~~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3:11:16
回複 '初春時節' 的評論 : “楊先生非常睿智、非常敏捷。”, 確實, 和他的年齡不相符地年輕。 可能被照顧得好。 腦子特別清楚。 :)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3:09:14
謝謝更正。 陳佳洱、許智宏都是科學家吧。 是啊, 開始說陳敏爾我很奇怪, 副國級的人都出來了。。 :) @初春
初春時節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2:30:00
--回複 '初春時節' 的評論 : 問好初春。 謝謝臨帖。 “20世紀初在燕園聽過先生演講,”, 是啊,聽過他說話的人都對他的敏捷印象很深。 他的古文底子也不錯,多中華文化的了解也很深。
是的,楊先生非常睿智、非常敏捷。
更正我前麵的留言:是陳佳洱、許智宏左右陪同,不是陳敏爾。抱歉。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2:18:30
回複 '初春時節' 的評論 : 問好初春。 謝謝臨帖。 “20世紀初在燕園聽過先生演講,”, 是啊,聽過他說話的人都對他的敏捷印象很深。 他的古文底子也不錯,多中華文化的了解也很深。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2:13:06
回複 'SHWLY7H' 的評論 : 李政道先生也是了不起的物理學家。 但我沒見過他本人。 我親戚的CUSPEA 和他也沒關係, 所以成此文。 至於網上炒作什麽楊李分裂的很沒勁。 楊李兩位都沒說什麽, 一些無關的小人瞎摻乎什麽, 為了流量太下作了。 楊李不悲哀, 是炒作的小人悲哀。 要不說小人常戚戚呢。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2:05:17
回複 'SHWLY7H' 的評論 : 不用再發鏈接了。 因為同樣說楊振寧和CUSPEA的一搜出來得更多。 況且AI也非常肯定楊事CUSPEA的 發起人和推動者。 這篇文關於CUSPEA的部分是基於我親戚的親身經曆, 為了多了解我也看了 AI。 當時他們都隻知道是楊振寧發起的。
初春時節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2:04:10
給京妞問好,謝謝好文。:)
向楊先生致敬,楊先生千古。20世紀初在燕園聽過先生演講,陳敏爾、許智宏左右陪同。先生是大科學家,也是大智慧家。也向楊帆致敬!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1:53:17
回複 'SHWLY7H' 的評論 : 謝謝鏈接。 不過這是清華的文章, 我的親戚是親身經曆, 還有 AI 也說是楊主持。 有可能李政道也加入了CUSPEA的工作。 楊李的事讓他們自己到上帝那裏訴說吧。
SHWLY7H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1:51:06
https://news.pku.edu.cn/lzdxsjnwz/lzdwc/c6d0650e0ec4409eb3fcc8c667836466.htm
SHWLY7H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1:44:4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SPEA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7%BE%8E%E8%81%94%E5%90%88%E5%9F%B9%E5%85%BB%E7%89%A9%E7%90%86%E7%B1%BB%E7%A0%94%E7%A9%B6%E7%94%9F%E8%AE%A1%E5%88%92
CUSPEA是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的簡稱,中譯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是1979年-1989年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用來選拔派遣學生到美國攻讀物理專業研究生的考試。共有915人通過該考試留學美國。[1][2]
由物理學家李政道和中國物理學界合作創立。當時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剛結束不久,高等教育還在重建之中。美國招生使用的成績單、推薦信等手段在中國高校不常見,其可信性很難評估。美國的研究生入學標準考試TOEFL、GRE也沒有在中國開展。在李政道的遊說下,美國和加拿大的一些大學(最終多達97所)改用CUSPEA選拔中國留學生。1989年,CUSPEA項目正式結束,中國申請來美的留學生改用美國高校的常規方法選拔。至今,風格類似而規模大為縮小的Mini-CUSPEA考試仍在舉行中。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1:40:14
回複 'SHWLY7H' 的評論 : 當然, 楊和李聯合發起也有可能。 所以請你給出你說的 “十年樹木今成林——CUSPEA項目40年回望“。《中國科學報》2019-11-20 的出處, 大家都可以看看。 不過我親戚的親身經曆和李政道是無關的, 親自下場的是楊振寧。
SHWLY7H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1:38:38
https://www.tsinghua.org.cn/info/1951/17927.htm
來源《中國科學報》2019-11-20 的, 搜一下應能見到。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1:37:53
回複 'xyz66' & ‘SHWLY7H’ 的評論 :
ChatGPT :
楊振寧發起的:CUSPEA(1979–1989)
全稱: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宗旨:為中國優秀物理學生開辟赴美讀博士的通道。
? 核心事實:
發起人:楊振寧(時任美國石溪大學教授)。
主管機構:中國物理學會 & 教育部。
執行時間:1979–1989 共十屆。
對象:物理學本科畢業生。
形式:統一考試 + 英語 + 麵試 + 楊振寧推薦。
錄取學校:美國主要一流大學(普林斯頓、哈佛、斯坦福、芝加哥等)。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1:30:42
回複 'xyz66' 的評論 : 如果你知道, 去 ChatGPT 投訴吧, 說他們錯了。 我也截屏了。 可以提供你照片。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1:28:17
回複 'xyz66' 的評論 : 你最先說的是, “CUSPEA項目是由物理學家李政道和中國物理學界合作發起的。”, 這當然是錯的。 CUSPEA 是楊振寧發起的。 按照ChatGPT 的說明, 李政道發起了 CUSPBEA。
ChatGPT - 李政道主導的:CUSBEA(1982–1989)
全稱:China–U.S. Biochemistry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宗旨:為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生提供赴美深造機會。
? 核心事實:
發起人:李政道(時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主管機構:中國教育部、國家教委。
執行時間:1982–1989 共八屆。
對象:生物、化學及醫學相關專業學生。
形式:類似 CUSPEA,也有筆試 + 麵試 + 李政道推薦。
xyz66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1:17:55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你眼睛花了吧?
我說的是:李政道是CUSPEA項目發起人,而吳瑞是CUSBEA發起人,哪錯了?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1:13:23
回複 'xyz66' 的評論 : 那你要去問 ChatGPT 了呀。 再說你既然知道, 為什麽開始會和楊振寧的 CUSPEA 搞混呢?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1:12:06
回複 'xyz66' 的評論 :
ChatGPT - 李政道主導的:CUSBEA(1982–1989)
全稱:China–U.S. Biochemistry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宗旨:為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生提供赴美深造機會。
? 核心事實:
發起人:李政道(時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主管機構:中國教育部、國家教委。
執行時間:1982–1989 共八屆。
對象:生物、化學及醫學相關專業學生。
形式:類似 CUSPEA,也有筆試 + 麵試 + 李政道推薦。
所以 CUSBEA 是李政道發起的生物化學類考試項目。
xyz66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1:09:24
因為我很清楚來龍去脈,見過吳瑞教授幾次。BTW,李政道是物理學家,為什麽發起CUSBEA?太匪夷所思了吧?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1:09:09
回複 'xyz66' 的評論 : 89年就結束, 我當然不知道呀。 那時候我又不在。 又不是我的專業。 CUSPEA 我知道, 是因為親戚參加了。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1:06:47
回複 'SHWLY7H' 的評論 : 請給個鏈接出處吧。 謝謝解釋。
不過我前麵已經解釋了, CUSPEA , P-pyhsics是楊振寧發起的, CUSBEA, B-Biochemistry 是李政道主持的。 82年-89年。
xyz66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1:02:39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As summarized below:
CUSBEA項目(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是由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華裔生物化學家吳瑞教授於1981年發起的。受 CUSPEA項目(中美物理學聯合招生項目)的啟發,吳瑞教授希望通過這個項目選拔中國優秀學生赴美攻讀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為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培養生命科學人才。
發起人: 吳瑞教授(Prof. Ray Wu)
發起時間: 1981年
目的: 選拔中國優秀學生赴美攻讀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
影響: CUSBEA項目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生命科學領域的傑出人才,許多畢業生後來成為國際知名科學家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1:01:39
不過謝謝你臨帖留言, 不然還真不知道你是如此的啥也不懂, 還非要裝懂呢。 嗬嗬。 @XYZ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1:00:30
回複 'xyz66' 的評論 : 哦, 不是 AI 搞錯了, 就是你啥也不懂。 我的親戚是親身CUSPEA 參加者, 是楊先生親自下場麵試的。 你咋老是這麽冒失, 浮皮潦草, 還特自以為是。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0:58:41
CUSBEA 出來的的著名學者有 施一公、饒毅等。 CUSPEA 出來的著名物理學家有張首晟,謝心澄,龔旗煌等。 二位, 你們就不要楊冠李戴了。 還有這個 XYZ66, 你的水平, 真的看你崇拜什麽人就知道了, 大學都沒上過的網紅,抄書 抄AI都抄不對。 你當然就更差了。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0:54:07
CUSBEA 是1982年 - 1989年。 是由 中國教育部、國家教委 牽頭, Biochemistry 的B, 不是 Physics 的 P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0:52:54
前麵的二位都錯了。 李政道發起的是 CUSBEA。 BBB, China–U.S. Biochemistry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SHWLY7H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0:50:02
CUSPEA 是李政道發起的,見 “十年樹木今成林——CUSPEA項目40年回望“。《中國科學報》2019-11-20 。
-- 2019年是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簡稱CUSPEA)實施40周年。回首40年前,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關心國內年輕人的人才培養,嘔心瀝血、事必躬親,克服重重困難,在改革開放初期,曆時十年,讓近千名中國學子赴北美求學。李政道對這些CUSPEA學者們寄予殷殷期望:通過你們,中國科學的將來就是世界科學的將來!--
xyz66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0:46:41
As summarized by Google AI :
CUSPEA項目是由物理學家李政道和中國物理學界合作發起的。在改革開放初期,李政道先生在鄧小平、嚴濟慈等人的支持下,創設了這個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旨在為中國學生赴美留學提供通道。
發起者:由物理學家李政道發起,並與中國物理學界合作創立。
背景:項目在改革開放初期啟動,當時中國的科技教育體係尚在重建,通過托福、GRE等標準考試難以評估中國學生的真實水平。
目的:旨在為中國學生提供一個通過考試赴美國頂尖大學攻讀物理專業研究生的機會。
合作:在李政道的努力下,美國和加拿大最終有97所大學采用CUSPEA的考試結果來選拔學生。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0:26:21
回複 'SHWLY7H' 的評論 : 謝謝留言。也許您可以說明白點, 而不是扯一句網上的道聽途說。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0:25:04
不可能啊, 兩人太太不同,想戴都戴不上。 @7H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0:23:24
回複 'SHWLY7H' 的評論 : 給7H上茶。
SHWLY7H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10:13:11
為何李冠楊戴?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09:42:55
當時是寫到文章中的。 但發表時還是去掉了那一部分, 隻是蜻蜓點水般提了一句。 當時我想, 到合適的時候在用吧。 沒想到很快就用上了。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09:41:50
其他關於楊翁的照片都來自網上。 是我上次寫《花入金盆葉作塵》時看到的。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2025-10-19 09:25:45
本文照片隻有第一張是我的原創。 花是自己院子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