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跳槽是一件稀鬆平常,甚至令人興奮的事情。尤其是在本世紀初.com互聯網雄起時期,跳槽換工作簡直像換餐館吃飯一樣容易。
我有一位朋友,本科在國內學英語,來到美國後先讀了一個MBA,然後在一個三人小公司打工。公司倒閉後,他索性隨潮流去了當地私立大學學計算機。那時,幾乎所有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不論原本學什麽,都一股腦轉學了計算機。朋友學了不到一年,還沒等畢業,就在納斯達克找到一份工作,收入可觀,福利優厚。
另一位碩士朋友在製藥廠工作,最初在輝瑞,沒多久就跳槽到新澤西另一家製藥公司。對方不僅提供搬家費用和安家費,還給他加了20%的薪水。幾年後,他又被獵頭挖到了強生,參與新產品研發,薪資再度提升。在那些日子裏,能任性跳槽意味著當時經濟火熱,意味著更多的機遇和漲薪。
然而,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美國人跳槽的頻率驟然下降了。原因並非員工對現有崗位的熱愛,而是對經濟前景的不確定。跳槽的人數減少,說明經濟活動處於停滯冷卻狀態了。過去活躍的獵頭市場如今冷卻不少。很多不喜歡現有崗位的員工,常常缺乏積極性,但又不敢任性跳槽,很多人隻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每天按時打卡,卻缺乏熱情。數據顯示,他們的效率比正常工作的員工低許多。近年來,許多人換工作並非出於主動選擇,而是因公司裁員被迫另謀生路。更糟糕的是,新工作往往薪資不升反降。
這讓我想起中國的往事。雖然中國老話說“人挪活,樹挪死”,但在過去的中國,調換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在改革開放前的幾十年裏,甚至改革開放後的前十幾年裏,一個人中學或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一個單位,基本就是一輩子的職業生涯,用土話說就是可以一眼望到頭的工作。於是,大學畢業時,分配就格外重要了。同學都會使出渾身解數,討好、走關係,甚至送禮。隻要能進個好單位,未來的發展和地位就完全不同。
比如,一個分配到國務院或中央部委的人,仕途可謂平坦寬廣,甚至有機會登上國家領導崗位。而若是分到小學當老師,職業頂點也就是小學校長。二者的差距,不僅是事業前景,更是生活水準和社會地位的差異,甚至找對象的條件都大不相同。
我記得八二年大學畢業分配工作的前幾個月,同學們之間突然變得疏遠起來,人人開始忙活起各自的前途了。係領導家門口也熱鬧得很,聽說不少人送去禮物。我當時已經考上研究生,不參與分配。但我知道,我的一個好友特意帶了一箱青島啤酒去拜訪係書記。後來果然見效。
在計劃經濟時代,個人幾乎沒有自由選擇的空間。一切都綁在計劃的軌道上。直到改革開放多年後,尤其九十年代初,人們才逐漸有了跳出體製、另謀生路的可能。當時那個詞叫“下海”。我後來在深圳就見過不少當年敢闖的大學生,他們雖然後來未必都是高管,但憑借當年的勇氣和眼光,手裏往往早早有了幾套房。要知道,後來深圳的房子價格,一個就能抵上一個人幾十年工資。很多孩子的出國留學,靠的就是父母賣房。
我認識的一位學生,他母親坦言,為了供孩子留學,家裏賣了一套房,當時七百萬元,學費之外還能讓老公做些投資。學生的父母都是公務員,若僅靠工資收入,根本無力承擔留學費用。幸運的是,他們早年選擇了下海去深圳闖蕩,並且知道投資房產。
回頭看,中國人對跳槽的理解,與美國的輕鬆和頻繁,完全是兩個世界。如今,美國的跳槽頻率下降,被視為經濟活力減弱的標誌。而在中國,能不能跳槽、敢不敢跳槽,本身就是社會體製變化的見證。
再放眼當下,人工智能的崛起,又為這個話題添了些新料。一方麵,AI極大提高了生產率;另一方麵,它讓許多職業前景黯淡,重新洗牌。曾經熱門的計算機專業,如今畢業生投出上百份簡曆,卻鮮有回應。初級程序員的活,AI工具幾秒鍾就能搞定。
大神馬斯克預測,到2030年,AI能取代大部分人類工作,屆時,人們或許隻需在家領取生活津貼,買房買車,悠然度日。掐指粗算一下, 2030年也就還有五年的時間,我們完全趕得上。哪怕這個未來再推遲十年二十年,我們可能仍有機會見證。
想到未來,或許跳槽這個詞會徹底消失。因為人們根本不必再為謀生奔波,AI已經替我們打點好一切。生下來就能享受AI帶來的福利與便利,不再為房子、車子、飯碗發愁。那時的生活甚至可以超過馬克思設想的“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烏托邦。人不再為生計困擾,而是把精力用在吃喝玩樂、文化追求和藝術創造上。設想一下,那樣的日子,也許比我們今天能想象的任何未來都要美妙!想到這些,我們沒準晚上做夢都能笑醒!
2025.9.27 於美國
為什麽現在跳槽的人少了?
遠遠的霧 (2025-09-27 08:23:40) 評論 (0)在美國,跳槽是一件稀鬆平常,甚至令人興奮的事情。尤其是在本世紀初.com互聯網雄起時期,跳槽換工作簡直像換餐館吃飯一樣容易。
我有一位朋友,本科在國內學英語,來到美國後先讀了一個MBA,然後在一個三人小公司打工。公司倒閉後,他索性隨潮流去了當地私立大學學計算機。那時,幾乎所有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不論原本學什麽,都一股腦轉學了計算機。朋友學了不到一年,還沒等畢業,就在納斯達克找到一份工作,收入可觀,福利優厚。
另一位碩士朋友在製藥廠工作,最初在輝瑞,沒多久就跳槽到新澤西另一家製藥公司。對方不僅提供搬家費用和安家費,還給他加了20%的薪水。幾年後,他又被獵頭挖到了強生,參與新產品研發,薪資再度提升。在那些日子裏,能任性跳槽意味著當時經濟火熱,意味著更多的機遇和漲薪。
然而,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美國人跳槽的頻率驟然下降了。原因並非員工對現有崗位的熱愛,而是對經濟前景的不確定。跳槽的人數減少,說明經濟活動處於停滯冷卻狀態了。過去活躍的獵頭市場如今冷卻不少。很多不喜歡現有崗位的員工,常常缺乏積極性,但又不敢任性跳槽,很多人隻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每天按時打卡,卻缺乏熱情。數據顯示,他們的效率比正常工作的員工低許多。近年來,許多人換工作並非出於主動選擇,而是因公司裁員被迫另謀生路。更糟糕的是,新工作往往薪資不升反降。
這讓我想起中國的往事。雖然中國老話說“人挪活,樹挪死”,但在過去的中國,調換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在改革開放前的幾十年裏,甚至改革開放後的前十幾年裏,一個人中學或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一個單位,基本就是一輩子的職業生涯,用土話說就是可以一眼望到頭的工作。於是,大學畢業時,分配就格外重要了。同學都會使出渾身解數,討好、走關係,甚至送禮。隻要能進個好單位,未來的發展和地位就完全不同。
比如,一個分配到國務院或中央部委的人,仕途可謂平坦寬廣,甚至有機會登上國家領導崗位。而若是分到小學當老師,職業頂點也就是小學校長。二者的差距,不僅是事業前景,更是生活水準和社會地位的差異,甚至找對象的條件都大不相同。
我記得八二年大學畢業分配工作的前幾個月,同學們之間突然變得疏遠起來,人人開始忙活起各自的前途了。係領導家門口也熱鬧得很,聽說不少人送去禮物。我當時已經考上研究生,不參與分配。但我知道,我的一個好友特意帶了一箱青島啤酒去拜訪係書記。後來果然見效。
在計劃經濟時代,個人幾乎沒有自由選擇的空間。一切都綁在計劃的軌道上。直到改革開放多年後,尤其九十年代初,人們才逐漸有了跳出體製、另謀生路的可能。當時那個詞叫“下海”。我後來在深圳就見過不少當年敢闖的大學生,他們雖然後來未必都是高管,但憑借當年的勇氣和眼光,手裏往往早早有了幾套房。要知道,後來深圳的房子價格,一個就能抵上一個人幾十年工資。很多孩子的出國留學,靠的就是父母賣房。
我認識的一位學生,他母親坦言,為了供孩子留學,家裏賣了一套房,當時七百萬元,學費之外還能讓老公做些投資。學生的父母都是公務員,若僅靠工資收入,根本無力承擔留學費用。幸運的是,他們早年選擇了下海去深圳闖蕩,並且知道投資房產。
回頭看,中國人對跳槽的理解,與美國的輕鬆和頻繁,完全是兩個世界。如今,美國的跳槽頻率下降,被視為經濟活力減弱的標誌。而在中國,能不能跳槽、敢不敢跳槽,本身就是社會體製變化的見證。
再放眼當下,人工智能的崛起,又為這個話題添了些新料。一方麵,AI極大提高了生產率;另一方麵,它讓許多職業前景黯淡,重新洗牌。曾經熱門的計算機專業,如今畢業生投出上百份簡曆,卻鮮有回應。初級程序員的活,AI工具幾秒鍾就能搞定。
大神馬斯克預測,到2030年,AI能取代大部分人類工作,屆時,人們或許隻需在家領取生活津貼,買房買車,悠然度日。掐指粗算一下, 2030年也就還有五年的時間,我們完全趕得上。哪怕這個未來再推遲十年二十年,我們可能仍有機會見證。
想到未來,或許跳槽這個詞會徹底消失。因為人們根本不必再為謀生奔波,AI已經替我們打點好一切。生下來就能享受AI帶來的福利與便利,不再為房子、車子、飯碗發愁。那時的生活甚至可以超過馬克思設想的“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烏托邦。人不再為生計困擾,而是把精力用在吃喝玩樂、文化追求和藝術創造上。設想一下,那樣的日子,也許比我們今天能想象的任何未來都要美妙!想到這些,我們沒準晚上做夢都能笑醒!
2025.9.27 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