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小黑屋往事

應帆 (2025-09-26 19:37:36) 評論 (2)

海關小黑屋往事

                                   應   帆



在美國工作的最初幾年,因為還是所謂H1B工作簽證的身份,想回國就沒那麽方便。那時尤其害怕回國後再簽證被簽證官刁難,不能回美國就得不償失了。

因為這個,很多人想出了很多應對之策,又能拿到回美簽證,又能把風險降到最低。最流行的一個辦法就是去鄰近的墨西哥或者加拿大遊玩,順便申請一個回美簽證。如果簽證被拒,因為美墨、美加之間的邊境條款不那麽嚴苛,當事人勿需簽證也可以走回或者飛回美國,免除了一種後顧之憂。這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在911之後也變得越來越難,當然那是後話。

話說911之前,我就曾去墨西哥辦簽證。當時的選擇是從紐約飛到德州的艾爾帕索(El Paso)小城,找個旅館住下;第二天一早然後徒步走過一座橋,就進入墨西哥的齊瓦瓦州華雷斯城(Ciudad Juárez, Chihuahua),去那裏的美國大使館申請入境簽證。

那次簽證留給我的最深印象就是埃爾帕索的那家中餐館味道奇差,幾乎不如我這個小白廚子自己糊弄的飯菜好吃。另外就是一種幾乎劫後餘生的後怕,因為從埃爾帕索飛回來一周後就發生了911事件。

兩年後,又發思鄉病,這次我選擇了去更近的加拿大首都渥太華辦簽證。那時的互聯網也越來越發達:在去之前,我在網上找到一家中國人辦的家庭旅館,他們還特別提供簽證打包業務。具體來講,就是提供機場接送和家庭早餐,又說他們家到大使館坐公交車就可以到達,必要時也可以提供郵政快遞護照的服務。

選擇渥太華,其實也因為曾經去過一次。那時大學同學小廣西移民到加拿大,在那裏工作,我曾經去那裏找他玩,因此自覺對渥太華有一定的了解,不是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

話說那次坐飛機到了渥太華機場,匆忙給家庭旅館的女主人發了信息。她說她先生馬上出門,很快就可以到機場接上我。

出海關時,我卻被攔住了。加拿大的白人海關官員先是在櫃台前例行公事地問我來渥太華幹什麽,我自然不能說是為了拿簽證,就拋出事先準備好的藉口:“我來渥太華旅遊,順便看看朋友。”

不知哪點引起海關官員的疑惑,他窮根究底追問起來:“你準備住在朋友家?朋友叫什麽名字?住在哪裏?”

這些信息我也都有,一一如實回答了。

對方卻打破沙鍋問到底,又接著問:“你這個朋友是男性還是女性?你們是什麽樣的朋友?認識多久了?”

因為來之前我主要是用電郵和這個家庭旅館的女主人聯係,對男主人信息隻是甚少,因此提供的聯係人名字也都是這位女主人的,這會子就被問得有些發愣和被動,卻也隻好硬著頭皮道:“是一位女士。我們是網上認識的,網上聊天有兩三個月了。這是我們第一次計劃在現實中見麵……”

這下子海關大哥的興趣似乎被勾了起來,幾乎麵上帶笑道:“你們是網上戀愛?”

我忙搖頭又搖手地否認,“不是不是,我們不是那種男女朋友。就是在網上聊天聊得來的朋友。她是已婚女士。”

海關大哥不再理會我的窘態,忽然站起來,揮揮手,道:“你跟我來。我們需要再問你一些問題。”

我的心一沉,想到了傳聞中的機場海關小黑屋,怕自己的簽證和綠卡申請從此有了麻煩,更怕自己這下子可能會被立刻遣返,隻是不知道是被遣返回美國還是中國……萬分沮喪之下,卻也別無它法,隻好拿了隨身小行李箱,跟著他走進了一間小小的、堆滿各種資料的辦公室,就是傳說中的“小黑屋”了。

海關大哥坐下來,再度檢查我的護照等材料,又突然掃我一眼,並意味深長地道:“你從紐約飛到渥太華來跟一個網友見麵。你們對彼此了解有多深?”

我忙著繼續澄清:“我們其實了解不多,就是普通的網友。我主要是來旅遊……”我忽然靈機一動,又編了一句:“我們都喜歡中國文學啥的,比較聊得來。”

“文友?她也是一位華裔?她先生知道你們約好了要見麵嗎?”

我這時麵紅耳赤,仿佛玩地下戀情被人抓住,而且是跟有夫之婦搞的網上戀情。這“戀情”一不小心被加拿大的海關工作人員發現其中蛛絲馬跡,馬上就有曝光天下的危險。而我,還在徒勞地否認。“他也許知道。他應該知道的。我們的事,他也幫忙的,他還說好了來機場接我。”

“多麽了不起的丈夫!——或者,你在撒謊!”海關官員冷笑著說一句。

這下把我嚇著了,忙道:“長官,我真的不是撒謊。”

這位海關官員不知道又上網查了什麽文件,卻忽然想起什麽似的,“你有他們的電話號碼嗎?我們需要電話來核實你說的人和事情。”

這下我如得救星,忙道:“有的,有的。而且,她十幾分鍾前還給我發短信,說她先生已經在路上,很快就會到機場了。這是她先生的電話號碼。”

這位海關大哥果然撥了我給的號碼。謝天謝地,這位中國老兄很快接了電話,而且似乎很有經驗,流利地用英文表示他正在高速上開車,馬上就可以到機場接上他們夫妻共同的朋友——我。掛了電話,這位海關工作人員沉吟半刻,終於到:“先生,你可以出關去會見你的朋友了。”

後來,在家庭旅館夫婦的幫助下,我在美國駐渥太華大使館順利申請到回美簽證。回美之後,我充分用護照上的兩次入境簽證,在三個月之內先回中國看看父母,帶他們去黃山旅遊一趟,回到美國又馬不停蹄地去歐洲跟團旅遊了兩星期。

隻是這場有驚無險的小黑屋經曆讓我以後再沒敢如此冒險去簽證,當然,幸運的是過了兩三年,我先是拿到了所謂的回美紙,然後拿到綠卡,也勿需再這樣折騰和冒險。

此後多年,我偶爾想起這個北美生活裏的小插曲就不禁莞爾,甚至還會隱約記得我那位女“網友”的名字——一位名叫“京京”的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