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豆漿到關稅效應

遠遠的霧 (2025-09-24 18:56:53) 評論 (2)

昨天看到一篇新聞,說中國剛從阿根廷訂購了十船大豆,每船重達六萬五千噸。這麽大的單子,主要是因為上周二阿根廷宣布暫時取消糧食出口關稅,把原本的26%出口關稅降為零。中國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於是閃電下單,順勢滿足了十一月份的采購計劃。

遠在南美的鄰居生意興隆,而在美國肯塔基州,大豆協會的一位會長隻能望洋興歎。他說,看到中國從別的國家一船船地買大豆,就等於看到美國農民的出口機會在一點點地消失。

的確,自從關稅戰開打以來,中國一粒美國大豆都沒訂購。中國的策略很明顯:就是要讓特朗普的鐵杆紅州農民嚐點苦頭,讓他們對總統產生怨氣,從而逼他在關稅上鬆口。不過到目前為止,這種壓力還沒大到能撼動特朗普。農民雖然損失慘重,但他們的呼聲並沒有迫使白宮采取額外措施。

其實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中國也曾因關稅戰暫停購買美國大豆。當時政府不得不拿出280億美元補貼農民。但問題是,補貼的錢出自全國納稅人,卻主要流向特朗普選票的友好州,自然引發了其他州的不滿。這一輪,特朗普卻還沒啟動類似的補貼措施。中美關稅談判已經談了好幾個月,延期幾次,但還沒見到什麽結果。上周五,特朗普與習近平通了電話,雙方都說談得“很順利”,可聊的重點還是TikTok和稀土,至於大豆,一個字都沒提。

對中國來說,既然南美貨源充足,何必急著進口美國大豆?往年這個時候,中國通常已經從美國購買了1200萬噸,今年的訂單卻是零。難怪美國農民焦慮不安。畢竟大豆豐收在即,它既不好長期存放,也缺乏足夠倉儲空間。如果出口受阻,結果可能是大豆爛倉,農民血本無歸。沒有出口收入,他們連購買農機、化肥、農藥的錢都成問題,後幾年的生計都將陷入危機。

中國如今是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這大概與中國人喝豆漿、吃豆腐的悠久傳統密不可分。幾千年來,大豆既是中國農業的重要作物,也是主要的蛋白質來源。豆腐、豆腐腦、豆漿早已成了家常飲食。我每次回國,都要特意吃幾頓油條豆漿,重溫兒時的豆香。豆漿的味道早已滲進中國人的骨髓。在美國,許多華人都買豆漿機自己打豆漿。雖然味道比不上母國的原汁原味,至少還有點熟悉的醇香,也算慰藉。

相比之下,中國的奶製品就稀罕得多。1949年後的幾十年裏,畜牧業主要集中在邊疆地區,而內地的牛多半是耕牛,法律保護,誰也不敢隨便宰。改革開放後的前十幾年,牛奶仍屬緊俏商品。當然現在中國的牛奶和奶製品就豐富多了。我記得大女兒八六年在中國出生時,母乳不足,我們托關係才定到每天兩瓶牛奶。有一次拿到的奶特別稀,瓶蓋像被動過。我去質問送奶的老太太,她立刻板起臉說:我也不知道,這是直接從廠裏來的貨。牛奶喂孩子太難了。半夜裏孩子哭,我馬上得起來熱牛奶,還要等到牛奶達到一定溫度,此時孩子可能早已經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了。我當時想,沒有母乳絕不能生孩子!可誰知道呢?有一天,教研室主任見了我大驚失色,說,你怎麽瘦成這樣了?是不是剛生了一場大病或者剛生了孩子?我苦笑著回答:剛生了孩子。回家後我照鏡子,發現的確我自己都快不認識自己了!

老二在美國出生時,我還幻想等母乳。醫生說可以再等幾天,結果孩子餓得嗷嗷大哭。我實在不忍心,急忙跑去超市買奶粉,立刻救了全家。老二靠奶粉長大,好在美國奶粉品質高,營養齊全,據說甚至比母乳還好。

或許正因為中國人幾千年來習慣了豆漿,很多人對牛奶都水土不服。醫學上叫“乳糖不耐受” (lactose intolerance)。我剛到美國時還能喝牛奶,覺得便宜又有營養,每天早晨都要熱上一大杯。但不知怎地,到了五十歲左右,腸胃就再也受不了。隻要早餐喝了牛奶,車還沒開到辦公室,半路上肚子就開始翻江倒海。到了辦公室第一件事也是一頭紮進廁所。醫生解釋說,牛奶裏的乳糖是亞洲人普遍難消化的。我一位同事也遇到過類似尷尬:某天上班,他在公交車上突然肚子痛得臉都發青,隻好懇求司機緊急停車。那時商店都還沒開門,他最後怎麽解決的,我也沒敢問。

此後我改喝無乳糖牛奶,味道微甜。醫生說那並不是加了糖,而是處理乳糖時結構發生變化。後來我又試了杏仁奶,味道也行,但網上有人說營養不足。兩年前,我幹脆開始自己做酸奶。寫了一篇文章分享經驗後,有網友留言推薦我嚐試 kefir(開菲爾)。這玩意兒比酸奶更簡單,營養更豐富。於是我在亞馬遜買了菌種,結果一發不可收拾。開菲爾菌種會不斷繁殖,我把多餘的分給朋友,如今大概已有十來戶人家跟著我一起上癮了。有人甚至繼續傳給同事、朋友,形成了開菲爾的燎原之勢。好處是,菌種在發酵過程中會把乳糖吃掉,轉化為對腸道健康有益的菌群。一年多來,我喝得身心愉快,驗血指標都改善不少。更妙的是,它無需任何添加,隨時可以喝。

話題扯遠了,再說回豆漿。關稅戰中,很多國家不得不對特朗普點頭哈腰,用特朗普粗野的話說“They all kiss my ass”。隻有中國硬杠,甚至逼得他在某些談判中讓步。中國的殺手鐧好像有兩個:一是稀土,二是大豆。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消化美國如此龐大的大豆產量。如果美國大豆賣不進中國,靠國內或其他國家消化,農民必然慘虧。

本來國際貿易就是互通有無,但特朗普偏偏要打關稅戰,用加稅來嚇唬世界各國。他甚至自吹,自己逼停了的七場地區衝突,都是靠關稅威脅解決的:誰要不停戰,我就給誰加關稅。可惜兩場最慘烈的戰爭:俄烏衝突和以色列–加沙戰爭,他卻難以用關稅大棒收場。

雖然他近來還在極力勸歐洲給購買俄羅斯石油的中國和印度加征百分之百的關稅,但歐洲各國自己也都是他關稅戰的受害者,誰願意再替這位性情不定顛三倒四的人買單?

無論如何,中國人喝豆漿、吃豆腐的習慣不會改變。巴西、阿根廷、俄羅斯的大豆目前也都能替代美國貨。當然,美國大豆品質依舊出色。希望中美關稅戰早日收場,讓美國大豆重新登上駛往中國的貨船。

2025.9.24 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