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者的柔情:抗戰時期流行於日本的中國歌曲
宇中一塵
中國人習慣把抗日戰爭時期的日本軍人叫做鬼子,把他們描繪成凶殘的敵人,很多人進一步把這一時期來到中國的全體日本人(包括老師、技術人員、公司職員等)看作侵略者,認為他們助紂為虐。這種看法當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很片麵,沒有看到這些人的另一麵, 也就是他們溫柔、細膩的一麵。把侵略者的形象簡單化,戲劇化,違背了基本的曆史事實,也很難引起讀者和觀眾的共鳴。從更高的層次來講,戰爭有兩麵性:一方麵是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鬥爭,另一方麵,戰爭也為文化和人員交流提供了機會,因為雙方都有強烈的動機推動交流,盡管目的有所不同。僅從流行歌曲來看,中國的一些歌曲流傳到日本,日本作曲家重新填詞,風靡一時。同時,日本人也創作了一批和中國有關的歌曲。從這些歌曲當中, 你可以看到日本人內心的一部分,這是從中國抗日文藝作品中看不到的。
中國歌曲
四十年代流傳於日本的歌曲中,有《何日君再來》、《夜來香》、《薔薇薔薇處處開》等。僅從歌名就能看出,這些都是抒發個人情懷的作品。 當時中日處於交戰狀態,日本人為什麽傳唱這些“靡靡之音”,而不是叫囂殺死中國人、或者辱罵中國人的歌曲呢?
《何日君再來》
原本是1937年上海拍攝的電影《三星伴月》的插曲,黃嘉謨作詞,劉雪庵作曲,周璿在電影中演唱,後來姚莉也曾演唱,在上海、香港等地轟動一時。1939年,長田恒雄填寫日文歌詞,渡邊濱子(美日混血歌手)首先在日本演唱。1940年,李香蘭(在中國出生的日裔第二代歌星和影星)分別用中文和日文演唱,隨後這首歌曲紅遍日本,下麵是日文歌詞第一段:
忘れられない あの麵影よ
ともしび揺れるこの霧の中
二人並んで寄り添いながら
ささやきも微笑みも
楽しく溶け合い
過ごしたあの日
ああ愛しの君いつまた帰る
何日君再來(中文發音)
大意是:
霧中燈火搖曳
你的麵容,我忘不了
你我肩並肩偎依在一起
低語、微笑
快樂地互相融化
那天共同度過的時光
親愛的人,你什麽時候再回來
何日君再來
評論
可以看出,日文沒有受到中文歌詞的束縛,而是重新創作,描繪出新的場景,新的情緒,和中文意境不同。中文古雅,但是晦澀、抽象,日文歌詞描寫具體的場景,別有一番滋味。
需要說明的是,日文歌名采用了中文原文,並且這句歌詞用中文唱出。由於中文和日文的相似,日本人也能看懂,並且可以用日語讀出,這無疑給日語聽眾增加了情趣。中國八十年代曾經翻譯引進一批日語歌曲,但是都翻譯成中文,從未保留一句日語。
夜來香
1944年黎錦光創作於上海,李香蘭首唱。據說黎錦光最初邀請周璿演唱,不甚滿意,因為歌曲音域廣,帶有西洋音樂特點,周璿很難駕馭。後來邀請李香蘭試唱,由於李香蘭從小接受過專業意大利聲樂訓練,駕輕就熟,黎錦光非常滿意。灌製唱片後,一炮走紅。
翌年日本戰敗,在隨後而來的混亂艱苦的幾年中,大多數日本人無暇娛樂。但是當生活逐漸恢複後,日本人也恢複了對音樂的追求。1950年,佐伯孝夫填寫日文歌詞,此時已經回到日本的山口淑子(李香蘭)用日語演唱。同時,渡邊濱子也演繹過這首歌曲,紅極一時。
如前所述,這時戰爭剛剛結束不久,日本還處於戰後恢複階段,物質生活貧乏,類似同一時期的中國。當時中國傳唱革命歌曲,歌詞簡單、情感粗糙。 相比之下,夜來香日文歌詞散發出淡淡的憂傷,體現出人內心的細致的一麵。
第一段如下:
あわれ春風に 歎くうぐいすよ
月に切なくも 匂う夜來香
この香りよ
長き夜の淚
唄ううぐいすよ
戀の夢消えて 殘る夜來香
この夜來香
大意是:
在令人感傷的春風裏啼鳴的黃鶯啊,
在月光下默默地放出香氣的夜來香
這股香氣
長夜流淚
黃鶯啼鳴
春夢消逝,隻留下夜來香
這夜來香
評論
以上是我的翻譯,讀起來不順口,我曾經試圖用GoogleAI翻譯,結果驢唇不對馬嘴,讓我哭笑不得。我說這話的目的,不是想說我水平高,而是說,原文文字、情感非常細膩,機器根本不能把握。再一次體現出曾經的“侵略者”柔和、哀婉的內心,與何日君再來如出一轍。
除了翻譯中國歌曲,日本人還創作了和中國有關的歌曲,如《支那之夜》、《舊金山的唐人街》等,都曾經傳唱一時。歌詞和曲調都屬於婉約、惆悵的風格,不再贅述。
結語
從個人層次來看,人是複雜的,具有多麵性,在不同的情況下,表現出不同的側麵。從國家層次來看,戰爭、國家關係也是複雜的。在戰爭時期、以及戰後困難時期,日本這個國家還允許人們引進敵國的流行歌曲,抒發“頹廢”的個人情懷,表現出細膩、甚至柔嫩的一麵,這恐怕是很多人不知道、或者不願意去知道的。中日戰爭已經過去80年了,很多人還拘泥於過去,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日本什麽都好,兩種看法都是幼稚的。我們應當用成熟的、老練的心態去看待我們的鄰居和兄弟民族。
侵略者的柔情:抗戰時期流行於日本的中國歌曲
宇中一塵 (2025-09-03 08:26:45) 評論 (2)
侵略者的柔情:抗戰時期流行於日本的中國歌曲
宇中一塵
中國人習慣把抗日戰爭時期的日本軍人叫做鬼子,把他們描繪成凶殘的敵人,很多人進一步把這一時期來到中國的全體日本人(包括老師、技術人員、公司職員等)看作侵略者,認為他們助紂為虐。這種看法當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很片麵,沒有看到這些人的另一麵, 也就是他們溫柔、細膩的一麵。把侵略者的形象簡單化,戲劇化,違背了基本的曆史事實,也很難引起讀者和觀眾的共鳴。從更高的層次來講,戰爭有兩麵性:一方麵是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鬥爭,另一方麵,戰爭也為文化和人員交流提供了機會,因為雙方都有強烈的動機推動交流,盡管目的有所不同。僅從流行歌曲來看,中國的一些歌曲流傳到日本,日本作曲家重新填詞,風靡一時。同時,日本人也創作了一批和中國有關的歌曲。從這些歌曲當中, 你可以看到日本人內心的一部分,這是從中國抗日文藝作品中看不到的。
中國歌曲
四十年代流傳於日本的歌曲中,有《何日君再來》、《夜來香》、《薔薇薔薇處處開》等。僅從歌名就能看出,這些都是抒發個人情懷的作品。 當時中日處於交戰狀態,日本人為什麽傳唱這些“靡靡之音”,而不是叫囂殺死中國人、或者辱罵中國人的歌曲呢?
《何日君再來》
原本是1937年上海拍攝的電影《三星伴月》的插曲,黃嘉謨作詞,劉雪庵作曲,周璿在電影中演唱,後來姚莉也曾演唱,在上海、香港等地轟動一時。1939年,長田恒雄填寫日文歌詞,渡邊濱子(美日混血歌手)首先在日本演唱。1940年,李香蘭(在中國出生的日裔第二代歌星和影星)分別用中文和日文演唱,隨後這首歌曲紅遍日本,下麵是日文歌詞第一段:
忘れられない あの麵影よ
ともしび揺れるこの霧の中
二人並んで寄り添いながら
ささやきも微笑みも
楽しく溶け合い
過ごしたあの日
ああ愛しの君いつまた帰る
何日君再來(中文發音)
大意是:
霧中燈火搖曳
你的麵容,我忘不了
你我肩並肩偎依在一起
低語、微笑
快樂地互相融化
那天共同度過的時光
親愛的人,你什麽時候再回來
何日君再來
評論
可以看出,日文沒有受到中文歌詞的束縛,而是重新創作,描繪出新的場景,新的情緒,和中文意境不同。中文古雅,但是晦澀、抽象,日文歌詞描寫具體的場景,別有一番滋味。
需要說明的是,日文歌名采用了中文原文,並且這句歌詞用中文唱出。由於中文和日文的相似,日本人也能看懂,並且可以用日語讀出,這無疑給日語聽眾增加了情趣。中國八十年代曾經翻譯引進一批日語歌曲,但是都翻譯成中文,從未保留一句日語。
夜來香
1944年黎錦光創作於上海,李香蘭首唱。據說黎錦光最初邀請周璿演唱,不甚滿意,因為歌曲音域廣,帶有西洋音樂特點,周璿很難駕馭。後來邀請李香蘭試唱,由於李香蘭從小接受過專業意大利聲樂訓練,駕輕就熟,黎錦光非常滿意。灌製唱片後,一炮走紅。
翌年日本戰敗,在隨後而來的混亂艱苦的幾年中,大多數日本人無暇娛樂。但是當生活逐漸恢複後,日本人也恢複了對音樂的追求。1950年,佐伯孝夫填寫日文歌詞,此時已經回到日本的山口淑子(李香蘭)用日語演唱。同時,渡邊濱子也演繹過這首歌曲,紅極一時。
如前所述,這時戰爭剛剛結束不久,日本還處於戰後恢複階段,物質生活貧乏,類似同一時期的中國。當時中國傳唱革命歌曲,歌詞簡單、情感粗糙。 相比之下,夜來香日文歌詞散發出淡淡的憂傷,體現出人內心的細致的一麵。
第一段如下:
あわれ春風に 歎くうぐいすよ
月に切なくも 匂う夜來香
この香りよ
長き夜の淚
唄ううぐいすよ
戀の夢消えて 殘る夜來香
この夜來香
大意是:
在令人感傷的春風裏啼鳴的黃鶯啊,
在月光下默默地放出香氣的夜來香
這股香氣
長夜流淚
黃鶯啼鳴
春夢消逝,隻留下夜來香
這夜來香
評論
以上是我的翻譯,讀起來不順口,我曾經試圖用GoogleAI翻譯,結果驢唇不對馬嘴,讓我哭笑不得。我說這話的目的,不是想說我水平高,而是說,原文文字、情感非常細膩,機器根本不能把握。再一次體現出曾經的“侵略者”柔和、哀婉的內心,與何日君再來如出一轍。
除了翻譯中國歌曲,日本人還創作了和中國有關的歌曲,如《支那之夜》、《舊金山的唐人街》等,都曾經傳唱一時。歌詞和曲調都屬於婉約、惆悵的風格,不再贅述。
結語
從個人層次來看,人是複雜的,具有多麵性,在不同的情況下,表現出不同的側麵。從國家層次來看,戰爭、國家關係也是複雜的。在戰爭時期、以及戰後困難時期,日本這個國家還允許人們引進敵國的流行歌曲,抒發“頹廢”的個人情懷,表現出細膩、甚至柔嫩的一麵,這恐怕是很多人不知道、或者不願意去知道的。中日戰爭已經過去80年了,很多人還拘泥於過去,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日本什麽都好,兩種看法都是幼稚的。我們應當用成熟的、老練的心態去看待我們的鄰居和兄弟民族。
宇中一塵
中國人習慣把抗日戰爭時期的日本軍人叫做鬼子,把他們描繪成凶殘的敵人,很多人進一步把這一時期來到中國的全體日本人(包括老師、技術人員、公司職員等)看作侵略者,認為他們助紂為虐。這種看法當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很片麵,沒有看到這些人的另一麵, 也就是他們溫柔、細膩的一麵。把侵略者的形象簡單化,戲劇化,違背了基本的曆史事實,也很難引起讀者和觀眾的共鳴。從更高的層次來講,戰爭有兩麵性:一方麵是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鬥爭,另一方麵,戰爭也為文化和人員交流提供了機會,因為雙方都有強烈的動機推動交流,盡管目的有所不同。僅從流行歌曲來看,中國的一些歌曲流傳到日本,日本作曲家重新填詞,風靡一時。同時,日本人也創作了一批和中國有關的歌曲。從這些歌曲當中, 你可以看到日本人內心的一部分,這是從中國抗日文藝作品中看不到的。
中國歌曲
四十年代流傳於日本的歌曲中,有《何日君再來》、《夜來香》、《薔薇薔薇處處開》等。僅從歌名就能看出,這些都是抒發個人情懷的作品。 當時中日處於交戰狀態,日本人為什麽傳唱這些“靡靡之音”,而不是叫囂殺死中國人、或者辱罵中國人的歌曲呢?
《何日君再來》
原本是1937年上海拍攝的電影《三星伴月》的插曲,黃嘉謨作詞,劉雪庵作曲,周璿在電影中演唱,後來姚莉也曾演唱,在上海、香港等地轟動一時。1939年,長田恒雄填寫日文歌詞,渡邊濱子(美日混血歌手)首先在日本演唱。1940年,李香蘭(在中國出生的日裔第二代歌星和影星)分別用中文和日文演唱,隨後這首歌曲紅遍日本,下麵是日文歌詞第一段:
忘れられない あの麵影よ
ともしび揺れるこの霧の中
二人並んで寄り添いながら
ささやきも微笑みも
楽しく溶け合い
過ごしたあの日
ああ愛しの君いつまた帰る
何日君再來(中文發音)
大意是:
霧中燈火搖曳
你的麵容,我忘不了
你我肩並肩偎依在一起
低語、微笑
快樂地互相融化
那天共同度過的時光
親愛的人,你什麽時候再回來
何日君再來
評論
可以看出,日文沒有受到中文歌詞的束縛,而是重新創作,描繪出新的場景,新的情緒,和中文意境不同。中文古雅,但是晦澀、抽象,日文歌詞描寫具體的場景,別有一番滋味。
需要說明的是,日文歌名采用了中文原文,並且這句歌詞用中文唱出。由於中文和日文的相似,日本人也能看懂,並且可以用日語讀出,這無疑給日語聽眾增加了情趣。中國八十年代曾經翻譯引進一批日語歌曲,但是都翻譯成中文,從未保留一句日語。
夜來香
1944年黎錦光創作於上海,李香蘭首唱。據說黎錦光最初邀請周璿演唱,不甚滿意,因為歌曲音域廣,帶有西洋音樂特點,周璿很難駕馭。後來邀請李香蘭試唱,由於李香蘭從小接受過專業意大利聲樂訓練,駕輕就熟,黎錦光非常滿意。灌製唱片後,一炮走紅。
翌年日本戰敗,在隨後而來的混亂艱苦的幾年中,大多數日本人無暇娛樂。但是當生活逐漸恢複後,日本人也恢複了對音樂的追求。1950年,佐伯孝夫填寫日文歌詞,此時已經回到日本的山口淑子(李香蘭)用日語演唱。同時,渡邊濱子也演繹過這首歌曲,紅極一時。
如前所述,這時戰爭剛剛結束不久,日本還處於戰後恢複階段,物質生活貧乏,類似同一時期的中國。當時中國傳唱革命歌曲,歌詞簡單、情感粗糙。 相比之下,夜來香日文歌詞散發出淡淡的憂傷,體現出人內心的細致的一麵。
第一段如下:
あわれ春風に 歎くうぐいすよ
月に切なくも 匂う夜來香
この香りよ
長き夜の淚
唄ううぐいすよ
戀の夢消えて 殘る夜來香
この夜來香
大意是:
在令人感傷的春風裏啼鳴的黃鶯啊,
在月光下默默地放出香氣的夜來香
這股香氣
長夜流淚
黃鶯啼鳴
春夢消逝,隻留下夜來香
這夜來香
評論
以上是我的翻譯,讀起來不順口,我曾經試圖用GoogleAI翻譯,結果驢唇不對馬嘴,讓我哭笑不得。我說這話的目的,不是想說我水平高,而是說,原文文字、情感非常細膩,機器根本不能把握。再一次體現出曾經的“侵略者”柔和、哀婉的內心,與何日君再來如出一轍。
除了翻譯中國歌曲,日本人還創作了和中國有關的歌曲,如《支那之夜》、《舊金山的唐人街》等,都曾經傳唱一時。歌詞和曲調都屬於婉約、惆悵的風格,不再贅述。
結語
從個人層次來看,人是複雜的,具有多麵性,在不同的情況下,表現出不同的側麵。從國家層次來看,戰爭、國家關係也是複雜的。在戰爭時期、以及戰後困難時期,日本這個國家還允許人們引進敵國的流行歌曲,抒發“頹廢”的個人情懷,表現出細膩、甚至柔嫩的一麵,這恐怕是很多人不知道、或者不願意去知道的。中日戰爭已經過去80年了,很多人還拘泥於過去,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日本什麽都好,兩種看法都是幼稚的。我們應當用成熟的、老練的心態去看待我們的鄰居和兄弟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