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Girl1

BeijingGirl1 名博

體製下的賣國賊和誤國賊

BeijingGirl1 (2025-08-30 08:04:47) 評論 (18)
小時候家裏住的大院,離頤和園很近。 總參三部也在附近。跟大人去頤和園,就能聽到很多曆史故事。比如八國聯軍如何燒了園子,慈禧太後挪用大清國的海軍軍費白銀800萬兩,重修了園子。 一想起中國不斷挨外國列強的揍;就覺得很窩心。 

1911年雖然有了民國政府,但軍閥混戰,其間袁世凱還恢複了帝製 102天。 直鬧到日本殺進中國都不消停,民不聊生。  這倒是和英國很像, 隻不過盎撒人經曆了十幾年的共和製,在1680年後皇族殺回來,又恢複了皇權,君主立憲至今。

有部電視劇《走向共和》,聽人說過,從沒動過心思看。上個月我家娃爹出差海外。 我一個人在家一切從簡, 有一天寫博時看油管上有個視頻說中國2000年以來的十大名劇,《走向共和》赫然列在前五。於是就開始看。

還是老習慣,看了1、2集,就跳到第10集,甲午開戰。中國屈辱的事件一點也不爽。 但我很想看看李鴻章是如何簽訂馬關條約的。這位晚清極具影響力和爭議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軍事家,被說成是反動分子賣國賊, 因為他從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發跡,還簽訂了兩次“賣國”條約。

一是甲午海戰中國戰敗,他去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 割地台灣、澎湖群島等,還賠款白銀兩億兩。 二是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時,他簽訂了《辛醜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並要允許列強在天津大沽口至山海關沿線,以及北京至山海關鐵路線沿線派兵駐紮。 如今的烏俄停戰協議也可能涉及駐軍。如果普丁堅持不讓烏克蘭加入北約,烏克蘭停戰就可能要求在要塞帶駐軍(下圖三)。

我媽媽第二次來美國看我時,帶了很多書, 母女一塊看。其中有一套唐浩明寫的《曾國潘》,還有張鴻福寫的《李鴻章》。讓我對這兩位滿清名臣有了顛覆性的認知。 當然這其中有自己這些年成長的思考,對人性認識的加深。







書中也寫到李鴻章對日本人的看法 - 局促的地理壞境培育了這個國家臣民向外擴張的野心。劇中一些日本人的野蠻、扭曲和小人得誌便猖狂的樣子讓人厭惡。 李鴻章在日本談判時被狹隘偏激的人刺殺,槍彈穿過左頰所幸沒傷到要害。日本當初要求清廷賠償三億兩白銀,在他的堅持下最後退為二億兩。 李鴻章說,挨了一槍,省了一億兩銀子。他寧願再埃搶。

《走向共和》李鴻章親手創立的北洋水師在甲午戰敗,但是他知道國人說他‘賣國賊’。 劇中有個情節,他臨危受命簽訂《辛醜條約》前,和家中的小丫頭抽陀螺,一邊抽一邊說,我知道有人罵我是‘賣國賊’,抽你這個‘賣國賊’。 透出淒涼的同時,也深深反映出末代名臣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血性。

李鴻章在曾國篇的提攜、培養和錘煉下,人情練達、洞察世事,權謀機變,果敢堅毅;推動‘洋務’運動,為中國的現代工業打下了基礎。 但他終沒能挽救大清在昏庸帝王 -- 真正的賣國賊,把持下覆滅的命運。“生於末世運偏消”,清代名著《紅樓夢》也是借助四大家族的命運,深刻揭示了家運、國運對個人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災難。

反觀日本明治天皇1868年開始的維新,學習西方君主立憲。本質是利用皇權的威望,中央集權廢藩立縣,天皇本人並沒有介入具體的變革措施,隻是讓皇權製度化,成為權威合法性和國家象征,以此來支持維新派的變革。30年成為軍事強國,特別是海軍。而清國光緒朝變法徹底失敗。





明治天皇1852年11日出生,登基時不到15歲。不到兩年後就在日本推行變革,西方列強掠奪中國的鴉片戰爭讓日本天皇看到了宰殺肥羊的利益和手段。 他在甲午戰爭前年富力強、野心勃勃。促成了日本軍國主義蓬勃發展。 掠奪他國財富,向海外擴張。不過甲午海戰後50年後日本就被打翻在地。 明治維新的富國強民是為其侵略本性服務的。 從根本上就錯了!

除了李鴻章,劇中也沒有臉譜化同時期的其他重要人物袁世凱、孫中山、慈禧太後、康有為。值得一提的是朝廷裏的言多行寡的兩代帝師翁同龢。他因為個人私怨總是和行動派李鴻章對著幹。 在甲午戰爭前, 一方麵不顧國情高調堅持和日本開戰,一方麵又截流給海軍的武器經費,致使海戰中的關鍵時刻軍艦斷了炮彈。這種官員,誤國誤民打嘴炮。哪怕清廉會講話,終是造成百姓遭殃、國家衰敗的禍害。是另一種形式的腐敗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