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水王國陝西長大,蒸饅頭可是做飯的基本功,那時沒有純淨的酵母,都是用上次發麵留下的一塊“麵肥”做引子,由於麵肥裏不僅有酵母菌,還有乳酸菌和其他雜菌,麵團發酵後會變酸,需要放堿麵進行酸堿中和,放堿麵量是個技術活,少了仍發酸,多了麵團發黃……
到了國外,用上了幹酵母,可是往往蒸出的包子饅頭不是發不起來,就是揭開籠蓋白白膀胱的饅頭,眼看著縮下去,變成僵死一團……經過多年實踐積累,終於從必然王國到達自由王國,實現了蒸饃零失敗。
發麵,就是利用酵母菌的發酵作用,讓麵團產生二氧化碳和有機酸,麵粉裏的澱粉和少量糖類,會在酵母的作用下轉化成 二氧化碳和酒精。二氧化碳 → 形成氣泡,使麵團蓬鬆。麵粉中的麵筋(主要是蛋白質)像“網兜”,能把二氧化碳氣泡包裹起來,保證麵團膨脹、柔軟、有彈性。
基本步驟(記錄本次蒸包子過程)
- 和麵,用3杯All purpose 麵粉,加一湯勺 Instant yeast ,200ml溫水加一點牛奶(30–35℃最佳,手指試試不覺燙,水溫太高會把酵母“燙死”了。)揉成光滑麵團。(根據氣溫,若天氣冷,可以多加一點酵母,加一點白糖,都會加速發麵的過程。)
把麵團放在溫暖環境下靜置 2 小時,期間可以揉麵團幾次,使麵團更有韌性。直到麵團變成原來的 2 倍大,掰開可見麵團內有分布均勻的氣泡,戳一個小坑,不回縮、不塌陷,麵就發好了。 - 整形 & 醒發
把發好的麵團揉勻排氣,分成小劑子,杆薄皮子,包入肉餡成包子,或揉圓形成饅頭,放入籠內後,再醒發 15–20 分鍾。這一步是因揉麵或杆皮時,排出了氣泡,通過二次發酵,能讓氣孔更細膩,饅頭蒸出來更均勻(這點很關鍵,在麵包房注意到,麵包烤前會置於低溫烤箱一段時間,為了再次發酵) - 蒸製
冷水上鍋,冷水升溫過程中,酵母還能繼續活躍一會兒,讓饅頭更蓬鬆。中大火加熱,水開後轉中火蒸 20 分鍾。蒸好後不要馬上開蓋,燜 2–3 分鍾防塌陷。剛蒸好後饅頭表麵溫度高,驟然接觸冷空氣容易收縮塌陷,燜一會兒讓內部外部溫度一致,就更圓鼓鼓。
請看剛出籠的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