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西區拓荒

科大瞬間 (2025-08-08 18:53:37) 評論 (0)

西區拓荒

——獻給母校科大六十華誕

盧延風(8711)

     母校明年即將迎來六十周年校慶。校友們紛紛撰文回憶母 校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和成長曆程。在如此氣氛中,我的腦海中也 不斷浮現往事,情不自禁地拿起筆來。反省一下動因,主要有兩 點:一是我本人與科大的特殊緣分。我與科大的情緣不隻是五年 窗前苦讀。作為一個安徽人,我在初二時就已經把科大當作我的 奮鬥目標。科大地處合肥。對於我這半個合肥人來說自然也具有 不同尋常的意義。到目前為止,我大學級的母校就有五個。但是 別的母校都隻待過兩三年時間,而我在科大則待了五年。我是 87 級計算機係的校友。87 級同學是科大西區的首批拓荒者。在科 大幾十年的校史中,新建西區與南遷安徽是同等重要的幾個裏程 碑之一。作為西區拓荒者中的一員,我也感到有義務用文字來見 證一下科大發展曆史中的一個重要時刻。87 級同學的獨特性還 在於,我們是科大校史上唯一在軍校接受過正規軍訓的一級。 這是寫作此文的第二個動因。

坦院殊緣

     讓我們把時光推回到三十年前。1987年9月,我們新生入 學報到後不久,學校便給我們每個人發上兩套綠軍裝。9月12日, 星期六,一大早同學們就起床,穿上軍裝,整理好行囊,準備 “開赴前線”。軍訓的目的地是蚌埠坦克學院。我們先從學校 行軍至合肥火車站,然後由一趟專列把我們運到蚌埠。到了蚌埠 火車站後,再行軍一段距離,接著則有軍車把我們接到坦克學院。 我們 87 級新生共810人,被編成一個軍訓團。行軍時我們兩人一 排,整個隊伍蜿蜒幾百米,猶如一條綠色的長龍。如此規模的學 生軍在大街上行軍堪稱八十年代的壯舉。中央電視台和安徽電視 台都爭相報道。

     到軍校中做正規的軍訓是學兄學姐們送給我們的一份禮物。 對於這份禮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科大的學生在八十年代 是天之驕子,難免有些人怕苦怕累。尤其是對驕子中的巾幗們來 說, 艱苦的軍事訓練似乎有些殘忍。然而就我個人而言,我 卻把這五周軍營中的正規訓練看作一個機緣。對於我這個一貫天 馬行空的人來說,那段短暫的時時處處需要遵從規範的集體主義 生活,是我人生中難得的閱曆和體驗。所以,三十年過去了,但 當時的一幕幕場景至今依然曆曆在目。

     軍營生活的第一印象是艱苦。隊列訓練、戰術訓練和射擊 訓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三個部分。九月份的太陽雖然已不是那麽 毒辣,但是每天幾個小時烈日下的訓練仍然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幾周後就有一場閱兵儀式,隊列訓練自然是訓練的重中之重。一 天訓練下來每個人的綠軍裝上都可以看見重重的鹽斑。戰術訓 練中印象最深的是匍匐前進。訓練時每個人要趴在地上向前爬幾 十米。射擊訓練時則可以看到許多同學帶著厚厚的眼鏡,趴在地 上,抱著半自動步槍,眼睛一動不動地長久盯著準星。射擊測試 時,什麽故事都有。測試中每個人分配五發子彈。結果有人的靶 子上居然出現了六個洞眼。不知是哪位好心的同學暗中助了一臂 之力。

科大軍訓團九連七班戰友合影

     艱苦之外最大的印象是集體主義。在軍營中個人主義沒 有存在的空間,任何個性都隻能藏在自己的心中。牙刷、牙缸、 毛巾、臉盆、茶缸、暖瓶等一切物品都有規定擺放位置。對我來 說最頭疼的是母親給帶的大棉被,因為在軍營中必須疊成一個磚 頭形狀。每次起床後我總是手腳並用,可是忙活了半天,被子最 後還是饅頭形狀。在軍營中做任何事情幾乎都是大家一起做,包 括起床、吃飯、睡覺,甚至包括洗澡、上廁所。可能由於生活太 單調的緣故,為了振奮大家的精神,軍營中每天都是歌聲一片。

     在軍訓結束離開蚌埠的那一天,我這個桀驁不馴的個人主 義者最深刻地體會到了集體的力量。當天坦克學院的教導員們到 火車站為我們送行,火車即將開動,我們與教導員們道別。也 不知怎麽的,有的同學開始與教導員們擁抱,竟然還流出眼淚。 開始我覺得不可思議,覺得有點小題大做。可是等看到邊上的同 學都一個一個開始流眼淚,自己的淚腺像是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操 控一樣,實在無法自控。頓時車上哭聲一片。後來想到,人的感 情不正是在朝夕相處中培養起來的嗎?在軍營中人們時時刻刻都 相處在一起。

塔中苦行

     八十年代在學生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窮清華, 富北大,不要命的上科大”。科大學生學習不要命,我們西 區的拓荒者們學習起來更是不要命。在通常情況下,學生從 為高考做緊張準備的高中進入大學,生活方式上都會有很大 的改變。與高中比起來,大學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大學中 高年級同學的熏陶在這一生活方式轉變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們 87 級的新生一入校就是五周的軍訓。軍訓結束之後 便被單獨拋到還在建設中的西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與高 年級同學之間從一開始就保持了很大的距離,形成了非常獨 特的新生文化。我們都入校近兩年了,還有人說我們基本上 還停留在高中生的狀態。

     與別的大學比起來,科大在數學、物理和英語方麵有 高得多的要求。這基於中國科技元老們自身的經驗。堅實的 數理基礎是從事科技研究的必備條件。由於科大與他們之間 獨特的親緣關係,這種經驗變成了科大的校風。科大本科原 先學製五年。其中一半時間裏都基本上在學數理基礎課。實 質性的專業課從三年級才開始。記得我們計算機係的學生當 時和數學係的學生一起上物理課,和物理係的學生一起上數 學課。數學課我們從微積分一直學到複變函數。物理課我們 從力學一直學到原子物理。除此之外,英語的學習也受到特 別的重視。有人當時稱科大是留學美國的預備班。不少同學 在入校時托福就已經考過了。由李政道牽頭的中美聯合培養 物理類研究生計劃(簡稱卡斯比亞) 在改革開放後運行了十年 時間。科大學生占了入選生的四分之一,遠遠超出北大和清 華。入選之後學生可以由全額獎學金資助去美國大學繼續深造。

     在科大學習期間我們有三件寶物:一是基米多維奇的 數學分析習題集,二是準備卡斯比亞考試的物理習題集,三 是一台手持的短波收音機。收音機用來收聽美國之音(VOA)的 慢速英語節目。通常我會早上六點多起床,拿著收音機到校園 裏去跑步。跑完步回寢室的路上正好趕上慢速英語節目。課後 許多同學到教室裏去學習,我則喜歡待在宿舍樓裏。我們西區 的學生享有優厚待遇,本科生四人一個寢室。通常寢室裏就很 安靜。遇到特殊情況,宿舍樓每層兩頭都有自習室。       

作者在科大西區 2 號樓 331 室苦讀

     科大雖是理工院校,但在八十年代曾是一個思想極其活 躍的地帶。理工科學生的嘴上也不時地掛著弗洛伊德和尼采。 在這種氛圍中,我在科技課程的學習之外,對哲學和社科著作 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久我就變得走火入魔,成了班上的另類。 當時我在科大讀的書除了涉及到哲學之外,還延伸到了社會科 學的多個領域,包括心理學、教育學、經濟學、社會學、曆史 和人類學。最終我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拾。畢業前報考了北京大 學哲學係的研究生,並且如願以償。到如今科大時期的苦讀開 始見到成效。二十幾年前的功力,二十幾年後開始在筆尖上發 力。

     科大西區是一座修道院,一座象牙塔。但是塔中的苦行 僧們還是在想方設法讓生活更有情趣一些。理工院校裏女同學 比例很低,這是一個普遍困境。幸運的是,西區的女生樓近在 咫尺。於是一些男同學把自己的專業才能做了創造性的發揮。 在宿舍裏搭建一個小型無線電發射台是舉手之勞。接著開始了 對女生樓的廣播節目。他們很清楚,大多數同學手中都有收音 機。此外,與東區比起來,我們還有另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 我們是安徽大學的近水樓台,而那裏女生並不缺乏。於是一號 樓中間的幾個通風陽台也就變成了僧侶們的觀景台。如果還有 閑暇,同學們便開起了巨型“拖拉機”。最壯觀的時候,十 幾個人湊在一起,用上十幾副撲克。興奮之至,吼聲震天。如 此激烈的場合,我也摻和過幾次。但最終實在照顧不過來手中 的牌,隻好作罷。

並肩成長 

     我們 87 級學生入住西區時,西區的建設還在緊鑼密鼓地 進行中。最早時西區的建築隻有三座學生宿舍樓和一座食堂。 這是我們最熟悉的生活空間。三座宿舍樓中一號樓是研究生樓, 二號樓是本科生樓,三號樓是女生樓。一號樓和二號樓結構相 同。每座樓分兩個單元。兩個單元相通,每層中間單元接頭處 是一個大陽台。這是我們晾衣服和聚會的場所。女生樓結構特 殊,規模也小很多。作為我們拓荒的補償,我們得到了相對優 厚的待遇。我們本科生四人住一個寢室,而且每人都有一個獨 立的帶書架的學習桌。這種待遇當時在全國上下的大學中都讓 人羨慕。而且科大宿舍是合肥屈指可數的幾個冬天供暖氣的建築。

     在第三教學樓投入使用之前,靠近黃山路一邊建了一 排簡易的工棚式教室。食堂的大廳也被分割成幾個教室。在這 兩種地方上課都是一番難得的特殊體驗。當時,如果上午的後 兩節課能被分在食堂裏上,大家都會很興奮。到了午餐時間, 等別的同學從遠處趕過來時,我們早已站到了買大排隊伍的 前麵。冬天在工棚教室裏上課又是另一番情趣。為了取暖,在 老師講台的正前方擺著一個大爐子。在爐子上方接著一個金屬 圓筒。圓筒先是豎直地往上走。到了一定高度,來個 90 度轉 彎,然後延伸到玻璃窗外。通常學生上課都盡量找後排的座 位,以便進入老師關注區域之外的安全地帶。然而在那種教 室裏,靠近爐子的前排座位總是先被占滿。 除了我們活動的教學生活區外,整個西區就是一片大 荒地。一些零星的工地散落其中。早上出去跑步,一路上看 到的都是腳手架。最先成型的是另一個角落裏的同步輻射加 速器。這是西區的地標建築。這個地位一方麵來自建築特別 的外形。整個建築成圓形,上方是一個大圓頂。離遠看像是 外星人降落在地麵上的一個大飛碟。另一方麵,同步輻射加 速器是中國的一個重要的核物理實驗室。來自世界各地的研 究人員都到這裏來做實驗。後來我和朋友回憶道,我每次跑步, 一看到加速器就立刻興奮起來,不由自主地加速前進。

     在西區生活學習的五年裏, 我們與西區並肩成長。我 們學到了新知識,西區也不斷地發展成型。在這個過程中, 三教建成並投入使用。周邊的辦公室樓也都相繼投入使用。 開始的兩年裏辦許多事都要去東區。但是接近畢業時西區已 經基本上自成一體。其間計算機係也由東區搬到了西區。

今日科大西區也西湖一景

     我們在西區拓荒,不隻是西區成長的見證者,同時也是 建設者。今天西區的也西湖周邊綠樹成蔭,風光秀麗。但當時 她隻是一個小水坑。在勞動課上,我們曾在坑邊挖過土。我們 的勞動大軍也像軍訓時那麽浩浩蕩蕩。幾百人在一起揮鍬抬筐, 那場景也是異常壯觀。計算機係搬家過程中最後的一幕也是記 憶猶新。同學們經過幾天的勞碌,幾乎所有的家具都搬到了西 區的新辦公樓裏。最後剩下的是一排頂天立地的大櫃子。不好 的消息是,它們身架太大,進不了電梯。無奈之下,同學們鼓 足幹勁,硬是把幾位“大神”抬上了樓。晚餐我多吃了兩個肉包子。

     三十年過去了,西區又陸續增添了許多新的建築,整個 校園也變得非常美麗。我們當時的宿舍樓和食堂都帶上了歲月 的痕跡。然而我們的青春回憶卻永遠鮮活地留在了那裏。校園 之外的合肥城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合肥由原先的交通死胡 同已逐步發展成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經過長期的基礎積累之 後,科大的許多專業都在收獲碩果。我本人也把家從北京遷到 了合肥。衷心地祝願科大和合肥前程似錦!

     最後,我把自己對母校的一片情意化入韻律之中。

母校情緣

     不是偶然邂逅相見, 心中早已把妳暗戀。 最終來到妳的 身邊, 心中充滿欣喜無限。

     莘莘學子三點一線, 科技高峰奮力勇攀。 家事國事民族 憂患, 事事在心息息相關。

    厚積薄發峰回路轉, 欣聞母校捷報頻傳。 度過多年平凡 低調, 家鄉也在騰飛快跑。

    遊子浪跡天涯海角, 終將回到故鄉懷抱。 那時便能與妳 談笑, 每日相伴共度夕朝。

    大海鴻波無垠浩渺, 天數時運常長常消。 無論海水高潮 低潮, 妳是我永生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