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談天下(523) 轉:強製全民社保,對比台灣看看

markyang (2025-08-09 09:06:23) 評論 (1)
轉自聯合早報

據新華社報道,自9月1日起,中國將嚴格執行社會保險強製繳納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明確,任何規避社保繳納的私下協議都將無效。這一新規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特別是對於小微企業、餐飲店和小商販而言,高額的社保成本可能成為難以承受的負擔。

9月1號後全民強製交社保.400億的社保窟窿總要有大怨種來補.到底是社保需要我們還是我們需要社保.不管是老闆交還是員工交這錢我們要定了#reaction  - YouTube中國最高法院一則司法解釋,再次將社保話題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社保新規”星期四(8月7日)衝上微博熱搜。

這些新規其實並不是全新政策,它是通過司法解釋,對舊規加以強調。這則解釋明確,自下月起,任何規避繳納社保的協議,都將被法律認定無效。

不少網民將此解讀為社保“強製繳納令”。實際上,社保一直就帶有強製性,但以前員工自己不想繳,公司可減少成本自然樂見其成;或者公司不想繳,就會跟員工商量多加一點薪水,使雙方到手的錢都能最大化。這種現象在小微企業中十分普遍。

這主要是因為社保支出的成本數目過大,而回報周期過長。

以“五險一金”中占大頭的養老保險為例,公司要為員工繳納工資的20%,個人另交8%。按現行規定,需要繳滿15年才能退休後領取。2030年後,這一年限將逐步提升到20年。

2024年中國就業人員總數約7.34億,但根據統計公報中參保人數最低的失業險推算,擁有完整社保(即“五險”)的人數最多為2.46億,僅占就業人員總數的33.5%。

強製交社保,連鎖反應開始了_鳳凰網

上述司法解釋生效後,公司招工必須繳社保,如果被舉報或訴訟,企業將被重罰。這意味著,無論是員工還是公司,繳納社保都是一條紅線,沒有暗箱操作的空間。

規避社保的大門被關上,網民也炸了鍋,不少人直言:“強製越嚴,越說明資金不足,普通人越不信未來能領到錢”,到底“是我需要社保,還是社保需要我了?”

還有網民反映,現實中,不少人繳了五六年,現在猶豫要不要繼續繳,因為繳的錢既不能幫助現在的自己,也未必能保障未來的自己。

家門口的包子鋪要關門了

上述新規出台後,一篇題為《家門口的包子鋪要關門了》的文章在網上走紅。

文章說,這家包子鋪共有五個夥計,一個夥計一個月的社保總支出是2730元,五個人一個月總共增加1萬4000元成本,那她的店鋪不但不賺錢,還很可能賠錢,再三決定後選擇關門。

不隻是包子鋪,附近理發店也麵臨同樣的情況,老板也還沒想好怎麽辦,但“全給交社保是不可能的”。

這篇文章在網上獲得不少共鳴。對於一些規模較小、利潤不高的作坊型企業,如小餐飲店、小零售店等,全額繳社保意味著合規成本大漲,而這筆錢可能就等於這家店的生死存亡。

不過,強製繳社保讓一些打工人更有安全感。有網民認為,社保不隻是法定義務,還是一筆對未來的投資,而且關鍵時刻可以救急、救命。

社保新規牛馬強製上繳糧草?小微企業的催命符?企業家的上吊繩?劃不劃算?全民社保- YouTube

還有網民說,買社保相當於多養一個兒子。隻需養15年,不用輔導作業、不用買房買車,等老了每個月準點給你錢花,沒有抱怨也沒有牢騷,“這也許是普通人為數不多隻要付出就肯定有回報的項目了”。

然而,並非每個打工人都樂見自己的社保被強製執行。

如前所說,很多年輕打工人是自願和公司達成不繳社保協議,這部分人普遍收入較低,更在意到手的薪水能否支撐他眼前的生活,沒有餘力考慮遙遠的未來。

何況中國正值經濟下行時期,巨大的生存壓力和不確定性,讓人們更傾向於拿到手的現金,而非幾十年後的預期收益。

今年初,有外賣騎手抵製繳納社保,就是這種心態的典型反映。

今年初,一些外賣騎手抵製繳納社保。圖為外賣騎手在北京國貿送餐。(中新社)

當時有外賣騎手發視頻指出,外賣是流動性很大的行業,大家賺的是現錢、快錢,“要那些(社保)幹嘛?”

還有騎手認為“羊毛出在羊身上”,自己每月到手的收入會變相減少。

“爺爺退休金1萬7000元,是全家的經濟支柱”

社保之所以長期以來備受關注,最主要的焦點集中在持續性和公平性。

今年5月,一篇題為《爺爺每多活一天,就能給家裏帶來566元的收入》的文章在網上傳開。

文章稱,89歲高齡的爺爺是中鐵建設集團技術骨幹,一個月退休金1萬7000元,相當於當地一般人三個月的工資,是全家的經濟支柱,於是兒子孫子兒媳婦全家齊上陣,把伺候老爺子當成家裏的頭等大事。

這篇文章像是帶著黑色幽默的小說,真實性無從考證,但這種情況在中國退休老人群體中確實存在。

有網民根據2022年全國社保基金決算表分析得出,企業加上地方機關事業單位,每月能拿到1萬養老金的人口,大概就有600多萬。

中國退休人口與勞動力人口增長倒掛,令人擔憂社保係統未來恐怕入不敷出。(中新社)

上述文章背後折射出人們對社保的最大心病:社保基金池被這些可能從未繳過社保的離退休人員一步步掏空,而退休人口與勞動力人口增長倒掛,現收現支的社保係統未來恐怕入不敷出。

中國社科院早在2019年就曾發布報告預測,當期養老金結餘可能會首次出現負數。到2035年,養老金有可能會耗盡。

在社保新規發布後,一名女網民在視頻中說:“現在年輕人為什麽不願意交社保?房租吃掉一半工資,社保成了奢侈品……年輕人會質問:在空帳時代,我養的是誰的老?”

擔心社保空帳的同時,社保製度本身對許多人也缺乏吸引力。

比如基本的養老保險方麵,存在顯著的地區與體製內外群體差異,以及繳納和領取標準不統一的問題。

這就產生城鄉代際間的錯配。不少在城市打拚但出身農村的年輕人認為,他們按照城市收入標準繳納社保,但農村的父母卻沒有享受同等標準的養老金。

再比如醫保跨省報銷問題,對於現在工作流動性較高的年輕人來說,醫保往往麵臨“交的是全國的錢,卻隻能報銷本地賬”的情況。

社保是民生穩定的基石,關係著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以法律手段強製,反映政府對社保問題的重視。

不過,推出法律法規強製的同時,也更應該從製度層麵進行優化甚至改革,讓那些抵觸社保的人,能看到社保未來的保障與希望,能相信他的投入會帶來同等回報。

反之,如果隻依靠釜底抽薪的方式簡單粗暴地強製社保,不僅會讓本就處境艱難的小微企業雪上加霜,加重財政負擔,還會進一步打擊人們對社保未來的信心,陷入“誰更需要誰”的猜忌怪圈。

轉RFI文章

小店主直呼“交不起”,民眾擔憂加重負擔

中央社報道表示,新規之下,許多利潤微薄的個體經營者和小店主麵臨經營困境。在社群平台微信上,一篇題為「家門口的包子鋪要關門了」的文章廣為流傳,文中店主表示,原本就不怎麽賺錢,新規實施後要為店裏的5名員工繳納社保,每月將增加近萬元人民幣的成本,這讓他實在無力承擔,甚至連老板自己都未曾繳納社保。

這篇文章以該店為例,店員一個月最低薪資人民幣5000元,但北京今年7月開始最新的最低社保基數是7353元,收入低於此一律要按照7353交,算下來,大概一個月一個人要交780元,單位要為他交1950元。

文章續指,店員可以接受沒有社保,但絕不接受一個月少拿780元,如果不交,以後老板挨告更麻煩。

文章作者還問了附近理發店的老板,對方說還沒想好怎麽辦,「全給交社保是不可能的,先看看其他老板怎麽弄,月底再說」。

許多年輕人也對此表示不滿,認為在經濟下行、工作不穩定的當下,他們更傾向於獲得現金而非為遙遠的退休金買單,「不是我需要社保,是社保需要我」成為不少人的心聲。

社保收支壓力大,官方強化征繳以填補缺口

不少網民將新規解讀為社保「強製繳納令」。實際上,社保一直就帶有強製性,但以前員工自己不想繳,公司可減少成本自然樂見其成;或者公司不想繳,就會跟員工商量多加一點薪水,使雙方到手的錢都能最大化。這種現象在小微企業中十分普遍。

這主要是因為社保支出的成本數目過大,而回報周期過長。

以「五險一金」中占大頭的養老保險為例,公司要為員工繳納工資的20%,個人另交8%。按現行規定,需要繳滿15年才能退休後領取。2030年後,這一年限將逐步提升到20年。

2024年中國就業人員總數約7.34億,但根據統計公報中參保人數最低的失業險推算,擁有完整社保(即「五險」)的人數最多為2.46億,僅占就業人員總數的33.5%。

上述司法解釋生效後,公司招工必須繳社保,如果被舉報或訴訟,企業將被重罰。這意味著,無論是員工還是公司,繳納社保都是一條紅線,沒有暗箱操作的空間。

規避社保的大門被關上,網民也炸了鍋,不少人直言:「強製越嚴,越說明資金不足,普通人越不信未來能領到錢」,還有網民反映,現實中,不少人繳了五六年,現在猶豫要不要繼續繳,因為繳的錢既不能幫助現在的自己,也未必能保障未來的自己。

盡管強製繳納社保引發了民眾和企業的擔憂,但分析指出,此舉背後是國家社保基金收支的巨大壓力。目前,中國的社保收支正處於“緊平衡”狀態。根據官方數據,2024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雖有增長,但其中包含了政府的財政補貼,實際壓力遠超賬麵數字。

此外,中國正麵臨嚴峻的老齡化挑戰。隨著每年超過2000萬人退休,而新增勞動力供給逐年減少,依賴“現收現付製”的社保體係未來將麵臨更大的財政缺口。為了填補這一缺口,除了加強資金審計外,強化企業欠繳社保的查處、擴大社保繳納人群基數,成為官方不得不采取的重要方向。

網友以台灣年金改革為例,呼籲檢討體製內高福利

在新規引發爭議的同時,不少中國網友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峽對岸。據中央社報道,微信上,一些文章開始討論台灣年金改革的經驗,指出在蔡英文執政時期,台灣成功對軍公教人員的優渥福利進行了改革。網友認為,台灣的改革經驗值得借鑒,中國不應在經濟下行時通過增加普通民眾和小企業的負擔來解決社保困境,而是應該像台灣一樣,勇敢地對體製內的高福利進行改革。

總統府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年金製度,為什麼現在要改! 非改不可?

中央社援引7日在微信發表的文章「蔡英文取消『社保等級製』的艱辛曆程」中說,總統馬英九執政初期,台灣「社保」資金不足的壓力就越來越大;2014年時,甚至有人甚至預估10年後將會破產。年金改革勢在必行,這也得到台灣主流民意認同。

文章指,2016年蔡英文就任總統之後發起年金製度改革,由於軍公教是最大的利益受損者,蔡政府2017年麵對大規模街頭抗爭和不同政黨的反對意見。當時中國各大媒體都報導了台灣軍公教上街抗議蔡英文政府的消息,甚至搭配聳人聽聞的負麵標題,並不看好。

文章說,「然而,蔡英文並沒有被軍公教上街抗議所嚇倒」,並引述蔡英文的講話,「我也理解,在改革的過程裏,難免有些衝擊。…年金改革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要保障我們每一個人的下一代、保障世世代代台灣人都能夠擁有安定的退休生活。我們這一代人的犧牲,是為了讓下一代更好。如果我們不改革,我們就對不起下一代」。

另有分析指出,中國社保問題的本質不在於“強製”,而在於過高的繳納比例以及政策實施的時機不當。在經濟下行、就業困難的背景下,官方此時收緊政策,而非檢討現有製度的合理性,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質疑和擔憂。

總統府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若學德國年金採隨收隨付製,基金隻要提存數月的安全準備就可以解決人口快速老化下的年金財務問題?

「爺爺退休金1萬7000元,是全家的經濟支柱」

據香港01網站相關報道認為,社保之所以長期以來備受關注,最主要的焦點集中在持續性和公平性。

今年5月,一篇題為《爺爺每多活一天,就能給家裏帶來566元的收入》的文章在網上傳開。文章稱,89歲高齡的爺爺是中鐵建設集團技術骨幹,一個月退休金1萬7000元,相當於當地一般人三個月的工資,是全家的經濟支柱,於是兒子孫子兒媳婦全家齊上陣,把伺候老爺子當成家裏的頭等大事。

這篇文章像是帶著黑色幽默的小說,真實性無從考證,但這種情況在中國退休老人群體中確實存在。

有網民根據2022年全國社保基金決算表分析得出,企業加上地方機關事業單位,每月能拿到1萬養老金的人口,大概就有600多萬。

上述文章背後折射出人們對社保的最大心病:社保基金池被這些可能從未繳過社保的離退休人員一步步掏空,而退休人口與勞動力人口增長倒掛,現收現支的社保係統未來恐怕入不敷出。

中國社科院早在2019年就曾發布報告預測,當期養老金結餘可能會首次出現負數。到2035年,養老金有可能會耗盡。

在社保新規發布後,一名女網民在視頻中說:「現在年輕人為什麽不願意交社保?房租吃掉一半工資,社保成了奢侈品……年輕人會質問:在空帳時代,我養的是誰的老?」

擔心社保空帳的同時,社保製度本身對許多人也缺乏吸引力。

比如基本的養老保險方麵,存在顯著的地區與體製內外群體差異,以及繳納和領取標準不統一的問題。

這就產生城鄉代際間的錯配。不少在城市打拚但出身農村的年輕人認為,他們按照城市收入標準繳納社保,但農村的父母卻沒有享受同等標準的養老金。

總結:

中國的社保體製有著很多的曆史包袱,包括對於公務員,國營企業,軍隊的很多低繳費高支付,以及對於廣大社會底層的福利不足,對於中產的壓榨,以及不同地區的繳納和領取標準不統一的很多問題,但是最大的問題還是在與出生率降低,人口老年化後,整體社保的金額不足,但是對於公家人的很多特權卻是有更多的保障。

所以,社保問題必須解決,但是如何解決,是用底層繳交更多的錢來補高層和公家人的社保窟窿,肯定不是一個辦法,需要虛心向台灣學習,徹底改革社保體製,讓更加公平的體製惠顧更多的廣大民眾,而不是讓廣大民眾集資去保障公家人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