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翻了些舊書,想從裏麵找些答案,尤其是關於“得道”這件事。我總是在想,到底什麽樣的人才算“得道”呢?是那些隱居山林的人?是年過百歲的老人?還是那些天天燒香拜佛的出家人?我以為答案會很明確,但越讀《道德經》,我的困惑反而越多,也越發覺得,這事兒沒那麽簡單。
記得七八年前去青島探親,先生的大姐特邀我去嶗山看看。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老子。基於山東媳婦的身份,我對孔聖人多有認識。後來也慢慢接觸到別的學派。現階段閑暇時間就多讀書,敬而讀得更深入了一些。老子讓我明白,“得道”也許不是一種身份,而是一種活法。得道的人,可能根本“不像”得道的人,往往是不顯山不露水的普通人。這跟我們平時理解的“成功”完全不同。
《道德經》裏有幾句我很喜歡的話,它用了一些特別形象的比喻來形容得道者的狀態:
* 豫兮若冬涉川:就像冬天過河,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心裏對一切都存有敬畏。
* 渙兮若冰之將釋:內心像冰雪融化,從堅硬變得柔和,能包容一切。
* 敦兮其若樸:像一塊沒被雕琢過的木頭,簡單、純粹,沒有多餘的偽裝。
* 渾兮其若濁:看起來“糊塗”,其實是大智若愚,心裏能容下複雜,不求事事分得清清楚楚。
得道的人,也許就在身邊!想到曆史中出現過的隱士、禪宗高僧他們身上都有那種特質。與其說我找答案不如說我找自己。讀史書讀老子讓我領悟到如何活得更明白:內心平靜、自在知足。
也許,我們都在走通向“道”的路。願我們都能慢慢走,最終有所領悟。
得道,是不是一種“活法”?
北美新疆妞 (2025-08-07 19:02:03) 評論 (2)
最近我翻了些舊書,想從裏麵找些答案,尤其是關於“得道”這件事。我總是在想,到底什麽樣的人才算“得道”呢?是那些隱居山林的人?是年過百歲的老人?還是那些天天燒香拜佛的出家人?我以為答案會很明確,但越讀《道德經》,我的困惑反而越多,也越發覺得,這事兒沒那麽簡單。
記得七八年前去青島探親,先生的大姐特邀我去嶗山看看。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老子。基於山東媳婦的身份,我對孔聖人多有認識。後來也慢慢接觸到別的學派。現階段閑暇時間就多讀書,敬而讀得更深入了一些。老子讓我明白,“得道”也許不是一種身份,而是一種活法。得道的人,可能根本“不像”得道的人,往往是不顯山不露水的普通人。這跟我們平時理解的“成功”完全不同。
《道德經》裏有幾句我很喜歡的話,它用了一些特別形象的比喻來形容得道者的狀態:
* 豫兮若冬涉川:就像冬天過河,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心裏對一切都存有敬畏。
* 渙兮若冰之將釋:內心像冰雪融化,從堅硬變得柔和,能包容一切。
* 敦兮其若樸:像一塊沒被雕琢過的木頭,簡單、純粹,沒有多餘的偽裝。
* 渾兮其若濁:看起來“糊塗”,其實是大智若愚,心裏能容下複雜,不求事事分得清清楚楚。
得道的人,也許就在身邊!想到曆史中出現過的隱士、禪宗高僧他們身上都有那種特質。與其說我找答案不如說我找自己。讀史書讀老子讓我領悟到如何活得更明白:內心平靜、自在知足。
也許,我們都在走通向“道”的路。願我們都能慢慢走,最終有所領悟。
記得七八年前去青島探親,先生的大姐特邀我去嶗山看看。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老子。基於山東媳婦的身份,我對孔聖人多有認識。後來也慢慢接觸到別的學派。現階段閑暇時間就多讀書,敬而讀得更深入了一些。老子讓我明白,“得道”也許不是一種身份,而是一種活法。得道的人,可能根本“不像”得道的人,往往是不顯山不露水的普通人。這跟我們平時理解的“成功”完全不同。
《道德經》裏有幾句我很喜歡的話,它用了一些特別形象的比喻來形容得道者的狀態:
* 豫兮若冬涉川:就像冬天過河,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心裏對一切都存有敬畏。
* 渙兮若冰之將釋:內心像冰雪融化,從堅硬變得柔和,能包容一切。
* 敦兮其若樸:像一塊沒被雕琢過的木頭,簡單、純粹,沒有多餘的偽裝。
* 渾兮其若濁:看起來“糊塗”,其實是大智若愚,心裏能容下複雜,不求事事分得清清楚楚。
得道的人,也許就在身邊!想到曆史中出現過的隱士、禪宗高僧他們身上都有那種特質。與其說我找答案不如說我找自己。讀史書讀老子讓我領悟到如何活得更明白:內心平靜、自在知足。
也許,我們都在走通向“道”的路。願我們都能慢慢走,最終有所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