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新修訂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以下簡稱“最嚴‘禁酒令’”)正式公布,標誌著中央對違規吃喝問題的整治進入新階段。條例明確規定,嚴禁公務活動飲酒、超標準接待、變相吃喝等行為,並要求各地開展專項整治。一時間,全國上下風聲鶴唳,從機關食堂到酒店包廂,公職人員幾十年來習以為常的“飯局文化”被徹底顛覆。
這是一場自上而下的“禁酒風暴”,但是,禁酒風暴在下麵執行起來被層層加碼,“禁酒”變成了“禁餐”“禁食”“禁公務接待”,成為懶政、惰政、怠政和躺平的新借口。
新規出台後,各地迅速響應,專項整治行動密集展開:一些地方在單位食堂門口擺設了酒精檢測,防止午餐飲酒;財務部門對過去三年的接待票據“翻舊賬”,對報銷單逐筆倒查,追查違規線索。於是乎,整個城市瞬間被“白色恐怖”所籠罩,酒店包廂變成了禁區,許多幹部坦言“現在進酒店就像做賊”,生怕被拍照舉報。
這場風暴的嚴厲程度遠超以往,還有單位要求“接待必須全程錄像留證”。一名基層幹部苦笑道:“現在連請兄弟單位的同誌吃碗拉麵,都得先研究文件。”
正常接待陷入“冰河期”,“最嚴禁酒令”是不是矯枉過正 ?
在高壓態勢下,一些地方走向另一個極端:
“無接待”式辦公,拒絕安排客商用餐,導致項目談判冷場;
“食堂恐懼症”蔓延,即使合規的工作餐,幹部也怕被誤解,寧可餓肚子或點外賣;
“人情荒漠化”出現,同事之間的婚喪嫁娶不敢聚餐,連退休歡送會都改發“電子紀念卡”。
由於地方上的層層加碼,“請客”成了敏感詞,吃飯就等於腐敗。
為何“吃飯問題”總踩紅線?
公職人員在“吃”上屢屢犯錯,深層原因在於長期以來形成的 “酒桌辦事”傳統。過去幾十年來,“事情能否辦成”常與“飯局規格”掛鉤。
黨的十八大之前,我每次到基層視察工作,當地都會組織隆重的接待,即使隻有我和秘書、司機一行三人,每次接待“必湊一桌”,“梁主任,你看你還想叫上誰?”
為什麽會這樣呢?一來,顯示當地的重視程度,二來,了解和結識我在當地的關係,為將來辦事鋪路,三來,借機加深與當地各部門之間的聯係。
其實,問題的關鍵在於搞清楚何為“必要接待”,何為“變相吃喝”?基層缺乏清晰指引。
事實上,對於同樣一個文件,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這是事實,也是現實。問題在於,基層的同誌搞不明白上麵的尺寸,說到底,就是搞不明白“最終解釋權”,基層的同誌認為這樣做合理合法,上麵的領導卻說這樣做違法違規,於是乎,基層為了自保,他們唯一的做法就隻有層層加碼,“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
還有一個“監督運動化”的問題,專項整治期間“一刀切”,風頭過後又反彈,形成周期式治理。
嚴管與人性化如何平衡,避免“禁酒令”淪為“形式主義禁令”,需解決三對矛盾:
“不敢吃”與“不敢幹”,明確正常接待的“安全清單”,給幹部幹事底氣;
“當下嚴”與“長久治”,將審計監督常態化,替代運動式整治;
“管住嘴”與“邁開腿”,考核機製應重實效而非“飯局清白”,避免懶政。
“最嚴禁酒令”禁的是腐敗,而非人間煙火。中央重拳整治違規吃喝,本質是斬斷利益輸送的鏈條。但若因怕踩紅線,連人間正常的交往都草木皆兵,則背離了製度本意。當一名鄉鎮幹部偷偷詢問“能否自費請調離同事吃頓餃子”時,或許我們該反思:反腐的最終目的,是讓公職人員既守得住底線,也保得住溫度。
這是一場自上而下的“禁酒風暴”,但是,禁酒風暴在下麵執行起來被層層加碼,“禁酒”變成了“禁餐”“禁食”“禁公務接待”,成為懶政、惰政、怠政和躺平的新借口。
新規出台後,各地迅速響應,專項整治行動密集展開:一些地方在單位食堂門口擺設了酒精檢測,防止午餐飲酒;財務部門對過去三年的接待票據“翻舊賬”,對報銷單逐筆倒查,追查違規線索。於是乎,整個城市瞬間被“白色恐怖”所籠罩,酒店包廂變成了禁區,許多幹部坦言“現在進酒店就像做賊”,生怕被拍照舉報。
這場風暴的嚴厲程度遠超以往,還有單位要求“接待必須全程錄像留證”。一名基層幹部苦笑道:“現在連請兄弟單位的同誌吃碗拉麵,都得先研究文件。”
正常接待陷入“冰河期”,“最嚴禁酒令”是不是矯枉過正 ?
在高壓態勢下,一些地方走向另一個極端:
“無接待”式辦公,拒絕安排客商用餐,導致項目談判冷場;
“食堂恐懼症”蔓延,即使合規的工作餐,幹部也怕被誤解,寧可餓肚子或點外賣;
“人情荒漠化”出現,同事之間的婚喪嫁娶不敢聚餐,連退休歡送會都改發“電子紀念卡”。
由於地方上的層層加碼,“請客”成了敏感詞,吃飯就等於腐敗。
為何“吃飯問題”總踩紅線?
公職人員在“吃”上屢屢犯錯,深層原因在於長期以來形成的 “酒桌辦事”傳統。過去幾十年來,“事情能否辦成”常與“飯局規格”掛鉤。
黨的十八大之前,我每次到基層視察工作,當地都會組織隆重的接待,即使隻有我和秘書、司機一行三人,每次接待“必湊一桌”,“梁主任,你看你還想叫上誰?”
為什麽會這樣呢?一來,顯示當地的重視程度,二來,了解和結識我在當地的關係,為將來辦事鋪路,三來,借機加深與當地各部門之間的聯係。
其實,問題的關鍵在於搞清楚何為“必要接待”,何為“變相吃喝”?基層缺乏清晰指引。
事實上,對於同樣一個文件,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這是事實,也是現實。問題在於,基層的同誌搞不明白上麵的尺寸,說到底,就是搞不明白“最終解釋權”,基層的同誌認為這樣做合理合法,上麵的領導卻說這樣做違法違規,於是乎,基層為了自保,他們唯一的做法就隻有層層加碼,“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
還有一個“監督運動化”的問題,專項整治期間“一刀切”,風頭過後又反彈,形成周期式治理。
嚴管與人性化如何平衡,避免“禁酒令”淪為“形式主義禁令”,需解決三對矛盾:
“不敢吃”與“不敢幹”,明確正常接待的“安全清單”,給幹部幹事底氣;
“當下嚴”與“長久治”,將審計監督常態化,替代運動式整治;
“管住嘴”與“邁開腿”,考核機製應重實效而非“飯局清白”,避免懶政。
“最嚴禁酒令”禁的是腐敗,而非人間煙火。中央重拳整治違規吃喝,本質是斬斷利益輸送的鏈條。但若因怕踩紅線,連人間正常的交往都草木皆兵,則背離了製度本意。當一名鄉鎮幹部偷偷詢問“能否自費請調離同事吃頓餃子”時,或許我們該反思:反腐的最終目的,是讓公職人員既守得住底線,也保得住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