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信仰變成了讓人不假思索的習慣,它讓你既陌生,又熟悉,既驚喜,又憂慮。
節日中的血緣信仰
我們的春節團年飯“叫祖”,就是其中最深刻的一個反應。家裏的女主人做好了一桌子的好菜,倒滿了酒水。男主人會在門口放一掛鞭炮。完了之後,摟著自己的孩子們。閉上眼睛,說:“列祖列宗,謝謝你們一年來的照應。我們今年平安順遂。現在邀請你們回來尚饗”。
這個叫祖儀式完了之後,才是家裏人上桌子吃飯。
接下來,還有大年初一的“上墳”。其他的節日,比如“清明節”,“重陽節”,等等。其實傳承著像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的儀式感。
中國政治上“姓氏正統”的血緣信仰
前段時間,重溫《資治通鑒》,突然有一個感悟:
中國的:周,秦,漢,三國,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其中,比較大的11個朝代,不就是11個以姓氏/血緣為核心正統思想的家族治理國家嗎?
比如,王莽新政,其實就是王姓取代了劉姓。但是所有的人,都覺得不夠正統,於是乎,劉秀再次把權力奪了過來。所有的人,都覺得理所當然。
姓氏,在中國,就是血緣信仰的一個縮影。因為,同一個姓,就有血緣的親近感。於是,劉邦隻讓封同姓人為王。這也是借鑒秦朝失敗的教訓。但是,血緣的親近程度會隨著子孫後代的更新而疏遠。於是,漢朝晁錯啟示,漢武帝推出了《推恩令》來削弱同姓諸王的權勢。但是,同姓諸王削弱後,懦弱的君王又會被外戚架空,上麵說到的王莽就是一個例子。
晉朝賈太後亂政,大臣分析過:姓氏與權利之間的關係。
包括中國文化裏的:光宗耀祖,誅殺N族,其實都是血緣關係帶來的榮耀與災難。
姓名,聚居中的血緣信仰
身處海外,或者在某個地方遇到了熟人。我們總會說:哦,我們是同一個地方的老鄉。或者,你我姓氏相同,我們是家門!
其實,“老鄉”這個概念也是來源於:同姓宗族聚居而產生的一種親近感。比如,白鹿原中,聚居在一起的就是“白”與“鹿”兩個家族的聚居地。
中國文學中,鄉愁文學大多數也與這個有一定的關係。
易經
易經就是以:父母與六個兄弟姐妹而形成的“八卦”,兩兩相交而產生的64卦。這64卦/384爻,周文王也把它們與我們的家庭生活掛上鉤的情況下進行解釋。
其中,起卦占卜環節(很多人認為是迷信),其實它講究的就是:列祖列宗給你提供的鬼神的啟示。我個人以為是《易經》的精髓所在。
結語
中國人有沒有信仰?眾說紛紜。我覺得血緣,是我們的一種信仰。但是,可能這個血緣信仰is too habitual to be noticed. 也可能有人覺得血緣信仰相比於純粹的思想信仰,太初級?
我想說:我們就是人,人就有“物理身體”和“思想靈魂”。把它們結合在一起的信仰,有什麽初級的呢?就像我們先有獸性,之後才是人性。失掉人性失掉很多,失掉獸性,我們不就失掉一切了嗎?
To be continued...
Taofuc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