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喜歡上了迷你電視劇,一般四到八集,一個或兩個周末可以看完。還真有不少精彩的,博友鹿蔥姐之前推薦了一部英國劇《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這部劇沒有著眼犯罪過程,而是深挖少年犯罪的根源”。類似的劇最近在Netflix上又看了一部,瑞典六集電視劇《A Nearly Normal Family》(《一個近乎正常的家庭》),改編自瑞典作家馬提亞斯·愛德華森(M.T. Edvardsson)的暢銷同名小說(中譯本《謊言之家》),表麵上看這是一部懸疑劇,但背後的主題也是對家庭關係與社會問題的探討和思考,非常值得一看。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瑞典南部城市隆德,主角是一對中產夫婦以及他們19歲的女兒斯黛拉。
劇情開場,觀眾看到的是發生在四年前的一場悲劇,當時15歲的斯黛拉外出參加學校球隊的夏令營,遭遇了球隊助教的性侵。當她鼓起勇氣告訴父母她被強暴的真相時,牧師父親氣憤地說我們要去報警,但律師母親斷然反對,她殘酷地分析說:律師生涯中,她看多了這樣的案件,沒有證據、沒有證人,醫院的檢查無法證明女兒曾掙紮反抗,司法係統不會相信一個“主動約會助教”且“現場未做出激烈反抗”的少女,現實社會中,每100個性侵案件隻有5個嫌疑人被定罪判刑,更不用說還有很多沒有報警的案件。為了避免女兒在法庭上遭受二次傷害,為了不讓她陷入輿論的漩渦,父母達成共識,替女兒作出了決定,選擇沉默。
轉眼就是四年後,父親亞當(Adam)仍然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牧師,母親烏爾莉卡(Ulrika)則是事業有成的律師和教授,女兒斯黛拉(Stella)高中肄業,在一家咖啡店打工,一家三口看似過著波瀾不驚的平靜生活。

但突然有一天,女兒斯黛拉被警方逮捕,涉嫌謀殺一名32歲的男子。作為父母的亞當和烏爾莉卡大為震驚,無法相信文弱安靜的女兒會是凶殺案的嫌疑人。警方的訊問、律師的介入、居民的不安和網絡輿論的壓力,讓一家人迅速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
斯黛拉到底是不是真凶呢?全劇采用了“三重視角”的敘事結構,交錯通過女兒、父親、母親的視角展開,讓案情在層層遞進中逐漸明朗,更讓觀眾得以從不同角度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最終拚湊出一個完整而令人唏噓的真相。
正常的家庭表象下,難以彌補的裂痕
全劇圍繞案件的偵破,穿插了大量對這個家庭過去和現在生活的回顧,讓我們看到這個家庭的日常:他們習慣了對彼此保留、掩飾與設防,以為這就是維持“正常家庭”的方式。但隨著案件調查的深入,觀眾才漸漸發現,這個家庭早已不是我們想象中“正常”的模樣。在謀殺案發生之前,他們之間已經埋下難以彌補的裂痕。
裂痕的根源可以追溯回四年前,在此之前,一家三口無話不談,但那場性侵案以後,夫妻之間,父母和女兒之間,豎起了一座沉默的高牆。
父母決定對性侵事件不報警的決定對斯黛拉後來的人生軌跡產生了重大影響。她將痛苦內化為自我譴責:“這都是我的錯” 、“我當初應該進行反抗,但我隻是躺在那裏。” 這種自責和恥辱讓她逐漸厭學直至輟學。
直到在被羈押期間,在看守所給她安排的心理醫生的耐心引導下,斯黛拉才第一次了解到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恐懼僵直”,即人在恐懼害怕時會無法動彈,這是身體對襲擊的下意識反應,這不是人所能控製的,而是本能的生存機製,但這並不意味著對方有權做那些事。當醫生堅定地告訴她:“你父母選擇不報警,以及這件事對你們家庭的影響,這些都不是你的錯。” 錯的是那個侵犯你的人,也包括那個沒有為你挺身而出的世界。這一刻,斯黛拉放聲大哭,打開心結,長達四年的自責終於得到釋放。
父親亞當是個恪守教條的牧師,習慣用隱忍維持表麵的平靜。當年,他本可以堅持報警,卻最終妥協於妻子的“理性分析”;後來,他明知妻子出軌,卻仍選擇自欺欺人,隻為了讓這個家看起來“正常”。他的信仰沒能給他勇氣麵對真相,反而成了逃避現實的借口。
母親烏爾莉卡生活在更深的矛盾中。女兒被性侵之後,她也許在潛意識裏責怪女兒不該主動對強奸犯示好,也許是無法原諒自己阻止丈夫報警的建議,也許覺得自己壓根不是一個稱職的母親和律師。由於無法麵對這個家庭,於是她逃進婚外情,用另一段關係填補空虛,另一方麵她內心又不想放棄婚姻,對家庭感到愧疚,希望維持住三口之家的完整。
由於父母各懷心思,因而疏忽了對受到嚴重傷害的女兒的關心和愛護,三口之家缺少交流和溝通,父親不理解女兒內心的真正需求,母親在忙碌的工作之餘以婚外情麻痹自己。在多次嚐試之後,女兒意識到父母沒有人在乎自己的感受,於是在沉默和失望中與父母漸行漸遠。三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回避了自己真實的情緒,用掩飾和謊言維係著“正常家庭”的假象,一家人的裂痕開始滋生,家庭關係名存實亡。
正是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斯黛拉偶遇了比她大13歲的企業家克裏斯(Christoffer),他帥氣多金,彬彬有禮,溫柔體貼,最重要的是,在倆人交往之初他沒有任何非分之想,當斯黛拉主動推進關係時,他甚至婉拒,表示“想慢慢來”。這種若即若離的溫柔,對長期缺乏安全感的斯黛拉來說,成了致命的吸引力。

等到女兒被卷入謀殺案時,父母甚至都不知道死者克裏斯是誰,和女兒有什麽關係,他們也絕不相信自己眼中的乖乖女會是殺人犯。
因愛鋌而走險,父母的選擇
這起謀殺案就像一顆石子投入湖心,掀起層層波瀾,也打破了這個家庭長久以來精心維持的平靜假象,幾乎讓這個家庭分崩離析,但也正因它的到來,讓他們開始誠實地麵對彼此,反思過往。一家三口之間曾經存在著但卻被忽視、壓抑甚至被否認的裂痕被一一揭開,同時,一切被隱藏、被忽視的情感開始浮出水麵。
當女兒陷入絕境,作為父母,亞當和烏爾莉卡本能的第一反應純粹而原始:不惜一切保護女兒。牧師父親跨越了信仰與法律的邊界,做出連自己都無法辯解的舉動;律師母親則不惜挑戰法律底線,同時開啟了私下調查,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暗地裏來幫助女兒。最出人意料的是,這對貌合神離的夫妻,為了保護彼此,竟不約而同地隱瞞了各自為女兒脫罪所做的一係列越界之舉。
而個性倔強的斯黛拉也在等待審判的過程裏,漸漸意識到,父母並不是如她想象中那麽冷漠。他們的愛一直在身邊,隻是他們用錯了方式,沒有真正理解她的內心和世界,習慣於“替”她做決定,卻忘了“聽”她需要什麽,使得她在孤獨與沉默中與父母疏遠。
盡管真凶是誰不難猜測,但案發原因和過程一直到最後一刻才揭曉,使得這部劇有別於普通的懸疑劇,而更像是一部關於家庭、關於社會的現實劇。它著力表現的不是一樁謀殺案的偵破,而是一個家庭的瓦解與修複。一個看似正常的家庭,背後積壓了太多的誤解、隔閡和失望,但當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時,父母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鋌而走險,做出一係列出人意料、甚至在法律和道德層麵上並“不正確”的瘋狂決定。
劇中的一家三口,每個人都不完美,都有各自的缺點和問題,但在經曆風雨之後,觀眾看到的是:愛讓他們沉默、隱瞞並且逃避、犯錯,也正是愛,讓他們在絕境中拚命抓住彼此,挽救這個瀕臨破碎的家。
在劇情的尾聲,母親主動結束婚外情,原本決意離婚的丈夫選擇了原諒。那麽作為凶殺案嫌疑人的女兒最後到底是無罪釋放還是入罪判刑?這裏就不劇透了。
劇情帶來的思考
劇中展現的困境遠不止於一個家庭的悲劇:父母用沉默“保護”女兒,實則是逃避麵對司法係統的無力;他們維持體麵,卻沒有勇氣做為合格的父母與受傷害的女兒共同麵對。現代家庭的脆弱和瓦解,往往始於日常的沉默和回避。但這部劇也讓我們看到,哪怕裂痕已經生成,隻要放下各自的冷漠和防備,有勇氣一起麵對危機,甚至奮不顧身地在風雨中為彼此撐傘,仍有可能修複裂痕,重歸健康的家庭。
劇中這個三口之家,是否終能冰雪消融,真正邁向一個“正常的家庭”?當父母以愛的名義,打破法律邊界,保護女兒,守護家庭,他們的選擇到底是對還是錯?進一步,從更廣闊的社會層麵來看,司法係統在諸多性侵案上的僵化與不公,是否也在無形中深深影響著受害者的成長軌跡?當司法係統無法給予公正,個體是否就有權自行其是?觀眾也許可以在劇中找到答案,也許依舊心存疑惑,但劇情帶來的思考和觸動,都會讓你收獲匪淺。
這部劇的導演和主要演員都來自瑞典本土,整部劇頗有北歐的克製冷峻風格,更多依賴的是演員內斂的細膩表演,幾位主角的演技都非常好。畫麵多采用灰藍色調,壓抑沉浸,配合瑞典南部城市隆德冬季清冷的背景氛圍,使得觀眾更容易走進角色的心理世界,也更能共情他們的掙紮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