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人傳統把非巴黎人稱為“外省人”,就像上海人習慣把非上海人稱為“鄉下人”一樣。巴爾紮克和莫泊桑小說裏的描述的外省人讓我倒是對法國的“外省”保留了一種久遠的興趣。五月,趁初夏涼意,去看看法國的“外省”的風土人情,還一個舊夢的願。
五月八號, 在二戰勝利紀念日又到了風情萬種的巴黎,因第二天就要去法國北部,隻計劃在巴黎逗留半天。不過在這個城市裏無論時間長短都能找到讓人留連的景色。香榭麗舍大道因節日閱兵遊行而被封,凱旋門連靠近的機會都沒有。那就選擇再去從前去過的羅浮宮。

1.

2. 18世紀建成的萬神殿(先賢寺)

3. 來自埃及的方尖碑。這麽細長的石碑,怎麽運回來?

4. 塞納河邊的剛修複的巴黎聖母院前擠滿人。

5.

6.

7.

8. 勝利女神

9. 這個就不用說了

10.

11. 都說在這幅畫附近是小偷施展身手最佳場合。我倒不操這份心,背的雙肩包都開線了,根本就不像是有油水可撈的主。

12. 薩達那帕拉之死, 歐仁·德拉克羅瓦描繪了公元前7世紀的亞述王臨死前毀掉他鍾愛的一切的情景。

13.

14. 翻越阿爾卑斯山的拿破侖。看著他的腿,我在猜,他也許在呆在戰火中久了,不怕冷。
雖說是在羅浮宮裏跑馬看花,但都得掂量一下要在什麽地方勒馬才能少錯過文明史中那些名揚天下的標誌。法國人顯然很自豪他們擁有的文化,所以把締造羅浮宮的路易十四(P6)放在入宮處最顯眼的位置,太陽王當年為了展示他的奢華,開始了他的世界性的文物收集。在數世紀的戰爭中,法國人多次在麵對重兵壓境時宣布巴黎為不抵抗城市而給今天留下了一個不可再造的原色巴黎。有人不屑於法國人的怯懦和無能,但正是法國人對巴黎的珍愛保護了這個城市沒有毀於戰火。在驅除侵略者重獲主權後,世界仍然擁有獨一無二的巴黎,法國並沒有成為沒落的,沒有世界話語權的三流國家。也許這也可以管窺法國人的陰柔和順勢而動的功力。

15.

16.

17.

18.

19.
第二天, 一早去到離巴黎大概90公裏莫內花園(Monet House & Garden)。那是當年畫家係列畫作產生印象和靈感的源泉,不同景色多次現身在時值連城的作品中。花園在精心維護下可看到畫作中似曾相識的諸多景觀。
遊客有點擠,挨著走,很久沒有這種感覺了。

20.

21.

22.

23.

24.
驅車過140公裏去到法國西北的埃特勒塔 (Etretat),諾曼底的海濱小鎮。這裏的海岸有很獨特海蝕地貌,形成如大象戲水岩景。與岩石頂部的人相比,那峻岩兀立於海麵過百米,相當壯觀。莫泊桑顯然熟悉這裏,在他的小說中的故事的背景就描述了這裏的景色。我爬到高崖的三分之一處,看看上麵的台階,腿軟,遂放棄登頂之行。這裏的海灘並沒有沙,遍布大小不等的卵石並帶著相當斜的坡度,很不好走,圖24中那位年過80歲的老人,趔趔趄趄地就敢行走在卵石上,幾次都讓人看得心懸地幾乎栽倒。後來還是他兒子趕過來遞了兩根手杖,忽然想起古人有"烈士暮年, 壯心不已"之歎。

25.

26.

27.

28.

29.
塞納河出海口邊上翁芙勒(Honfleur)。小鎮秀色可餐,一直吸引新老藝術家居此,當是易於產生創作靈感之地。在老港口的鎮中心立著一很體麵的建築(P28,左側),據說曾是市政廳,現在是這裏的居民很人性化地讓流浪漢在搬到裏麵居住,法國人心地挺好的。路過一小店,有漁港之風,當地人連沙丁魚都能製出幾十種口味罐頭(P29)。當然還可"問津"剛撈起帶海水味的海鮮,佐以法國煎餅,添一杯法國葡萄酒,地道的法式情趣悠然自成。

30.

31.

32.

33.

34.
D3-1,到達諾曼底區的巴約(Bayeux),一個典型的法國小鎮,幸運地躲過1944年的轟炸。鎮裏的公堂(P34)存有一條11世紀製作的近70米長的掛毯,用6百多個人物講述諾曼底大公因英王哈羅德失信而興兵征服英格蘭的紀事。掛毯不讓拍照但有中文講解,花30分鍾聽了一個千年前的故事。法國人的那種傲慢顯然是有曆史淵源。同一時期建造的那座哥特式主教座堂(P32-33)是這個小鎮吸引遊客的兩張亮麗名片。

35.

36.

37.


38.

39.
離小鎮二十多公裏就是1944年6月6日盟軍登陸的奧馬哈海灘(Omaha)。三千多美國軍人在衝擊這個海灘時用生命鋪出擊敗納粹德國的通道。昔日的堡壘,三十米高的海崖和寬闊的海灘沉默地被永恒的風浪衝刷著,當年鏖戰的彈痕昭示讓人們生活在自由中,免於暴政和恐懼威脅,總是要付出不菲的代價。

40.

41.

42.

43.

44.

45.

46.
夜宿Saint-Lo,有很壯觀的中世紀城牆的小城。城中的主教堂(P44-45)在1944年被炸塌了一截,人們留下殘缺的痕跡作為那場戰爭的記憶。黃昏,年輕人己經聚集在老城牆上和小河邊開始享受啤酒加音樂的愜意(P46),那是法國人在拿破侖之後不斷地試圖避免征戰的原動力。“但駛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這裏有意思的法國式解讀是讓別人去幹髒活,自己還得過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