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都有兩麵。
到了大四,過於依賴朋友的艾琳因為好友的陸續離開而再度失控。
畢業回家的那段日子,幻覺有規律的出現,她完全無法分辨真假。
有時,幻覺似乎比真實的世界更為真實——她被送進
戒毒所,工作人員搶走她的亞裏士多德,用蠻力將她製服……
如同忠實的影子,幻覺一路追隨到了她前去讀研的牛津大學。
在牛津,她聽不懂講座,無法理解所讀的文字,撰寫的論文不知所雲,讓導師徹底蒙圈……
“地下室的怪物”在她耳畔叨叨不休。
“你是失敗者,你很壞,你應該去死!”
情況越來越糟糕,幾度心理谘詢之後,牛津醫學院精神病分院的醫生要求她住院。
艾琳偷偷溜出病房,獨自漫步在牛津校園,絕望和孤獨讓她艱於呼吸。
她感覺自己像一個來自地下洞穴的肮髒的潛入者,玷汙了這所瑰麗的“精神聖殿”。
“你在呼吸,對於你這樣邪惡的一坨屎來說,實在是太浪費氧氣了!”
“你必須往身上澆汽油,再點燃一根火柴——你其實是一個女巫。”
艾琳堅定地拒絕服用抗抑鬱症的藥物,直到有一天照了鏡子。
鏡子裏瘋女人的形象嚇到她了——那是一個枯瘦蒼老的女人,眼神空洞,頭發蓬亂,衣服肮髒。
艾琳妥協了,第一次服用了抗抑鬱症的藥物——阿米替林。
阿米替林的鎮靜作用很強,焦慮和憤怒很快減輕。艾琳變得平和了,仿佛開啟了一個慢動作的模式。
藥物副作用非常明顯——口幹眩暈,思維滯鈍,但這些與久違了的整晚好覺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
半個月後,艾琳不顧勸阻返回了學校。
“拜拜啦精神病院!這一別必是永別,不必懷念我!”
一切如她所願。服藥4周之後,她的思路逐漸清晰,欣喜地感受到食物美味、空氣清新。
在知識的海洋中遊弋,輕鬆又愉快,浪花一朵朵。
吃飯、睡眠、學習,一切都沒有問題。
到了期末,當艾琳被一篇論文的思路卡住的時候,“地下室的怪物”又來騷擾她了。
更可怕的,阿米替林不再起作用。
短短幾周之內,她的體重降到了43公斤,而她有一米八的個頭。
艾琳連滾帶爬地逃回了精神病院。
後來查看自己的病例,醫生當天的記錄是:令人恐怖。
艾琳如此痛恨自己,並以絕食作為懲罰。
“用食物來滋養邪惡?沒有任何意義。”
不過,她更傾向於燒死自己,這種懲罰更為公允。
所幸,在精神病院實施這個計劃並不容易。
二進宮的艾琳比第一次煎熬得多,全身說不出的疼痛和不舒服。
她清楚地感應到頭腦中某種有生命的東西不斷向她發出指令:“傷害自己!去醫院地下廢棄的隧道吧!”
於是,她像被攥住了手一般,不由自主地用煙、打火機、開水燙自己,在精神病院陰暗恐怖的地下隧道獨自遊蕩。
在醫院住了4個月,艾琳的情況越來越糟糕。
雖然她隻有21 歲,對她來說,她的未來如同科幻片中的場景,與她毫無關係——她深信自己很快就會從這個世界徹底解脫。
艾琳每天蹲在廁所或角落,雙臂抱著自己搖晃呻吟。
新來的病人被她的樣子嚇清醒了——真正的瘋子太嚇人了——吵著鬧著要出院。
醫生強烈建議她退學。
馬拉鬆的賽場上,一位出色的賽手出發時就扭傷了腳,目睹她一瘸一拐、萬分痛苦地跑完全程,對觀眾來說不啻為一種精神折磨。
對於醫生來說亦是如此。
必須讓她放下對學業的執念!
在醫生看來,艾琳算得上幸運的病人,打娘胎裏就被贈與了啃老的資本——她完全不必擠在精神病人的隊伍裏,發出含混不清的聲音等著領藥。
回到風景如畫的家鄉,在家人的照顧和藥物的幫助下,她可以悠哉又體麵地混完自己的一生。
沒有醫生願意費心費力的去了解“小白鼠”的精神世界。
大學期間,艾琳在亞裏士多德的哲學思想中發現了一片寧靜祥和的精神家園——古代哲學是她為自己穩定情緒所開的良方,所以她選擇了這個專業讀研。
摯愛的東西決不放棄!這份摯愛也終將證明自己!
艾琳衝著醫生吼到:“我一定要完成我在牛津大學的學習!我一定要拿到我的古代哲學的學位!在完成我的學業之前,我絕對不會返回美國!在任何情況下,你們都不可以聯係我的父母!”
醫生確診艾琳的精神分裂為偏執型,共病抑鬱症。
不久,英國著名的精神病專家斯托爾醫生來到該院給病人問診。
艾琳源源不斷地跟斯托爾醫生講述自己的故事,急迫地表達她內心最真實的感受。
斯托爾醫生耐心而專注地聽著,溫和地對她說,“艾琳,你病得很嚴重,有病的身體需要一種鍛煉來幫助它痊愈。也就是說,你需要重新投入你熱愛的生活,它讓你快樂,它讓你有目標,它可以挑戰你。所以你應該繼續留在牛津,繼續你的學習!”
艾琳如釋重負!斯托爾醫生洞悉了她的精神內核,尊重她的主觀意願!
這是發生在1977年的故事。近半個世紀過去了,現代心理學和精神病學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但即便是在當下,也不一定會有醫生提出同樣的建議。
人命關天不是嗎?既然走背運得了這種病,卸下學業重負、安心治病才是首選,好高騖遠隻會讓病情加重。
斯托兒醫生認為,不管是精神分裂或抑鬱症,支撐病人自尊與自信的東西,必須要納入治療方案之中。
精神分裂讓艾琳有自殘的行為,抑鬱症讓她隨時麵臨自殺的風險,而抑鬱症的根源在於她完全無法接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返回學校無疑是巨大的冒險,但值得嚐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