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們這裏的匈牙利人和他們的小吃

打印 被閱讀次數

六月裏一個周六的下午,經過鄰村New Brunswick,偶遇Somerset街匈牙利移民舉辦的一年一度街頭集市(Festival),才了解到原來New Brunswick這座城市有如此深厚的匈牙利曆史。

移民在外,一定是不忘本的。你看地圖都掛出來了。不過,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匈牙利在哪裏,恐怕是一頭霧水的。



因為剛從中歐旅遊回來,見到滿街熟悉的小吃,特別是熟悉的匈牙利美食煙囪卷(Chimney Cake Ice-cream)和油炸大餅(Langos),倍覺親切。LG說我好像回到了故鄉。

煙囪卷是匈牙利著名的街頭甜點,外觀像一個中空的圓筒,酷似煙囪。它的做法是用甜麵團纏繞在一個圓柱形的木棍上,刷上黃油後撒上糖,在炭火或烤爐中慢慢旋轉烤製。一般可以根據愛好,裏麵填上不同口味的冰淇淋,外皮酥脆,內裏柔軟香甜,奶香撲鼻。





雖說是匈牙利的小吃,可是我第一次吃是在布拉格。中歐國家的文化和飲食其實都差不多,在老早都是奧匈帝國的兄弟們。

這是我在布拉格一家街頭小鋪吃到的煙囪卷冰淇淋



看中歐大媽在製作煙囪卷



朗戈什(Langos)是一種油炸大餅,和pizza差不多,不同之處是油炸的,上麵一般是抹上蒜汁,酸奶油,並撒上芝士(Cheese),在你窮凶極(餓)時,看到熱乎乎剛從油鍋裏撈起的油餅,還是蠻有誘惑力的。





這是我在布達佩斯吃到的正宗油大餅,我選的是美國口味的芝士加培根,感覺還不是那麽膩。





街市上還見到了匈牙利的傳統大鍋燉牛肉湯古拉什(Goulash)和肉腸。牛肉湯顏色紅紅的是因為裏麵加入了大量的紅辣椒(不辣)。感覺這是從俄羅斯的羅宋湯衍生出來的,不同的是,羅宋湯是用甜菜(beets)熬製成的,也是紅紅的顏色,味道甜咪咪的,更好吃。一樣東西,到了另一個國家,總會變種。我們上海人,也愛吃羅宋湯,不過加的是西紅柿湯罐頭,顏色有了,味道更香更好吃。





樂隊在演奏匈牙利樂曲,歡快明朗,和俄羅斯音樂有點像。



回家後好奇查了一下,原來自1888年起,就開始有大量匈牙利移民來到New Brunswick打工謀生,因為當時強生(Johnson Johnson) 製藥廠的總部就在那裏,並雇傭了許多匈牙利移民,口口相傳,加上移民社團內部的互相幫助,越來越多的匈牙利移民都選擇落腳於此,並成為強生(Johnson Johnson) 的雇員。藥廠也大力支持和推廣這個匈牙利移民社區的發展和成長,除了在招工廣告上同時印上英文和匈牙利文以外,還為員工和家屬開辦免費英語班,幫助他們的孩子入學當地的公立學校,以及為家中老人提供上門服務的會講匈牙利語的護工。社區就這樣壯大起來,到1915年時,匈牙利裔人數占全市人口20%,成為New Brunswick最大的族裔群體之一。他們主要聚居在今天的第五區(Fifth  Ward),並在Somerset Street 與Plum Street附近開設了餐館,雜貨店,銀行等,形成“小布達佩斯”。

後來我又特地抽空去Somerset 街又走了一遍,領略一下新澤西小布達佩斯的風情。

這是St Ladislaus天主教堂, 建於1904年,以匈牙利國王聖拉迪斯勞斯(St Ladislaus)命名,是當地曆史最悠久的匈牙利教堂之一。



教堂旁邊有一個小廣場,叫明岑蒂廣場(Mindszenty Square),廣場上豎立著一尊紅衣主教約瑟夫 明岑蒂(Jozsef Mindszenty)的雕像。明岑蒂是匈牙利最著名的天主教紅衣主教之一,以堅決反對納粹和共產主義獨裁而著名。他曾因拒絕向共產黨屈服而遭受長期監禁,成為匈牙利人自由與信仰的象征。



教堂側麵飄揚著紅白綠三色匈牙利國旗。



教區興辦的服務於匈牙利移民後代的兒童早期教育中心,傳承匈牙利語言和文化傳統。





而對麵就是New Brunswick最引以為豪的 RWJ 醫院和它的兒童醫療中心



Somerset街的拐角處,就是新澤西的州立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校園了。



同一條街上還有東儀天主教堂(St Joseph Church)和匈牙利歸正教會(Magyar Reformed Church) 。發現早期的歐洲移民在一個地方安居下來以後,就一定要造教堂,因為那裏成為他們生活的核心,可以找到身份的認可和歸屬,也成為他們困難時隨時的幫助,是他們社會保障的網絡。好比我們華人,許多也是帶著同樣的目的,加入了當地的教會。不管帶著怎樣的目的,在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教會的門永遠是向我們敞開的。

匈牙利美洲運動俱樂部 (Hungarian American Athletic Club) (HAAC) 是本地核心匈牙利社交中心。



我注意到英文經常用Magyar來稱呼匈牙利,那是因為匈牙利人的祖先是馬紮爾人(Magyars),他們是原本生活在烏拉爾山脈以西的草原遊牧民族,在1000 BC - 500 BC左右逐漸發展為有組織的部落聯盟,和芬蘭人,愛沙尼亞人是遠親,屬於擁有突厥與芬蘭烏戈爾混合文化的騎馬遊牧民族。他們在歐亞大草原上逐漸西遷,於896年穿越喀爾巴阡山,進入今天的匈牙利平原,擊敗了斯拉夫人,阿瓦爾人原住民,成立了匈牙利國。傳說中的所謂匈牙利人是蒙古人後裔,因為成吉思汗的軍隊曾攻入匈牙利,那是遠在馬紮爾人立國之後幾百年的事了,雖不無道理(有些男人長得粗壯彪悍,看著真有點像是蒙古人,但或許馬紮爾人長得也大致不離吧)。

據說匈牙利語是最難學的一種語言,語法極難,屬烏拉爾語係(不是印歐語係民族),他們也是歐洲唯一的一個國家姓(Last Name)在前,名(First Name)在後的國家,或許真和我們有些淵源呢。

因為公元896年是匈牙利的立國日,如果你去匈牙利,你會發現匈牙利人對96這個數字有近乎迷信般的崇拜,幾乎到了“國家幸運數字”的程度,例如 --

布達佩斯的國會大廈(Parliament Building)高96米(它是布達佩斯建築物中法定最高的建築之一 -- 沒有建築可以超過96米)

這是我在布達佩斯時拍的國會大廈夜景



布達佩斯聖伊什特萬大教堂(St Stephen's Basilica),另一座象征國家統一和基督教化的建築,也是96米高。

從街上看過去的聖伊什特萬大教堂遠景



布達佩斯英雄廣場建於建國1000周年時(1896年)

布達佩斯地鐵一號線是歐洲大陸第一條地鐵線,開通於1896年

最神的是匈牙利國歌演奏時間被掐定在96秒,這可不是巧合。

96,真是個神奇的數字,它是馬紮爾人集體曆史記憶與民族身份的象征。

囉囉嗦嗦寫了這麽多,可能是我心裏一直有的匈牙利情結在作祟吧!小時候老聽爸爸說50年代的匈牙利電影有多好看,還有那麽多關於匈牙利人有我們成吉思汗的血統等等的謠傳,讓所有和匈牙利有關的事物都披上了神秘的色彩。這篇文章也算是我個人的解謎之旅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