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辭世,大陸為何出現“緬懷與批鬥”並存的輿論撕?
2025年6月25日,蔡瀾走了。這個曾以一支筆、一道菜、幾句“敢說話”聞名的老港人,終於在他熱愛的香港走完了83年人生旅程。
然而在大陸社交平台上,哀悼與撻伐並行:一邊是懷念“最後的浪漫美食家”,一邊卻充斥著“立場不正”“吃盡紅利”的標簽化批評。
一個文化人的死亡,為何會被公眾情緒撕扯至如此兩極?這背後,不僅僅是蔡瀾的問題,更是我們如何看待“異見”與“他者”的一次集體照妖鏡。一、他是誰?一個活得太明白的人
蔡瀾,作家、編劇、美食家、電影人,也是《舌尖上的中國》幕後推手。但在很多人心中,他最深刻的身份是:那個把“活著”當成一門藝術的人。
他寫過情色,拍過邵氏,談過人生哲學,吃得好、說得敢,不婚不育、不信宗教、活得坦蕩。他曾說:“做人沒意思就早點走”、“人死了就燒一燒,撒進大海就好了”。
這樣的瀟灑,在今天似乎變得稀缺,也因此讓他被愛者捧為“老派浪漫的最後代表”,被不喜者斥為“精致利己的玩世者”。
二、爭議為何而來?“片段化閱讀”的時代病
大陸輿論對蔡瀾的分裂,並非始於死亡。早年他批評大陸飲食文化“浮誇”“油膩”,諷刺文革餘波、推崇日本匠人精神,這些言論在香港或海外語境下稀鬆平常,但一旦流入內地社交平台,便極易被“立場化”。
而今天的社交媒體,是一個“剪輯勝於真相”的世界。蔡瀾數十年的人生,被切片成幾段采訪視頻、幾句文字截圖,一經傳播,就足以讓人先入為主。
他的整個人生哲學被抹去,隻剩下“親日”“諷陸”“老港獨”的刻板印象。
於是,悼念也變得危險,而批評變得安全。
三、“批鬥”之下,誰才是真正被清算的?
當一個文化人死後,網絡首先討論的不是作品、人格或價值,而是“立場”——這是近幾年大陸輿論的一種結構性變化。
李敖死時,有人說他“說過台獨”;袁騰飛淡出時,有人翻出他講課時“影射黨史”;蔡瀾死後,被人諷為“吃中國飯砸中國鍋”。
我們似乎越來越無法包容那些與主旋律不同的聲音,哪怕那隻是些關於美食與人生的感慨。
這種**“先立場、後評價”的輿論機製**,是對文化寬容度的一種壓縮。
長此以往,我們恐怕無法再產生蔡瀾這樣活得真、說得敢的人。
四、告別“老港人”,也是一場文化離岸
蔡瀾代表的是一種“老香港文化人”——自由、市井、國際化,驕傲但不傲慢,批評但不敵對。他用一生在詮釋:“文化人不一定要有信仰,但一定要有趣”。
今天他走了,那一代人的謝幕也愈發清晰。
而我們身處的時代,卻在不斷質問這樣的人:“你愛不愛國?”、“你對誰忠誠?”、“你究竟是哪邊人?”
這種對文化人“身份先行”的焦慮,其實是我們麵對多元價值越來越不自信的體現。
結束語:
蔡瀾生前說:“人活著是來玩的。”
如今他走了,也許正如他所願,輕輕一抖身上的煙灰,就此散去。
但我們卻還活著,要繼續麵對一個輿論日益分裂的世界。
願我們仍有勇氣,去理解一個與我們不同的靈魂。哪怕,他隻是吃了一頓我們不理解的飯,說了一句我們不喜歡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