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無以安放的期待
許許
我跟小銳時不時微信聊天。小銳學的專業跟藝術有關,我自己對藝術有點追求,周圍有共同語言的朋友不多,所以有時會跟小銳碰撞一下藝術方麵的觀點。今天聊到一些有爭議的話題,小銳說話還是銳氣十足。
華二代與華一代的差異
我說今天coach了一下我家小蓋。比給別人家孩子做谘詢費勁多了。
小銳說,我們其實也算是本來主流社會長大的了,其實已經很難和華二代產生真正的共情了。她接著提到,華人聚集的地方也有自己的問題,舉了一個例子,前老板在多倫多長大的二代小孩,她說這種孩子的想法特別亞洲,追求極致完美,覺得沒有A4腰就不行,為了別人的眼光活著,最後發展成了厭食症,需要醫院幹預。她感歎,國內的小孩好像沒有那麽嚴苛的自我要求。
對她說的難共情,我反思了一下。一代確實是不斷奮鬥奮鬥為人生主題,而且也趕上了時代紅利。對於二代所麵臨的大環境,可能換位思考不一定夠。
接著小銳說,其實華二代的成長環境比我們這一代還要糟糕,他們從小學開始就得學習如何融入社會,因為很難避免這種文化差異。反觀我們華一代,尤其是社會經驗豐富的,早就有了“翅膀”,根本不需要去討好誰,隻要把自己展示出來,別人自然就會靠近。
這點我不太同意。我這邊的移二代成長環境沒看到有什麽問題。可能因為小銳所在的城市裏,華人是少數。象多倫多這樣的城市,華人孩子的成長環境挺健康的。
華一代給華二代的教育
小銳還提到,華二代的家庭教育方式,其實和我們華一代幾乎沒有區別,很多時候都以打擊和控製為主。她說,西方的父母不幹涉孩子選擇,知道自己跟孩子的經驗不同,從來不幹預孩子能做的決定。相比之下,華人父母總是事無巨細地介入,一旦孩子的選擇不符合他們的期望,就會開始攻擊。她覺得,長期在這種環境下,孩子往往難以保持心理健康。
小銳說,她從小就是個叛逆的孩子,父母根本管不住她。在青春期時,她常常會反過來懟父母,甚至體力上也會反抗。她開玩笑說,反正青少年有法律保護,怎麽反叛都不怕,後來父母就放手了,不再幹預她的決定。她覺得,很多亞洲孩子不敢這麽做,結果隻能選擇抑鬱。
小銳還是“紙上父母”。我個人的觀察體會,華人父母的愛,不能以“打擊和控製”這樣一言蔽之。但小銳的話,也不是沒有無的放矢。“打擊和控製”確實是很多人不自覺在使用的管教方式。
讓孩子獨立的真愛
小銳提到,在西方家庭中,父母不會過度操心孩子是否優秀,隻要孩子能夠獨立,他們就會滿意。相比之下,很多亞洲父母卻非得讓孩子變得優秀,不允許任何的失敗。
小銳說 我覺得實際幫忙送資源是可以的 孩子是知道感謝的 但是告訴他怎麽做的建議是不行的 因為這個是要他想出來的。而且允許孩子犯錯 一個父母允許孩子成為廢物 其實是最大的愛 逼著孩子優秀 就是控製
我說,“隻要能獨立”這是個挺大的前提。如果獨立,也談不上廢物。也不需要別人的界定。現在的問題是大環境比較差,年輕人沒那麽容易獨立。我沒有那種“優秀情節”,對我來說,獨立就是優秀了。
小銳:要是20-30找不到工作啃老 那算還可以 因為現在這個年齡段能好好就業的人本來就少。 孩子知道什麽是優秀,什麽是廢物,父母沒必要過度強化對優秀的要求,而是要告訴孩子,不管他是否符合所謂的“優秀”標準,父母都會支持他。這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愛與包容。
小銳給的意見比較尖銳。不愧是“小銳”。
雖知她的觀點未必全然客觀,但這份來自年輕視角的鋒利,恰恰讓我得以抽離為人父母的焦慮。
莊子雲,君子之交淡若水。和小銳的對話便是如此——不必熱烈,卻自有回響。我特意沒有做什麽總結拔高,盡量原樣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