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一百年前,英國人發明了抗生素後,這種神奇的藥便成了人類的救命稻草,各國紛紛研製。國人也是如此,湯飛凡、馬譽澂等人在民國期間就開始研製抗生素(湯飛凡1958年在“拔白旗”運動中自盡;馬譽澂1966年因病去世)。張為申是共和國抗生素研製的奠基人,被譽為中國抗生素之父。
張為申,1909年生,蘇州人,五歲那年隨全家遷居北京。1927年考入清華大學化學係,畢業後在清華任助教。抗戰期間隨清華大學遷移到昆明,在西南聯大任教,曾獲得留學德國的機會,由於戰事未能成行。1946年獲得獎學金,告別妻子赴美留學。原本打算讀自己熟悉的分析化學,因威斯康辛大學微生物化學名聲遠揚,就改讀微生物化學。此時他已近不惑之年,許多課程對他都很陌生,他格外勤奮努力,兩年後獲得碩士學位。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被聘為研究員,留校工作。
1951年,張為申帶著青黴素菌種回國,本應得到重用,可是由於人事關係,被分配到西北農學院工作。幾年後才被借調到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從事抗生素的研製,被評為一等勞模,並於1956年入黨。1957年正式調到北京,擔任了中國醫學科學院抗生素研究所副所長,參與和領導了中國青黴素和其他多種抗生素的研製和批量生產,曾多次出國參加國際會議。
1955年,波蘭首都華沙召開“國際抗生素問題會議”。這是華約國家首次舉辦的抗生素學術研討會,張為申代表中國出席會議,發表了兩項科研成果,並帶回土黴素菌種。
1957年,張為申首度以團長身份率領代表團前往莫斯科,出席“全蘇第二次抗生素會議”,與蘇聯建立抗生素合作項目,並帶回紅黴素菌種。
1959年,張為申又率代表團前往布拉格,出席“國際抗生素會議”,獲得新型青黴素研製信息,回國後組織人員研究,使中國抗生素研發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1966年初,張為申參加化工部與衛生部聯合組織的考察團,赴瑞士和英國,考察兩國的製藥工業。剛回國不久,文革開始,他被打成“走資派”,遭到迫害。在“紅八月”的一片殺聲中,張為申不堪屈辱,8月28日和妻子謝瑞瑾一起在家中懸梁自盡,年僅57歲。
1978年,衛生部為張為申平反,將其骨灰安置於八寶山。2023年,為了紀念50年代老海歸的回國潮,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製了一部大型紀錄片《歸來》,共分六集。影片介紹了各行各業二十多位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老海歸,其中包括了張為申,但隻給了他幾秒鍾的鏡頭,沒有更多介紹。
中國抗生素之父的命運
帕格尼尼 (2025-08-27 07:15:43) 評論 (1)大約一百年前,英國人發明了抗生素後,這種神奇的藥便成了人類的救命稻草,各國紛紛研製。國人也是如此,湯飛凡、馬譽澂等人在民國期間就開始研製抗生素(湯飛凡1958年在“拔白旗”運動中自盡;馬譽澂1966年因病去世)。張為申是共和國抗生素研製的奠基人,被譽為中國抗生素之父。
張為申,1909年生,蘇州人,五歲那年隨全家遷居北京。1927年考入清華大學化學係,畢業後在清華任助教。抗戰期間隨清華大學遷移到昆明,在西南聯大任教,曾獲得留學德國的機會,由於戰事未能成行。1946年獲得獎學金,告別妻子赴美留學。原本打算讀自己熟悉的分析化學,因威斯康辛大學微生物化學名聲遠揚,就改讀微生物化學。此時他已近不惑之年,許多課程對他都很陌生,他格外勤奮努力,兩年後獲得碩士學位。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被聘為研究員,留校工作。
1951年,張為申帶著青黴素菌種回國,本應得到重用,可是由於人事關係,被分配到西北農學院工作。幾年後才被借調到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從事抗生素的研製,被評為一等勞模,並於1956年入黨。1957年正式調到北京,擔任了中國醫學科學院抗生素研究所副所長,參與和領導了中國青黴素和其他多種抗生素的研製和批量生產,曾多次出國參加國際會議。
1955年,波蘭首都華沙召開“國際抗生素問題會議”。這是華約國家首次舉辦的抗生素學術研討會,張為申代表中國出席會議,發表了兩項科研成果,並帶回土黴素菌種。
1957年,張為申首度以團長身份率領代表團前往莫斯科,出席“全蘇第二次抗生素會議”,與蘇聯建立抗生素合作項目,並帶回紅黴素菌種。
1959年,張為申又率代表團前往布拉格,出席“國際抗生素會議”,獲得新型青黴素研製信息,回國後組織人員研究,使中國抗生素研發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1966年初,張為申參加化工部與衛生部聯合組織的考察團,赴瑞士和英國,考察兩國的製藥工業。剛回國不久,文革開始,他被打成“走資派”,遭到迫害。在“紅八月”的一片殺聲中,張為申不堪屈辱,8月28日和妻子謝瑞瑾一起在家中懸梁自盡,年僅57歲。
1978年,衛生部為張為申平反,將其骨灰安置於八寶山。2023年,為了紀念50年代老海歸的回國潮,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製了一部大型紀錄片《歸來》,共分六集。影片介紹了各行各業二十多位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老海歸,其中包括了張為申,但隻給了他幾秒鍾的鏡頭,沒有更多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