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城黑鷹

風城黑鷹 名博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布朗教授在北美華人醫師聯盟十年慶典年會上演講

風城黑鷹 (2025-10-20 16:18:41) 評論 (0)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布朗教授在北美華人醫師聯盟成立十周年慶典年會上演講

10月18日,在北美華人醫師聯盟(ANACP)第十屆年會暨成立十周年慶典會上,我們有幸在德州Charles W. Eisemann Center 聆聽了198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邁可布朗(Michael S. Brown)教授的主題專題(keynote speaker)演講,他演講主題聚焦於膽固醇代謝調控機製、LDL(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發現及其對開發他汀類(statins)藥物盟的深遠影響。

邀請到諾獎得主前來本身不但極大地提高了華醫聯盟年會的學術水平,而且也是對華醫聯盟這個組織十年來工作的肯定。為了請到布朗教授,校友學兄何宇光醫生起到了關鍵作用, 何師兄是U Texas 西南醫學中心眼科主任。布朗教授本人是何師兄的病人,反過來看,說明何師兄本人醫學水平也是扛扛的,否則諾獎得主如何會找他看病?下圖中前排左三是師兄何醫生獲聯盟獎照。



我們與何師兄一起合影(下圖前右三):



自然地,這場演講由何師兄主持介紹布朗教授。而沒想到的是,開場白中,布朗教授說要把這場演講奉獻給何師兄,在晚餐與何師兄聊起時,何師兄也未預料到這一點,他說布朗教授讓他受寵若驚。



這場演講中,布朗教授不僅回顧了半個多世紀以來心血管疾病研究的裏程碑式進展,更以生動而嚴謹的科學敘事,揭示了從基礎機製到臨床應用的轉化過程,讓參會者深刻感受到科學發現如何悄然改變億萬人的健康命運。

作為醫生,我被Brown教授那份對未知的好奇心和嚴謹的實驗精神深深打動,他深入簡出地給聽眾們講述,仿佛讓醫生聽眾們親曆了上世紀70年代實驗室裏的那些“ Eureka ”時刻。



演講中,他用簡潔的圖表和一位患有家族高膽固醇血症兒童患者案例,層層剖析LDL受體如何像細胞的“門衛”一樣調控膽固醇進出,最終奠定了他汀類藥物——如今全球心血管治療的基石——的理論基礎。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啟發:生命|科學不是孤立的公式,而是與人類健康的緊密交織。聽完後,我們也不由得反思,在當下麥當勞肯特雞快餐高脂飲食盛行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應更注重預防性健康管理,而布朗教授的發現,正是這種預防的科學燈塔。



布朗(Michael S. Brown)教授本人無疑是一位傑出的美國遺傳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生於1941年4月13日,在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個普通猶太家庭長大。他的父親Harvey Brown是一名紡織品推銷員,母親Evelyn則是一位全職主婦。童年時期,B布朗就展現出對科學的濃厚興趣,11歲時全家遷至費城郊區,他在那裏的Cheltenham高中接受教育,並以優異成績於1962年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主修化學和物理學。1964年獲得學士學位後,他繼續攻讀醫學博士,並於1966年畢業,同時入選了Alpha Omega Alpha榮譽學會。畢業後,Brown先在馬薩諸塞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完成實習和住院醫師培訓,隨後進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國家心髒、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在那裏他開始接觸脂質代謝研究。

1971年,他受邀加入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擔任內科學助理教授,並與Joseph L. Goldstein教授結為科研搭檔。這對搭檔的合作堪稱科學史上的傳奇,持續超過50年,直至今日。

Brown現任該校的Paul J. Thomas分子遺傳學教授,並領導Jonsson分子遺傳學中心。他與妻子Alice Lapin Brown育有兩個女兒:Elizabeth(1973年生)和Sara(1977年生)。除了1985年諾貝爾獎,Brown還獲得多項殊榮,包括1974年Heinrich Wieland脂質代謝研究獎、1985年Albert Lasker基礎醫學研究獎,以及1988年美國國家科學獎章。他的學術生涯以嚴謹的實驗設計和跨學科視野著稱,常在演講中強調“從患者出發”的研究哲學,這也讓他成為當代生物醫學領域的導師典範。

Brown教授獲頒諾貝爾獎的原因,顯然源於他與Goldstein合作對膽固醇代謝調控機製的開創性發現。1973年,他們首次鑒定出LDL受體——一種位於細胞表麵的蛋白質複合物,能特異性識別並攝取血液中的LDL顆粒,將膽固醇運入細胞用於合成細胞膜、激素等必需物質。這一發現源於對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FH)患者的觀察:這些患者由於LDL受體基因突變,導致受體功能缺陷,血液中LDL無法有效清除,造成極高膽固醇水平和早發性冠心病,甚至兒童期即發生心梗。通過體外細胞培養實驗,他們證明LDL受體數量受細胞內膽固醇反饋調控:當細胞膽固醇充足時,受體表達下調;反之則上調,從而維持穩態。這一“受體介導的內吞途徑”(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機製,不僅闡明了高膽固醇血症的分子病理,還為後續研究鋪平道路。

他們的工作直接啟發了HMG-CoA還原酶抑製劑(即他汀類藥物)的開發:他汀通過阻斷細胞內膽固醇合成,間接激活LDL受體表達,從而降低血清LDL水平,顯著減少心血管事件風險。如今,他汀已成為全球最廣泛使用的降脂藥,年惠及數億患者,挽救無數生命。諾貝爾委員會在1985年10月14日的頒獎詞中讚譽:“Brown和Goldstein的發現徹底改變了我們對膽固醇代謝調控的認識,並為治療高膽固醇血症相關疾病提供了革命性基礎。”這一獎項是兩人共同獲得,他們的合作不僅是科學上的,更是人生上的——從NIH的初識,到實驗室的日夜並肩,再到諾貝爾頒獎晚宴上共同演講的“破例”時刻,都體現了互補與堅持的完美典範。

這場演講讓我對Brown教授的敬佩不止於他的成就,更在於他那份謙遜與前瞻性。回想他描述的早期實驗困境——從FH患者血液樣本中分離LDL,到用電子顯微鏡追蹤受體內吞的曲折——誰都能意識到,偉大發現往往源於對平凡問題的執著追問。在當下AI與大數據迅猛發展的時代,他的故事提醒我們,基礎科學仍是創新的根基。希望未來有更多年輕人能從中汲取靈感,繼續探索人類健康的未知領域。

從為人談吐方麵,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經常有共同的特點,就是為人非常謙遜,談吐非常儒雅,對人態度極具親和力,我為我們北美華人醫師聯盟能夠邀請到這位著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布朗教授前來演講而感到由衷的高興,這無疑是獻給聯盟十年慶典的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