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sisflying

Oasisflying 名博

親子之道(18)-- 離婚後的父母,應該彼此抬轎子

Oasisflying (2025-10-21 04:55:47) 評論 (1)

我做婚姻診療有些日子了。最難的,是離異夫妻的 co-parenting。難度真的蠻大的。不過,再難也要繼續,不是嗎?因為有孩子的存在啊,大家都愛這個孩子。我也愛孩子。孩子當真就是我們的未來。

我是當真認同,離婚後的父母,應該彼此抬轎子,我也是如是身體力行的。所謂抬轎子,我的理解就是,善意的彼此成全。即,即便婚姻結束,作為孩子的父母,仍然能在言行中,保持對彼此的尊重、體麵和正麵敘述。它體現一種情緒的成熟,不讓過去的怨氣,汙染孩子對家庭與愛的信任感。這對孩子的未來成長和情感發育,至關重要。

這應該是心智成熟的同學,該有的態度?有同學或許說,如果我心智成熟,就不可能離婚了呀。也對,我們換個角度,我們都愛我們的孩子。夫妻雖然離婚,但依舊是孩子們最親的親人。如果我們當真愛孩子,的確要顧及到他們的感受?

心理學層麵,這個還是很重要的。為什麽?孩子內心深處,需要有,父母都是好人的感覺。如果父母相互指責、貶低,孩子會陷入撕裂。我既像爸爸,又像媽媽,那我是不是也不好?

我有個客戶。離異三年,二個兒子。在母親眼裏,那個父親簡直就是個“惡魔”,是個糟糕透透的人。我自然需要肯定她的感受,盡管內心有不少的疑問。之後,她更換了孩子的心理診療師,希望我也做孩子的診療師,即,做她的心理治療,也做家庭的。見到她孩子的第一次,我們一起玩 therapeutic game。其中有個環節,如果抽到 " comment " 的卡,我們可以自由提問,對方必須回答。我問老大,爸爸在你心目中,是個怎樣的存在?

他說,我的爸爸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哇塞,這個評價不低啊。且這個孩子今年已經快 16 歲了。我問小兒子,他說,也是差不多的感受。爸爸很快就要結婚了。他的新妻子很 Kind,對他們很好。這個又是令我非常吃驚。因為,他們的媽媽,我的客戶,可不是這樣描述的,甚至恰恰相反。

我是怎麽應對這樣的場麵的呢?Reframe,是個重要的詞。我知道,那個時候,媽媽的內心是尷尬的。我不希望她如是感受。我說,我要給你們的媽媽點讚,她給你們營造了,敢於直接表達內心感受的安全環境。我又給孩子們點讚,我說,我知道你們都愛你們的媽媽,我也知道,你們的爸爸媽媽離婚後,一直有衝突。但你們不介意告訴媽媽,爸爸給你們的真實感受。這個很了不起。

這位媽媽,到今年底,差不多就和我診療有一年了。我的確是經常挑戰她的。我希望她分清,兩個層麵的關係。作為曾經的夫妻關係,已經結束。再有恩怨,法庭已做了分割。但他們作為孩子父母,這樣的關係,將會永恒地存在。她必須學會,給他們的父親抬轎子,哪怕實在抬不了,也不可以在孩子麵前,表達對孩子父親,或是他如今伴侶的,哪怕半點的不是。但是,她可以和我吐槽,訴說任何令她不適的感受。但孩子,不是來滿足她的情感需求的。她要麽找個新的愛人,要麽去找朋友,要麽去看心理醫生。她必須尊重,乃至維護,孩子和爸爸的親密關係。因為這個,對孩子的未來的情感發育,至關重要。

那麽,為什麽很多的離異夫妻,很難做到這一點。這和情感不能分離有關,專業術語叫,emotional differentiation。就好比,很多的孩子長大成人,對父母的怨恨,或是依賴也是始終存在,也是這個問題。說,能抬轎子的人,說明他們已經完成了 emotional differentiation. 他們能區分,我對你的情緒,和,我們作為父母的責任,這是兩件事情。前者,如果自己消化不了,找心理醫生稀釋。但後者,是我們生而為人的職責。兩碼事。

說,很多人之所以放不下,倒不是放不下這個人,而是對自己在那段關係中,受到的傷痛、失落,還有無力感,難以忘懷和痊愈。所以,這位媽媽的情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一定要去找心理醫生,完成自己無力完成的情感分化。

我對這位媽媽說,以後,凡事孩子提及到父親,首先,不要加入你的情感,但爭取始終正麵。比如,聽起來,你們和爸爸相處得不錯,我很高興。哦,爸爸生氣了,的確,做父母也是不容易的。等等。共情的話語。

她還是聰明的。每次和我吐槽之後,待她情緒平複,我說出的話語,她能聽得進去。她告訴我,小兒要去歐洲一個星期,什麽互換項目。費用不菲。小兒說,媽媽,你可以和爸爸提一提,你們分擔?我這位客戶說,她沒有這麽做。說,這是我的職責,媽媽可以承擔。而不是如之前,每每投訴,或是上法庭。她告訴我,她的前任主動聯係她了,希望分擔一半,這是之前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我很為這位媽媽驕傲。是她自己堅持要看心理醫生的,盡管有很高的 deductible ,需要自己掏腰包。更重要的是,她有力量和決心,成為更好的媽媽,更開心的自己。

心理診療肯定有用。當然,這也是雙方麵的。客戶記得提要求,然後,也要敢於讓心理醫生挑戰你。心理診療不是一團和氣。情緒要釋放,最終還是要落實到,solution-ba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