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對孩子的要求其實挺高的。我們自小也被鼓勵,要這樣,要那樣。看人家誰誰,這麽小就開始幫媽媽家務了;那個誰誰誰,見誰都打招呼,那麽有禮貌。我們一點都沒覺得,這有什麽不對的。這個我們,包括我自己。雖然,童年的我,對此是略有抗拒的。再加上我老爸很寵愛我,所以沒有“中招”。
學習了心理學後,我才知道,原來很早就懂事的孩子,其實,是非常容易有精神和心理負擔的。其正向作用,成年後的他們,會很容易獲得事業上的成就。負向的作用是,他們很難對生活很滿意。夫妻關係,包括親子關係,其實是比較容易出問題的。
多年前我就有一個客戶,媽媽在黑人圈裏,算是很成功的一位了。在省府有自己的生意,經濟上是無憂的。但她的兩性關係,給了她極大的挫敗感。每段關係留下一個孩子。大孩子 14 歲左右,成為我的客戶。 那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對年幼的妹妹,溫和有加。可媽媽對他的不滿意,可謂是百分百,隔著屏幕都能溢出來。這個孩子當真有這麽糟嗎?他自 12、13 歲起,每天早上,不論刮風下雨,或是隆冬時分,他都是自己起床,餓著肚子,自己步行去校車。而他的校車,離家至少步行十分鍾!
有一次,我專門陪同他走了一次,去校車的路。我真的很吃驚。我覺得這個孩子,和我的孩子比,實在是太懂事了。可為什麽他的媽媽,還那麽地,大事小事橫加指責。和媽媽的單獨診療後,我明白了,這是家族傳承。他的媽媽,也是很早時候,就或主動或被動,被 put on parent’s role. 家務一手挑,還能幫父母做飯,照顧弟妹,過早的成人化。媽媽的焦慮大到無邊。作為心理工作者,我是非常能理解這位母親的。那麽小年紀,就承擔了非年紀之內的責任。哪怕再被誇獎,可她的心智尚不足承受這些。她不過是在裝大人罷了,裝了裝了,真的就成人化了。而從此,焦慮也會終身伴隨。更糟糕的一個副作用或許是,她也永遠不會看得上同年齡的配偶,也是,同年段的人,估計沒幾個有她那麽能幹的。誰的能力都不如她,她都看不上。她的高要求,也令兩性關係中的他,漸行漸遠。
另一個很大的副作用就是,永遠也很難對自己的孩子滿意。我們說,孩子就該有孩子的樣子,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因為雖然個性各一,但年齡擺在那裏,該有這個年齡段的成長需求和規律。這是共性的地方,跑不掉的。可她不能接受她的孩子,是個啥都不會的人。他需要自己起床,自己步行上學,放學後,自行做家務,自行完成作業,等等。
這位母親,我盡力了。但短短半年的 intensive family therapy. 除非她的認知有改變,否則是很難的。孩子經過各類的心理診療項目,其實,真正需要的,是這位母親。
最近,我的診所又來了一位非常懂事的孩子。七八歲年齡的光景,說話做事非常成人化。孩子的父母都非常負責任,一看就是,對兒童教育,或是對家庭極其有責任心的。但可惜,很多事情是過猶不及的。
見麵第二次,我提出要單獨和孩子溝通,媽媽堅持一起參與,我自然同意了。我就當著媽媽的麵,和孩子聊天。媽媽經常會替孩子回答,我說,我們聽他說。孩子的話,幾乎都是大人的話。比如,孩子暑期走親戚,喜歡一隻貓。當我問孩子,你喜歡貓嗎?他說,他更喜歡狗。我問,你想擁有一條狗嗎?孩子說,我還不夠有自控力去養一條狗,等我做了父親,有自己的孩子時再說。
我非常吃驚孩子的懂事程度,但媽媽不高興了。覺得我在引導孩子這個那個。我請孩子離開診室,和媽媽有了一段非常坦誠的開門見山。大半個小時後,這位媽媽聽懂了。我是要給她點讚的。第一,她敢於實話實說挑戰我;第二,她是個明白人,能聽得懂我的表達,還當真聽明白了。但我過往的經曆,不少父母是沒有這個程度的。阻礙他們的,不是智力和知識水準,是他們堅定的認知,他們一定是對的,他們的世界,容不得一絲光亮進來。
我開門見山,你的孩子太懂事了。她問,太懂事了有什麽不好?我說,因為這不是他真實的意願或是想法,但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或誇獎,他不得不隱藏他真實的一部分。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就有了 layers。Layers多了後,漸漸了,他都不知道自己真實的需求是什麽了。但凡他有太多的,應該這樣應該那樣的認知後,他的內心那個真實的自己,和被告知應該如何的自己,漸漸就有了鴻溝。GAP 越大,心理問題就會越嚴重。要知道這個孩子,小小年紀,已經開始有睡眠問題了。
我想,這位有責任的媽媽是聽懂了。她沒有因為我的直言相告而炒了我,反而更積極預約下一次的診療。給她點讚!
是的。孩子十八歲之前,每一年的成長發育都是有巨大空間的。要允許他們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真實做這個年紀該有的選擇。以前,我家裏住過一個孩子,聚會時,老美朋友說,這個孩子好懂事啊,小小年紀,社交能力一流。老美哪裏見過這麽懂事的孩子。一個屋簷下,我自然清楚,這背後的代價是什麽。
簡而言之一句話,讓孩子成為孩子,讓孩子做符合年紀的事情。要相信,孩子們最終一定能成長為健康的成人,前提是,我們莫焦慮,莫拔苗助長。
這個話題也是很大,以後有時間細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