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溺愛和控製,應該給孩子什麽?

用手中的筆記下生活的點點滴滴
打印 被閱讀次數
     一看標題,肯定大部人都認為這是廢話一句。還用問嗎?當然是應該給孩子愛呀!!但身為家長,有多少人真正弄明白了什麽是愛?什麽是溺愛?什麽又是控製呢?

    我最近一直在跟兩個朋友討論應該如何跟青春期男孩子相處的問題。她們跟我一樣,家裏都有一個正處在青春期的兒子。我家熊二已經過了17歲生日,青春期算是接近了尾聲,她們兩家的男孩子都比熊二小兩歲,正處於青春期萌芽狀態,所以兩位媽媽讓我這個跟熊二鬥智鬥勇兩年多的老母親談談感想。

    不想還好,一說談感想,我的記憶就好像是一鍋粥揭開了鍋蓋,熱氣騰騰,沸沸揚揚,米湯翻滾著,冒著汽包,裏麵充滿了委屈,心酸,憤怒,失望,疑惑,甚至是恐懼。各種各樣的的情緒交織著,但最後都慢慢的變成了慶幸。我慶幸自己陪著熊二熬過了這可怕的青春期之後,居然還沒有把這鍋粥熬糊。且不管粥是稀了,還是稠了,但它總算是熟了。熊二雖不完美,但總算是在思想和行為上成熟了,獨立了。

     跟熊大的循規蹈矩不一樣,熊二當之無愧是一個青春期叛逆的代言人。他15歲和16歲這兩年的生活就主打一個項目,那就是挑戰父母的底線。至於其他的日常生活,學習,運動,甚至是娛樂,那些都不是他的主業,那都是他要證明父母是錯的,自己是對的這個亙古不變的“真理”的媒介。在過去的兩年裏,我真真切切的體會到有個性的孩子的攻擊性堪比“核心武器”的說法。

    剛開始的時候,我對熊二那種突如其來的敵對態度感到十分的震驚,雖然之前也做了各種心理準備,但熊大青春期並沒有給我們惹什麽麻煩,所以我低估了熊二的叛逆力度。當我意識到熊二在青春期的強烈訴求是“被愛”的時候,熊二已經十五歲半了。

    到今天我仍然很難相信一個青春期的大小夥子真正在意的不是獨立,尊重,信任,而是被愛。當熊二拍著桌子跟我大喊:“你們總是打著為我好的名義要求我幹這幹那,還說是愛我。你們怎麽證明你們是愛我的?”

    熊二的一句話讓我啞口無言了,是呀!做家長的我們,總是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一切都是為孩子好,一切都是以愛為出發點的,但事實真是如此嗎?高標準要求孩子就是為他們好嗎?反之亦然,放縱孩子就是愛他們嗎?我不得不反思。

    雖然過程很痛苦,但熊二的叛逆讓我慢慢的明白了什麽才是真正的愛孩子。其實不光是愛孩子,愛任何人都是一樣,那就是:尊重他的選擇,重視他的感受。如果沒有這兩點做基礎,那家長一切打著”為你好“的愛都是控製。

    比如有的家長逼著孩子彈鋼琴,孩子無數次表態不想學琴,但家長認為學鋼琴可以幫助孩子提高音樂素養,可以培養孩子的踏實性,所以無視孩子的感受,堅持替孩子選擇,強迫孩子練琴數年,就是為了考過鋼琴十級。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家長還大言不慚的說自己是愛孩子的,那別說孩子不信,連我都不信。

     為了避免犯這樣的錯誤,在熊二叛逆的這兩年裏,每當他在練golf的過程中,因為練球辛苦而跟我產生矛盾的時候,我都會一遍一遍的跟他確認,堅持打golf並參加高水平的比賽是他自己的選擇。他每一次都會跟我conform,以體育生的身份打入大學校隊是他的夢想。既然如此,那高標準嚴要求的練球就是熊二必須付出的努力。可孩子往往因為過程艱苦而懈怠,甚至會放棄,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又要避免犯另一類錯誤,那就是溺愛。

    有不少家長為了跟青春期的孩子保持和諧關係,或者僅僅是因為孩子的攻擊性太強了,他們就選擇完全聽孩子的了,當然這也不是愛。因為青春期的孩子畢竟不成熟,他們一般不會自覺自願的選擇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奮鬥的路,反而會選擇一邊做著“白日夢”,一邊玩著手機,輕輕鬆鬆舒舒服服的浪費時間的生活。在這種時候,就要靠家長通過嚴格的管理而幫助他們守住底線。但如果在管理的過程中,家長遭受到孩子情緒上或者語言上的猛烈攻擊,那我們也必須像“銅牆鐵壁”一樣不能後退一步,不能因為他們的近乎瘋狂的敵對態度而畏縮,降低對他們的要求,因為隻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知道底線和邊界在哪裏。

    我就看到一個跟熊二同齡的男孩子,青春期因為父母的退縮而失利的情況。他兩年前golf比賽成績比熊二好,但這兩年因為跟父母對抗的太激烈,所以他爸媽全然放手,結果現在不僅球打得一塌糊塗,還養成了在球場上作弊的毛病。他爹媽非常後悔當初沒有堅持要求他為自己的目標付出相應的努力,可現在再談打進大學校隊就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跟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很困難,尤其是個性強的男孩子。他們一方麵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青春期最反感的就是家長的控製。但另一方麵他們又缺乏自覺性,所以很難持之以恒為自己的夢想付出努力。作為他們的家長,我的感覺就是很難把握住“愛”的這個度,因為比愛多一分就是控製,比愛少一分就是溺愛。而無論是控製,還是溺愛,其實都不是他們想要的,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有邊界的愛。

    在這份愛裏,家長要允許他們做錯誤的選擇,要顧及他們的感受,要相信他們的能力,要支持他們的判斷,要引導他們付出,更要嚴防死守“有夢想就必須努力”這條底線。

    愛孩子真的很不容易,因為搞不好就有可能給他們的是變了味的“愛”了

淡淡的日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南半球' 的評論 : 你說的太對了
南半球 發表評論於
對於華人家長,最要緊的是要學會放手,讓孩子盡早學會自己做決定,自信的去走自己的路。
淡淡的日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Mary888' 的評論 : 人有信仰是好的,祝福你!
Mary888 發表評論於
能想到“愛,溺愛和控製”教育的已經是比較清醒的家長了,做的比一般家長可能會好些。真正的好家長,是按著神的話語教導孩子,這樣的孩子聰慧,甚至沒有叛逆期,他們自覺也喜歡聽神的話,而且極大可能成了神童。我是初代基督徒,要對付的問題多,不像蘇博士是真信徒的第4、5代,但是我也明顯感到兒子的叛逆期來的晚來得遲去得快。


google蘇緋雲博士的經驗之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