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總統對華關稅戰的危險結局

In the course of justice none of us should seek salvation.
We do pray for mercy.
打印 被閱讀次數
一個爭論,通常是由進攻方(挑起爭論方)試圖改變現狀而引發,而防守方則努力維持現狀。
生活中有這樣的情形,兩人為某事的爭論變得越來越激烈後,雙方都忘記了爭論的最初起因,讓爭論變成一場"為爭論而爭論"的語言遊戲。讓爭論的初始目標(改變現狀)在"為爭論而爭論"的糾纏中迷失,是防守方達到目的地(維持現狀)一個有效策略。
當下川普總統挑起的的中美關稅戰,正在演變(或被不少媒體人解釋)為一場"為爭論而爭論"的爭論。

川普總統關稅戰的訴求
從奧巴馬總統到川普到拜登再到川普,美國對中國的認識,逐漸從"一個貿易/知識產權的威脅"演變成一個清晰的國際戰略威脅: 中國是當今世界唯一既有能力又有意願改變自由世界秩序的國家(附錄1)。
從川普第一任期至今,川普/拜登總統都以自己的方式來達到【遏製/削弱中國對美威脅】的共同目的(兩黨共識)。
1
川普總統第一任期內與中國開啟的貿易戰,盡管主要集中在"減少貿易赤字/保護知識產權"領域, 其經貿之外的意義卻遠大於貿易赤字爭端: 那是是中美經貿融合幾十年後首次短兵相接的衝突, 開了先例。同時,因為規模有限(部分進口商品加征25%額外關稅),美國社會大眾沒有感到貿易戰帶來的太大(if any)影響。
據報道說,出口中國的美國大豆占美國大豆出口的51%。那次貿易戰後,中國尋找巴西/阿根廷作為自己進口大豆的新產地,並在當地購買大量農地,建立自己海外大豆生產基地,導致美國農民成為那次中美貿易戰的最大受害者,迫使川普政府對農民提供聯邦補貼。
2
與川普總統不同,拜登政府與中國的"激烈競爭",不以"減少貿易赤字/保護知識產權"為主,而是在不減少川普總統對華已經加征的關稅前提下,與盟友一起建立各種圍堵/遏製中國的國際聯盟,並通過對華實施"高科技(芯片)禁運,遏製中國高科技(軍事)力量的發展。
在美國大眾大體依然渾然不覺(除非你持有各大芯片公司的股票)的前提下,拜登政府不僅對中國實施了進一步的打壓,並通過拉大美中軍事力量(科技水平)的差距,讓美國在這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從而將中美爭端擴展到貿易爭端之外的更深層次: "民主與專製的對決,結果將定義21世紀世界的格局和走向"。
3
再次上任後,川普總統對自己開啟關稅戰給出了數個原因:1)世界占美國便宜太久,是償還的時候了;2)關稅增加聯邦政府收入,額外收入可以用來減稅;3) 重振美國製造業。這類極其勉強的原因後,川普總統最近給出了應該是核心的原因:中國利用高額的貿易順差發展自己的軍力,對美國/世界都構成威脅。
這一原因,讓川普總統對華貿易戰的目的超越了單純貿易的範疇,與拜登總統圍堵中國的目的相重合。拜登總統通過高科技(芯片)禁運來達到遏製中國軍事發展的目的,川普總統則希望【通過與中國簽署新的美中貿易協定】來減少(消除)中美貿易順差, 從而消減中國政府發展軍力財政能力。
通過遏製中國軍事發展,兩人(川普總統/拜登總統)都努力讓美國在美中國際競爭中保持主導地位。

中美"新貿易協定談判"的預期
與中國簽署新的美中貿易協定,是川普總統上任(競選勝利)後努力的方向。
當最初的友善方式(反複強調自己仰慕習近平已久,與習近平是朋友,邀請習近平參加自己的就職典禮,希望執政100天內訪華,暗示川習兩人一起舉辦生日party的可能..)均無法將習近平引誘到談判桌前後,川普總統開始使用加征關稅的方式迫使中國談判,引發中國政府跟進, 表示自己在自知躲不過的貿易談判中堅定不移的立場,中美關稅戰就此爆發。
1
4月2日中美國兩國將關稅加征到125%以上後,在看熱鬧的各類媒體"誰先服軟/誰先讓步"的無聊討論中,中美關稅戰演變成一場"為爭論而爭論"的遊戲,讓人忘記了它是川普總統推動"中美貿易協定"談判的手段。
就如帖子的開篇所說,當一場爭論演變為"為爭論而爭論"的語言遊戲後,爭論的初衷(美國要求開啟談判,改變現狀)就會在這場遊戲中消失,從而導致防守方(中國回避談判,希望維持原狀)獲益。
2
目前雙方爭論的焦點僅僅是"何時/如何開始談判"。 但事實是,雙方坐到談判桌前談判,並非意味著一定能夠達成協議;更加不確定的是,即便達成協議,也可能不是某方預期的協議。
因此,即便"中美貿易(新)協定"談判開始,中方是否同意美方要求仍是一個待回答的問題。考慮到僅僅為了啟動談判,川普己經用盡了手上的所有籌碼, 將對華關稅頂格加征至145%,  導致在未來中美貿易(新)協定的談判中,川普手上似乎已經沒有任何籌碼,來逼迫中方答應"大幅度消減中美貿易順差額"的要求。
習近平可以用川普的話告訴川普,"你手上沒牌了"。
3
利用川普總統對高額貿易順差的抱怨,中國可以就坡下驢: "我們也希望貿易平衡,但我們不能為了貿易平衡而購買我們不需要(自己能造)的商品,我們隻能購買我們需要但又不能自己生產的商品"。在這一合理的貿易邏輯下,中國要求美方解除拜登總統對華"高科技/芯片"禁運政策,似乎就變得自然而然,並具有很大的誘惑/說服力。
川普總統最近廢除了拜登總統"將世界各國分級,並據此管理芯片出售"的政策,讓芯片成為貿易談判中的一個可談因素,對中國無疑是個利好的消息。

川普總統關稅戰的結局
1
目前關稅戰的最終目的,是啟動"中美(新)貿易協定"的談判。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雙方沒能坐下來開始談判,作為這場中美對抗的始作俑者(進攻方),川普總統則是失敗者。
1) 如果中方堅決拒絕談判,導致這場關稅戰無疾而終,川普總統無疑是失敗者;
2)目前美國有13個州聯合提出訴訟,狀告川普總統發起關稅戰是越權行事。如果法院判川普總統越權,這場關稅戰會嘎然而止。關稅戰這樣的終結,似乎給川普總統一個輝煌的台階:"要不是最高法院反對,我一定能贏得這場美麗的關稅戰,讓美國再次偉大,讓每個美國人錢多得不知道怎麽花"。
2
如果這場關稅戰最終導致"中美新貿易協定"開始談判,川普總統暫時取勝;但作為這場中美對抗的始作俑者,川普總統依然麵對,
1)中美貿易談判沒有達成最終協議,無疾而終,事態維持原狀。這對試圖改變現狀的進攻者(川普總統)來說,是失敗的結局;
2)將大豆與芯片捆綁,中方在新的中美貿易協定中,以購買美國大豆為誘餌,使川普總統摒棄拜登總統對華"高科技/芯片"禁運政策,在滿足川普總統"降低中美貿易順差"要求的同時,中國獲得自己急需的芯片。作為"生意人(川普支持者的統一口徑)", 川普總統的這一決定無疑有利於美國經濟; 然而,作為美國總統,他的這一決定無疑偏離了"通過遏製中國軍事發展,兩人(川普總統/拜登總統)都努力讓美國在美中國際競爭中保持主導地位"的目標。
Win the battle and lose the war (贏了戰鬥卻輸了戰爭/丟了西瓜撿芝麻)。
3)
麵對中國崛起對美國/自由世界的真實威脅,如果這場關稅戰最終無法取得川普總統需要的"通過縮小中美貿易順差來遏製中國"的目的,美國似乎隻有重拾拜登總統的方法,與盟友合作建立圍堵中國的各種同盟。
對用全球貿易戰/以及其他方式,幾乎已經冒犯了美國所有盟友的川普政府來說,這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


附錄
1. 奧巴馬/川普/拜登對華經貿衝突三部曲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4077/202211/6807.html

HBW 發表評論於
俄羅斯和中國在玩百年之大變局,俄烏戰爭就是起點。北韓被什麽可以失去的,現在已經公開入局。由於貿易關係,中國遲遲沒有下場作戰。如果川普貿易戰把中國惹急了。相當於當年美軍就要打到鴨綠江邊。那麽中國就放下包袱,準備戰鬥了。以後會怎麽樣?博主能否預測一下?
朝陽門 發表評論於
回複 'ShalakoW' 的評論 : 謝謝進一步討論。
城裏許多討論貿易戰的文章主要是情緒的宣泄,你這篇文章是有自己觀點的,而且感覺一些說法有道理,我就跟了一貼。觀點相同或不同很正常,談觀點,各自論證,就事論事就好,至於你在哪裏,美國,加拿大,還是尼泊爾柬埔寨,跟我們所談論的沒啥直接關係,我反正不關心這些。
我並不覺得貿易戰能有明顯輸贏,評論川普輸贏,也不能僅僅從順差逆差考慮。美國大量逆差主要是美元屬於世界貨幣而造成,這麽多年下來,美國輸出美元和通脹,中國對美輸出產品和通縮。如果川普真能通過貿易戰使製造業回歸,並扭轉債務迅速增加的危險趨勢,那他就是贏了,跟中國談不談不是輸贏的標誌。
至於你說的讓中國對美順差大量減少就能抑製中國“軍力發展”,這點真不認同,因為這倆事沒什麽直接關聯。況且中國軍費GDP占比極低,所以這個話題扯到軍事上真的挨不上啊。
ShalakoW 發表評論於
1
川普核心的訴求是降低(甚至消除)中美貿易順差。眼前的急風暴雨之後,中美貿易順差的多寡狀態,才是評判川普關稅戰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
現在隻是開始,雙方都在演戲,把自己的人民當傻子糊弄。
2
人在新西蘭的大康,還真把中國政府推出的'中國不跪"的視頻當回事,假裝支愣著給出批判的評論,用偉哥製造的勇敢給自己壯膽,趁機給自戴上批共的勳章。
新西蘭不僅太遠,還人少。
ShalakoW 發表評論於
@朝陽門,
我一直認為川普這次處於略勢,談判還沒開始,就用光了手中的籌碼,上了談判桌怎麽逼習近平答應自己的要求。
因此,那些覺得中國開始考慮談判就是要服軟/要跪了(如新西蘭的大康),咋舌不知談判何物之人。
麵對川普的進攻,中國有多條戰線可以守衛,
1)不談判僅僅是第一條戰壕;
2)放棄第一條戰壕,答應談判,但談判桌上強硬,不答應川普的條件,則是第二條戰壕;
3)談判中答應川普的一部分條件的同時,提出自己的條件(大豆芯片捆綁), 則可以成為第三條戰壕(或第二條戰壕的延伸), 最後給川普一個"應也不是,不應也不是"的局麵。
現在,中國隻是在考慮是否/如何放棄第一條戰壕。而中國"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的一貫說法,表明"死守第一條戰壕"本就不是習近平的初衷。現在考慮放棄,也就談不上"服軟/跪下"。
激烈的言辭招惹人的注意力,但對客觀討論沒有任何益處。
ShalakoW 發表評論於
@朝陽門,
解決爭論糾紛的一個慣常的方式是談判。然而,談判並不能解決所有糾紛。太多的人把這樣的關係弄混,用"中國下跪"這種文字充斥網絡。事實是,設計談判解決爭端時,可以有多種情況,
1)一方拒絕談判,糾紛無法(靠談判)解決;
2)雙方談判,但依然無法解決糾紛(川普第一任期中美貿易戰的起因:談了,但無法達成協議);
3)可能達成的協議與預期目標不相符。以中美貿易來說,當下貿易順差4000億美元,川普要歸零?習近平想繼續,但覺得數額可能下降,自定底線:死保2000億美元。如果新貿易協議後,順差成為2500億美元,川普可以說,順差降下來了,我勝利了;習近平可以說,比我的2000億美元高,我也沒輸。但從擴軍備戰的角度說,習近平多了500億美元可以使用,川普能說自己贏了?
ShalakoW 發表評論於
@朝陽門,
先生說話的語氣以及評論的著眼點說明,先生像是人在大陸。
我評論中加的那段,隻是在進一步說明拜登抑製中國的具體措施,把帖子中拜登對中國實施高科技禁運的政策具體化。
先生特意畫筆墨對這一政策的有效性予以否定,讓人啞然失笑。
ShalakoW 發表評論於
@三聖鄉隱士,
謝謝你花時間讀我的帖子。你能說說我這篇帖子的主要觀點是什麽嗎?同時,你能說說我帖子中哪些些觀點"太偏激"了嗎?
朝陽門 發表評論於
川普目前的困局源於他本想通過關稅威脅逼中國方麵就範,然後得到貿易上甚至貿易以外其它方麵的利益,他大約並不真想脫鉤;而中國的反應貌似倒真有脫鉤的意思。所以如果你非要說隻要不談或談了但達不成川普想要的協議就是川普輸,也說得過去。
至於說軍事方麵保持或拉大對中國的領先,拜登真沒做到川普也做不到。中國是一個工業和科技大國,最先超越美國的,不是以美元計價的名義GDP不是金融不是教育不是大學實驗室裏搞的那些科技,大約就是軍事方麵。
三聖鄉隱士 發表評論於
我是民主黨的支持者,有我博客為證,但是我覺得國家治理,是應該給川普多一些時間的。博主的係列文章,我都看,我覺得觀點太偏激了。現在美國的貿易赤字和國債,沒有可持續性,確實應該改變。我雖然支持民主黨,但我並不同意他們的很多觀點和政策。我討厭川普,但是他的政策確實是得到很多美國人的支持,也確實是針對美國的問題,先讓他幹幹再說吧。目前的美國的經濟並不差,而且對華的高科技芯片的禁運也並沒有取消。中美雙方都有結構性的問題,讓大家都先療療自己的傷吧。我在美國大學做教授,以前在學院的DEI委員會裏麵,DEI很反智,目前已經關閉了,我很欣慰。我支持 diversity, equality, and inclusion嗎?我肯定支持啊。但是 Diversity, Equality, and Inclusion呢,那是逆淘汰,非常反智。總的來說,我認為川普做的還算不錯,多給他點時間,再等等看吧。
Firefox01 發表評論於
雙方均有幻滅的經曆,隻是有早晚和時間長短的區別。
ShalakoW 發表評論於
美國曾有這樣的政策,維持美國軍事水平超前中國軍隊2-3代。這樣既可以保證美軍的領先地位,也可以放鬆一些"過時"技術的控製,讓民間企業可以有力所圖。
拜登執政期間,為了保持美軍隊中國軍隊的絕對領先地位,拜登政府修改了上述政策,不再將美軍技術領先水平水平維持在2-3代,而是在盡可能遏製中國軍事水平的原則下,美軍盡可能拉大自己對中國軍事的領先距離(如果能達到5代,絕不做4.5代)。對華實施"高科技(芯片)禁運, 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一步。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