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爭論,通常是由進攻方(挑起爭論方)試圖改變現狀而引發,而防守方則努力維持現狀。
生活中有這樣的情形,兩人為某事的爭論變得越來越激烈後,雙方都忘記了爭論的最初起因,讓爭論變成一場"為爭論而爭論"的語言遊戲。讓爭論的初始目標(改變現狀)在"為爭論而爭論"的糾纏中迷失,是防守方達到目的地(維持現狀)一個有效策略。
當下川普總統挑起的的中美關稅戰,正在演變(或被不少媒體人解釋)為一場"為爭論而爭論"的爭論。
川普總統關稅戰的訴求
從奧巴馬總統到川普到拜登再到川普,美國對中國的認識,逐漸從"一個貿易/知識產權的威脅"演變成一個清晰的國際戰略威脅: 中國是當今世界唯一既有能力又有意願改變自由世界秩序的國家(附錄1)。
從川普第一任期至今,川普/拜登總統都以自己的方式來達到【遏製/削弱中國對美威脅】的共同目的(兩黨共識)。
1
川普總統第一任期內與中國開啟的貿易戰,盡管主要集中在"減少貿易赤字/保護知識產權"領域, 其經貿之外的意義卻遠大於貿易赤字爭端: 那是是中美經貿融合幾十年後首次短兵相接的衝突, 開了先例。同時,因為規模有限(部分進口商品加征25%額外關稅),美國社會大眾沒有感到貿易戰帶來的太大(if any)影響。
據報道說,出口中國的美國大豆占美國大豆出口的51%。那次貿易戰後,中國尋找巴西/阿根廷作為自己進口大豆的新產地,並在當地購買大量農地,建立自己海外大豆生產基地,導致美國農民成為那次中美貿易戰的最大受害者,迫使川普政府對農民提供聯邦補貼。
2
與川普總統不同,拜登政府與中國的"激烈競爭",不以"減少貿易赤字/保護知識產權"為主,而是在不減少川普總統對華已經加征的關稅前提下,與盟友一起建立各種圍堵/遏製中國的國際聯盟,並通過對華實施"高科技(芯片)禁運,遏製中國高科技(軍事)力量的發展。
在美國大眾大體依然渾然不覺(除非你持有各大芯片公司的股票)的前提下,拜登政府不僅對中國實施了進一步的打壓,並通過拉大美中軍事力量(科技水平)的差距,讓美國在這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從而將中美爭端擴展到貿易爭端之外的更深層次: "民主與專製的對決,結果將定義21世紀世界的格局和走向"。
3
再次上任後,川普總統對自己開啟關稅戰給出了數個原因:1)世界占美國便宜太久,是償還的時候了;2)關稅增加聯邦政府收入,額外收入可以用來減稅;3) 重振美國製造業。這類極其勉強的原因後,川普總統最近給出了應該是核心的原因:中國利用高額的貿易順差發展自己的軍力,對美國/世界都構成威脅。
這一原因,讓川普總統對華貿易戰的目的超越了單純貿易的範疇,與拜登總統圍堵中國的目的相重合。拜登總統通過高科技(芯片)禁運來達到遏製中國軍事發展的目的,川普總統則希望【通過與中國簽署新的美中貿易協定】來減少(消除)中美貿易順差, 從而消減中國政府發展軍力財政能力。
通過遏製中國軍事發展,兩人(川普總統/拜登總統)都努力讓美國在美中國際競爭中保持主導地位。
中美"新貿易協定談判"的預期
與中國簽署新的美中貿易協定,是川普總統上任(競選勝利)後努力的方向。
當最初的友善方式(反複強調自己仰慕習近平已久,與習近平是朋友,邀請習近平參加自己的就職典禮,希望執政100天內訪華,暗示川習兩人一起舉辦生日party的可能..)均無法將習近平引誘到談判桌前後,川普總統開始使用加征關稅的方式迫使中國談判,引發中國政府跟進, 表示自己在自知躲不過的貿易談判中堅定不移的立場,中美關稅戰就此爆發。
1
4月2日中美國兩國將關稅加征到125%以上後,在看熱鬧的各類媒體"誰先服軟/誰先讓步"的無聊討論中,中美關稅戰演變成一場"為爭論而爭論"的遊戲,讓人忘記了它是川普總統推動"中美貿易協定"談判的手段。
就如帖子的開篇所說,當一場爭論演變為"為爭論而爭論"的語言遊戲後,爭論的初衷(美國要求開啟談判,改變現狀)就會在這場遊戲中消失,從而導致防守方(中國回避談判,希望維持原狀)獲益。
2
目前雙方爭論的焦點僅僅是"何時/如何開始談判"。 但事實是,雙方坐到談判桌前談判,並非意味著一定能夠達成協議;更加不確定的是,即便達成協議,也可能不是某方預期的協議。
因此,即便"中美貿易(新)協定"談判開始,中方是否同意美方要求仍是一個待回答的問題。考慮到僅僅為了啟動談判,川普己經用盡了手上的所有籌碼, 將對華關稅頂格加征至145%, 導致在未來中美貿易(新)協定的談判中,川普手上似乎已經沒有任何籌碼,來逼迫中方答應"大幅度消減中美貿易順差額"的要求。
習近平可以用川普的話告訴川普,"你手上沒牌了"。
3
利用川普總統對高額貿易順差的抱怨,中國可以就坡下驢: "我們也希望貿易平衡,但我們不能為了貿易平衡而購買我們不需要(自己能造)的商品,我們隻能購買我們需要但又不能自己生產的商品"。在這一合理的貿易邏輯下,中國要求美方解除拜登總統對華"高科技/芯片"禁運政策,似乎就變得自然而然,並具有很大的誘惑/說服力。
川普總統最近廢除了拜登總統"將世界各國分級,並據此管理芯片出售"的政策,讓芯片成為貿易談判中的一個可談因素,對中國無疑是個利好的消息。
川普總統關稅戰的結局
1
目前關稅戰的最終目的,是啟動"中美(新)貿易協定"的談判。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雙方沒能坐下來開始談判,作為這場中美對抗的始作俑者(進攻方),川普總統則是失敗者。
1) 如果中方堅決拒絕談判,導致這場關稅戰無疾而終,川普總統無疑是失敗者;
2)目前美國有13個州聯合提出訴訟,狀告川普總統發起關稅戰是越權行事。如果法院判川普總統越權,這場關稅戰會嘎然而止。關稅戰這樣的終結,似乎給川普總統一個輝煌的台階:"要不是最高法院反對,我一定能贏得這場美麗的關稅戰,讓美國再次偉大,讓每個美國人錢多得不知道怎麽花"。
2
如果這場關稅戰最終導致"中美新貿易協定"開始談判,川普總統暫時取勝;但作為這場中美對抗的始作俑者,川普總統依然麵對,
1)中美貿易談判沒有達成最終協議,無疾而終,事態維持原狀。這對試圖改變現狀的進攻者(川普總統)來說,是失敗的結局;
2)將大豆與芯片捆綁,中方在新的中美貿易協定中,以購買美國大豆為誘餌,使川普總統摒棄拜登總統對華"高科技/芯片"禁運政策,在滿足川普總統"降低中美貿易順差"要求的同時,中國獲得自己急需的芯片。作為"生意人(川普支持者的統一口徑)", 川普總統的這一決定無疑有利於美國經濟; 然而,作為美國總統,他的這一決定無疑偏離了"通過遏製中國軍事發展,兩人(川普總統/拜登總統)都努力讓美國在美中國際競爭中保持主導地位"的目標。
Win the battle and lose the war (贏了戰鬥卻輸了戰爭/丟了西瓜撿芝麻)。
3)
麵對中國崛起對美國/自由世界的真實威脅,如果這場關稅戰最終無法取得川普總統需要的"通過縮小中美貿易順差來遏製中國"的目的,美國似乎隻有重拾拜登總統的方法,與盟友合作建立圍堵中國的各種同盟。
對用全球貿易戰/以及其他方式,幾乎已經冒犯了美國所有盟友的川普政府來說,這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
附錄
1. 奧巴馬/川普/拜登對華經貿衝突三部曲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4077/202211/6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