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方再三的懇求下,中國要跪了
4月30日中國官媒宣稱,美國多渠道主動接觸中國, 希望就關稅展開談判。同時中國商務部網站表示,中方注意到美方高層多次表態,表示願與中方就關稅問題進行談判。美方近期通過相關方麵多次主動向中方傳遞信息,希望與中方談起來。對此,“中方正在進行評估。” 熟悉中國的人都知道這是中共發出的信號,表明中國準備談判了。之前,中國擺出主戰的強硬立場,宣傳在川普的關稅鐵拳下,中國不跪,要挺脖子硬抗,不談判,不求和。打持久戰,對抗到底。現在立場要轉,對內的宣傳肯定要做足,台階太高要鋪墊:是美方求著我們談判,看川普可憐,我們才施恩,和他們談判。這招術我祖大清朝就常用。比如道光帝、鹹豐帝都下詔把談判簽約賠款割地說成是在英國人再三懇求下我天朝懷柔遠人的恩惠。
鴉片戰爭中,道光帝對主權喪失並不在意,而特別在意英國文書是否情詞恭順。為了讓皇帝滿意,翻譯把“改正”譯為“伸冤”,“抗議”譯為“告明”,“賠償”譯為“昭雪”。中文翻譯下,英國義正詞嚴的交涉變成了一個怨婦懇求大皇帝為奴婢做主。卑下的文句合了天朝大皇帝的脾胃,主權就可以拱手相送。
二鴉戰爭戰敗,滿清把跟英法使節簽約的地點,放在了禮部大廳。禮部是管藩屬國事務的地方,暗示不管你們這樣厲害,在我們眼裏,還是被視為藩屬。外國公使進京見皇帝遞交國書。皇帝躲著不見。最終擋不住了,就讓所有的外國公使,都走旁門和宮裏的偏道,在一個破爛的做麵醬的偏殿等候,那味道比茅坑還臭。雖然我們打不過你,但可以薰你一把。不管我們在正式的交涉中吃了多少虧,賠了多少錢,但你們在禮儀上中了招,用小動作偷偷羞你們一下,我們的心理就滿足了,麵子上好看,就是勝利,哪怕僅僅是精神的勝利。
中美貿易戰,談判主和,硬抗主戰。中國曆史上在主戰還是主和上一直存在誤區: 凡主戰的都是忠臣,凡主和的都是奸臣; 主戰者愛國,主和者賣國;主戰的代表正義一方,主和的代表反動一方。主戰是不跪,主和就是跪。
1853年,美國4艘黑艦駛入東京灣,要求日本開國。日本鑒於中國的鴉片戰爭,知道抵抗必然失敗,還額外要割地和賠款,不如早做妥協。幕府按美方的條件,簽訂和約,被迫開國。黑船來航讓日本認識到自己的落後,從而有明治維新。當時的妥協開國被認為是後來日本的成功之母。對比清國,由於放不下天朝心態,不願承認自己不行,兩次鴉片戰爭都選擇了戰,最後的結局是割地賠款,簽不平等條約。直到甲午還沒有清醒,被先向西方文明妥協的日本戰敗。郭嵩燾就是清朝的一位主和派。他較早地認識了西方。郭嵩燾知道大勢所趨,清國落後,打不過英國。他反感不切實際的高調,認為“戰無了局。”僧格林沁不聽其勸,誘敵開戰。導致八裏橋東直門大敗。所謂主和的“奸臣”,常常是那些醒悟比較早的人。在血的教訓下,認識到中國的落後和實力差距。知道戰不能勝,隻會帶來更大的損失。越早妥協,越早談和,能夠避免更多的賠款和割地。
當兩種文明衝突時,落後一方的硬抗並不總是正確選項,主和談判常常更於國於民有益。而統治階級選擇的主戰往往隻是為了自己的麵子和位子。最不可取的是前倨後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