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浮宮必看的幾件鎮館寶藏

盧浮宮必看的幾件鎮館寶藏



盧浮宮(Musée du Louvre)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之一。它的曆史可追溯至12世紀末,當時最初是一座防禦性的中世紀城堡,後來逐步擴建為法國王宮。直到1682年,路易十四將宮廷遷往凡爾賽後,盧浮宮才逐漸轉型為藝術和學術機構。1793年,法國大革命期間,盧浮宮正式向公眾開放,成為國家博物館。盧浮宮麵積很大,收藏很多,收藏了約38,000件展品。盧浮宮的工作人員曾說,如果要仔細看完每件展品、停留一分鍾,需要3個月以上才能走完一遍。而實際上,許多展品值得駐足良久。如果隻想單呆上大半天到一天,那就要像我們讀書,學習,生活及工作一樣,得抓住重點看。



巴黎的清晨微涼,陽光斜灑在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入口上,折射出粼粼光芒。說到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得提到華人建築設計師貝聿銘, 他設計的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可以說是一場現代與古典的對話和結合。



上世紀80年代,法國總統密特朗發起“盧浮宮大計劃”(Le Grand Louvre),希望徹底改革這座古老的宮殿,使其更適應現代博物館的功能。建築師貝聿銘(Leoh Ming Pei)——一位華裔美國建築大師,被選中來領導這個浩大的工程。



開始,貝聿銘麵臨的難題是:如何在擁有800年曆史的古跡中加入一座現代化的入口? 他提出的方案是:在拿破侖庭院中心建造一座21米高、完全由玻璃與鋼結構組成的金字塔,作為博物館新的主入口。他的想法在當時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很多法國人稱它是“現代的異物”,“破壞古跡”。但貝聿銘堅持認為,透明的玻璃結構不會遮擋原有建築,而是讓新舊對話,並引導光線流入地下大廳。他告訴懷疑者;“如果你拒絕現代性,那盧浮宮就會成為一座死宮殿。”



終於,玻璃金字塔於1989年落成,成為盧浮宮的現代入口,不僅成功解決了盧浮宮入館通道狹窄擁擠的問題,而且現在更成為巴黎最具標誌性的現代建築和打卡地之一。



玻璃金字塔的總高有21.6米,基座寬35米,使用玻璃片數為673塊玻璃(後來證實為603塊菱形 + 70塊三角形)。結構設計:金屬框架+超白玻璃,確保透明純淨, 貝律銘設計的靈感來自古埃及金字塔,象征“永恒”與“曆史”。2001年,電影《達·芬奇密碼》更將這座玻璃金字塔推向全球焦點。貝聿銘也因此被譽為“將時間寫進空間”的“建築詩人”。



我們從玻璃金字塔入口排隊進入,通過安檢,座自動扶梯下去就到達大廳。



今天,我們花了大半天的時間在這座世界聞名的藝術殿堂中穿行,從古代文明的遺跡到文藝複興與浪漫主義的傑作,仿佛經曆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時光旅行,但是必須看重點。



進入館內,我們首先前往盧浮宮“三寶”之一的《蒙娜麗莎,(Leonardo da Vinci, La Joconde)》油畫。這幅達·芬奇的傳世之作懸掛在展廳中央,這幅畫雖不甚巨大,卻吸引了最密集的人群, 因為她無人不知,家喻戶曉,要排隊才能接近油畫。蒙娜麗莎的微笑神秘莫測,眼神仿佛在追隨觀者的目光流轉,令人久久難以移開視線。這幅畫不僅是文藝複興的巔峰代表,更像是一扇通向人類內心的隱秘之門。





人怕出名豬怕壯,《蒙娜麗莎》不僅因藝術價值舉世聞名,還因她跌宕起伏的“傳奇命運”為曆史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尤其是多次被破壞未遂或攻擊事件,這些“慘無畫道”的行為讓她更加成為“人間傳奇”, 越是想毀掉,人們越感到它的珍貴。以下是幾次最知名的,與《蒙娜麗莎》有關的曆史事件:

1. 1956年:玻璃瓶襲擊與潑油事件

    •    時間:1956年

    •    事件一:一位男子在盧浮宮向《蒙娜麗莎》投擲玻璃瓶,導致畫作底部輕微受損。

    •    事件二:同年稍後,一名玻利維亞男子因對博物館政策不滿,向畫作潑灑紅色油漆,但未成功破壞畫麵。

    •    後果:從此之後,《蒙娜麗莎》開始被裝入防彈玻璃框保護,逐漸成為“最安全的藝術品”之一。



2. 1974年:東京展出遭噴漆襲擊

    •    時間:1974年,《蒙娜麗莎》被借展至日本東京。

    •    事件:一名日本婦女因抗議盧浮宮未為殘障人士提供無障礙設施,用噴漆罐噴灑畫作防護玻璃。

    •    後果:畫作並未受損,但事件引發全球關於博物館無障礙政策的討論。

3. 2022年:環保人士“奶油蛋糕”襲擊

    •    時間:2022年5月29日

    •    事件:一名男子喬裝成老婦人坐輪椅,突然衝向畫作並將奶油蛋糕砸在防彈玻璃上,還高呼“拯救地球”。

    •    目的:環保抗議,引發對氣候議題的關注。

    •    結果:畫作完好無損,男子被警方帶走。

4.1911年她曾被盜兩年(由意大利人皮魯賈帶回意大利,聲稱“歸還達·芬奇的故鄉”),轟動全球,也因此成為全球知名畫作。

5.她也曾多次被“仿製”或惡搞,如杜尚的《有胡子的蒙娜麗莎》。

因多次遭遇“名畫殺手”,如今《蒙娜麗莎》被層層保護著:裝於高透明度防彈玻璃框中加上護欄;有單獨的恒溫恒濕係統保護;配有24小時保安與監控係統。



這些事件既體現出《蒙娜麗莎》的獨特藝術魅力,也證明了她在公眾心中地位之高,是世界藝術史上不可替代的文化符號。

隨後,我走入雕塑展廳,仰望著鎮館之寶之二的希臘時期的經典傑作:《米洛的維納斯,(Venus de Milo)》。這尊出土於米洛島的愛神雕像雖斷臂,卻依然婉約動人,身體的曲線、麵容的寧靜,都散發出不可侵犯的高貴與柔美。她無需言語,便已成為永恒的象征。又稱為《斷臂的維納斯》。她是約公元前130年至前100年之間的古希臘晚期的作品,采用大理石材料,高度大約2.03米,人物身份一般認為她是愛與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也就是羅馬神話中的維納斯(Venus)。該雕塑於1820年在希臘愛琴海米洛斯島(Melos)被一位農民發現,後由法國駐希臘領事購得並送往法國,她的雙臂失落至今,仍是一大藝術謎團,也正因如此,更增添了神秘之美。



這幅雕塑融合了古典與希臘化時代的美學,維納斯姿態優雅自然,展現了女性柔美與神性;軀體比例和曲線被認為幾近完美,是西方雕塑史上的巔峰之作之一。這尊雕像通常陳列在盧浮宮蘇利館(Aile Sully)一樓的古希臘雕塑廳。

而在通往大樓梯的轉角處(盧浮宮德農館主樓梯頂端),矗立著另一個令人震撼的,鎮館之寶之三的雕像:《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尼克,(Nike of Samothrace,亦稱耐克女神像)》。她無頭無臂,站在仿船首的石階上,雙翼高張,衣袂飛揚,有一種撲麵而來的動勢感,仿佛下一刻就要騰空而起,或像剛剛降落在戰船船頭。那是力量與榮耀的化身,宛如定格在一場永恒勝利的瞬間。創作時間約公元前190年(古希臘), 用的是帕羅斯大理石,原高約5.57米(含船形基座)。這尊雕像代表希臘勝利女神Nike,被認為是獻給海戰勝利的紀念。體現希臘化晚期雕塑追求的動態美戲劇張力,極具視覺衝擊力。



1863年在希臘薩莫色雷斯島出土,由法國考古學家查爾斯·尚波瓦鬆(Charles Champoiseau)發現。雖無頭無臂,卻毫不影響其恢弘氣勢,被譽為“最能體現勝利女神精神”的雕像。



在歐洲油畫區,我站在《拿破侖加冕(The Coronation of Napoleon)》的巨大畫幅前,這幅由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創作的曆史畫作刻畫了1804年拿破侖加冕的關鍵時刻。構圖嚴謹、人物眾多,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政治象征與藝術精準。雖然原作藏於凡爾賽宮,盧浮宮的這幅副本同樣恢弘壯觀,令人仿佛親曆曆史。



接下來,我站在盧浮宮最大的一幅油畫《迦納的婚禮, (The Wedding of Cana》前,畫麵寬達十餘米,由意大利畫家保羅·委羅內塞創作。這幅文藝複興巨作以《聖經》中耶穌變水為酒的故事為題,卻布滿盛裝賓客、精致建築與喧鬧細節,是宗教題材與日常生活的完美融合。畫麵中耶穌變水為酒的奇跡幾乎被喧鬧熱鬧的場景掩蓋,



我們花了一些時間觀看拿破侖三世的皇宮套房(Appartements Napoléon III),位於黎塞留翼(Aile Richelieu翼,1樓),了解過去法國皇室的奢華生活,日常生活、社交、政治和文化活動的縮影。它是盧浮宮中少有的完整展示19世紀法國第二帝國宮廷生活奢華風貌的展區。



套房建於19世紀中葉,原為法國財政大臣辦公用房的一部分;在拿破侖三世(拿破侖·波拿巴的侄子)統治期間(1852–1870年),按帝國風格重新裝飾,成為接待貴賓與舉行國事活動的豪華場所;今日陳設保留了當年的精致家具、掛毯、水晶燈與裝飾,重現了帝政時代上層社會的奢華生活。屬於“第二帝國風格”(Style Second Empire),融合了洛可可、路易十五、巴洛克等風格;強調對稱布局、金飾雕花、奢華織物與藝術品裝飾;許多家具由巴黎著名工坊製作,展示法國工藝美術的巔峰。

主要看點有:

1. 大沙龍(Grand Salon)是套房的核心空間;鑲金天花板、水晶吊燈、絲絨窗簾與金雕裝飾構成典型的第二帝國風格;家具為路易十四至路易十六風格的再現,以表現法國的皇權與曆史傳承。





2. 小沙龍與音樂室(Petit Salon & Salon de Musique)供親密聚會或小型音樂會使用;配置鋼琴、古典沙發和花卉裝飾油畫;牆麵為手工絲綢織物、地毯為特製的皇家圖案,盡顯精致生活品味。





3. 餐廳(Salle à Manger):長餐桌配完整銀器、瓷器與水晶酒具;壁爐上方常設鏡麵與油畫,氣派非凡;窗外為盧浮宮庭院景觀,象征皇室的權力中心地位。





下麵這幅盧浮宮裏拿破侖三世的皇宮套房的畫是路易十四的肖像。至於和凡爾賽宮的區別,這幅畫本身是盧浮宮,而凡爾賽宮是路易十四曾經居住和統治的主要宮殿。凡爾賽宮內也有許多路易十四的肖像畫,但這幅特定的肖像目前是在盧浮宮。



這幅油畫是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創作的《溫泉關的列奧尼達斯, Leonidas at Thermopylae 》,創作於1814年,描繪了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斯在公元前480年的溫泉關戰役前夕的場景。



這幅畫是保羅·韋羅內塞 (Paolo Veronese)的《朱庇特向惡習擲閃電》(Jupiter Hurling Thunderbolts at the Vices )



這幅畫很可能是提香(Titian)的《帕多瓦的維納斯》(Pardo Venus)。這幅畫收藏於盧浮宮,描繪了躺臥的女神維納斯,旁邊有丘比特、一個獵人和兩隻獵犬。背景是開闊的風景。



這幅畫是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的《荷馬的禮讚》(L'Apothéose d'Homère)。這幅畫創作於1827年,描繪了荷馬被象征著藝術和曆史的形象所加冕,周圍環繞著各個時代的偉大藝術家和思想家。背景中可以看到一座古典神廟。



這幅畫看起來像是弗朗索瓦·愛德華·皮科(François-Édouard Picot)的《愛神和普賽克》(L'Amour et Psyché)或者更具體地說是《被愛神的吻喚醒的普賽克》(Psyché ranimée par le baiser de l'Amour)。這幅畫描繪了希臘神話中愛神丘比特(Amour)用吻喚醒沉睡的普賽克(Psyché)的場景。



這幅畫看起來像是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的《大宮女》(La Grande Odalisque)。這幅畫創作於1814年,描繪了一位躺臥的、帶有異國情調的女性形象,背對著觀者。這幅畫以其流暢的線條和略微拉長的身軀而聞名,是新古典主義時期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代表作。



這幅畫看起來像是安-路易·吉羅代·德·魯西-特裏奧鬆(Anne-Louis Girodet de Roussy-Trioson)的《阿塔拉的葬禮》(The Burial of Atala)。這幅畫取材於夏多布裏昂的小說,描繪了年輕的印第安女子阿塔拉在森林中去世後,一位名叫沙克塔斯的印第安男子和一位名叫奧布裏的隱士正在埋葬她的場景。背景中可以看到一個十字架,暗示了阿塔拉的基督教信仰。



這幅畫看起來像是紀堯姆·吉永-萊蒂埃(Guillaume Guillon-Lethière)的《弗吉尼亞之死》(La Mort de Virginie)。這幅畫描繪了古羅馬時期弗吉尼亞被其父殺死以避免被阿皮烏斯·克勞狄烏斯迫害的場景。畫麵中心是倒地的弗吉尼亞,周圍是充滿悲痛的人物。背景是古羅馬的建築。



這幅畫很可能是讓-弗朗索瓦··特洛伊(Jean-François de Troy)的《末底改的凱旋》(Le Triomphe de Mardochée)。這幅畫描繪了《以斯帖記》中的場景,猶太英雄末底改騎著國王的禦馬,身穿王室的朝服,在蘇撒城中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歡呼。畫麵的構圖和人物的衣著都具有明顯的巴洛克風格。



走出盧浮宮時,已是傍晚時分。陽光灑落在玻璃金字塔上,博物館外的噴泉泛著微光。我站在廣場中央久久未動沉思著——盧浮宮不僅是一座博物館,它本身就是一部活著的文明史詩。每一件藝術品背後,都有一段人類情感與智慧的結晶,在這裏默默地對參觀者講述。

風城黑鷹 發表評論於
回複 '世界在我心中' 的評論 : 謝謝留言!
風城黑鷹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阿裏克斯Y格雷' 的評論 : 這次沒看到,留給下一次,謝謝推薦!
世界在我心中 發表評論於
盧浮宮不僅是一座博物館,它本身就是一部活著的文明史詩。每一件藝術品背後,都有一段人類情感與智慧的結晶,在這裏默默地對參觀者講述。.-一總結得十分精彩,隨文再遊盧浮宮。
阿裏克斯Y格雷 發表評論於
推薦 The Lacemaker (Vermeer)

風城黑鷹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謝謝鼓勵!
菲兒天地 發表評論於
片片照得太棒了,裏麵的作品我也是記憶猶新,原來做過帖。謝謝精彩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